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哪些地區更容易地震?

2021-01-21 快科技

自公元前780年有地震記錄以來,中國大陸以及近海地區共發生6級以上地震近700次(1900年前記錄嚴重不全),遍布全國除貴州、浙江外的所有地區。中國以世界陸地面積的7%,囊括了三分之一的大陸強震。僅在20世紀下半頁,中國大陸死於地震的人數就達28.5萬,佔主要自然災害死亡人數的半數以上。進入21世紀,相繼發生汶川地震、玉樹地震、蘆山地震、岷縣地震和魯甸地震,每次都對當地人的生命和財產造成了重大的創傷。

每次地震以後,人們心裡總是不自覺地犯嘀咕:我這裡會不會發生地震呢?會發生多大的地震?若掌握了這樣的信息,就有可能針對性的進行預防措施:建設更牢固的房屋,進行防震演練。

事實上,通過對中國多年積累資料的分析,中國的地質工作者已經分析出中國那些地方容易發生地震。他們把中國劃分成了六個一級地塊,即青藏、西域、南華、滇緬、華北和東北亞。六個一級地塊下面還可以進一步劃分為多個次一級的塊體。而地震,就容易發生在地塊的邊緣。

來自高原的力量

討論這個話題,總免不了要提到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高高隆起,給人的印象似乎它是一個巨大的完整塊體。但實際上,青藏高原是由若干個次一級的塊體構成的,塊體與塊體之間以大斷裂為界,這些大斷裂一直延伸到雲南、四川,乃至到越南、泰國所在的中南半島。這些大斷裂多為走滑斷裂,每年的滑移速率為3~15毫米,在這些斷裂的控制下,青藏高原的內部物質正源源不斷地向高原周緣流動。

在青藏地塊及其周邊,發生過多次強震。最近的一次就是發生在2008年發生在龍門山地區的汶川地震,相信每個人對這次地震記憶猶新。而在1920年,在寧夏海原,發生了一次8.5級大地震,造成約29萬人死亡。1950年,西藏墨脫髮生了8.6級地震,造成1500多人死亡。2001年,在崑崙斷裂上,發生一次8.1級地震,所幸當地是無人區,沒有造成人員傷亡。而這一帶小地震更多,比如今年2月,新疆于田7.3級地震,就發生在阿爾金斷裂的西端,2010年玉樹地震發生在玉樹-甘孜斷裂上。另外,在高原東北緣的祁連山麓和河西走廊,人口稠密,歷史上也曾發生多次大地震,比如1932年酒泉昌馬7.6級地震,約7萬人遇難,1927年武威古浪縣,發生8級大地震,死亡4萬多人。

青藏高原向東緩緩衝去,造就了南北地震帶。這個地震帶北起寧夏,經過甘肅東部,進入川西、雲南。這裡人口稠密,地震非常頻繁,幾乎集中了中國半數的8級以上大地震。海原地震、汶川地震、麗江地震以及剛發生的魯甸地震就發生在這個地震帶內。

西域震動的群山和安詳的盆地

廣闊的新疆,是西域地塊的領地。

5億年前,這裡曾經是一片汪洋,大洋中散布著一些大陸地塊,比如塔裡木、準噶爾。在隨後漫長的地質演化過程中,大洋慢慢閉合,而這些散布的地塊就慢慢地拼合到一起,在各地塊的邊界形成山脈,比如天山、阿爾泰山,就是這樣產生的。這些大陸地塊內部比較穩定,但邊界比較軟弱。西域地塊曾沉寂了一段時間。但進入新生代之後,隨著印度板塊向歐亞板塊的碰撞,這裡又活躍了起來。

新疆地貌特徵,就是三山夾兩盆。自北向南,阿爾泰山、準噶爾盆地、天山、塔裡木盆地、崑崙山交替前行。盆地是堅硬的地塊,受到擠壓的時候不易變形,比較穩定。但後來,印度板塊推著青藏高原向北運動,遇到盆地的阻擋,應力傳遞到軟弱的山脈,造成了原來已經比較穩定的地塊邊界重新活躍,地震多發。

在新疆西部的喀什地區是帕米爾高原。和青藏高原一樣,隆起於兩大板塊的碰撞,發育有多條活動強烈的斷裂帶,地震多而大。

20世紀內,新疆已經發生過多次強震,比如1902年,喀什地區的阿圖什城發生了8級大地震;1906年,瑪納斯縣發生7.7級大地震;1931年,新疆東北的富蘊縣發生了8級大地震。近幾十年來,喀什伽師縣多次發生7級左右地震,給當地造成了極大的損失。

