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預測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這才是學生們想要的「壓軸題」

2021-01-13 火花學院官網

我們通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來形容一個人學識淵博,可見地理學科的重要性。

同學們從初中開始學習地理這門學科,但是由於地理知識太凌亂,就好像天空的星星一樣,地理位置太廣泛,總是讓人捉摸不透,而且很多知識點也比較抽象,這使得孩子們學習起來都非常的困難,成績也不是很理想,以至於很多人覺得高中地理應該劃歸到理綜的範圍。

所以對於地理來說,臨考前一定要回歸教材,抓住主幹知識和高頻考點,構建知識體系,綱舉目張,把「星星」們都串起來,便於調動運用。

地理主幹知識主要包括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與規律等。複習時,「以不變應萬變」,立足基礎和主幹內容,弄透原理和規律,進而將著眼點放在其遷移運用上。

對於一些難以記憶、比較抽象的知識點和考點,可以參考我們整理的相關考點解析,配合可視化的素材,讓同學們更好地理解和複習,壓軸高考。

考點1:地球的運動

考點解析: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運動特徵及產生的地理意義。

可視化素材:正午太陽高度角的分布規律

看點:正午太陽高度角的分布規律,則以上帝視角清晰、直觀地展示了太陽直射點變化對地球產生的影響,比如晝夜分布、太陽高度角等。

考點2:地球的圈層結構

考點解析:地球的圈層結構及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可視化素材:地球的外部圈層結構

看點:地球的外部圈層結構則通過鏡頭變換結合精美插圖,展現地球外部的各個圈層;觸發控制項可以詳細了解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的結構、範圍及特點。

地球的外部圈層結構

考點3:氣受熱過程

考點解析:引導學生了解大氣增溫與地面增溫之間的時間差異,理解地面是大氣的直接熱源這一重要知識點

可視化素材: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看點: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模擬陸地與海洋場景,改變時刻,觀察陸地地面與海洋的輻射響應以及海陸在白天與夜晚的溫度變化,引導學生了解海洋與陸地之間吸收太陽輻射以及將輻射轉化成熱能的能力不同,結合現象,探究成因。

火花學院素材: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考點4:鋒及天氣

考點解析:鋒面、低壓、高壓等天氣系統的特點

可視化素材:鋒的形成及天氣

看點:鋒的形成及天氣則模擬鋒在一個動態場景下的產生及移動過程,並且展示了鋒過境前、過境時和過境後的結構變化、氣溫和降水特點。

火花學院素材:鋒的形成及天氣

考點5:外力作用

考點解析: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

可視化素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看點:外力作用包括水、風、冰川等因素,是塑造地球表面形態形態的重要力量。列舉素材從外力因素出發,利用動畫演示風、水對地表作用的動態地理過程,動畫簡短、易理解。

火花學院素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考點6: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

考點解析:世界洋流的分布規律,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可視化素材: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

看點: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以世界表層洋流分布圖為識圖基礎,在此基礎上添加漁場熱點、各大洋局部視圖放大熱點,點擊熱點即在地圖上彈出漁場位置與成因信息、各大洋局部洋流分布信息等,分層、分級突出知識點,更有利於學生認知。

