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基礎:背斜和向斜

2021-02-23 地理學習微平臺

背斜和向斜

一:基本概念

(一):褶皺:巖石受力後發生的波狀彎曲。

(二):褶曲:褶皺的基本形態。

二:背斜和向斜的特點

(一):巖層的彎曲:背斜向上彎曲;向斜巖層向下彎曲。

(二):巖層的新老:背斜中間老,兩翼新;向斜中間新兩翼老。

三:背斜向斜與地貌 

(一)一般說來: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二)在外力的作用下:有的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原因:背斜頂部,因受張力,物質疏鬆,易被侵蝕而成谷地;向斜槽部,因受擠壓,物質堅實,不易被侵蝕,反而形成山嶺。 

(三):還可形成其它地貌類型。  

四:背斜向斜的實踐意義

(一)背斜頂部是良好的儲油構造。背斜中心地區的拱形結構和良好的排水功能,適宜隧道建設。 

(二)向斜槽部是地下水最佳的儲藏地。

「地理學習微平臺」  時時處處學地理

收藏是習慣,分享更快樂

相關焦點

  • 地理小百科: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我們來揭秘一下地理中的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我們你都知道地理學中有兩種很相似的地貌形態,一種叫做背斜,另一種叫做向斜。背斜是褶皺向上拱起的部分,向斜是向下凹的部分。所以在最初形成地貌的時候確實是背斜形成山,向斜形成山谷。
  • 地理小常識:怎麼避免對背斜和向斜的錯誤認識!
    在野外實習和考察的時候,是否對背斜和向斜這兩種不同的地質構造產生混淆?或者對背斜和向斜的認識不夠深入?又或者不知道如何對背斜和向斜的意義進行總結。今天我們為你講解背斜和向斜的概念、特徵、形成地貌和工程影響。背斜和向斜都屬於褶皺。
  • 向斜背斜
    褶皺的基本單位是褶曲,褶曲有兩種基本形態,一種是向斜,一種是背斜。褶皺構造中褶曲的基本形態之一,與「向斜」相對。背斜外形上一般是向上突出的彎曲。巖層自中心向外傾斜,核部是老巖層,兩翼是新巖層(這一點是其與向斜的根本區別)。但是,由於向斜槽部受到擠壓,物質堅實不易被侵蝕,經長期侵蝕後反而可能成為山嶺,相應的背斜卻會因巖石拉張易被侵蝕而形成谷地。
  • 背斜向斜的判斷
    圖21、形態: 背斜巖層向上拱起(紅色部分)向斜巖層向下彎曲(黑色部分)(圖3)(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常態)那麼這種奇特的地貌是怎麼形成的吶?看下面的動畫就能明白啦      地形倒置模擬動畫                由於外力作用的影響,即背斜頂部物質疏鬆受侵蝕形成谷地,向斜兩翼物質疏鬆受侵蝕,向斜槽部物質結構緊密不易被侵蝕,形成山嶺。
  • 背斜與向斜測試題
    (1)圖中A、B、C、D四處,屬於背斜的是_____________,屬於向斜的是_____________。(2)此時,背斜在地貌上是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向斜在地貌上是,原因是_____________。(3)找油區應在圖中的_____________處,找地下水應在_____________處。(4)如果修建地下隧道,應選擇在_____________處,原因是_____________。
  • 巖土知識:背斜向斜如何區分
    一般的原始地貌是「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但地貌形態往往「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因為向斜地質堅硬,不易侵蝕,而背斜則巖性脆弱,易被侵蝕當巖層彎曲方向相反時,要用以下方法判斷:  向斜:指的是巖層向下彎曲,主要的判斷方法是內新外老,在一水平面上,中間是新巖層,而兩邊是老巖層。
  • 高二地理複習方法:背斜和向斜的比較
    背斜和向斜的比較  如我國的東嶽泰山、西嶽華山、江西廬山等名山,都屬於上升的巖塊;另一側相對下沉的巖塊,則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國陝西南部的渭河平原、山西中部的汾河谷地。  斷層在山區是經常可以看到的,常常表現為懸崖、陡壁、峽谷等。
  •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這些地理常識你都知道嗎?
    考綱解讀識記:向斜、背斜、斷層的的概念及特點理解:向斜、背斜、斷層的判斷,地表形態對交通的影響應用:地質構造在找礦、找水和工程建設方面的應用②背斜和向斜及判斷背斜:未受侵蝕,成為山嶺;久經侵蝕,成為谷地;中部巖層老,兩翼巖層新;向斜:未受侵蝕,成為谷地;久經侵蝕,成為山地;中部巖層新,兩翼巖層老。
