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明人腦計算機來了,超越美國。

2020-09-04 程諸葛15

9月1日,億級神經元類腦計算機重大成果新聞發布會在杭州召開。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院士出席並講話。他表示,人工智慧浪潮正加快智能增強時代的到來,類腦計算機將成為未來計算的主要形態和重要平臺,將在模擬腦功能、高效實現AI算法、提升計算能力等方面發揮重要的獨特作用。面向未來,學科交叉會聚將成為解決重大問題的新方法,基於多學科、多領域的系統創新將成為研製類腦計算機的有效形式。希望今天浙江大學和之江實驗室的創新一小步,可以成就人類美好生活的發展一大步。之江實驗室主任、浙江大學黨委副書記朱世強表示,雙方科研團隊夜以繼日,快速完成了研發設計,這一階段性成果具有重大裡程碑意義。未來,項目團隊將基於我國自主產權類腦晶片,研製規模更大的神經元類腦計算機,同時研究支撐其運行與開發的類腦基礎軟體體系,並逐步實現開源與開放,為我國類腦計算新技術的發展貢獻力量。

重大成果新聞發布會現場

1.6米高的三個標準機櫃並排而立,黑色的外殼給人酷酷的感覺,紅色的信號燈不停地閃爍,靠得近些似乎能聽到裡面脈衝信號飛速奔跑的聲音。

類腦計算機

近日,浙江大學聯合之江實驗室共同研製成功了我國首臺基於自主智慧財產權類腦晶片的類腦計算機(Darwin Mouse)。這臺類腦計算機包含792顆浙江大學研製的達爾文2代類腦晶片,支持1.2億脈衝神經元、近千億神經突觸,與小鼠大腦神經元數量規模相當,典型運行功耗只需要350-500瓦,同時它也是目前國際上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與此同時,團隊還研製了專門面向類腦計算機的作業系統——達爾文類腦作業系統(DarwinOS),實現對類腦計算機硬體資源的有效管理與調度,支撐類腦計算機的運行與應用。

類腦計算機

顛覆傳統的新型計算模式對於如今在工作生活各個領域中早已司空見慣的計算機,或許大家已經忘了最初科學家是想通過機器模擬出一個人類大腦。然而計算機的發展,在當時選擇了以數值計算見長的馮·諾依曼架構,也就是以數字加減乘除的方式來進行信息架構。隨著摩爾定理逐漸失效,馮·諾依曼架構帶來的局限日益明顯,存儲牆、功耗牆、智能提升等問題,讓當前計算機發展面臨重大挑戰。比如,存儲牆問題是由於現有的馮·諾依曼架構中數據儲存和計算的分離產生的,「這就好比信息存儲在甲地,要計算的時候就把信息搬到乙地去,計算好了再搬回甲地去。但搬運的速度要遠遠低於計算的速度,反而讓搬運本身成為關鍵瓶頸。」研究團隊負責人、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潘綱說,這種計算模式制約了以大數據為代表的計算性能提升。而由此帶來的數據「跑動」,以及人工智慧等高耗能計算又讓功耗牆問題冒了出來。同時,數據驅動的智能算法、訓練需要海量樣本與密集計算,但舉一反三、自我學習等高級能力比較差,「現在的機器智能離人的智能差得還很遠。」

研究人員在討論

如何突破現有計算運行方式導致的計算機瓶頸?全球科學家們再次將目光瞄準到模仿生物大腦這個最初的夢想,通過模擬人腦結構與運算機制來發展新的計算技術,以期實現高能效與高智能水平的計算。生物大腦在與環境相互作用過程中能夠自然產生不同的智能行為,包括語音理解、視覺識別、決策任務、操作控制等,而且消耗的能量非常低。自然界中,很多神經元遠低於100萬的昆蟲就能做到實時目標跟蹤、路徑規劃、導航和障礙物躲避。

類腦計算機應用演示:嗅覺識別

潘綱介紹說,用硬體及軟體模擬大腦神經網絡的結構與運行機制,構造一種全新的人工智慧系統,這種顛覆傳統計算架構的新型計算模式,就是類腦計算。其特點在於存算一體、事件驅動、高度並行等,是國際學術界與工業界的研究焦點,更是重要的科技戰略,「類腦計算已被看作是解決人工智慧等計算難題的重要路徑之一。」近年來,浙江大學聚焦人類智能與機器智能等核心領域,實施了簡稱為「雙腦計劃」的腦科學與人工智慧會聚研究計劃,希望借鑑腦的結構模型和功能機制,將腦科學的前沿成果應用到人工智慧等研究領域,建立引領未來的新型計算機體系結構。2015年和2019年浙江大學分別研製成功達爾文1代和達爾文2代類腦計算晶片,用晶片去模擬大腦神經網絡的結構與功能機制,在圖像、視頻、自然語言的模糊處理中具有優勢。而這次的成果是將792顆我國自主產權的達爾文2代類腦計算晶片集成在3臺1.6米高的標準伺服器機箱中,形成了一臺強大的機架式類腦計算機。那麼,這種高效能低功耗是如何實現的呢?項目研究骨幹馬德副教授說,大腦神經元的工作機理是鉀離子鈉離子的流入流出導致細胞膜電壓變化,從而傳遞信息,「可以簡單理解為,一個神經元接受輸入脈衝,導致細胞體的膜電壓升高,當膜電壓達到特定閾值時,會發出一個輸出脈衝到軸突,並通過突觸傳遞到後續神經元從而改變其膜電壓,實現信息的傳遞。」這裡很重要的一點是異步運行,也就是信號來的時候啟動,沒有信號就不運行。類腦晶片的工作原理就類似於生物的神經元行為,通過脈衝傳遞信號,這樣就能實現高度並行,效率提升。

