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火蟲生存受城市光汙染嚴重威脅 離開原產地難活

2020-12-04 中國新聞網

  如果不是會發光,其貌不揚的螢火蟲大概不會引起人類的注意。

  當然沒有如果。人類需要光、熱愛光,地上的螢火蟲,大海裡的水母……這些天生會發光的生物,叫人驚喜。

  人們俗稱的螢火蟲,是一個龐大的家族。據了解,全世界約有2000種,分布於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地區,可分為水生類和陸生類兩種。我國境內活動的有約200-300種,但由於環境的破壞導致很多種群數量越來越少,而且在大肆的人為捕捉下,有些種群很可能在發現前就滅絕了。

  天生帶有螢光細胞

  我省常見的螢火蟲,是黑胸螢。

  螢火蟲的尾巴能夠發光,這是為什麼?

  杭州師範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王世貴教授,是我省屈指可數的對本地螢火蟲有研究的科研人員之一,他向錢報記者解釋說,因為螢火蟲生來帶有發光細胞。

  這種發光細胞中有兩類化學物質:螢光素、螢光素酶。兩者能夠相互作用,形成螢火蟲自身的發光器。

  發光器上有微氣管與氣孔相通——當螢火蟲控制氣孔打開時,發光細胞中的化學反應物能夠與進入的氧氣發生氧化反應,釋放出光子。當氣孔閉合,它便不發光了。所以螢火蟲亮起來是一閃一閃的。一隻雌性多光點螢,身體上最多遍布著超過30個發光器。一隻小螢火蟲發光,亮度接近一個小夜燈的水平。其氧化反應中釋放的能量,幾乎全部以光的形式釋放,只有極少部分以熱的形式釋放,反應效率高達95%,螢火蟲也因此不會灼傷自己。人類到目前為止,還沒辦法製造出如此高效的冷光源。

  實際上,對於這個基礎課題其實有著很大的科研潛力。據了解,美國已將其開發應用到醫學、礦業、航海等多領域,並涉及外太空探索、癌症治療等尖端方向。祖籍浙江臨安的華人錢永健,曾在2008年,與美國生物學家馬丁·沙爾菲和日本有機化學家兼海洋生物學家下村修2名科學家以綠色螢光蛋白的研究獲得該年度諾貝爾化學獎。

  螢火蟲成蟲的一生不過7天左右

  這種對人來說如童話世界一般的夢幻效果,關係到螢火蟲的繁衍。在繁殖期,雌性螢火蟲靠發光吸引雄性。

  絕大部分種類的螢火蟲,其成蟲的一生,不過7天左右。星期一、星期二,硬化翅膀和外骨骼;雌性還需要周三、周四來長個卵巢讓卵巢成熟 。剩下的時間算上雙休,螢火蟲統統要用來找對象、生孩子。

  男性螢火蟲找完對象,就結束生命;女性則在產完卵以後完成一生的使命。

  發光要消耗物質和能量,為了「節能」,螢火蟲白天一般不發光。它們一般在日落後半小時左右,才開始發光。

  一隻雌蟲打破黑夜的天際,發出固定頻率的螢光。

  遠處那男士能夠發出跟它同頻的螢光,發光亮度也好,就能夠贏得女性的青睞。螢火蟲女士們會認為:發光越亮、頻率越快,說明男螢火蟲身體更強壯,與之結合,後代的質量也越高。如果發現這樣的男士,兩蟲會一閃一閃愉悅地談起戀愛、結婚生子。

  這段愛情如煙花般絢爛又短暫。可能也正因為如此,這樣的愛會寬容地接受多情:

  如果這個過程中,有第三者——一般都是雄性介入,有的雌性螢火蟲是不在乎「婚內出軌」的。

  而在一男一女的儀式結束後,也有「丈夫」可能會繼續競爭其他雌蟲,直到力竭而亡。

  但是王教授說,不同品種種類的螢火蟲是不會處對象的。

  「不同品種種類的螢火蟲發光頻率各不相同,為的就是只吸引自己種群的異性。」王教授說,確實也有些雌性螢火蟲會發出別種類螢火蟲的光節奏,「但它們是為了吸引來別的種類,然後吃掉它們。」

  害怕人類的城市之光

  螢火蟲生來就沒有想過對抗這個世界,防備人類。它們在夜間出沒,沒有什麼天敵。在做螢火蟲選題的時候,我的同事講了一個「悲傷」的故事:

