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通過監測人腦信號來模擬視覺感知

2020-12-04 騰訊網

美國醫療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赫爾辛基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技術,通過監測人類大腦信號,計算機模擬視覺感知。在某種程度上,這就好像計算機試圖想像人類在想什麼。這種想像的結果是,計算機能夠產生全新的信息,比如以前從未見過的虛構圖像。

這項技術基於一種新型的腦-機接口。在此之前,類似的腦-機接口已經能夠執行從大腦到計算機的單向通信,例如拼寫單個字母或移動光標。

就目前所知,這項新研究是第一次用人工智慧方法同時模擬計算機對信息的呈現和大腦信號。與參與者關注的視覺特徵相匹配的圖像是通過人腦反應和生成神經網絡之間的交互生成的。

這項研究發表在9月份的《科學報告》雜誌上。《科學報告》是一份在線多學科、開放獲取的雜誌,由《自然》的出版商提供。

Neuroadaptive生成建模

研究人員稱這種方法為神經適應生成模型。共有31名志願者參與了一項評估這項技術有效性的研究。研究人員向參與者展示了數百張人工智慧生成的人臉圖像,同時記錄了他們的腦電圖。

實驗對象被要求集中注意力於某些特定的特徵,比如看起來很老的面孔或微笑的面孔。在觀看快速呈現的一系列人臉圖像時,受試者的腦電圖被輸入一個神經網絡,該神經網絡會推斷大腦是否檢測到與受試者所尋找的圖像相匹配的圖像。

基於這些信息,神經網絡調整了它對人們所想的面孔的估計。最後,參與者對計算機生成的圖像進行評估,結果顯示,這些圖像幾乎完全符合參與者所想的特徵。實驗的準確率為83%。

這項技術結合了人類的自然反應和計算機創造新信息的能力。在實驗中,參與者只被要求看電腦生成的圖像。反過來,計算機通過人腦的反應來模擬所顯示的圖像以及人類對這些圖像的反應。這樣,電腦就能根據用戶的意圖創造出全新的圖像。」

Tuukka Ruotsalo,芬蘭赫爾辛基大學芬蘭學院研究員,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副教授

無意識的態度可能會暴露出來

生成人臉圖像只是這項技術潛在用途的一個例子。這項研究的一個實際好處可能是,計算機可以增強人類的創造力。

如果你想畫或說明某事,但不能這樣做,電腦可以幫助你實現你的目標。它可以觀察注意力的焦點,預測你想要創造什麼。」Ruotsalo說。然而,研究人員認為,這項技術可以用來理解感知和我們大腦中潛在的過程。

這種方法並不識別思想,而是對我們與心理類別的聯繫做出反應。因此,雖然我們無法找出參與者所想到的特定「老人」的身份,但我們可以了解他們與老年的聯繫。因此,我們相信它可能提供了一種洞察社會、認知和情感過程的新方法。」高級研究員米歇爾·斯佩普說。