腦機交互演示

真正像腦一樣「思考」有了硬體,還得有軟體。項目研究骨幹金孝飛介紹,每顆晶片上有15萬個神經元,每4顆晶片做成一塊板子,若干塊板子再連接起來成為一個模塊。這臺類腦計算機就是這樣像搭積木一樣搭起來。說起來容易,可要讓這麼多神經元能夠互聯並且可拓展從而實現高效的聯動組合,同時要把雜亂無章的信息流有序分配到對應的功能腦區,可不那麼簡單。為此,科研人員專門研發了一個面向類腦計算機的類腦作業系統——DarwinOS。這款達爾文類腦作業系統面向馮·諾依曼架構與神經擬態架構的混合計算架構,實現了對異構計算資源的統一調度和管理,為大規模脈衝神經網絡計算任務提供運行和服務平臺。項目研究骨幹呂攀介紹說:「目前達爾文類腦作業系統的功能任務切換時間達微秒級,可支持億級類腦硬體資源管理。」由此,類腦計算機研究的價值真正得以實現——既可以應用於生活中的智能任務處理,也可以應用於神經科學研究,為神經科學家提供更快更大規模的仿真工具,提供探索大腦工作機理的新實驗手段。

類腦計算機應用演示:意念打字

目前,浙江大學與之江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基於Darwin Mouse類腦計算機已經實現了多種智能任務。研究者將類腦計算機作為智能中樞,實現抗洪搶險場景下多個機器人的協同工作,涉及到語音識別、目標檢測、路徑規劃等多項智能任務的同時處理,以及機器人間的協同。同時,還用類腦計算機模擬了多個不同腦區,建立了丘腦外側膝狀核的神經網絡模型,仿真了不同頻率閃動的視覺刺激時該腦區神經元的周期性反應;借鑑海馬體神經環路結構和神經機制構建了學習-記憶融合模型,實現音樂、詩詞、謎語等的時序記憶功能;實現了腦電信號的穩態視覺誘發電位實時解碼,可「意念」打字輸入。

類腦計算機應用演示:多機器人協同抗洪搶險

記者在實驗現場看到,3臺外形相似的機器人,在經過簡單的訓練後,合作開展抗洪救險任務。只見1號機器人憑藉自帶攝像頭開始在場地巡邏,當發現堤壩缺口後,就呼叫負責工程的3號機器人前來修壩,同時搜尋受傷人員,當發現倒在地上的人體模型後,又呼叫負責救援的2號機器人。3號機器人和2號機器人趕來執行任務,1號機器人又去別的地方巡邏了。

類腦計算機應用演示:多機器人協同抗洪搶險

這一幕似乎並不新鮮,現有的機器人也能做到。但最大的不同在於這幾個機器人是在類腦計算機的控制下通過語音開展移動指令,並接受任務分配。「不同機器人的任務可以通過指令切換,也就是說它們的功能並不是固定的,而是通過不同腦區來操控的,1號機器人現在幹巡邏的活,過會又可以變成負責救援或者工程。」項目研究骨幹李瑩副教授說。在另一個實驗場景中,課題組成員給計算機演唱一首歌其中的兩句,然後,計算機就能通過回想把後續的歌曲內容「唱」出來。「這是類腦計算機通過模擬海馬體記憶機制,實現對大腦內部記憶信息的存取,與我們常用的檢索功能不同。」項目研究骨幹唐華錦教授說,Darwin Mouse類腦計算機通過借鑑海馬體網絡結構以及神經機制建立記憶模型架構,可以模擬海馬體的記憶-學習功能,通過記憶的脈衝編碼,同一模型就可以學習與記憶語音、歌曲、文本等不同類型數據。

