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圖帶你認識背斜與向斜(附創新教學方法)

2021-01-15 學地理

01 什麼是褶皺?


我們生活中見到的大部分山脈都是褶皺山脈。巖層在構造運動作用下,因受力而發生塑性形變,從而形成的一系列波狀彎曲叫作褶皺,一個彎曲稱褶曲。

 

在一些地表被侵蝕,植被覆蓋較低的山體,可以直觀地為我們展示出山體的褶皺——巖層與水平面呈一定夾角。


地質作用是個緩慢的過程,我們無法直接展現褶皺形成過程,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用不同顏色的橡皮泥代表不同底層,再對其施加外力,模擬褶皺的形成。



02 背斜與向斜


巖層如果向上拱起,就形成背斜;向下彎曲就是向斜。你能判斷出下面這幅圖哪裡是背斜,哪裡是向斜嗎?

實際上,大部分時候我們是看不到完整的巖層走向的,那我們要如何判斷其構造類型呢?另一個方法就是看巖層的新老程度。

沉積巖是地表物質沉積後固結成巖而成的,先形成的巖層就在下面。如上圖所示,水平面的巖層,如果中間巖層老(先形成)兩翼新則為背斜,如果中間新(後形成)兩翼老則為向斜。


教師在教授此部分內容,還可以把模型切開,讓學生觀察同一平面的巖層新老關係。


03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在現實中,背斜巖層向上拱起並不意味著地表就是山嶺,許多時候背斜會形成山谷,而向斜會形成山嶺。


位於四川的四姑娘山的一座山峰就是典型的向斜成山。


我們同樣可以用橡皮泥模型來演示「向斜成山,背斜成谷」的原理。

當巖層未發生彎曲時,巖層水平方向受力均勻。

當巖層向上拱起,背斜頂部會受到往兩側擴張的力量,頂部巖石受張力易破碎,從而進一步被外力侵蝕。許多採石場就會選擇在背斜。



當巖層向下彎曲,巖層底部受兩側的擠壓,在向斜中部由於巖石擠壓會使得巖石硬度大,不易被侵蝕。當周圍巖石被侵蝕,向斜中部得以保存,就形成向斜山。


04 背斜與向斜的實踐應用


向斜與背斜的判定對生產實踐也有重要意義,在同一巖層中,水、油天然氣一般會如何分布呢?


我們可以選擇一個半透明的帶著周的水管,在裡面注入有藍墨水的水、植物油,觀察其分布。


這個模擬實驗中的藍色水、植物油與空氣可以與地下水、石油、天然氣對應起來。由於密度不同,背斜中部一般為石油與天然氣,向斜則可能有豐富的地下水。所以要去背斜找油氣資源,去向斜打井取地下水。

