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小常識:怎麼避免對背斜和向斜的錯誤認識!

2020-12-05 博易地理

在野外實習和考察的時候,是否對背斜和向斜這兩種不同的地質構造產生混淆?或者對背斜和向斜的認識不夠深入?又或者不知道如何對背斜和向斜的意義進行總結。今天我們為你講解背斜和向斜的概念、特徵、形成地貌和工程影響。

背斜和向斜都屬於褶皺。褶皺是指巖層在強大的擠壓作用下,發生塑性變形,產生一系列的波狀彎曲。形態上面主要分為背斜和向斜。

首先要知道如何判別背斜和向斜:不應單純的從形態上來判斷,而應從巖層的新老關係方面進行研究。中心巖層老,兩翼巖層新,為背斜;中心巖層新,兩翼巖層老,為向斜。

然後要區別背斜和向斜侵蝕前和侵蝕後的地貌

未侵蝕前:

侵蝕後:

那麼,背斜和向斜對於實際工程建設中要注意什麼呢?

(1) 找礦:①背斜為良好的儲油構造。由於天然氣最輕,分布於背斜頂部,水最重,分布於背斜底部,中間為石油,如上圖所示。②利用向斜確定鑽礦的位置。煤、鐵礦等沉積礦往往保留在向斜部位的地下。

(2) 找水:①「向斜巖層蓄水好,水量豐富容易找」。向斜構造有利於地下水補給,兩翼的水向中間匯集,下滲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如上圖所示。②利用斷層找水,斷層往往是地下水外露的地方。如上圖所示。

(3)工程建設:①建築、工程隧道選址應避開斷層,在斷層地帶搞大型工程易誘發斷層活動,產生地震、滑坡、滲漏等不良後果,造成建築物塌陷。②向斜構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現為盆地,修築鐵路、開鑿隧道時應避開向斜部位,因為向斜是地下水匯集區,如果在向斜部位開鑿,隧道可能變為水道。開鑿隧道宜選擇在背斜部位,該結構不僅結實堅固和不容易塌陷,而且無積水。