  「我的朋友,把姑娘兒約到外灘。他自己帶著親友團和一瓶螢火蟲,從杭州趕過去,準備現場放飛螢火蟲求婚,浪不浪漫?」

  但是等到要螢火蟲出場的時候,發現螢火蟲不見了!」

  啊?!「因為外灘太亮了啊!螢火蟲被『吃掉』了啊!」

  還好新娘子大度,在一片恍然大悟的爆笑中,答應嫁給這個倒黴小夥。

  但是這件事情,在生物學意義上也應該給人類很多啟示。

  「城市的光汙染,正在嚴重威脅螢火蟲的生存。」王世貴教授說。

  正如求婚現場大家看到的情形,人工燈光的亮度,已經完全覆蓋螢火蟲本身的發光亮度。這會導致雄性螢火蟲無法循光而至,從而無法進行正常的交配。

  除了這樣的人造強光,遊客捕捉、閃光燈拍照,都會打斷這個物種的正常繁衍。

  其實,這幾年,湖北鹹寧大耒山螢火蟲保育區就是一個成功案例,不僅開發了以此為特色的旅遊業,也帶動了周邊產業的發展,讓當地民眾脫貧致富。

  而在保護螢火蟲這方面,我國臺灣也有一些好的借鑑,臺灣大學昆蟲系有專門的研究螢火蟲的方向,並有碩博人才,不斷探索與發現臺灣地區的螢火蟲新種類。研究團隊會對水生螢火蟲進行人工培育、修復棲息地並野放。

  無法承受背井離鄉的漫漫長路

  螢火蟲也經不起長途跋涉。

  螢火蟲對生存環境有著較為苛刻的要求,一旦離開原產地,便難以存活。

  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技學院付新華團隊的調查報告顯示,背井離鄉的螢火蟲,在運輸環節中一般死亡率在20%-40%。

  有專家指出,不同種類的螢火蟲有不同的發光模式,光的顏色、持續時間、間隔、閃爍次數、飛行高度等方面各不相同。同一屬的螢火蟲的形態往往長得很相似,區分它們的重要特徵就是其發光模式。獨特的發光密碼使同種雌雄能相互識別,避免出現有害的雜交,進化生物學將這種現象稱為「生殖隔離」機制。

  因而這也會引發一個更為嚴重的現實:螢火蟲離開原生地後死亡率接近100%。

  比螢火蟲大得多的家畜,經過長途運輸後,也會發生應激反應。昆蟲這麼小,經歷人為運輸,神經活動更容易受到幹擾。

  經歷長時間的封閉、顛簸,再見天日的螢火蟲們,可能還來不及調整到正常狀態去求偶,就已經失去生命;如果是已經受孕的雌性螢火蟲,經過漫漫路途,它們的產卵量和產卵質量,都會下降。

  螢火蟲處於生物鏈「金字塔」底層,幼蟲時期,它們捕食蝸牛、鼻涕蟲、蘿蔔螺等小生物,可以抑制它們危害植物,所以螢火蟲是益蟲。如果螢火蟲的種群減少和滅絕,會產生連鎖反應,使「金字塔」鬆動,甚至對頂層生物造成影響。

  也許,我們該善待這小小的螢火蟲,保護它們的棲息地,期待有一天流螢漫天的時候,靜靜地欣賞那曼妙的童話世界!(本報記者 章咪佳 陳偉斌)

