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葬場貼出上聯:「早來晚來早晚得來」,看完下聯,讓人很不自在

2020-12-05 騰訊網

作為世界上現存為數不多的象形文字之一,漢字的表意能力遠超其他字母文字。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漢字也因為這一特性,出現了眾多的文學形式。除了留存於史書古籍中的漢賦、唐詩、宋詞等等,還有我們現今依舊隨處可見的對聯。對聯也稱楹聯或對子,是一種將字寫在紙、布等載體上的對偶語句。三國時期孫權赤烏年間(238-250年)鑄造的一尊特大鐵十字架上,刻著的一句「四海慶安瀾,鐵柱寶光留十字;萬民懷大澤,金爐香篆藹千秋」是現今有史可考的最早的對聯。

經過上千年的發展,對聯被不斷細分,其中春節時掛的對聯叫春聯、辦喪事的對聯叫做輓聯、辦喜事的對聯叫慶聯。此外各種公共場所也會出現對聯的身影,比如學校的「園內桃李年年秀,校中紅花朵朵香」;醫院的「壽世壽人杏林春滿,為醫為藥桔井泉香」等等,都能在弘揚傳統文化的同時彰顯自身的職能。一副優秀的對聯能夠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但某些場所的對聯,讓人細細品來只覺得渾身不自在。比如火葬場的對聯,其中上聯是「早來晚來早晚得來」,看完下聯後家屬紛紛表示:很不自在!

從唯物主義的角度上來說,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一個生命從誕生開始就註定會走向死亡,區別只在於這個過程的長短不同。但是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對死亡的認知始終水平有限,所以東西方不同的文明中也都有了對鬼神和祖先的敬畏。從《左傳》中的這句「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也足以看出古人對待此事的態度。生命的死亡不可避免,更重要的是要擁有樂觀豁達的態度,比如太史公司馬遷說的「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就激勵了無數人。但也並非人人都能夠做到如此灑脫,更多的人還是很忌諱這個「死」字。

在我國的喪葬文化中,有一個非常明顯的變化趨勢,那就是喪葬方式由土葬向火葬的過渡。古人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同時也認為人死之後會去往另一個世界,因此非常重視死者遺體的完整。所以在古代的刑罰體系中,「死無全屍」是非常嚴重的處罰措施。土葬的操作方法是先將遺體放入準備好的棺材裡,再放入數量不同的陪葬品,然後將棺材埋入土裡。古人講究入土為安,《周禮》也規定「眾生必死,死必歸土」,厚葬與否是判定子孫是否孝順的一個標準。

在進入二十世紀之後,火葬開始被世界各國所提倡,相較於傳統的土葬,火葬更能夠節約土地資源。事實上在我國古代,也有火葬的存在,特別是佛教傳入中國後。印光法師曾說:「自佛法東來,僧皆火化。而唐宋崇信佛法之高人達士,每用此法。以佛法重神識,唯恐耽著身軀,不得解脫。焚之則知此不是我,而不復耽著。又為誦經念佛,期證法身。」時至今日,我國的火葬比例已經過半,達到了53%左右。在火葬興起之後,負責火化遺體的火葬場也多了起來。

作為不被人喜歡卻又無法避免的一處公共場所,火葬場在大眾心目中的地位略顯尷尬。受文化習俗和思想觀念的影響,很少有人願意前去火葬場,但作為死者家屬,卻又不得不去。為了緩解這種尷尬的感覺,一些火葬場也會效法其他公共場所寫上對聯,但有些對聯卻讓人喜歡不起來。比如下面這幅對聯,上聯是「早來晚來早晚得來」,言簡意賅地闡明了死亡這一規律,客觀來講是無可厚非的。可看到下聯後,死者家屬紛紛表示「很不自在」,因為下聯寫的是「先到後到先後全到」。

「早來晚來早晚得來,先到後到先後全到」,單純地從文學角度來看,無論是對仗還是平仄,這副對聯都是可圈可點的。然而搭配上火葬場這麼一個不受待見的場所,卻讓人覺得難以接受,甚至會給人一種火葬場在「催命」的感覺,也難怪會有家屬表示看完過後很不自在。理性來看,火葬場的做法並不算錯,但在忌諱死亡的文化氛圍裡這麼明目張胆,也的確在一定程度上給一些家屬造成了不適。對此,大家怎麼看呢?