  • 多圖帶你認識背斜與向斜(附創新教學方法)
    02 背斜與向斜巖層如果向上拱起,就形成背斜;向下彎曲就是向斜。你能判斷出下面這幅圖哪裡是背斜,哪裡是向斜嗎?03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在現實中,背斜巖層向上拱起並不意味著地表就是山嶺,許多時候背斜會形成山谷,而向斜會形成山嶺。
  • 每日一題 | 背斜與向斜的區分方法,你掌握了嗎?
    1.圖中甲、乙、丙、丁分別代表的地質構造是( )A.向斜、背斜、向斜、斷層     B.向斜、斷層、向斜、盆地C.向斜、盆地、向斜、斷裂     D.背斜、向斜、背斜、背斜 2.戊處地貌形成經歷的地質作用過程可能是( )A.火山噴發——地殼下沉——變質作用——冰川侵蝕
  • 高中地理:地殼變動與地表形態知識匯總
    高中地理:地殼變動與地表形態知識匯總 2020-03-13 00:27 來源:新東方網編輯整理 作者:
  • 巖土知識:向斜的地形特點
    褶曲的基本形態之一,與背斜相對。向斜地形特點:從形態上看,向斜一般是巖層向下彎曲。因此,從地形的原始形態看,向斜往往會成為谷地。但是,由於向斜槽部受到擠壓,物質堅實不易被侵蝕,經長期侵蝕後反而可能成為山嶺,相應的背斜卻會因巖石拉張易被侵蝕而形成山谷。
  • 高中地理(新湘教版)《自然地理基礎》知識點清單
    64、地質構造類型褶皺(背斜、向斜),斷層(地壘、地塹)65、斷層構造分布的實例華山西峰、廬山、泰山;吐魯番盆地、渭河谷地、汾河谷地66、地質構造對人類生產活動的影響>背斜(儲油)、向斜(儲水)、斷層(隧道、水庫)。
  • 高中地理:地殼變動與地表形態
    3、地質構造規律的實際應用應用規律原因找水向斜:良好的儲水構造,常有自流井分布向斜構造底部低凹,兩翼的水容易向中間滲流匯集,形成地下水,故可在向斜槽部打井。向斜構造匯集的地下水,要承受靜水壓力,因此常形成自流井斷層:多泉水、湖泊分布斷層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巖隙水多沿著斷層線出露斷層:常發育溝谷、河谷斷層巖石破碎,容易被風化侵蝕,常發育成溝谷、河谷,有利於地表水匯集找礦背斜:良好的儲油(氣)構造背斜頂部巖層封閉,易於儲油儲氣,氣分布於頂部,水分布於底部,油在中間
  • 考點預測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這才是學生們想要的「壓軸題」
    同學們從初中開始學習地理這門學科,但是由於地理知識太凌亂,就好像天空的星星一樣,地理位置太廣泛,總是讓人捉摸不透,而且很多知識點也比較抽象,這使得孩子們學習起來都非常的困難,成績也不是很理想,以至於很多人覺得高中地理應該劃歸到理綜的範圍。所以對於地理來說,臨考前一定要回歸教材,抓住主幹知識和高頻考點,構建知識體系,綱舉目張,把「星星」們都串起來,便於調動運用。
  • 備考複習 | 高中地理基礎知識匯總,地理再差也能學好!
    原標題:備考複習 | 高中地理基礎知識匯總,地理再差也能學好! 推薦:高中地理 地理複習,基礎是關鍵,今天地理姐把高中地理的基礎知識做了匯總,趕緊再記一遍吧!
  • 初中世界地理知識點歸納:褶皺山結構
    山地的形成和排列都與受力作用方式關係密切。   褶皺構造山可以按構造成因分為:靜態褶皺構造山地和動態褶皺構造山地。   1、靜態褶皺構造山地是指背斜或向斜構造受外力侵蝕作用後形成的山地。由於侵蝕作用的增強與時間長短的區別,又可分為:   ①原生構造地貌未完全破壞,地貌形態與構造一致的,稱為順地貌。
  • 高中地理:地殼變動與地表形態知識點總結
    地表形態影響著地理環境的其他要素,進而影響著人類活動。本節涉及的知識點比較多,用列表歸納法有利於理清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繫和知識的有效整合。一、地殼的變化地殼自形成以來,本身的物質和能量不斷地發生循環和轉化,地殼結構及其表面形態也不斷地發生變化,這都是地質作用的結果。 二、地質作用1.
  • 初中世界地理知識點歸納:褶皺山
    原始的褶皺山是背斜巖層構成山,向斜巖層構成谷,這種地形稱為順地形。但是隨著山嶽的不斷破壞,背斜因頂部巖層軟弱,易剝蝕而形成谷地,原來的向斜巖層形成的凹地則因巖層堅硬反而變成山嶺。這種地形稱為逆地形(或地形倒置)。   順地形的破壞和逆地形的發育既取決於外力作用的強度和地貌演化的階段,也取決於褶皺構造本身的產狀特點和軟硬巖層的組合情況。
  • 2011高考地理必備考點全匯總
    高考倒計時50天 5大隱患可能讓你功虧一簣>>  第五單元 陸地環境  1、地球的內部圈層:地殼(地表到莫霍介面)、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2、巖石圈範圍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