在太空中燒開水難道不是為了喝?

2020-12-06 語宙

人從未比在太空行走時顯得更為渺小,或更為偉大

語宙

+

沸騰的太空

看過航天員王亞平在「天宮一號」空間實驗室授課的親們都知道,在太空中航天員無法用敞口水杯喝水。微重力環境下的水會漂浮在空中,如果不及時用吸水紙吸掉飄進電子設備裡,有可能會造成電路短路或傳感器失效,進而影響太空飛行器的安全。所以航天員喝水用下圖中的水袋,通過吸管吸著喝。

▲我國航天員的飲水袋(來源:CCTV)

作為宇宙第一喝熱水大國(親測在美國管別人要hot water,對方會關切地詢問你是不是生病了)的我們忍不住要問了,如果想喝熱水怎麼辦?燒開水嗎?賣個關子,咱們先討論下燒開水的科學過程。

第一階段:熱對流(Thermal convection)——

最初是熱傳導過程,即容器受熱把熱量傳導給水,但是嚴格意義上講,只有在固體中才有純粹的熱傳導,在液體中會由於溫度梯度造成密度不均勻而形成對流。最初的加熱過程中容器底部的熱量最集中,所以靠近容器底部的水升溫速度要比水面的水升溫速度快,這就形成了溫度梯度:底部的水溫較高,密度變小而上浮,上層的水溫度較低密度大而下沉,從而形成了對流。因此,在燒水的初期,熱對流與熱傳導同時發生。

第二階段:核沸騰/泡核沸騰(Nucleate boiling)——

剛聽到「核沸騰」時,不知道大家怎麼想,我的第一反應是核武器、核電站,離我們的生活太遙遠了!但其實這個現象確確實實地發生在我們每天的燒開水過程中。我來給大家解釋下什麼叫核沸騰。

核沸騰是指發生在固體到液體界面上的一種傳熱形式。當容器與水的溫差增大到一定程度時,由於受熱的容器表面並不是完美光滑的,有很多微小的空穴裡面藏有氣體,氣體受熱逸出,這些逸出的氣體帶來了最初的汽化核。汽化核是液體沸騰的必要條件,沒有汽化核的情況下,即使水被加熱到沸點也不會沸騰,水的溫度會繼續升高,成為過熱液體。當容器底部溫度超過水的沸點4℃以上、並且有汽化核的條件下,液體才能圍繞汽化核劇烈汽化,產生大量汽泡,這就是核沸騰現象。

第三階段:過渡沸騰(Transition boiling)——

過渡沸騰又稱偏離核沸騰,當容器溫度超過水的沸點約30°C~120°C時,發生過渡沸騰。在過渡沸騰過程中,氣泡的形成非常快,蒸汽膜開始在容器底部壁面形成。隨著溫差增大、大量的蒸汽形成,蒸汽膜所覆蓋的面積也在擴大,使水不能連續接觸容器壁面,難以從被加熱容器獲得熱量,傳熱係數開始減小。在蒸汽膜覆蓋的過渡沸騰區中,水有時會重新流回去與容器壁面接觸,再次成為泡核沸騰。因此,實際上它是核沸騰與膜沸騰隨時間和空間互相交替的一種沸騰過程。

▲過渡沸騰示意圖

第四階段:膜沸騰/膜態沸騰(Film boiling)——

模態沸騰是指在加熱壁面上生成一層連續的蒸汽膜覆蓋容器壁面產生蒸汽的現象,該現象可在普通鍋爐的蒸發管、核電廠蒸汽發生器傳熱管、反應堆堆芯冷卻劑通道中見到。日常燒水很難到達膜態沸騰階段。

▲水各個沸騰階段的熱交換過程(來源:Wikipedia)

接下來,看看NASA和ESA在太空中開展的燒開水實驗。2011年2月24日,「發現號」太空梭發射到國際空間站,進行了沸騰現象研究實驗(BXF-NPBX)。核池沸騰實驗(NPBX:Nucleate Pool Boiling Experiment,又稱無浮力沸騰實驗)是新的沸騰實驗裝置(BXF)中的兩個實驗之一。NPBX實驗中使用了一個拋光的鋁晶片,由背面連接的加熱器為其提供熱量,還有5個可以單獨控制的裝配式空腔,實驗將研究在這些空腔中產生的單個和/或多個氣泡,測量提供給每個加熱器組的功率。攝像頭記錄氣泡的動力,對加熱器功率數據和記錄圖像的分析使研究人員能夠確定氣泡動力學和傳熱在微重力下與在地球上的差異。