總之,新疆的阿爾金山、天山山麓,西部與中亞各國交界、帕米爾高原是地震的多發區,震害嚴重,而盆地內地震相對較少,震級也較小。

「復活」的華北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造成的創傷,至今仍讓人無法釋懷。

唐山位於華北地塊之上。地質上的華北,範圍遠大於地貌上的華北平原,還囊括了陝西、河南、遼寧的大部分,河北、山西、山東的全部以及內蒙古的南部,渤海、黃海以及朝鮮半島的南部。華北地塊內部又可以細分為三個子單元:鄂爾多斯地塊、華北平原地塊和魯東—黃海地塊,可以說這三個部分各有特色。

華北地塊作為一個整體,歷史悠久,是中國最古老的地體,早在18億年前就已經形成,進入穩定的演化期。在侏羅紀之前(2億年前),華北地塊的內部一直都比較穩定。但之後,情況發生了變化:華北「復活」了。華北復活的原因現在還有爭論,一種觀點認為這和東部的太平洋板塊向華北下面俯衝有關,復活的表現是華北的地殼開始減薄並沉降,巖漿活動活躍,地震火山頻發。但是,以太行山為界,華北僅在東部復活,而西部變化不大。

華北地塊中有一個非常特殊的斷裂,郯廬斷裂帶,是華北地塊和魯東—黃海地塊的分界。它南起長江,向北延伸到東部,分為兩條(一說三條),進入俄羅斯,僅在中國境內就有兩千多公裡,是華北平原地塊和魯東—黃海地塊的分界。郯廬斷裂帶形成於中生代(2億年左右),近期的活動可能受到了太平洋板塊向亞歐板塊之下俯衝的影響,較為活躍。

鄂爾多斯地塊,約相當於現今黃土高原的主體,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質單元。它內部十分穩定,沒有記錄到過大於6級以上的地震。但在周緣,地震活動非常活躍,稱鄂爾多斯周緣斷裂帶。它西面的銀川盆地內,發生過1739年平羅8級地震,死亡約5萬餘人,1561年發生中寧7.5級地震。在鄂爾多斯地塊的南緣,渭河地塹內,曾於1556年在西安東部的華縣發生過一次強烈地震,據統計死亡約83萬人,並重創西安,小雁塔的塔頂被震落。而在鄂爾多斯地塊的東部的山西,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慘烈地震,比如1303年洪洞縣8級地震,造成幾十萬人傷亡,1695年臨汾8級地震,另外,在原平、靈丘、忻州等地也多次發生7級以上的強震。

相比之下,華北平原地塊更為不寧。僅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發生過6.7級邢臺地震、7.4級渤海地震、7.3級海城地震、7.8級唐山大地震和7.1級灤縣地震。1668年,山東臨沂發生過一次8.5級大地震;1679年在北京的平谷縣,發生了一次8級地震。頻發的大地震現身於人口如此稠密的地區,帶來了多次深重的災難。至於魯東—黃海地塊,它大部分位於海裡,歷史地震記錄較少。但近年來也曾發生過多次5級左右的地震,可能存在有一個潛在的地震帶。

華北地塊地震的特點是周期特別長,同一條斷層上大地震的發震周期為上千年,甚至萬年,超過人類文明史,記錄很少。華北平原又覆蓋著厚厚的鬆軟沉積物,掩蓋了斷裂,我們僅知道其中的很少一部分。加之大量的人類活動改造了地震形成的地貌,給研究華北地震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可以說,除了鄂爾多斯地塊內部,華北的大部分地區都在地震的威脅之下,研究程度又非常低,而這裡又是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地區,防震,不能有絲毫鬆懈。

華南大地的庇護與大海的憤怒

中國的東南地區,從屬於南華地塊。所謂「南華」,包括了華南和南海兩個次級地塊,大致以中國東南海岸為界。

華南地塊非常古老,其內部非常穩定,地震頻率較低,震級也都不大。華南的內陸地區,是中國最不容易受地震危害的地區之一。

但東南沿海,存在一系列的活動斷裂,發生過震級較大的地震,這可能和受到東部菲律賓板塊的俯衝擠壓有關。1605年在海南瓊山,發生7.5級地震,致使沿海70多個村莊沉海,死亡數千人。1918年,在廣東南澳近海,再次發生7.5級地震,造成了很大的破壞。福建海外也不安寧,1604年,泉州海外發生一次8級大地震,此後,還發生過多次較強地震。現在研究認為,在臺灣海峽至海南島的海域內,存在一條或若干條活動斷裂,具有發生大地震的能力。

華南地塊的東部邊緣臺灣,則是中國地震頻率最高的地區之一。臺灣是亞歐板塊和菲律賓板塊相互俯衝擠壓的地區,位於板塊的邊緣,非常容易發生大地震。1999年發生於日月潭南方的7.6級集集地震,全島有震感,造成2321人死亡。