相關焦點

  • 螢火蟲展導致大量螢火蟲死亡主辦方:給養殖場分錢了
    但如今,隨著城市化的進程要想遇到這種美景越來越難了。於是,全國各地不斷出現商業性螢火蟲展覽來「還原」這種如夢如幻的場景。尤其是在農曆「七夕」前後,借著情人節的噱頭,僅河北開辦的持續5天以上的活體螢火蟲展覽就至少有兩處。瀕危物種基金成員、螢火蟲生態線聯合發起人嶽樺表示,無論是在哪裡展,螢火蟲都會很快死亡。
  • 會發光的螢火蟲 最怕城市裡的光
    但是王教授說,不同品種種類的螢火蟲是不會處對象的。  「不同品種種類的螢火蟲發光頻率各不相同,為的就是只吸引自己種群的異性。」王教授說,確實也有些雌性螢火蟲會發出別種類螢火蟲的光節奏,「但它們是為了吸引來別的種類,然後吃掉它們。」  害怕人類的城市之光  螢火蟲生來就沒有想過對抗這個世界,防備人類。
  • 中國螢火蟲數量銳減 離開原生地後死亡率達100%
    右圖 今年5月26日在武漢郊區拍攝到的螢火蟲。付新華供圖  編者按 螢火蟲對自然環境的要求極高,有它們出現的地方,都是難得的生態極佳、遠離汙染的處所。所以,小小螢火蟲一直是一種世界公認的環境指示生物,就像泰戈爾的詩所言,「你微小,可你並不渺小。」  近年來,我國螢火蟲的數量正在銳減。
  • 全球多種螢火蟲瀕臨滅絕
    多國研究人員發現,受棲息地減少、殺蟲劑使用和光汙染等多種因素影響,全世界2000多種螢火蟲中部分種類瀕臨滅絕。 法新社3日援引研究報告主要作者、美國塔夫茨大學教授薩拉·路易斯的話報導,一些螢火蟲需要特殊環境才能完成生命周期,因此棲息地面積減少會影響它們的數量。
  • 為什麼現在很難見到螢火蟲?
    毫無疑問,是我們人類正在令螢火蟲變得越來越罕見小編在廣東珠三角某海濱城市長大,有一年暑假,我隨朋友到他的鄉下別墅過夜,第一次見到了螢火蟲,我被這些發光的神奇昆蟲徹底迷住了,我想除了螢火蟲傾情搖曳的閃光燈,還有什麼比仲夏夜的夜晚更具標誌性?
  • 螢火蟲將面臨滅絕
    很少有昆蟲能像螢火蟲那樣吸引孩子們,這些美麗的昆蟲以發光而聞名,數以百萬計的人們小時候都曾在夏天的夜晚追逐和捕捉這些昆蟲。而現在,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各種各樣的因素正威脅著地球上所有螢火蟲的生存。塔夫茨大學和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研究人員已經確定了螢火蟲面臨的三大威脅:棲息地喪失、殺蟲劑的廣泛使用和光汙染。在這三者中,棲息地喪失是大多數地區螢火蟲面臨的最大問題,其次是光汙染,然後是殺蟲劑。為了得出他們的發現,研究人員調查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螢火蟲專家。
  • 多種螢火蟲即將滅絕,人類難辭其咎
    在最近一項調查中,研究人員對螢火蟲面臨的危險進行了最全面的全球評估,他們得出的結論是,超過2000種螢火蟲物種中的一些可能面臨滅絕威脅,而其他物種則表現良好。研究人員使用了來自世界各地的350名螢火蟲專家的評估,確定螢火蟲生存最大的威脅是棲息地的喪失和城市化,工業化和農業集約化等因素。這一新聞報導將使所有曾經驚嘆於螢火蟲的美麗的人們感到悲傷,而有證據表明,螢火蟲正在從許多地方消失,很多人都沒再見過螢火蟲了。
  • LED燈光刺眼 近半受訪者被嚴重「光汙染」-LED燈光,LED光汙染,光...
    接受調查的538位市民中,61%認為廣州存在光汙染,在廣州居住的年限越長,越多人認為廣州存在光汙染。對於光汙染的程度感受而言,約一半的受訪者認為廣州市光汙染輕微,40 .0%的受訪者認為廣州市光汙染較嚴重,7.1%的受訪者認為廣州市光汙染嚴重,僅2.2%的受訪者認為廣州市不存在光汙染。
  • 別以文化的名義讓螢火蟲遭遇節日死
    近日,一則海南省海口市一度假酒店將要舉辦「首屆螢火蟲文化節」的消息引發眾多關注該消息稱,活動期間將聚集「數萬隻螢火蟲點亮海口」,此舉引發當地多個環保組織注意,隨即有環保組織發文稱「螢火蟲對環境要求高,放飛就是放死」,呼籲對該活動進行抵制。
  • 沿海城市擴張加劇海洋光汙染!高達75%的海底受影響 對沿海物種構成...
    沿海城市擴張加劇海洋光汙染!高達75%的海底受影響 對沿海物種構成嚴重威脅  Evelyn Zhang • 2020-08-03 18:18:31 來源:前瞻網