▲NPBX實驗:在地球重力和太空微重力

環境下的沸騰氣泡(來源:NASA)

2020年6月9日,ESA官網發布了一篇關於微重力沸騰實驗的報導,報導顯示科學家開展了在微重力環境下的沸騰過程中施加電場、在微重力狀態下測試兩相流傳熱等實驗項目,研究相變和氣泡的產生等現象。

回到我們的問題——為什麼要在太空中燒開水?真的不是為了喝。航天員要喝熱水,將水袋放入一個叫做「食品加熱裝置」的設備中,原理類似於咱們的家用電烤箱,叮一下就可以喝啦!因此,這個問題準確地說應該是:為什麼要在太空中進行沸騰實驗?

從Heat Transfer for Water那張圖可以看出,沸騰對傳熱速率有顯著影響,這種傳熱過程有助於快速有效地帶走在傳熱表面的熱量。簡而言之,沸騰現象可以被用於進行設備冷卻!

了解沸騰的動力學對於提高發電廠的能量生產和轉換、以及設計未來的空間應用——如低溫燃料儲存和推進,都是至關重要的。在地球上,沸騰這個過程發生得太快,難以精確觀測和測量。但在微重力環境中,科學家能夠更清楚地觀察到相變和氣泡產生等現象。

沸騰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可用於冷卻在空間極端環境下使用的工程組件和系統。通過實驗,研究人員能夠更好地設計和操作利用沸騰進行有效散熱的空間系統。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主要研究人員維傑·迪爾說:「通過研究沸騰,用於空間系統的熱交換設備的尺寸和重量有望顯著減小。」而我們都知道,體積和重量的減輕對於空間探索意義重大。

盼望著我國科學家在中國空間站上開展熱力學實驗!

參考文章:

Boiling Bubbles are Cool in Space,

https://www.nasa.gov/mission_pages/station/research/news/npbx.html

Boiling. We research. You benefit.

http://www.esa.int/ESA_Multimedia/Videos/2020/06/Boiling._We_research._You_benefit

Nucleate boiling,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ucleate_boiling