Spape認為,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也很有趣。

「一個人對老年人的看法可能與另一個人很不一樣。目前,我們正在研究我們的技術是否會暴露出無意識的聯想,例如,通過觀察電腦是否總是把老年人描繪成微笑的男人。」

相關焦點

  • 計算機通過人腦信號預測想法,還原人腦圖像準確率高達83%
    【新智元導讀】近日,來自赫爾辛基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項技術,可以使計算機通過監測大腦信號來模擬視覺感知近日,赫爾辛基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技術,可以使計算機通過監測大腦信號來模擬視覺感知與測試者關注的視覺特徵相匹配的圖像是通過人腦反應與生成神經網絡之間的相互作用而生成的。
  • 計算機通過人腦信號預測想法,還原人腦圖像準確率高達83%
    【新智元導讀】近日,來自赫爾辛基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項技術,可以使計算機通過監測大腦信號來模擬視覺感知,並提出神經自適應生成模型。難道馬斯克的腦機接口還不夠瘋狂?近日,赫爾辛基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技術,可以使計算機通過監測大腦信號來模擬視覺感知。
  • 人造突觸問世計算機模擬人腦不是夢
    該種新型人工突觸不但成功地模仿了人腦中的突觸傳遞信號的方式,而且能效也超過了傳統計算機。計算機處理信息和存儲信息是利用不同器件分別進行的。而在大腦中,進行信息處理的同時也自動儲存了記憶。這項研究於近日發表在《自然·材料》上。將來,這種突觸不但可能成為高仿人腦計算機中的一部分,而且還尤其適用於通過採集視覺和聽覺信號來工作的計算機。這方面已有應用實例,如聲控界面和無人駕駛汽車。
  • IBM成功構建模擬人腦功能的認知計算機晶片
    他們通過模擬大腦結構,首次成功構建出兩個具有感知認知能力的矽晶片原型,可以像大腦一樣具有學習和處理信息的能力。IBM公司領導該研究項目的負責人德哈門德拉·莫德哈表示,這兩個計算機晶片結合了神經元的計算能力、突觸(或神經節)的記憶能力和軸突的通信能力,基於這樣的晶片,新一代計算機即將閃亮登場。
  • 人工智慧與計算機視覺
    一則生物自然視覺無法嚴格定義,在加上這種廣義視覺定義又「包羅萬象」,同時也不太符合40多年來計算機視覺的研究狀況,所以這種「廣義計算機視覺定義」,雖無可挑剔,但也缺乏實質性內容,不過是一種「循環式遊戲定義」而已。  實際上,計算機視覺本質上就是研究視覺感知問題。視覺感知,根據維科百基(Wikipedia)的定義, 是指對「環境表達和理解中,對視覺信息的組織、識別和解釋的過程」。
  • 中國發明人腦計算機來了,超越美國。
    全球科學家們再次將目光瞄準到模仿生物大腦這個最初的夢想,通過模擬人腦結構與運算機制來發展新的計算技術,以期實現高能效與高智能水平的計算。生物大腦在與環境相互作用過程中能夠自然產生不同的智能行為,包括語音理解、視覺識別、決策任務、操作控制等,而且消耗的能量非常低。自然界中,很多神經元遠低於100萬的昆蟲就能做到實時目標跟蹤、路徑規劃、導航和障礙物躲避。
  • 視覺感知-從人類視覺到計算機視覺
    1.4億個神經元組成,是大腦中最神秘的部分之一,負責處理和解釋視覺數據以提供感知力並建立記憶。 但是,使計算機感知視覺世界有多困難?截至2019年,我們才取得了一定進展,但依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計算機視覺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相對較新的領域,大約有60年的歷史。
  • 計算機視覺已橫跨感知與認知智能
    一、計算機視覺技術概述   計算機視覺橫跨感知與認知智能,現階段應用以感知為主   視覺使人類得以感知和理解周邊的世界,人的大腦皮層大約有70%的活動在處理視覺相關信息。計算機視覺即通過電子化的方式來感知和理解影像,以達到甚至超越人類視覺智能的效果。
  • 「詭異」的對應——電腦視覺和人腦視覺的共同策略
    >一項10月22日發表在《當代生物學》雜誌的文章指出,大腦在視覺形成的初始階段就會檢測到三維形狀信號這一自然人腦策略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人員在訓練人工智慧時發現的智能視覺策略一致。研究人員對自然神經元和人工神經元進行了同樣的圖像反應測試,並在論文中詳細介紹了大腦視覺皮層V4區的神經元是如何形成三維形狀信號的,打破了過去40年來的研究局限性(過去科學家只關注二維形狀信號)。
  • 視覺感知堪比人眼:這款突破性光學傳感器模仿人類視網膜,有望帶來...