相關焦點

  • 火葬場門前的對聯,上聯「早來晚來早晚得來」,下聯讓人很不舒服
    但大部只能選擇火葬的方式,而火葬場門前的一副對聯道盡人生真諦,上聯是「早來晚來都得來」,說的就是人早晚都會有一死,都需要到這裡來進行火化。對聯一般都由上下兩聯和橫批組成,據說這火葬場的下聯就讓人很不舒服。
  • 上聯:小偷偷偷偷東西,千百年來對出的下聯無數,不過都很牽強
    甚至在唐朝的時候,如果一個文化人不會現場寫詩的話,那麼基本上不可能在文化人的圈子裡待下去,在唐朝的時候,詩文水平就成了一種看不見的名片,而對對聯和詩文是如影隨形的。不過,朋友相聚的時候,出上聯的人要把握很多分寸,有時候就不能亂出,比如這幅對聯:小偷偷偷偷東西,那麼問題來了,對應的下聯該如何應對?
  • 上聯:「春來草嫩老牛啃」,下聯太經典了
    喜歡歷史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我國歷史文化博大精深且源遠流長,而對聯事實上也是我國歷史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說到對聯,筆者相信大家都是不陌生的,畢竟它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常會接觸到文化,尤其是到新年時期,各家各戶門口都會張貼對聯,喜迎新春,且值得一提的是,對對聯不僅可以消遣作樂,更重要的是可以考量學者的實力水平怎樣
  • 上聯:凹凸互補成方塊,數學和語文學得不好的,基本對不出下聯
    有一日楊貴妃和李隆基每天看歌舞累了,決定這天晚上來點不一樣的,登上高臺要共賞明月。雖然有美酒相稱,美人相對,可兩個人瞪著大眼乾看著月亮也挺無聊的。李隆基決定出個對聊調節一下氣氛。他左右看看,冒出一句:「兩人土上坐。」這句上聯看似簡單,但仔細一想還確實不好對,首先是環境,李隆基加上楊貴妃這不正好是兩個人,高臺是土做的。上聯點出了環境還用了拆字。
  • 上聯「趙錢孫李周吳鄭」,下聯7個數字一讀,真是罵人不帶髒字!
    上聯「趙錢孫李周吳鄭」,下聯7個數字一讀,真是罵人不帶髒字!文/老揚歷史說眼看新年又要來了,無論你在外面過得怎樣,都要回家陪父母給家裡的門上貼火紅的對聯,這樣來年的日子才有盼頭。你對對聯的了解有多少呢?
  • 華羅庚出上聯「三強韓魏趙」,難倒眾人,下聯一出更是經典
    歷史上出名的對聯數不勝數,對聯的名人我們也能如數家珍。比如唐代的李白,宋代的蘇東坡,明代的唐伯虎、解縉,還有清代的紀曉嵐、鄭板橋等等。現如今人們也經常用對聯來表達自己美好的願望,不論是給長輩祝壽寫的壽聯,還是親朋好友結婚我們送上的喜聯,甚至是開業的時候寫的開業聯等等,無不是傳統文化在現代生活中的完美應用。
  • 廁所門前有一副對聯,上聯「來人不蹲就站」,下聯該怎麼對?
    除了過年的時候要貼的桃符,才子們也會根據周圍的景色等等來進行對聯的互相考校,對聯變成了一樁文人的盛事。二、 關於對聯的故事說到宋代的才子,就不得不提蘇東坡了。蘇東坡在民間的對聯故事也非常豐富,並且和他的和尚朋友脫不了干係。蘇東坡在黃州的時候,和自己的和尚朋友佛印一起在長江上面泛舟,日子好不快活。
  • 上聯是「二三四五」,下聯「六七八九」,鄭板橋看出來端倪
    貼春聯是中國人過春節時必不可少的傳統,所以每到春節期間,家家戶戶都會在門前貼上大紅春聯,當然春聯也是可以烘託出節日裡面的喜慶氣氛,給每家每戶都是討了個好彩頭。而對於春聯,也是有著很多的趣事,鄭板橋就是其中的一位,那時在除夕前,清代的大畫家鄭板橋和蘇州府的官員一起上街巡查,走著走著,他發現了有一家人的門前所貼的春聯是這樣寫的:上聯是「二三四五」,下聯是「六七八九」。
  • 少女出上聯:白頭翁牽牛耕熟地,秀才機智對下聯,少女又羞又氣
    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談談古代一女子通過對對子招親的故事。清朝嘉慶年間,有一掌柜姓王,人稱「王掌柜」。王掌柜納了好多房妾,因早早沒有了生育能力,只有一個女兒,所以他格外疼愛自己的女兒,為她請來先生教書,請來樂師學計。很快女兒變成了精通琴棋書畫的大家閨秀,在當地也小有名氣。
  • 有人出上聯,「蔡明報菜名,長江渡長江」,網友對的下聯異軍突起
    睿智一點的人一眼就能看出來,「禾上」與「和尚」同音,於是,他們對的下聯是:「美女堂前抱繡裁」,「繡裁」與「秀才」同音,上下聯可謂話裡有話,趣味盎然。 前段時間,有人在網上出了一個上聯,引發了廣大網民朋友們的廣泛討論,聯曰:蔡明報菜名,長江渡長江。
  • 神問答|有一個對聯,上聯是:葉下單蟲何曾知了春秋事,求下聯?