航天科學傳播平臺

Powered by 愛太空

第 320期

合作:xuyang@spaced.com.cn

微信ID:spaceflightforum

相關焦點

  • 開水燒太久反有毒! 常喝6種水小心致癌
    一、喝「千滾水」易中毒  生活中有的人怕水不乾淨,自來水要燒十幾分鐘以後再喝,也就是所謂的「千滾水」。  專家稱,這個習慣是不對的。  原標題:開水燒太久反有毒! 常喝6種水小心致癌    二、並不是所有的礦泉水都能喝  現在很多人總以為只要是礦泉水就是好水,所以有人特意拿著瓶瓶罐罐到山上等地方來接山泉水。但其實,並不是所有的礦泉水都適合飲用。
  • 回國隔離女子發飆:我要喝礦泉水!燒開水全是雜質怎么喝?
    「我不喝白開水,我要人權,我要礦泉水。」近日,一段海外回國被隔離女子與當地警察吵架的視頻引起網友圍觀。視頻中,這名女子看起來20多歲,她剛乘飛機回家,正在接受14天的隔離政策。她不滿意的原因是酒店只配備了水壺,只能自己煮開水喝,但這位女士認為開水質量太差,必須喝礦泉水。她提出要喝礦泉水的要求未被接受,於是她就聯繫朋友給他發快遞寄來礦泉水。因為隔離點要統一管理,快件要臨時保管,不準她出去拿。那女人就非常生氣,開始大吵大鬧。一名身穿防護服的特警來處理這起糾紛。
  • 用酒店裡或飛機上的水壺燒開水能不能喝?
    曾在網絡媒體上讀過兩篇與水壺相關的文章,一篇說的是有住店旅客自曝用酒店的水壺煮內褲,一篇說民航飛機服務艙的熱水壺是藏汙納垢的容器,幾乎從不清洗,其中的飲用水有病菌,喝了會得病由於這兩篇文章抓到了熱點,使讀者悚然一驚,再加上人們的盲信盲從,真有人在酒店不敢用電熱壺燒水飲用,也真有人不敢在飛機上喝任何熱飲。 說來可笑,這兩則完全符合新聞學「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律條的噱頭性傳聞,在那段時間裡,很快就成為微信朋友圈刷屏的內容。而且,很多讀者還在留言中煞有介事地說,怕飲用用這樣骯髒的燒水容器燒的水得病,至少會讓心裡很不舒服。
  • 開水反覆加熱有危害,可不要再喝了哦
    很多家裡會有燒開水喝的習慣,其實喝開水對身體是很好的,但是開水燒完了不能一次性喝完,多久就不能喝了? 有人為了節水,常把喝剩的開水重新加熱,這是不好的習慣。因為反覆燒開水會造成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喪失,還會產生某些有害物質如亞硝酸鹽等。
  • 開水竟也有保質期?放置多久的涼白開不能喝?
    所以,蝌蚪君也養成了從小喝開水、喝熱水的習慣,可今天同事小編說,她今天早上口渴難耐,抓起桌邊的開水就海飲下肚,出門了才想起這杯水已經放了三天啦!之後,她問了我一個直擊靈魂的問題:開水有保質期嗎?看她膽戰心驚、後悔不迭的樣子,蝌蚪君深思熟慮後,還是說出了真相。開水也有保質期涼白開放置超過3天最好不要再飲用。
  • 中央電視臺播報重複燒開水致癌的真相
    比如,隔夜水不能喝,涼開水放久了堪比慢性毒藥,重複燒開水會致癌等等。這些說法很多人都聽說過,到底這些內容是真的嗎?為此,記者找到四川西華大學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車振明教授。     問題一:水燒開後應該在多長時間內飲用呢?     車振明表示:「(保溫瓶)保暖效果較好,在80度以上時,水絕對安全的。80度以上的溫度具有殺死微生物的作用。」
  • 你喝的不是隔夜水,你喝的是蚊子的卵……
    事情是這樣發生的,有位知乎的朋友提問:蚊子會悄悄地在我們喝的水杯裡產卵嗎?
  • 燒開水有水垢?水垢對健康有害嗎?三分鐘了解水垢的前世今生
    質疑水垢水的安全性  燒開水時產生水垢,大家可以直接看到,有水垢漂浮在水中,或者積累在水壺的底部或周遭,非常不美觀,開水的飲用感官性狀差,因而引起了大家對水質的擔心,甚至不斷質疑自來水的安全。  燒開水產生水垢的自來水,是不是代表水質差,不利於健康呢?今天,我們就從化學和物理的角度探討一下水垢是如何來的,我們該怎麼應對,或者說如何去掉水壺中的水垢,把水垢的前世今生了解個一清二楚。
  • 有人說隔夜的開水不能喝,有科學道理嗎?
    相信我們在早晨起床時,都會有喝水的習慣,不過忙著上班,時間非常緊張,現燒現晾往往來不及,很多人通常開水兌著頭天晚上的涼開水一起喝,或者乾脆就喝一杯涼開水。有的老人和一些專家提醒我們最好不要喝隔夜的開水,否則對身體健康不利,事實究竟是怎麼樣的呢?