    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是人類最基本的五種感覺,其中視覺極為關鍵,畢竟隨著物種進化,眼睛作為人類最為精細、複雜的器官,感知能力無與倫比。曾有神經科學、認知心理學研究表明,80% 以上的外界信息都是通過視覺進入了我們的大腦。技術代代革新之下,仿人眼的嘗試不斷湧現。
  • 人工「電子大腦」來了!是否能成為超越人腦的「最強大腦」?
    人腦是自然界中最完美的信息處理系統,也是我們已知的宇宙中最複雜的智能主體。模擬人腦信息處理的方式,並仿製出像人腦一樣能夠「思維」,甚至在工作性能上超越人腦的「人工智慧計算機」,一直是許多科學家畢生追求的夢想。
  • 腦科學日報:計算機預測人類想法;真正的仿生手來了
    計算機通過人腦信號預測想法,還原人腦圖像準確率高達83%來源:新智元近日,赫爾辛基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技術,可以使計算機通過監測大腦信號來模擬視覺感知。這項新研究是首次使用人工智慧方法同時對計算機的信息表示和大腦信號進行建模的研究。與測試者關注的視覺特徵相匹配的圖像是通過人腦反應與生成神經網絡之間的相互作用而生成的。研究人員稱這種方法為「神經自適應生成模型」。生成人臉圖像只是這項技術潛在應用中的一個例子。該研究一個實實在在的好處是計算機可以增強人類的創造力。
  • 人腦與卷積神經網絡的詭異對應,識別三維圖形反應模式非常相似
    在人腦中,視覺信息穿過多個皮質,每個皮質都解釋圖像的不同方面,最終將我們對周圍世界的感知拼湊在一起。但是,CPU還可以通過將其各種任務細分為子任務並在它們之間快速交替來模擬並行處理。大腦的神經元比計算機的集成電路慢得多。
  • 人腦與卷積神經網絡的詭異對應,識別三維圖形反應模式非常相似
    在人腦中,視覺信息穿過多個皮質,每個皮質都解釋圖像的不同方面,最終將我們對周圍世界的感知拼湊在一起。 數字與模擬 絕大多數計算機都是數字計算機,這意味著它們使用只有兩個可能的離散狀態的二進位系統執行操作:「開」和「關」,或者,如果您願意,還可以選擇「0」和「 1」。 例如,以老式黑膠唱片上使用的模擬編碼形式,音樂信息以凹槽輪廓的連續變化記錄,並且在回放錄音時不可避免地會聽到輕微的錯誤。
  • 新型光學傳感器模仿人眼感知更逼真
    他們開發出一種新型光學傳感器,可更逼真地模仿人眼感知物體變化的能力。這一成果有望帶來圖像識別、機器人技術和人工智慧等領域的重大突破。目前的信息處理算法和體系結構變得越來越像人的大腦,但信息接收的方式仍是為傳統計算機設計的。
  • 世界第四超級計算機工作40分鐘 模擬1%人腦活動1秒
    人腦究竟有多強大?數十年來人們一直試圖讓電腦能具有人腦一樣的思考能力。日前,德國和日本的科學家,運用世界計算能力第四的超級計算機耗時40分鐘,成功模擬了大腦活動有史以來最長的時間——1秒。本次模擬的是1秒內17.3億神經細胞(當然,這並非完整的人腦細胞數量)的活動,使用K-Computer的82944個處理器+1PB內存進行計算。
  •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宣布 新算法可模擬人腦整體神經電路
    原標題:新算法可模擬人腦整體神經電路 科技日報東京3月28日電 (記者陳超)日本理化學研究所日前宣布,他們的一個國際聯合研究小組成功開發出模擬人腦整體神經電路的算法,可在下一代超級計算機上應用。新算法不僅節省內存,也能大幅提高現有超級計算機上的腦模擬速度。
  • 我國科學家面向智能仿生感知系統的柔性人工突觸研究取得進展
    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為人機互動、仿生感知系統及智慧機器人等領域帶來革命性變化,同時也對複雜數據的處理和人機互動界面提出新要求。不同於目前基於軟體系統和馮·諾依曼構架計算體系實現的神經網絡,人腦運算方式具有高效率和低功耗的特點。因此,通過人工突觸器件的製備,在硬體層面上模擬人腦的神經擬態器件,對構建新的計算系統具有重要意義。
  • 蘇州納米所面向智能仿生感知系統的柔性人工突觸研究取得進展
    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為人機互動、仿生感知系統及智慧機器人等領域帶來革命性變化,同時也對複雜數據的處理和人機互動界面提出新要求。不同於目前基於軟體系統和馮·諾依曼構架計算體系實現的神經網絡,人腦運算方式具有高效率和低功耗的特點。因此,通過人工突觸器件的製備,在硬體層面上模擬人腦的神經擬態器件,對構建新的計算系統具有重要意義。
  • MIT新研究:機器人可以通過視覺和觸覺感知物體
    6月18日消息,日前,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慧實驗室(CSAIL)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預測性人工智慧,它可以通過視覺和觸覺來感知物體。該團隊的系統可以從視覺輸入創建逼真的觸覺信號,並從這些觸覺輸入中預測哪些物體和哪些部分被觸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