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 水生螢火蟲黃緣螢。
右圖 今年5月26日在武漢郊區拍攝到的螢火蟲。付新華供圖
編者按 螢火蟲對自然環境的要求極高,有它們出現的地方,都是難得的生態極佳、遠離汙染的處所。所以,小小螢火蟲一直是一種世界公認的環境指示生物,就像泰戈爾的詩所言,「你微小,可你並不渺小。」
近年來,我國螢火蟲的數量正在銳減。除了環境汙染等因素的影響,為了獲取商業利益的捕獲也加速了螢火蟲的隕滅。數據顯示,螢火蟲在運輸途中的死亡率為20%—40%,而離開原生地後,其死亡率將達100%。
希望《綠周刊》的這篇文章能引起讀者對環境問題的重視,並拒絕買賣螢火蟲,讓蟲兒們賴以生存的好環境更多些。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相逢秋月滿,更值夜螢飛」「晝長吟罷蟬鳴樹,夜深燼落螢入幃」……在我國古代詩人筆下,螢火蟲常常點亮了漆黑長夜,與滿月、星空結伴出現。
但在今天,我們已經很難看到這些美麗的景象了,螢火蟲正從我們身邊大規模地消失,其背後的原因,正是環境汙染的加劇與扭曲的賞螢利益鏈的發展。
城市兒童不識「螢光」
華中農業大學副教授付新華被譽為中國螢火蟲研究和保護第一人,自2000年起,他就致力於螢火蟲的考察與研究。近年來,因痛感螢火蟲數量的銳減,他開始通過講座、著述、攝影等形式,向公眾傳達科學賞螢、保護螢火蟲棲息地的理念。
8月28日,在北京蒲蒲蘭繪本館,付新華舉行了他的新書《水中的光亮》讀者見面會,分享了他10年來的尋螢、護螢之路。在活動現場,主持人問前來參加見面會的孩子,有誰見過活的螢火蟲?結果是無一人見過。這也印證了付新華之前的調查:付新華創辦的湖北省守望螢火蟲研究中心發布的《2016中國螢火蟲活體買賣調查報告》稱,螢火蟲在城市中幾乎消失了,95%的城市小孩沒有見過「螢光」。
世界上的昆蟲有上百萬種,見不到螢火蟲值得大驚小怪嗎?付新華不這麼認為。「螢火蟲適合生存在水源乾淨、溼潤陰涼的地方,是一種世界公認的環境指示生物。螢火蟲的消失主要有這樣幾個原因,一是過度砍伐森林或者過度的景觀開發導致螢火蟲棲息地被破壞,二是光汙染影響了螢火蟲的繁殖,三是農藥、除草劑的大量使用,四是水汙染和土壤汙染越來越嚴重。」在付新華看來,這也反映出保護螢火蟲的重要意義,因為小蟲子的變化能反映出大環境的變化,而通過宣傳保護螢火蟲也可以呼籲大家愛護環境,「就像泰戈爾那首詩一樣,『你微小,可你並不渺小』」。
作為國內為數不多的螢火蟲研究專家,付新華常年在全國各地尋找螢火蟲進行研究,也感受到了近些年環境的急劇惡化。2007年,付新華去四川峨眉山尋螢,見到了讓他十分震撼的一幕。「我拐過一個彎道時,眼前突然一亮,這裡出現了一條約500米的光帶,我當時特別震撼,後來我把在那裡看到的螢火蟲命名為穹宇螢,就是像蒼穹宇宙一樣美麗的螢火蟲。」但是2008年付新華在同一個時段再去尋螢的時候,居然一隻也沒有看到。「我做了研究以後發現,一方面是因為那年的乾旱天氣,同時,我看到路邊有很多運煤的大貨車閃著燈,它每次經過,都會讓螢火蟲受到刺激,讓他們失去了正常的光感應,無法完成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