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和一個好久沒見面的朋友聊天,她是個非常忙碌的媽媽,生孩子和創業幾乎同步,現在兒子已經上小學,公司也已經風生水起。問問特別好奇她是怎麼平衡教育孩子和工作之間的矛盾。那麼多的育兒理論,身為"成功女性"的她,又推崇那一種呢?結果她的回答真的讓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不得不寫篇文章和大家分享一下。
她說現在育兒都快成玄學了,沒時間一一學習,而公司的事兒一大堆,她覺得當媽媽要抓大放小。她自己學管理出身,認為好多管理學的定律放在孩子身上也一樣有用。我大概整理了一下,有六大經典定律可以應用在家庭教育上。希望對你有點幫助。
第一定律:墨菲定律
"Anything that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任何可能會變得糟糕的事情,都一定會變的糟糕。空軍工程師的一句玩笑話,成了二十世紀的三大定律之一。在管理中,這個定理告訴我們別抱著僥倖心理,如果有些事情可能會導致失敗,那麼終有一天他會導致失敗。
在對孩子的教育中,給我們的啟示是,不要心存僥倖,千裡之堤毀於蟻穴,小毛病會導致大危機。比如,很多寶媽明知道吃糖不刷牙,會導致蛀牙。只是覺得一兩次沒關係,但是肯定會有一天,娃因為這個習慣而去牙科診所報導。
第二定律:吉德林法則
"把難題清清楚楚地寫出來,便已經解決了一半"。通用公司管理顧問提出的定律。如果能真正認識到問題,問題就已經解決了一半。因為認識問題是非常困難的。
在對孩子的教育中,很多寶爸寶媽,是認識不到問題的,或者是理解有偏差。寶寶因為沒有安全感,而哭鬧作妖,爸媽卻認為他是缺乏管教。那麼,這個問題就沒有辦法得到真正的解決。同樣這個問題也適合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再大一點的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引導孩子"描述"並發現真正的問題,才能逐漸學會自己解決問題。
第三定律:吉爾伯特定律
美國管理學家,在對員工管理的問題上,提出了這個定律:人們喜歡為他們喜歡的人做事。在這個定律中,爸媽們肯定以為是要說賞識教育,如果不斷讚揚孩子,就能讓他們的服從。但這位CEO媽媽卻認為,喜歡一個人並願意為她做事,並非得到讚揚,而是受到感召。這很像中國傳統教育中"言傳身教"裡的"身教"。一個充分和孩子情感聯結,並且充滿魅力的媽媽說話,是比自己做不到卻一直在要求孩子的媽媽更有用。
第四定律:沃爾森法則
美國企業家沃爾森認為:把情報和信息放在第一位,金錢就會滾滾而來。我們可以認為這是對信息和情報重要性的一種描述。成功的企業需要大量的信息和情報,成功的教育更需要爸爸媽媽們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給孩子大量的關注,首先要從自己家娃身上獲取有效的信息反饋,發展到什麼階段,需要什麼樣的引導,對於最新的育兒知識也需要多補充學習。另外,最容易被全職媽媽們忽略的是,關於這個時代的信息,娃未來會生活在什麼樣的世界,他需要什麼樣的能力立足,都取決於你對時代信息的掌握。
第五定律:皮京頓定律
人們如果無法明白地了解到工作的準則和目標,他必然無法對自己的工作產生信心,也無法全神貫注。我們熟悉孩子在完成作業時候的拖拉和心神不寧,就像她在公司面對那些拖進度、刷手機的員工。在處理這種問題的時候,如果不熟悉管理學,一定會開除員工或者訓斥孩子。但這沒辦法根本解決問題。無論是員工還是孩子,共同的問題是"沒有目標",或者"目標過大"。作為父母,我們需要幫助孩子明確目標和分解目標,把數學學好,是一個宏大的目標,如果父母把這個大目標分解成可執行的小目標和學習的時間,孩子會學習到如何用小目標向大目標前進,也會更有動力,更加自律。
第六定律:福克蘭定律
沒有必要立即作出決定時,有必要暫時不作決定。法國管理學家福克蘭提出的這個定律,特別適用於那些盲目行動的人。同樣在中國我們也有對應的一個真理,就是靜觀其變。有的父母特別激進,孩子出現了一些小問題,如果給他時間是能自己解決的,但是父母非常焦慮,趕緊替他做了一個什麼選擇,不僅剝奪了孩子自己的主動權,而且大多時候,都會造成很負面的狀況。
舉個例子,孩子在幼兒園裡不是很適應,也許是因為老師,也許是因為同學。這個時候如果有個冒進的媽媽,就開始張羅轉學。本來孩子是能通過自己慢慢適應,但換幼兒園直接又把孩子投入了一個新的環境。這個時候就是沒有必要做的決定。
枕邊育兒寄語:
這些經典的管理學定律,實際上是關於人的規律和發現,放在孩子和教育身上也同樣適用。它們其實是看起來紛繁複雜的育兒理念的"底層邏輯"。育兒不但是父母用方法讓孩子們成長為一個合格的成年人的過程,也是父母教會孩子如何運用這些"普遍真理"的過程。
多平臺邀約原創作者,高級育嬰師,一位兒童心理學專業的二胎媽媽,專注孕期、育兒、早教、餵養與護理知識分享!希望這篇文章對您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