    1、以下觀點被453人點讚、並有199個交流討論:本上聯的精妙之處在於:單蟲為蟬,蟬在葉下。知了為蟬,又為動詞。解釋:曾人為僧,僧在山中。悟空為僧,也為動詞。葉下對山中,單蟲對曾人,何曾對幾時,知了對悟空,春秋對古今,事對情。但是下聯中,曾人為僧,悟空雖是僧,僧不一定是悟空。蟬對僧,也不太雅。見笑了,請大家批評指正!
  • ​鹹豐帝出一罕見上聯,大臣靈光一閃對出下聯,得鹹豐重賞
    鹹豐帝出一罕見上聯,大臣靈光一閃對出下聯,得鹹豐重賞。文|小煙對聯,在中國已經流傳有很久的歷史了,慢慢融入了人們的生活中的,是中華文化中非常寶貴的部分。對聯我們現在大多是寫在紙上的,在古代是可以寫在木板、石頭或者竹子上的。
  • 上聯:「不被上下左右」,唐伯虎試對的下聯太經典了
    而在今天,筆者也為大家帶來了一個極其有趣的上聯,大家請看,上聯:「不被上下左右」,是的,這個上聯猛地一看,覺得很是簡單,但是想要給出經典的下聯,還是很有難度的,因為你不僅僅要照顧到句式問題,還要考慮到平仄、意境是不是到位。面對這樣有意思的上聯,筆者肯定是要試對一下的,接下來,咱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 上聯「黃昏過河,腳踏滿天星鬥」,8歲孩童對出下聯,堪稱經典!
    其人從小就天資聰慧,自幼就在對聯和詩詞方面嶄露頭角。走入仕途當中,為人也是十分的清正廉明,深受老百姓的喜愛。宋湘一生歷經了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到了嘉慶年間,被嘉慶皇帝封為「嶺南第一才子」,而《清史稿》中也記載說「粵詩惟湘為巨」。在宋湘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就非常注重對他的家庭教育,而且他的父親又是一名私塾老師,這就更加的影響了小宋湘的童年讀書生涯。
  • 那些「笑抽筋」的對聯,上聯:男生女生生生不息,下聯:你們來對
    對聯可以說是我國的一大傳統了,每到過年或者一些重大活動時,家家都會貼上對聯。對聯也是分為很多種,形式不同,寓意也是不同。今天就和大家一起看看那些人才給我們帶來的的搞笑對聯,看看他們究竟是如果玩的。這個宿舍的對聯可以說是很搞笑了,一個宿舍四個人都是文武雙全,德才兼備。
  • 上聯:白頭翁,持大戟,跨海馬,與木賊草寇戰百合,書生巧對下聯
    明朝年間,有個老郎中,他有一個年輕貌美的女兒,都說女兒是父母暖心的小棉襖,他的女兒,確實很懂事,每日空閒時都會來店裡幫忙。孩子長大了,可父母卻老了,生死自有天定,老郎中對生死一事早已看淡,他不怕死,卻怕在自己離世之後,女兒沒有可以依靠之人,這讓他如何能夠安心。
  • 上聯:若不撇開終是苦,下聯一出,人生百態躍然紙上,橫批更經典
    上聯:若不撇開終是苦,下聯一出,人生百態躍然紙上,橫批更經典很多中國人和對聯之間有著深厚的感情,因為對聯是我們的祖先世代延續下來的文化,它是一個有著濃濃中國味的東西,這也是為什麼每到傳統節日春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貼上一副寓意著美好期盼的對聯。
  • 上聯:「反反正正,正正反反,反正一樣」,下聯真是太經典了
    我國歷史文化博大精深,而對聯也是我國歷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提及對對聯,相信大家都是不陌生的,因為每當新年來臨之際,各家各戶都會張貼對聯,喜迎新春,而對對聯不僅僅可消遣作樂,更重要的是可考量學者的實力水平,故此呢,在我國歷史長河中,出現了數不勝數的經典對聯,而大才子唐伯虎跟紀曉嵐在對對聯方面,都有著很深的造詣
  • 上聯:榨響如雷,驚動滿天星鬥!下聯堪稱絕妙
    對聯依舊被廣泛的運用在了人們的方方面面,也繁衍出喜聯,輓聯,行業聯...足以見證,這一悠久的文化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了。縱觀歷朝歷代,像北宋的蘇東坡和佛印,明朝的解縉和唐伯虎,清朝的紀曉嵐和李調元,均在對聯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不少妙趣橫生的對子,像蘇東坡與佛印和尚的——「上聯:禿驢何在?,下聯:東坡吃草!」。一語雙關的妙趣,將對聯的雅俗共賞展現的淋漓盡致,還有紀曉嵐與太監的——「上聯:小書生,穿冬衣,執夏扇,一本《春秋》曾讀否?
  • 才子對聯招親:「桃李花開,一樹胭脂一樹粉」,坡腳姑娘對出下聯
    清朝康熙年間,京城腳下有一對兄弟,兩人合開了一家鋪子,一人賣紙傘,一人賣汾酒,到了開業那天,兄弟二人特地請了當地一位有名的秀才寫了一副對聯,上聯是:「問生意如何,打得開,收得攏」,下聯是:「看世情怎樣,醒得少,醉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