至於南海地塊,基本沒有較大地震,地震的頻率也很低。

東北與西南的對比

東北亞地塊在我國國內的部分非常穩定,雖然郯廬斷裂從此經過,但活躍性較低。從歷史地震來看,東北地區地震發生的頻率遠小於其他地區,強度也不大,和華南內陸基本相當。但是,也會發生一些中小震,比如今年早些時候發生在吉林松原的5級左右的群震。

長白山地區是本區地震相對活躍的地帶,但是,這些地震的特殊之處在於,它們的震源非常深,一般大於200公裡。這是由於太平洋板塊俯衝到亞歐板塊之下,直達600公裡之下,發生地震。

這些因素綜合起來,使得東北成為較少受到地震危害的地區之一。但在中國的另一端,西南邊陲的雲南,正在逃跑的滇緬地塊卻暴躁不已。

滇緬地塊,不止包括雲南和緬甸。紅河斷裂以南的幾個市(州)和中南半島都是它的地盤,其南部邊界可能到達了蘇門答臘島。這個地塊是在亞歐板塊和印度板塊擠壓的過程中,被擠出來的一塊,向南逃逸而去。

 

在逃逸的過程中,我國境內的部分遭受了強烈的變形,內部有多個斷裂帶,歷史上發生過多次強震,如1988的臨滄耿馬地震,7.6級;1976發生在景洪州龍陵縣的7.3級、7.4級地震,兩者前後僅隔兩個小時。