  • 螢火蟲恐滅絕:光汙染,殺蟲劑和棲息地銳減是三大主因
    如果人類再不節制,那麼在夏日夜晚追逐螢火蟲將只成為某些人的童年記憶。根據最新發表在《生物科學》(Bioscience)上的最新研究,由於受到人工光汙染,殺蟲劑以及棲息地面積的減少,全球有超過2000種螢火蟲的種群數量正在減少。
  • 螢火蟲瀕臨滅絕?殺蟲劑的過量使用讓它的生存環境雪上加霜
    央視網消息:近日的一項研究顯示,受到棲息地減少、殺蟲劑使用、光汙染等多種因素影響,一些種類的螢火蟲瀕臨滅絕。研究顯示,棲息地減少是造成螢火蟲數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些螢火蟲需要特殊環境才能完成生命周期。
  • 我國螢火蟲正面臨滅絕:被拉到城市可能活不過3天
    4小時之內,從異鄉運螢火蟲到海口的「偷渡計劃」宣告終止。它們也許守住了生命中最重要的日子:羽化成蟲,腹部發出螢光,帶著光芒飛翔、求偶、交配、繁育後代。這些柔曼的光亮對人類有著強烈的吸引力,但如果離開原棲息地,螢火蟲不僅很難繁衍,非正常死亡的風險也會大大增加。即使對這種微小的生命來說,「母親節」也應該屬於新生,而不是死亡。
  • [圖]螢火蟲恐滅絕:光汙染,殺蟲劑和棲息地銳減是三大主因
    根據最新發表在《生物科學》(Bioscience)上的最新研究,由於受到人工光汙染,殺蟲劑以及棲息地面積的減少,全球有超過2000種螢火蟲的種群數量正在減少。 由塔夫茨大學的帶領下,科學家和保護主義者組成的團隊對全球螢火蟲種群威脅進行了調查。
  • 放飛螢火蟲被指「隕滅的狂歡」:學者稱捕自野外,百分百死亡
    除了環境汙染等因素的影響,為了獲取商業利益的捕獲也加速了螢火蟲的隕滅。數據顯示,螢火蟲在運輸途中的死亡率為20%—40%,而離開原生地後,其死亡率將達100%。希望《綠周刊》的這篇文章能引起讀者對環境問題的重視,並拒絕買賣螢火蟲,讓蟲兒們賴以生存的好環境更多些。2016年8月4日,江西贛州寧都市大沽鄉,被捕捉在網兜裡的螢火蟲。
  • 中國螢火蟲正面臨滅絕:被飛進城市的流螢可能活不過3天
    這些柔曼的光亮對人類有著強烈的吸引力,但如果離開原棲息地,螢火蟲不僅很難繁衍,非正常死亡的風險也會大大增加。  即使對這種微小的生命來說,「母親節」也應該屬於新生,而不是死亡。  更何況,早在10年前的一次學術會議上,中國專家就已達成共識:中國螢火蟲正面臨滅絕的危險。
  • 華農專家:螢火蟲正在滅絕式消亡
    現在網4月25日訊 (長江商報記者 張瑜琨 高華敏)明天,付新華就要前往四川天台山,與他的研究生一道考察螢火蟲的新品種。這已經是他研究螢火蟲的第十個年頭。十年前與螢火蟲結緣2000年的夏天,付新華離開老家山東,到華中農業大學讀碩士。
  • 巨資引進萬隻螢火蟲卻大批死亡 螢光之傷惹人憂
    古時文人吟詩作對常以螢火蟲為題材,現在人們則將其視為浪漫、愛情的象徵。但是近年來,螢火蟲的棲息環境受到嚴重威脅,「螢光閃閃」的曼妙夜景也逐漸成為一種回憶。  近日,青島中山公園為了讓人們也能在城市裡看到螢火飛舞的情景,從廣西引進了一萬隻螢火蟲。然而這些美麗的小蟲僅在青島待了3天就有一半死去。對此,有很多市民問,這樣販售浪漫是喜還是憂?在哪裡可以看到真正的螢火蟲?
  • 為什麼很難見到漫天的螢火蟲,答案太讓人心酸?
    一晃眼過去很多年了,曾經懵懂無知的少年已經變成了世俗的中年人,為了生計不得不滿世界奔波,一個城市一個城市的穿梭,但心中螢火蟲一閃一閃的片段確時不時閃現在我腦海,你有多久沒有見過螢火蟲了?時不時該放下手中的活找一下最純真的快樂。但事實並不會盡如你意,有些美好的東西並不是一直在原地等你,讓你再想尋找時,已經消失不見了。她們去哪裡了?她們這些年經歷了什麼?
  • 由於人類的幹擾,世界各地的螢火蟲種群或有滅絕的危險
    根據發表在《生物科學》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全世界有超過2,000種不同的螢火蟲物種,但是由於人工光汙染,殺蟲劑和棲息地面積的減少,它們的種群正在不斷的減少。 塔夫茨大學領導的研究人員團隊近期對全世界螢火蟲種群的數量規模做了一次全面的調查。根據這項研究,在東亞和南美,螢火蟲的主要威脅之一是人造光。路燈和建築燈破壞了昆蟲的自然生物節律和交配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