火花學院素材: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

相關焦點

  •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學生眼中的「老梁」很全能
    在濟寧市實驗中學高二年級,每當梁漢儒出現的時候,認識他的學生經常會這樣和他打招呼。有時候碰上調皮的學生,他還會半開玩笑、半認真的說:「你再調皮,我頭上的頭髮就更少啦!」說著,還要有模有樣的捋一捋頭上的頭髮。在學生們中間,他的口頭禪大家幾乎都能脫口而出,「歲月不僅帶走了我的青春,還帶走了我幾根頭髮」。身為班主任,梁漢儒不僅僅是學生們的大家長,更像是他們的好朋友。
  • 高曉松為何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有沒有被包裝?
    高曉松為何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有沒有被包裝?在講究知識付費的今天,誰掌握了豐富的知識,也就意味著掌握了無窮無盡的財富。高曉松就是一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知識型人物,用網友的話說,他是一個只要張口就能忽略了長相的人。這樣優秀的人,就是傳說中的「顏值不夠,才華來湊」。
  • 銀行筆試要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高門檻等於沒門檻
    如果銀行招聘考試要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你會不會覺得很吃驚?這兩天,「中國銀行筆試」話題衝上了微博熱搜。據媒體報導,目前該話題在微博上閱讀有1.9億,討論為4.4萬,考題難度成為重點吐槽對象。據一位微博網友自述,她參加了當天的中國銀行筆試,四十分鐘內要完成英語30道單選和5篇長閱讀。
  • 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武漢大學:「地球物理不是地理」
    小時候特別喜歡聽電臺廣播的長篇評書《三國演義》,在講到群英會那一段時,對諸葛亮所說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理解不深。因為當時我的地理考了100分,便覺得將來把天文學會就成了諸葛亮式的人物,幻想著有朝一日也能呼風喚雨、叱吒風雲。
  • 為什麼高曉松能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舉1為例,如果你看過醉鋼琴的《民主的細節》,你會發現《曉說》的美國政治基本上沒有超出這本書的範圍。《民主的細節》還要更深更細一些,而即便《民主的細節》都是被很多專業人士視為閒書的。 3、高先生講的主要是常識+見聞,即某個領域最常用的知識,再加上他個人的見聞經歷。大部分領域的常識,有兩三本書的積累就可以跟大眾顯擺了,領域稍一多,就被視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了。
  •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元代科學家郭守敬
    凡事都有例外,在元代有一位著名的科學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研究領域還涉及到機械製造、農耕水利、物理數學等學術領域。他就是郭守敬,在國際學術界也享有盛譽,1970年國際天文學會將月球背面的一座山命名為郭守敬山,讓世人銘記他的功績。郭守敬出生於1231年,他是河北邢臺人。
  • 原形畢露 梁宏達到底是做什麼的,為什麼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梁宏達到底是做什麼的,為什麼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老梁在節目上不僅討論娛樂圈的事情,還會討論電影、歷史等方面的話題,對很多人來說是增長見識的節目。 但是儘管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多人都不太喜歡這檔節目了。
  • 道士裡的天文學家告訴你,如何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國際漢學研究裡程碑一般的英國專家李約瑟曾經高度評價中國道家思想學說和道教,認為道教在中國科技發展歷程上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客觀講,李約瑟這一評述並不誇大其詞。>國家領導人會見李約瑟例如,煉丹術是我國早期化學發展重要源頭,其最大的貢獻便是黑火藥的發明,同時道教也促進了中國古代物理學的發展,在很多道教典籍中含有大量天體物理、力學、電學和光學等的記載,如《盤天經》中記錄大量氣象預測等問題
  • 如何才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我也想做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好孩子,有沒有什麼秘訣呢?距離地球1700光年的一次星系碰撞《認識宇宙》並非一部簡單的影集。書中詳細闡述了有關宇宙的各種學說和物理學原理。這本書是中國版的國家地理。納木錯/ 攝影 李珩同樣,這本書並不是一部影集,他會從自然和歷史的角度解釋地形地貌的成因,帶你領略5000年中華文化的魅力。這對於中學選考地理的小朋友,是一部不錯的參考書。
  • 高考前的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現在的我……