相關焦點

  • 地震常常發生在哪些地區?
    地震就象颳風、下雨一樣是地球上經常發生的一種自然現象。地震是地球表層的快速振動而引發的災難。為什麼會發生地震呢?引起地震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構造地震是發生次數最多、破壞力也是最大的一種地震類型,約佔全世界地震的90%左右。構造地震的發生是因為全球地殼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這些板塊不是靜止不動的,是處於不斷運動之中的,它們運動起來就會引發或大或小的地震。
  • 中國地震帶分布圖詳解:中國有哪些主要地震帶?
    地震是地球上無法避免的事情,地球上有很多地震帶!今天給大家總結一下中國的主要地震帶有哪些。
  • 中國東海附近發生6.0級地震,海上發生地震前有哪些徵兆呢?
    據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2019年7月13日8時57分在東海海域(北緯29.15度,東經128.26度)發生6.0級地震,震源深度230千米。延伸閱讀:科普:海裡地震會有什麼後果海洋地震(seaquake)是指震中位於海洋的地震。
  • 地震和氣象專家解析:地震雲是否真實存在?哪些天氣因素影響震後...
    帶著這些問題,中國氣象網聯合新華網邀請地震和氣象專家,為您一一解答。來源: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記者:地震速報是如何發出的,公眾如何獲取?  劉傑:因受臺站分布密度的影響,不同地區地震速報結果的產出時間有所不同,全國平均自動地震結果速報時間約3分鐘,人工地震結果速報時間11分鐘。
  • 地區地震部門赴中國地震災害防禦中心 爭取援助
    圖1 中國地震災害防禦中心支持阿里地震工作座談交流為進一步爭取地震系統特別是地震災害專業工作力量援助和支持,推進阿里地區地震災害風險防治工作,2020年12月30日,中國地震災害防禦中心黨委書記,主任陳華靜主持召開支持阿里地區地震工作座談會。
  • 讀中國主要地震帶分布圖,尋找我國地震災害風險較低的地區
    」,尋找我國地震災害風險較低的地區。我國位於亞歐大陸東部,太平洋的西岸地區,兩大地震帶對於我國都有影響。我國的西南地區的喜馬拉雅山脈和橫斷山脈地區就是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經過的區域,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在南北方向上碰撞擠壓,形成一系列呈東西走向的地震斷裂帶,以及橫斷山脈地區南北走向的地震斷裂帶。與此有關的地震帶包括喜馬拉雅地震帶、青藏高原地震帶、西北地震帶、南北地震帶、騰衝-瀾滄地震帶、滇西地震帶和滇東地震帶。
  • 「捕捉」地震的野外實驗室什麼樣——專家詳解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
    佔地78萬平方公裡、橫跨川滇甘貴等省份,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如此巨大的尺度和規模,讓人們很難想像,這將是一個科學家「捕捉」並深入研究地震的天然科學「實驗室」。為何要在如此大的區域建設地震科學實驗場?實驗場裡將開展哪些具體實驗?對當地普通人的生活會有影響嗎?記者就這些問題採訪了有關專家。
  • 威海又地震了!威海地區地震原因解析
    威海地震最新消息,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05月22日00時05分在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市(北緯36.9度,東經121.9度)發生4.6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煙臺青島等地有震感。圖為煙臺網友剛睡時感到有震感,網友稱有人在樓下大喊地震了,也有人沒穿衣服就往樓下跑。
  • 中國3大地震區,哪些城市在地震帶?今天終於搞清楚了
    大家都知道地震是在全世界的危害是有多強大的,不僅可以給城市帶來建築造成倒塌,還會導致大量的人員傷亡,摧毀了一個個完整的家庭,那些經歷過地震的人來說,在他們心裡地震永遠都是一場噩夢,而我國有3個大地震區域,到底哪些城市是在地震帶呢?
  • 中國大部分地區地震監測能力達2.5級 國內地震2分鐘速報
    中國地震局 供圖 攝中新網北京1月8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從8日在北京召開的2021年全國地震局長會議上獲悉,「十三五」時期,中國地震監測能力大幅提升,全國大部分地區地震監測能力達到2.5級,其中首都圈1.0級,東部地區2.0級。國內地震實現2分鐘自動速報。
  • 中國地震臺網消息最新發布:新不列顛島地區發生5.3級地震
    天氣網訊,據中國地震網最新消息,北京時間10月04日00時30分許,位於新不列顛島地區(南緯7.05度,東經149.95度)發生5.3級地震,震源深度70千米。據悉,新不列顛島是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屬島,西南太平洋俾斯麥群島中最大的島嶼。
  • 四川處於哪個地震帶上 四川哪些地區位於地震帶
    6月17日22時55分,距成都240公裡,距西昌260多公裡外,四川省宜賓市長寧縣雙河鎮發生6級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川渝多地有震感。中國地震臺網還顯示,此後餘震不斷,長寧縣其後又發生四次餘震,分別是3.6級、2.9級、3.0級、4.1級。此外,與長寧縣相鄰的珙縣在6月17日23時36分還發生了一次5.1級地震。那麼四川屬於哪個地震帶上?
  • 地震小知識:地震的種類有哪些?
    地震小知識:地震的種類有哪些? 來源:東方天氣網 發布時間:2018-09-30 14:48:25 地震也是有區分的,按照地震等級和破壞程度不同,可以有多重劃分。
  • 中國地震局:2017年大陸地區地震活動頻度偏低、強度高
    央廣網北京12月26日消息(記者車麗)據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導,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劉桂萍今天在中國地震局第四季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2017年我國發生5級以上地震19次,其中大陸地區13次,臺灣地區6次。2017年我國大陸地區地震活動頻度偏低、強度高。
  • 印尼蘇門答臘島南部海域發生7.0級地震,海上發生地震前有哪些徵兆?
    據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8月19日6時29分在印尼蘇門答臘島南部海域發生7.0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位於南緯4.31度,東經101.15度。海上發生地震前有哪些徵兆呢?陸地有地震,海洋也有地震。海上發生地震前有哪些徵兆呢?這些都是沿海地區廣大居民、漁民和航運的海員十分關注的問題。中國近海域屬於大陸架淺海,也就是說,近海地殼是大陸地殼向水下的自然延伸,它們之間是緊密聯繫的一個整體。
  • 科普一下中國哪些地方處於地震帶上
    近日新疆又地震了,為什麼近年來中國地震如此頻發,地震研究如何我們普通人不得而知,但關於地震的地理知識卻有很多是中國人都知道的。中國的地震帶主要分布在五個地區  青藏高原地震區:  本地震區是我國最大的一個地震區,也是地震活動最強烈、大地震頻繁發生的地區,居全國之首。
  • 印尼海域發生5.1級地震,海上發生地震前有哪些徵兆呢?
    中新網11月16日電 據美國地質勘探局網站消息,北京時間7時44分左右,印尼東北部海域發生5.1級地震,震源深度35公裡。延伸閱讀:海上發生地震前有哪些徵兆呢?陸地有地震,海洋也有地震。海上發生地震前有哪些徵兆呢?
  • 中國大部分地區地震監測能力達2.5級 國內地震2分鐘速報_新聞中心...
    中國地震局 供圖   攝中新網北京1月8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從8日在北京召開的2021年全國地震局長會議上獲悉,「十三五」時期,中國地震監測能力大幅提升,全國大部分地區地震監測能力達到2.5級,其中首都圈1.0級,東部地區2.0級。國內地震實現2分鐘自動速報。
  • 四川為什麼地震那麼多 中國最不容易地震的省
    常常看到新聞報導四川哪裡又發生了幾級地震,四川為什麼地震那麼多呢?在自然災害面前我們人的生命是很脆弱的。可四川老是發生地震這是為什麼?那中國最不容易地震的省有哪些呢?  四川為什麼地震那麼多  四川的地震,與它西部那排最靠盆地的「山」有著相關性。
  • 中國地震帶分布圖
    中國地震帶主要分布在五個區域:臺灣地區、西南地區、西北地區、華北地區、東南沿海地區和23條地震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