相關焦點

  • 背斜向斜的判斷
    圖21、形態: 背斜巖層向上拱起(紅色部分)向斜巖層向下彎曲(黑色部分)(圖3)(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常態)圖32、巖層的新老關係:   背斜中心部分巖層較老,兩翼較新;向斜相反。(最根本的判斷方法)
  • 地理小常識:怎麼避免對背斜和向斜的錯誤認識!
    在野外實習和考察的時候,是否對背斜和向斜這兩種不同的地質構造產生混淆?或者對背斜和向斜的認識不夠深入?又或者不知道如何對背斜和向斜的意義進行總結。今天我們為你講解背斜和向斜的概念、特徵、形成地貌和工程影響。背斜和向斜都屬於褶皺。
  • 向斜背斜
    褶皺的基本單位是褶曲,褶曲有兩種基本形態,一種是向斜,一種是背斜。褶皺構造中褶曲的基本形態之一,與「向斜」相對。背斜外形上一般是向上突出的彎曲。巖層自中心向外傾斜,核部是老巖層,兩翼是新巖層(這一點是其與向斜的根本區別)。但是,由於向斜槽部受到擠壓,物質堅實不易被侵蝕,經長期侵蝕後反而可能成為山嶺,相應的背斜卻會因巖石拉張易被侵蝕而形成谷地。
  • 背斜與向斜測試題
    (1)圖中A、B、C、D四處,屬於背斜的是_____________,屬於向斜的是_____________。(2)此時,背斜在地貌上是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向斜在地貌上是,原因是_____________。(3)找油區應在圖中的_____________處,找地下水應在_____________處。(4)如果修建地下隧道,應選擇在_____________處,原因是_____________。
  • 巖土知識:背斜向斜如何區分
    一般的原始地貌是「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但地貌形態往往「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因為向斜地質堅硬,不易侵蝕,而背斜則巖性脆弱,易被侵蝕當巖層彎曲方向相反時,要用以下方法判斷:  向斜:指的是巖層向下彎曲,主要的判斷方法是內新外老,在一水平面上,中間是新巖層,而兩邊是老巖層。
  • 每日一題 | 背斜與向斜的區分方法,你掌握了嗎?
    1.圖中甲、乙、丙、丁分別代表的地質構造是( )A.向斜、背斜、向斜、斷層     B.向斜、斷層、向斜、盆地C.向斜、盆地、向斜、斷裂     D.背斜、向斜、背斜、背斜 2.戊處地貌形成經歷的地質作用過程可能是( )A.火山噴發——地殼下沉——變質作用——冰川侵蝕
  • 高中地理基礎:背斜和向斜
    背斜和向斜一:基本概念(一):褶皺:巖石受力後發生的波狀彎曲。(二):褶曲:褶皺的基本形態。
  • 地理小百科: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我們來揭秘一下地理中的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我們你都知道地理學中有兩種很相似的地貌形態,一種叫做背斜,另一種叫做向斜。背斜是褶皺向上拱起的部分,向斜是向下凹的部分。所以在最初形成地貌的時候確實是背斜形成山,向斜形成山谷。
  •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這些地理常識你都知道嗎?
    考綱解讀識記:向斜、背斜、斷層的的概念及特點理解:向斜、背斜、斷層的判斷,地表形態對交通的影響應用:地質構造在找礦、找水和工程建設方面的應用②背斜和向斜及判斷背斜:未受侵蝕,成為山嶺;久經侵蝕,成為谷地;中部巖層老,兩翼巖層新;向斜:未受侵蝕,成為谷地;久經侵蝕,成為山地;中部巖層新,兩翼巖層老。
  • 高二地理複習方法:背斜和向斜的比較
    背斜和向斜的比較  如我國的東嶽泰山、西嶽華山、江西廬山等名山,都屬於上升的巖塊;另一側相對下沉的巖塊,則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國陝西南部的渭河平原、山西中部的汾河谷地。  斷層在山區是經常可以看到的,常常表現為懸崖、陡壁、峽谷等。
  • 巖土知識:向斜的地形特點
    褶曲的基本形態之一,與背斜相對。向斜地形特點:從形態上看,向斜一般是巖層向下彎曲。因此,從地形的原始形態看,向斜往往會成為谷地。但是,由於向斜槽部受到擠壓,物質堅實不易被侵蝕,經長期侵蝕後反而可能成為山嶺,相應的背斜卻會因巖石拉張易被侵蝕而形成山谷。
  • 秦皇島柳江向斜地層剖面典型巖石圖冊
    全書圖文配合、文字簡明流暢,可供大專院校地質專業和其他相關專業實習參考使用,同時可供從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等廣大地質工作者、業餘愛好者及科考、觀光旅遊者為了解秦皇島柳江向斜地層巖石方面的知識需求使用。柳江向斜位於秦皇島市柳江村石門寨燕山褶皺帶山海關古隆起區,總體呈較平緩的向斜盆地,東瀕太平洋板塊,北依內蒙地軸,西鄰山西斷隆,南以深大斷裂為界。該地區由太古宙綏中花崗巖構成結晶基底,新元古界青白口系作為第一套蓋層,古生界—中生界構成後續沉積蓋層。各地層發育齊全,地質現象繁多,被國內外地質學家譽為「地質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