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上現存為數不多的象形文字之一,漢字的表意能力遠超其他字母文字。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漢字也因為這一特性,出現了眾多的文學形式。除了留存於史書古籍中的漢賦、唐詩、宋詞等等,還有我們現今依舊隨處可見的對聯。對聯也稱楹聯或對子,是一種將字寫在紙、布等載體上的對偶語句。三國時期孫權赤烏年間(238-250年)鑄造的一尊特大鐵十字架上,刻著的一句「四海慶安瀾,鐵柱寶光留十字;萬民懷大澤,金爐香篆藹千秋」是現今有史可考的最早的對聯。
經過上千年的發展,對聯被不斷細分,其中春節時掛的對聯叫春聯、辦喪事的對聯叫做輓聯、辦喜事的對聯叫慶聯。此外各種公共場所也會出現對聯的身影,比如學校的「園內桃李年年秀,校中紅花朵朵香」;醫院的「壽世壽人杏林春滿,為醫為藥桔井泉香」等等,都能在弘揚傳統文化的同時彰顯自身的職能。一副優秀的對聯能夠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但某些場所的對聯,讓人細細品來只覺得渾身不自在。比如火葬場的對聯,其中上聯是「早來晚來早晚得來」,看完下聯後家屬紛紛表示:很不自在!
從唯物主義的角度上來說,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一個生命從誕生開始就註定會走向死亡,區別只在於這個過程的長短不同。但是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對死亡的認知始終水平有限,所以東西方不同的文明中也都有了對鬼神和祖先的敬畏。從《左傳》中的這句「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也足以看出古人對待此事的態度。生命的死亡不可避免,更重要的是要擁有樂觀豁達的態度,比如太史公司馬遷說的「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就激勵了無數人。但也並非人人都能夠做到如此灑脫,更多的人還是很忌諱這個「死」字。
在我國的喪葬文化中,有一個非常明顯的變化趨勢,那就是喪葬方式由土葬向火葬的過渡。古人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同時也認為人死之後會去往另一個世界,因此非常重視死者遺體的完整。所以在古代的刑罰體系中,「死無全屍」是非常嚴重的處罰措施。土葬的操作方法是先將遺體放入準備好的棺材裡,再放入數量不同的陪葬品,然後將棺材埋入土裡。古人講究入土為安,《周禮》也規定「眾生必死,死必歸土」,厚葬與否是判定子孫是否孝順的一個標準。
在進入二十世紀之後,火葬開始被世界各國所提倡,相較於傳統的土葬,火葬更能夠節約土地資源。事實上在我國古代,也有火葬的存在,特別是佛教傳入中國後。印光法師曾說:「自佛法東來,僧皆火化。而唐宋崇信佛法之高人達士,每用此法。以佛法重神識,唯恐耽著身軀,不得解脫。焚之則知此不是我,而不復耽著。又為誦經念佛,期證法身。」時至今日,我國的火葬比例已經過半,達到了53%左右。在火葬興起之後,負責火化遺體的火葬場也多了起來。
作為不被人喜歡卻又無法避免的一處公共場所,火葬場在大眾心目中的地位略顯尷尬。受文化習俗和思想觀念的影響,很少有人願意前去火葬場,但作為死者家屬,卻又不得不去。為了緩解這種尷尬的感覺,一些火葬場也會效法其他公共場所寫上對聯,但有些對聯卻讓人喜歡不起來。比如下面這幅對聯,上聯是「早來晚來早晚得來」,言簡意賅地闡明了死亡這一規律,客觀來講是無可厚非的。可看到下聯後,死者家屬紛紛表示「很不自在」,因為下聯寫的是「先到後到先後全到」。
「早來晚來早晚得來,先到後到先後全到」,單純地從文學角度來看,無論是對仗還是平仄,這副對聯都是可圈可點的。然而搭配上火葬場這麼一個不受待見的場所,卻讓人覺得難以接受,甚至會給人一種火葬場在「催命」的感覺,也難怪會有家屬表示看完過後很不自在。理性來看,火葬場的做法並不算錯,但在忌諱死亡的文化氛圍裡這麼明目張胆,也的確在一定程度上給一些家屬造成了不適。對此,大家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