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快訊(記者 鄧琦)中央氣象臺9月17日消息,2018年第26號颱風「玉兔」因造成美屬馬裡亞納群島、菲律賓等地多人死亡,影響惡劣,在颱風委員會第52次屆會中決定對其除名。
作為「玉兔」的提名國,我國需要提交3個新的候選颱風名字,最終的新名字將在明年颱風委員會第53次屆會上公布。9月21日中央氣象臺將與廣東天氣共同開展「我給颱風起名字」活動,邀請公眾給颱風命名。
中央氣象臺供圖
颱風為何要退休?
中央氣象臺介紹,當一個颱風造成某個或多個國家或地區出現嚴重災害時,該成員國或地區可以向颱風委員會提出申請將其名字刪去,後續颱風將不再使用這一名稱,避免在提起該颱風時引起混淆。
如給我國造成重大損失的2005年第19號颱風「龍王」、2016年第14號颱風「莫蘭蒂」、2018年第18號颱風「溫比亞」,它們都因為破壞力巨大,正式被除名,也就是讓其退休。
颱風退休後,其在颱風命名表上的「工位」便空出來了,需要及時招聘新員工填滿「工位」,繼續周而復始地服役。
另外,颱風委員會成員國或地區認為颱風名字不恰當時,也可提請撤換。
比如朝鮮提供的「清松」(Sonamu)(1301號颱風)因其發音近似海嘯(Tsunami),造成了部分馬來西亞沿海居民的恐慌,最終被「雲雀」所替代。
美國提供的「韋森特」,因其與東北太平洋颶風命名表產生同名衝突,更名為「蘭恩」。
還有「婷婷」和「欣欣」都曾是中國香港提供的颱風名,使用後被香港天文臺以沒有地方代表性為由主動提出更換,替補命名為「獅子山」和「白海豚」。現在中國香港還有「珊珊」和「玲玲」兩個小姑娘的名字在服役。
為何要給颱風起名字?
颱風是一種自然現象,自古以來有諸多記載,但為其起名字只是近一百年的事情。
為了受颱風威脅的公眾能快速、準確地接收預警信息,同時避免同一地區同時面臨兩個或兩個以上熱帶氣旋影響時出現混亂情況,1997年,颱風委員會第30次年度會議決定——2000年1月1日,正式啟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熱帶氣旋命名表。
不過,名字命名也有相關條件限制,選取的名字應得到全體成員的認可(一票否決)。
140個名字有140個意義,但共通的是,很少隱射災難,這些溫柔、平和的名字的背後恰恰包含了人們美好的願望,希望颱風不要帶來災難。
據悉,此次「我給颱風起名字」中央氣象臺將與廣東天氣共同開展,仍然以抽獎形式為主,具體活動細則公眾可關注中央氣象臺和廣東天氣的微信公眾號和官方微博。
新京報記者 鄧琦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