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2017年,歐洲宇航局公布一組法國太空人Thomas Pesquet在國際空間站吃馬卡龍的照片。法國烘焙師為Pesquet特別製作的7塊馬卡龍適合在失重條件下食用。視覺中國供圖(資料圖片)
「今天吃什麼?」這是來自地球人類的每日一問。
對遨遊太空中的航天員來說,這也是個問題,而且是由來已久的問題。
在上世紀60年代初,對於這一個問題,航天員們並沒有太多選擇。他們主要考慮的並不是吃什麼、喝什麼,而是怎麼吃進嘴、喝下肚。正如中國航天員中心航天營養與食品工程重點實驗室主任陳斌所說的那樣,「當時,作為僅有的兩個登上月球的國家——蘇聯和美國主要考慮的是,在太空失重情況下,航天員能不能把水喝進去。」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科研人員用水分含量高的膏糊狀食物把水「鎖」住。一個很有意思的場景出現了:航天員只能「擠」飯吃——把裝在鋁管中的肉糜、果醬類膏糊狀食物,像擠牙膏一樣擠進嘴裡。
不過,這種飲食方式在上世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有了變化。
美國雙子星座號飛船和阿波羅號飛船採用氫氧燃料電池作為電源,發電時可以產生大量的水。於是,美國航天員多採用復水食品。所謂的復水,也就是重新吸回水分,乾燥脫水的逆過程。這類食品的性狀和風味更接近於地面的普通膳食——這就意味著航天員的飲食不再只是「擠牙膏」了,雖然果醬等食物還是需要「擠」著吃。
再後來,隨著食品冷藏設備和加熱裝置升級,航天員可以直接吃上新鮮的蔬菜水果,甚至熱湯都不在話下。
我國天宮二號航天員景海鵬曾揭秘在太空中一天的飲食:早餐有粳米粥、椰蓉麵包等7種食品;中午有什錦炒飯、肉絲炒麵等8種食品;晚上有綠豆炒麵、牛肉米粉等8種食品;加餐也有5種食品。
更讓中國人眼熱的一幕是:太空還能泡茶喝!
所以說,現在航天員不用再擔心怎麼吃喝,反而還可以「挑食」了。不過,航天員飲食的安排也是需要下大功夫的,這其中有大學問。
陳斌介紹,一般而言,特定的航天環境會使航天員的味覺變得有些遲鈍,吸收消化能力也受到一定的影響。為了讓他們適應這種環境下的飲食習慣,每頓食譜的制定「是一項工程產品」。
「由於載人太空飛行器空間有限,航天食品首先要體積小、重量輕,航天員每人每天的食品重量約為1000g;從個人需求來講,食品要滿足航天員的所有需求。」陳斌說。
因此航天食品也就有了其特殊的「航天標準」。陳斌表示,航天食品首先要保證「絕對的安全」,不能使航天員發生任何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第二要做到營養平衡,比如航天飛行會對航天員造成輻射、骨鈣丟失、心血管系統功能失調等影響,食品就要提供充足的優質蛋白質和鈣,以及適宜的鈣磷比例和維生素D,並保證鉀的供給等。
以茶為例,在地面上泡茶,對茶並不挑剔,但要想在太空中泡茶,其中就很有講究。
「茶葉品質必須十分優良,而且因為太空中不能有明火,水溫只能達到60~70攝氏度左右,對茶的溶解度要求非常高。」北京笑傲天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簡一平介紹。他所在的公司與中國航天員中心航天食品與營養研究室合作研究了「航天小微茶」——坊間稱其為「太空茶」。據了解,航天員景海鵬在太空中泡飲的「太空茶」,就是由多位專家歷時近3年、經過百餘次的反覆配方和實驗研製而成。
「配方確定後,需要交給航天員試喝,看是否符合口感,如果無需再調整,就可以與其他食品進行組合,形成科學的飲食搭配。」陳斌介紹,航天員的食譜以5天為一個周期進行循環,其間每天的飲食都不重複。
對於這樣高科技含量的的航天餐飲,普通老百姓未嘗不想一嘗為快。
陳斌表示,早在上世紀70年代,我國就已展開航天食品的研究開發。作為研發成果之一的壓縮餅乾,已經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航天餐飲要想飛入尋常百姓家,其中最大的阻礙就是「成本」。陳斌說:「航天員餐飲食品生產環節多,每個環節都是可追溯的,這會提升成本。」
只有產業化才能降低成本,「才能產生更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讓每個人都能分享航天科技的民用價值。」簡一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