    高考前,可能是人這一生中最博學的時候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算得了三角函數、解得了方程求得了數列背得出歷史年表怎樣踢好這臨門一腳?不作死就不會死千萬別跟大題死磕!童鞋你要相信有些大題就算你磕破腦袋你也做不出來的3這是一條看臉的建議高考照片一定要拍好
  •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才有資格進銀行?背後的深意你可知道?
    從上學開始到走入社會,想必大家參加過的考試已經多到數不清,這其中有沒有讓你印象深刻的一場考試呢?這兩天,中國銀行的筆試突然上了熱搜,原因就是太難了!從計算題、語言題、英語題,再到洛朗級數展式、DES加密算法、天體運動、高階矩陣、粒子靜態能源公式等大部分人聞所未聞的知識點,網友紛紛表示「重在參與」,還有網友評論說「以前不知道,原來貴行都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才!」在一片質疑的言論中,也有不少理性的人認為,這樣的招聘試題很正常,雖然穿插了個別確實比較偏的知識點,但是大部分試題都是正常難度的。
  • 想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才,去哪學這兩門學科最好?
    導讀 古代形容一個人博學有才,都稱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如今在大學中,天文學和地理學都是同學們可以選擇的、可以更加深入研究的基礎學科。不知道小夥伴們對它們之一有沒有興趣呢?
  • 他上知天文,下曉地理,是一位舉世無雙的奇才
    想要用計刁難他,讓他三天造出10萬支箭。於是就有了草船借箭的典故。諸葛亮夜觀星象。判斷三天後有大霧。於是,時間一到,10萬支箭,一隻不差。這讓周瑜更加的忌憚諸葛亮。等到赤壁之戰的時候,諸葛亮更是巧借東風。用他擅長的火攻。打的曹操落花流水。從而直取荊州。諸葛亮不僅才智過人。他的口才也是無人能敵。當年他隻身一人去到吳國。被吳國的文臣們所嘲笑。於是諸葛亮舌戰群儒。
  • 為什麼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我想很多人都覺得他非常的知識淵博吧,可以說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無所不知無所不曉,雖然這樣的話說起來有些誇張,但確實給人一種這樣的感覺,這也讓一部分人產生了一絲的懷疑,一個人真的能夠這麼厲害嗎?他到底是幹什麼的才能練成如此本事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
  • 瞧你這電工當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就是不懂電……
    士兵經歷過4年戰爭之後違章停車這花臂,萌不起來1明哥曾經暗戀一個女孩,有她的QQ號,她的籤名是:我在遊樂園,坐在摩天輪上看城市,城市沒有看我。我幫他改了這樣一段:我在遊樂園,騎著旋轉木馬追逐,卻只看到你的背影。
  • 古代詩詞散文中的天文知識,古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不假
    早上我的《中國歌留多》知乎專欄,收到一篇「詩詞中的地理知識」的投稿,仔細想來好像古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有地理詩,自然會有天文詩了,於是整編此文。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水調歌頭》最常見的天文知識,我國的陰曆就是按月亮的月相周期來安排的曆法,國人對此都不會陌生。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不過天狼星在南半球,蘇軾在我國領土上看,絕對不會是西北望,見天狼星的。
  • 想玩好得上知天文綜藝,下知歷史詩句地理
    在許多遊戲都需要豐富的知識才可以駕馭。比如很多射擊遊戲裡,玩家需要對子彈在遠距離的下墜物理知識有所了解;在賽車遊戲中,玩家需要對入彎角度以及漂移時剎車的力度等進行精準把控。更不用說需要世界地理知識才能駕馭好的《大航海時代》系列遊戲了。
  • 梁宏達為什麼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呢?
    當然,很多人也會說,老梁在很多話題上都是淺嘗輒止,聊得並不透徹。但沒人能否認,如此涉獵之廣的老梁,國內並沒有幾個。首先聲明,我儘管肯定梁宏達的才華,但我不贊成他輕薄雷鋒。我有兩條理由:其一,人應該有所悲憫。一個孤兒,做了那麼多好事,死得那麼年輕那麼慘,你對他不能厚道一點嗎?
  • 那個曾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你,現在都成什麼樣子了?
    這讓我想起了,那個知乎上的問題:為什麼每年的高考語文作文題目都備受關注?因為數理化不懂不說這個還怎麼裝逼?想想好像也是哦。當年,經歷過高考的你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解的了三角函數,看得懂生物DMA基因遺傳;現在的你除了抖音吃雞微信微博你還會幹嘛?既把知識忘光了又回不到以前了,那就跟一跟這個高考熱潮轉發一下吧,這樣也算是跟上浪潮了。
  • 昆明近10年中考數學壓軸題,難度變化不大,這類題十年六考
    人人學有用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數學課堂致力於考點歸納,解題方法和學習方法總結,傳播正能量!古有名言:「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對於中考數學壓軸題,我們回顧往年中考真題,不難從中找到一些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