  • 最適合寶寶喝的水,不是純淨水也不是礦泉水,而是它!
    這件事其實也有很多網友表明:撇開他是個韓國人來說,難道他說的不對嗎?我們的空氣品質、水質好不好自己心裡沒數嗎?只不過他說的誇張了。雖然從別人嘴裡聽到說自己國家壞境差,心裡不舒服,但是這是真實存在的問題,但是這幾年治理的已經好了很多。
  • 能用來燒開水喝嗎?
    高硼矽玻璃杯無毒的,是可以燒開水喝的。高硼矽玻璃:又名硬質玻璃,是利用玻璃在高溫狀態下導電的特性,通過在玻璃內部加熱來實現玻璃熔化,經先進生產工藝加工而成,因線熱膨脹係數為(3.3士0.1)×10-6/K,也有人稱之為「硼矽玻璃3.3」。
  • 燒開水是否需「開蓋」
    說出這個問題,很多人可能都會覺得搞笑,誰家不是天天燒開水天天喝水,這點生活小事還有學問?  可別說,還真有人為此十分糾結,家住西安市高新區的家庭主婦楊女士就是其中一位。她糾結的問題在於,水壺冒氣燒開了要不要再燒3分鐘關火,或者是打開蓋子再燒一會兒,讓自來水裡的消毒劑餘氯揮發走?以減少對人體的危害。  楊女士的困惑並非個例。
  • 「in hot water」難道是「在開水裡」?
    「in hot water」難道是「在開水裡」?當然不是啦~~in hot water陷於困境;遇到麻煩eg:The company has already been in hot water over high prices this year.這家公司今年由於價格過高已經陷入困境。
  • 去過北京上海華盛頓直到遇上西雅圖,才發現燒開水竟可以沒有水垢
    很多小夥伴們發現,在家燒開水時,日積月累,水壺底部積滿了白色的沉澱物。我們通常稱這種白色沉澱為水垢。筆者有幸去過北京住過上海,呆過美國首都華盛頓,發現這些地方燒開水,水壺裡始終都有水垢產生。所以,筆者一直以為,我們燒開水時,有水垢產生是正常的。
  • 不喝礦泉水和桶裝水,只喝熱水壺燒開的水,對身體是好是壞?
    既然水對人體那麼重要,很多人又要問了,喝自家燒的開水好?還是買礦泉水和桶裝水比較好呢?只喝燒開的自來水好嗎?中國家庭大多數是自家燒開水喝,將自來水接到電水壺中,等到燒開後灌入保溫瓶中,想喝的時候就倒一杯,非常方便。
  • 隔夜開水致癌嗎?營養師提醒:除了4種水,其它的隨便喝!
    熱水是我國人們最喜歡的一種飲水方式,然而,有消息卻說,水反覆的被燒開(千滾水)和隔夜的開水中含有大量亞硝酸鹽,而當亞硝酸鹽進入胃部後,會轉化為亞硝胺這種致癌物,從而提高胃癌、腸癌等風險,那這是真的嗎?千滾水、隔夜開水致癌嗎?
  • 再見辦公室飲水機:小米私人即熱水機,1秒出任意溫度開水
    疫情期間,更想隨時可以在家在辦公室喝上一杯溫度適中的熱水。但現實中,真忙起來不想挪腳去公共區倒水,不想等熱水放涼一點才能喝,不想喝茶、喝咖啡等水溫重新沸騰.......而且辦公室飲水機的衛生情況,光想想就喝不下嘴!(辦公室的飲水機!)
  • 隔夜開水,隔夜茶能不能喝?多數人都理解錯了,快分享給家人
    「隔夜開水、隔夜茶不能喝,有致癌的風險」,似乎已成為所有人的共識。 這種說法究竟是對是錯?又有何科學依據呢? 常有人說:「隔夜開水不能喝」,因為所含的亞硝酸鹽,會在人體中形成致癌的亞硝胺。 事實上,在經過長時間擱置與反覆沸騰後,亞硝酸鹽含量值最高,但仍低於剩菜、剩飯、鹹菜的含量。 所以,喝隔夜開水對身體的損害不大,不用過於擔心。
  • 千滾水、隔夜水不能喝?錯,真正不能喝的水是它!
    ……然而事實上,真正對身體有害的水並不是這幾種,而是很多人每天都喝的......國家標準:生活飲用水中亞硝酸鹽的含量應:≤ 1mg/L;開水反覆燒開20次後的亞硝酸鹽含量是:0.038 mg/L。因此,對於生活中那些燒過好幾次的水放心喝,不致癌。
  • 太空還能泡茶喝!談談太空中吃吃喝喝那些事兒
    太空還能泡茶喝!談談太空中吃吃喝喝那些事兒 原標題:   對遨遊太空中的航天員來說,這也是個問題,而且是由來已久的問題。  在上世紀60年代初,對於這一個問題,航天員們並沒有太多選擇。他們主要考慮的並不是吃什麼、喝什麼,而是怎麼吃進嘴、喝下肚。正如中國航天員中心航天營養與食品工程重點實驗室主任陳斌所說的那樣,「當時,作為僅有的兩個登上月球的國家——蘇聯和美國主要考慮的是,在太空失重情況下,航天員能不能把水喝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