今天就主要介紹了背斜和向斜的知識點。

相關焦點

  • 高中地理基礎:背斜和向斜
    背斜和向斜一:基本概念(一):褶皺:巖石受力後發生的波狀彎曲。(二):褶曲:褶皺的基本形態。
  • 地理小百科: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我們來揭秘一下地理中的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我們你都知道地理學中有兩種很相似的地貌形態,一種叫做背斜,另一種叫做向斜。背斜是褶皺向上拱起的部分,向斜是向下凹的部分。所以在最初形成地貌的時候確實是背斜形成山,向斜形成山谷。
  • 背斜與向斜測試題
    (1)圖中A、B、C、D四處,屬於背斜的是_____________,屬於向斜的是_____________。(2)此時,背斜在地貌上是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向斜在地貌上是,原因是_____________。(3)找油區應在圖中的_____________處,找地下水應在_____________處。(4)如果修建地下隧道,應選擇在_____________處,原因是_____________。
  • 背斜向斜的判斷
    圖21、形態: 背斜巖層向上拱起(紅色部分)向斜巖層向下彎曲(黑色部分)(圖3)(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常態)那麼這種奇特的地貌是怎麼形成的吶?看下面的動畫就能明白啦      地形倒置模擬動畫                由於外力作用的影響,即背斜頂部物質疏鬆受侵蝕形成谷地,向斜兩翼物質疏鬆受侵蝕,向斜槽部物質結構緊密不易被侵蝕,形成山嶺。
  • 向斜背斜
    褶皺的基本單位是褶曲,褶曲有兩種基本形態,一種是向斜,一種是背斜。褶皺構造中褶曲的基本形態之一,與「向斜」相對。背斜外形上一般是向上突出的彎曲。巖層自中心向外傾斜,核部是老巖層,兩翼是新巖層(這一點是其與向斜的根本區別)。但是,由於向斜槽部受到擠壓,物質堅實不易被侵蝕,經長期侵蝕後反而可能成為山嶺,相應的背斜卻會因巖石拉張易被侵蝕而形成谷地。
  • 多圖帶你認識背斜與向斜(附創新教學方法)
    02 背斜與向斜巖層如果向上拱起,就形成背斜;向下彎曲就是向斜。你能判斷出下面這幅圖哪裡是背斜,哪裡是向斜嗎?03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在現實中,背斜巖層向上拱起並不意味著地表就是山嶺,許多時候背斜會形成山谷,而向斜會形成山嶺。
  • 巖土知識:背斜向斜如何區分
    一般的原始地貌是「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但地貌形態往往「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因為向斜地質堅硬,不易侵蝕,而背斜則巖性脆弱,易被侵蝕當巖層彎曲方向相反時,要用以下方法判斷:  向斜:指的是巖層向下彎曲,主要的判斷方法是內新外老,在一水平面上,中間是新巖層,而兩邊是老巖層。
  • 高二地理複習方法:背斜和向斜的比較
    背斜和向斜的比較  如我國的東嶽泰山、西嶽華山、江西廬山等名山,都屬於上升的巖塊;另一側相對下沉的巖塊,則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國陝西南部的渭河平原、山西中部的汾河谷地。  斷層在山區是經常可以看到的,常常表現為懸崖、陡壁、峽谷等。
  •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這些地理常識你都知道嗎?
    考綱解讀識記:向斜、背斜、斷層的的概念及特點理解:向斜、背斜、斷層的判斷,地表形態對交通的影響應用:地質構造在找礦、找水和工程建設方面的應用②背斜和向斜及判斷背斜:未受侵蝕,成為山嶺;久經侵蝕,成為谷地;中部巖層老,兩翼巖層新;向斜:未受侵蝕,成為谷地;久經侵蝕,成為山地;中部巖層新,兩翼巖層老。
  • 每日一題 | 背斜與向斜的區分方法,你掌握了嗎?
    1.圖中甲、乙、丙、丁分別代表的地質構造是( )A.向斜、背斜、向斜、斷層     B.向斜、斷層、向斜、盆地C.向斜、盆地、向斜、斷裂     D.背斜、向斜、背斜、背斜 2.戊處地貌形成經歷的地質作用過程可能是( )A.火山噴發——地殼下沉——變質作用——冰川侵蝕
  • 巖土知識:向斜的地形特點
    褶曲的基本形態之一,與背斜相對。向斜地形特點:從形態上看,向斜一般是巖層向下彎曲。因此,從地形的原始形態看,向斜往往會成為谷地。但是,由於向斜槽部受到擠壓,物質堅實不易被侵蝕,經長期侵蝕後反而可能成為山嶺,相應的背斜卻會因巖石拉張易被侵蝕而形成山谷。
  • 高中地理:地殼變動與地表形態知識匯總
    高中地理:地殼變動與地表形態知識匯總 2020-03-13 00:27 來源:新東方網編輯整理 作者:
  • 高中地理:地殼變動與地表形態
    3、地質構造規律的實際應用應用規律原因找水向斜:良好的儲水構造,常有自流井分布向斜構造底部低凹,兩翼的水容易向中間滲流匯集,形成地下水,故可在向斜槽部打井。向斜構造匯集的地下水,要承受靜水壓力,因此常形成自流井斷層:多泉水、湖泊分布斷層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巖隙水多沿著斷層線出露斷層:常發育溝谷、河谷斷層巖石破碎,容易被風化侵蝕,常發育成溝谷、河谷,有利於地表水匯集找礦背斜:良好的儲油(氣)構造背斜頂部巖層封閉,易於儲油儲氣,氣分布於頂部,水分布於底部,油在中間
  • 初中世界地理知識點歸納:褶皺山
    原始的褶皺山是背斜巖層構成山,向斜巖層構成谷,這種地形稱為順地形。但是隨著山嶽的不斷破壞,背斜因頂部巖層軟弱,易剝蝕而形成谷地,原來的向斜巖層形成的凹地則因巖層堅硬反而變成山嶺。這種地形稱為逆地形(或地形倒置)。   順地形的破壞和逆地形的發育既取決於外力作用的強度和地貌演化的階段,也取決於褶皺構造本身的產狀特點和軟硬巖層的組合情況。
  • 2011高考地理必備考點全匯總
    高考倒計時50天 5大隱患可能讓你功虧一簣>>  第五單元 陸地環境  1、地球的內部圈層:地殼(地表到莫霍介面)、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2、巖石圈範圍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
  • 考點預測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這才是學生們想要的「壓軸題」
    同學們從初中開始學習地理這門學科,但是由於地理知識太凌亂,就好像天空的星星一樣,地理位置太廣泛,總是讓人捉摸不透,而且很多知識點也比較抽象,這使得孩子們學習起來都非常的困難,成績也不是很理想,以至於很多人覺得高中地理應該劃歸到理綜的範圍。所以對於地理來說,臨考前一定要回歸教材,抓住主幹知識和高頻考點,構建知識體系,綱舉目張,把「星星」們都串起來,便於調動運用。
  • 初中世界地理知識點歸納:褶皺山結構
    山地的形成和排列都與受力作用方式關係密切。   褶皺構造山可以按構造成因分為:靜態褶皺構造山地和動態褶皺構造山地。   1、靜態褶皺構造山地是指背斜或向斜構造受外力侵蝕作用後形成的山地。由於侵蝕作用的增強與時間長短的區別,又可分為:   ①原生構造地貌未完全破壞,地貌形態與構造一致的,稱為順地貌。
  • 高考地理答題技巧,收藏!
    2.水對可溶性巖石(石灰巖)的溶蝕和侵蝕作用:喀斯特地貌(桂、貴、雲)。3.流水的衝積(堆積或沉積)作用:平原、衝積扇和三角洲和崇明島(衝積島)4.風力的侵蝕作用:風蝕蘑菇、風蝕窪地、風蝕城堡、戈壁、雅丹地貌(新疆)。5.風力的沉積作用:沙丘(沙漠)、黃土高原。
  • 常見地質構造,巖層彎曲形成的「褶皺」和巖層斷裂形成的「斷層」
    ,另一種是巖層向下凹陷的稱為向斜。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流水、風力等外力作用將會對地表進行風化侵蝕,由於背斜頂部巖層受張力,更容易被風化侵蝕,而最終在地形上形成「背斜谷」;由於向斜槽部受擠壓力,巖層堅硬緻密,不容易被風化侵蝕,反而保留形成「向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