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手機拍照,五分鐘測出農藥殘留》的消息在朋友圈走紅。
食品安全,是社會關注度最高的民生問題之一;而農藥殘留,又是排位最靠前的食品安全話題。中國農科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質標所)教授、「農業化學汙染物殘留檢測及行為研究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王靜和她的團隊,十年磨一劍,研發出這種農藥殘留快速檢測技術,有望守護「舌尖上的安全」。
從農藥小分子結構著手,釐清農殘快檢機理
2018年5月,剛從美國夏威夷大學完成博士後研究工作、加入質標所的曹振博士,遞給王靜一張幾年前他自畫的圖紙,上面是有關農藥檢測試紙智能化圖像識別的藍圖。
曹博士的手畫圖紙可以算試紙條圖像識別技術的一個藍圖,卻並不是該項研究的起始。王靜表示,團隊獲得的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農產品中典型化學汙染物精準識別與檢測關鍵技術」,主要成果之一就是結合信號放大材料的農藥殘留免疫分析技術,其實早在十幾年前就開始做了。
王靜解釋,免疫層析的基本原理是基於抗體對抗原的特異性識別,由於小分子農藥的特殊結構,製備其抗體有相當的難度。團隊就把農藥小分子先設計改造成半抗原,再到大分子抗原。經一系列攻關,研製出基於抗原抗體相結合的特異性檢測試紙條。
「這項研究的一個重要進展,是從技術路徑上解決了農藥殘留免疫層析試紙條標準化的問題。」曹振進一步說明,最難的是針對不同的農藥,需要分別開發其抗體。
傳統快檢法面臨的難題:檢不出、檢不準、檢不多
王靜介紹,此前有關農藥殘留的快速檢測方法,主要是基於酶抑制法。它的原理是,乙醯膽鹼酯酶遇到有機磷和氨基甲酸酯類農藥,活性就會降低。「我們就通過測酶的活力下降程度,即酶抑制率,來看到底有多少有機磷和氨基甲酸酯農藥殘留。」
原理雖簡單,但有機磷類和氨基甲酸酯類農藥有100多種。「這些有機磷和氨基甲酸酯對酶的抑制率各不相同,它們或單個、或以各種組合方式存在,增加了檢測的複雜性。」她說,此外,蔬菜水果中的生物鹼和辛辣成分等物質也會干擾酶的活力,色素還會對顯色反應的結果造成影響,導致檢測結論的誤判。因此長期以來,農藥殘留快速檢測檢不出、檢不準、檢不多問題突出,且該方法對其他類型的農藥無法檢測。
農殘的檢測監管大都由專業人員在實驗室用昂貴的分析儀器來做,最快需要1到2天才能出具檢測報告。「農產品,尤其是許多鮮食類農產品採收後,很難做到等檢測結果出來再上市。」王靜說,很多情況下,檢測報告出具時,相關農產品已經吃進肚子裡了。
一個快速準確的開放平臺,讓農殘檢測變得唾手可得
「這就是我們做的標準化試紙條。」曹振現場向科技日報記者演示了新的快檢法。一旦有了要抓取的目標物,比如一種農藥,試紙條上就會有特異性反應;試紙條放進樣品提取液,通過層析反應,樣品液向上運動到有抗體的位置,就會產生特異性結合。然後通過顏色的變化,就能判斷它是否有殘留。
「但是它的量是多少,超不超標,並不知道。」王靜介紹,於是在試紙條研發的基礎上,團隊又研發了智能化圖像識別算法和微信小程序,提高了整體檢測效率。
曹振繼續演示:試紙條放進樣品溶液,5分鐘左右反應穩定;把試紙條拿出,放在試紙條搭載託盤上,用手機拍照,小程序會自動識別試紙條上的條形碼,讀取到底是什麼農藥、智能判定其殘留量的相對多少(半定量)、超不超標等詳細信息;還可實時上傳數據分享,收集大數據,監測、判斷食品安全實時狀況。
王靜強調,團隊研發的試紙條多通道搭載平臺和圖像識別算法,理論上可以兼容所有試紙條的定性和半定量判讀,並能作為快速檢測大數據的移動終端實時收集數據,可以拓展應用於獸藥殘留、真菌毒素、環境汙染物及過敏源檢測等,甚至可以搭載疾病診斷試紙條,比如新冠病毒檢測試紙條。
「實際上它起的是快速篩查的作用,節約大量成本和人力物力。」王靜表示,這項技術的更大意義還在於,讓快速、準確的農藥殘留檢測變得唾手可得,從而幫助實現「餐桌上的安全」。
