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X 即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由美國人馬斯克於 2002 年創立,屬於商業航天公司。僅 18 年的時間,SpaceX 就在航天技術的關鍵領域取得了比中國還強的成就,特別是在商業航天領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創立僅 4 年,SpaceX 就於 2006 年從 NASA 獲得了商業軌道運輸服務合同。由於 NASA 的太空梭將在 2010 年退役,2008 年又獲得了價值 16 億美元的商業補給服務合同。至此,SpaceX 才步入了正軌。
SpaceX 開發了可部分重複使用的獵鷹運載火箭,使商業航天的發射成本降低了很多。還開發了龍系列飛船,用於運送貨物及太空人往返太空。獵鷹重型運載火箭的近地軌道推力是世界上現役最強的,其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可達 63.8 噸,是長徵五 b 運載火箭推力的近 3 倍。2020 年 5 月 30 日,兩名美國太空人搭乘龍載人飛船,由獵鷹 9 號運載火箭成功送入太空,實現了全球首次商業載人飛行。
超低的發射成本,就足以證明 SpaceX 的價值。SpaceX 現在是上市公司,市值也很高,除了一些概念炒作,其本身的實力也毋庸置疑。
SpaceX 之所以這麼強,因為它是一家美國航天公司,並且還獲得了 NASA 的扶持。
從冷戰開始,美蘇兩國的航天技術就迅猛發展。蘇聯解體後,美國就是世界上最大的航天大國。此前,美國的航天發射任務主要外包給波音、洛克希德·馬丁等公司,它們當中的許多公司還是美國國防部的軍火供應商,可以算作國家隊。而私營的商業航天公司起源於 21 世紀初,2000 年,亞馬遜的貝佐斯創立了藍色起源,之後才有馬斯克的 SpaceX。
下圖為億萬富翁貝佐斯在藍色起源航天公司的試驗現場。
眾所周知,航天基本上不賺錢,通常都需要靠國家財力來助力航天技術的發展,經濟小國根本玩不轉。商業航天發射的市場就那麼大,商業航天市場早早的就被美歐俄佔領了。而美國作為經濟大國和航天大國,擁有足夠的市場來養活私營商業航天公司。近些年,NASA 的預算雖然被大量的削減,但是相比其它國家的航天機構來說,還是非常富裕,養活幾家商業航天公司還是可以的。
航天領域是資金和技術密集型行業,行業門檻本身就非常高,惡性競爭和壟斷都不是好事,NASA 也並沒有單單扶持 SpaceX,對其它航天公司也有扶持。SpaceX 的飛速發展,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有來自 NASA 的技術支持。當然 SpaceX 本身也很出色,火箭回收利用技術大大降低了航天發射成本,沒有辜負 NASA 的期望。
SpaceX 作為私營航天公司,能夠發展的這麼快,除了 NASA 的扶持,更重要的原因是美國航天業發達,擁有大量航天技術人才,大量航天領域的關鍵技術和儀器設備都掌握在美企手中,發展過程中完全不會受到外部勢力的打壓。SpaceX 的技術實力是美國航天技術實力的體現,其發展時間雖短,但起點很高,屬於那種站在巨人身上的人。
當今世界主要的航天大國是中美俄。歐盟雖然也很強,但並不是一個國家。俄羅斯的航天技術繼承自前蘇聯,中國完全屬於自力更生。如今,美國的航天技術依舊保持世界第一,中國和俄羅斯的航天實力差距不大。如果俄羅斯有強大的經濟支撐,中國的航天技術可能還要排在俄羅斯之後。
單從各國所擁有的衛星數量,就能說明這種差距。截止目前,全球的在軌衛星有 1000 多顆,而地球上空有一半的衛星屬於美國。下圖形象地說明了太空中衛星數量的逐年變化。
我國的航天技術從 90 年代開始奮起直追,經過了數十年的奮鬥,期間還有美國的持續打壓,才有了如今的成就。我國目前已經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探測器登月等航天工程,但是與美國相比,差距還很大。要知道,美國在上世紀 70 年代就完成了載人登月,並且還發射了許許多多的行星探測器。大部分天文照片以及天文數據的來源,都有 NASA 的身影,就足以說明。我國雖然也有私營航天公司,但整體實力非常弱。
SpaceX 雖然是私營航天公司,但背後也有美國政府的支持。比如馬斯克 2019 年以來搞的星鏈計劃,預計要在太空中至少布置 1.2 萬顆通信衛星,用來組成天基網際網路。沒有美國政府的批准,SpaceX 也實施不了這個計劃。背後究竟還有什麼目的,這兒就不細究了。如果是我國來首先搞這個項目,發射如此多的衛星佔據軌道資源,估計會受到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的反對。我國要想發展私營航天,也需要國家的大力支持。
如圖所示,星鏈計劃中覆蓋全球的密集衛星網絡。
航天事業商業化能夠推進人類航天的發展,總的來說是一件好事,說不定在 30 年之後的 2050 年,平民也能夠去外太空旅行。奈何,世界有國別之分,尖端技術握在自己手裡才會覺得踏實。有先行者,能夠讓我們少走一些彎路;有強大的對手,則可以激勵我們奮起直追。敬畏對手,超越對手,希望我國的航天事業更上一層樓。
感謝閱讀,歡迎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