近日,一則《手機拍照,五分鐘測出農藥殘留》的消息在朋友圈走紅。
食品安全,是社會關注度最高的民生問題之一;而農藥殘留,又是排位最靠前的食品安全話題。中國農科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質標所)教授、「農業化學汙染物殘留檢測及行為研究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王靜和她的團隊,十年磨一劍,研發出這種農藥殘留快速檢測技術,有望守護「舌尖上的安全」。
從農藥小分子結構著手,釐清農殘快檢機理
2018年5月,剛從美國夏威夷大學完成博士後研究工作、加入質標所的曹振博士,遞給王靜一張幾年前他自畫的圖紙,上面是有關農藥檢測試紙智能化圖像識別的藍圖。
曹博士的手畫圖紙可以算試紙條圖像識別技術的一個藍圖,卻並不是該項研究的起始。王靜表示,團隊獲得的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農產品中典型化學汙染物精準識別與檢測關鍵技術」,主要成果之一就是結合信號放大材料的農藥殘留免疫分析技術,其實早在十幾年前就開始做了。
王靜解釋,免疫層析的基本原理是基於抗體對抗原的特異性識別,由於小分子農藥的特殊結構,製備其抗體有相當的難度。團隊就把農藥小分子先設計改造成半抗原,再到大分子抗原。經一系列攻關,研製出基於抗原抗體相結合的特異性檢測試紙條。
「這項研究的一個重要進展,是從技術路徑上解決了農藥殘留免疫層析試紙條標準化的問題。」曹振進一步說明,最難的是針對不同的農藥,需要分別開發其抗體。
傳統快檢法面臨的難題:檢不出、檢不準、檢不多
王靜介紹,此前有關農藥殘留的快速檢測方法,主要是基於酶抑制法。它的原理是,乙醯膽鹼酯酶遇到有機磷和氨基甲酸酯類農藥,活性就會降低。「我們就通過測酶的活力下降程度,即酶抑制率,來看到底有多少有機磷和氨基甲酸酯農藥殘留。」
原理雖簡單,但有機磷類和氨基甲酸酯類農藥有100多種。「這些有機磷和氨基甲酸酯對酶的抑制率各不相同,它們或單個、或以各種組合方式存在,增加了檢測的複雜性。」她說,此外,蔬菜水果中的生物鹼和辛辣成分等物質也會干擾酶的活力,色素還會對顯色反應的結果造成影響,導致檢測結論的誤判。因此長期以來,農藥殘留快速檢測檢不出、檢不準、檢不多問題突出,且該方法對其他類型的農藥無法檢測。
農殘的檢測監管大都由專業人員在實驗室用昂貴的分析儀器來做,最快需要1到2天才能出具檢測報告。「農產品,尤其是許多鮮食類農產品採收後,很難做到等檢測結果出來再上市。」王靜說,很多情況下,檢測報告出具時,相關農產品已經吃進肚子裡了。
一個快速準確的開放平臺,讓農殘檢測變得唾手可得
「這就是我們做的標準化試紙條。」曹振現場向科技日報記者演示了新的快檢法。一旦有了要抓取的目標物,比如一種農藥,試紙條上就會有特異性反應;試紙條放進樣品提取液,通過層析反應,樣品液向上運動到有抗體的位置,就會產生特異性結合。然後通過顏色的變化,就能判斷它是否有殘留。
「但是它的量是多少,超不超標,並不知道。」王靜介紹,於是在試紙條研發的基礎上,團隊又研發了智能化圖像識別算法和微信小程序,提高了整體檢測效率。
曹振繼續演示:試紙條放進樣品溶液,5分鐘左右反應穩定;把試紙條拿出,放在試紙條搭載託盤上,用手機拍照,小程序會自動識別試紙條上的條形碼,讀取到底是什麼農藥、智能判定其殘留量的相對多少(半定量)、超不超標等詳細信息;還可實時上傳數據分享,收集大數據,監測、判斷食品安全實時狀況。
王靜強調,團隊研發的試紙條多通道搭載平臺和圖像識別算法,理論上可以兼容所有試紙條的定性和半定量判讀,並能作為快速檢測大數據的移動終端實時收集數據,可以拓展應用於獸藥殘留、真菌毒素、環境汙染物及過敏源檢測等,甚至可以搭載疾病診斷試紙條,比如新冠病毒檢測試紙條。
「實際上它起的是快速篩查的作用,節約大量成本和人力物力。」王靜表示,這項技術的更大意義還在於,讓快速、準確的農藥殘留檢測變得唾手可得,從而幫助實現「餐桌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