類腦計算機應用演示:模擬海馬體的記憶回想

類腦計算機將如何「進化」1946年誕生的世界第一臺計算機重達28噸,運算速度為每秒5000次的加法運算,然而在以後的70多年裡,計算機技術飛速發展。類腦計算機的發展速度很有可能也會令人驚訝。別看現在的類腦計算機是個「大塊頭」,科學家們表示,隨著達爾文晶片及其他硬體的不斷迭代升級,體積縮小將指日可待。未來類腦計算機或將植入手機、機器人,產生新的智能服務體驗。與硬體上的更新相比,如何讓類腦計算機變得更聰明是科學家們下一步研究的重點。目前,市面上的傳感器輸入的信號還是以數字為主,在應用到Darwin Mouse類腦計算機上,要加一個編碼層,將信號轉換為脈衝式的,而在這個過程中,信息有丟失和損傷,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計算機的功效。如果能解決這個問題,類腦計算機就能變得更加智能。當前,類腦計算研究還處於初級階段,Darwin Mouse類腦計算機,無論從規模還是智能化程度上都與真正的人類大腦還有很大的差距,但其意義在於能夠為這種技術路徑提供一個重要的實踐樣例,為研究人員提供一個工具和平臺,驗證類腦算法,以更強的魯棒性、實時性和智能化去解決實際的任務。

研究團隊合影

浙江大學和之江實驗室研究員的目標是,希望隨著神經科學發展和類腦計算機的系統軟體、工具鏈及算法的成熟,有朝一日能夠讓類腦計算機像馮·諾依曼架構計算機一樣通用化,真正像大腦一樣高效工作,與馮·諾依曼架構並存與互補去解決不同的問題。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從加減乘除這樣的數值計算方式,到模擬大腦的脈衝計算方式,這是一次重要的計算模式的變革。潘綱說:「我們希望能夠像生物進化一樣,不斷地讓達爾文系列類腦計算機朝著人類智能的方向發展,以超低功耗提供更強的人工智慧。」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明西洋棋難題難倒計算機:人腦具有量子效應
    這道由牛津大學教授羅傑·潘洛斯爵士(Sir Roger Penrose)發明的難題證明,計算機永遠無法與人類思維相媲美,因為人腦展現出了量子效應。也就是說,人腦不像計算機一樣遵循物質的基本規則,而是會為意識和直覺留出空間。
  • 新一代交互 美國計劃打造人腦控制計算機
    據外媒TechRadar報導,美國國防部高級計劃研究局(DARPA)啟動了一個新項目,計劃研發人腦控制計算機,打造新一代交互方式。通過這樣的界面,人腦可以直接控制計算機,用戶將不必動手操作。  據了解,這種界面將基於大小不超過1立方釐米的「生物兼容設備」,「將人腦使用的生物化學語言轉換成信息技術中使用的0和1」。  國防部高級計劃研究局表示,現存的神經接口技術已經可在人腦和電腦之間建立超過100條連結,每條連結都可讀取成千上萬個神經元的信息。
  • 電腦終將全面超越人腦?
    電子計算機問世不到40年,已經經歷了四代 發展史。1 9 4 6年,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埃尼阿克( ENIAC)在美國製成。該龐然大物內裝電子管1,900隻,重達3 0噸,佔地 170平方米,耗電150仟瓦。它的記憶數不過20位,每秒只能執行5000次加法或400次乘法的運算。這臺轟動一時的電子計算機不到7年就被廢棄。第二代電子計算機是電晶體計算機。第三代電子計算機採用的是中小規模集成電路。
  • 電腦到人腦,計算機必不可少的4大思維
    計算機在解決數學問題,診斷疾病,下西洋棋等智力運動的方面大大超越了人腦的優勢,但是在控制機器人做事情(例如:洗碗,打掃房間,繫鞋帶……),或者學習5歲大的兒童就能理解的常用語言方面卻困難重重。諷刺的是,計算機的進化與人類智能的成熟方向恰恰相反。
  • 腦後插管不是夢:美國計劃研發人腦控制計算機
    北京時間1月21日午間消息,根據美國軍方啟動的一項研究,未來我們或許可以使用大腦去控制計算機。   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啟動了一個新項目,計劃開發人腦和計算機之間的界面。通過這樣的界面,人腦可以直接控制計算機,而用戶將不必再動手操作。
  • 人工「電子大腦」來了!是否能成為超越人腦的「最強大腦」?
    人腦是自然界中最完美的信息處理系統,也是我們已知的宇宙中最複雜的智能主體。模擬人腦信息處理的方式,並仿製出像人腦一樣能夠「思維」,甚至在工作性能上超越人腦的「人工智慧計算機」,一直是許多科學家畢生追求的夢想。
  • 新研究稱:已經發明了一種利用強力磁鐵模仿人腦的方法
    美國一項令人震驚的新研究稱,人工智慧研究人員已經發明了一種利用強力磁鐵模仿人腦的方法。人工智慧:科學家使用磁鐵來模擬人腦在機器中的活動。圍繞人腦構建的人工智慧(AI)可以幫助機器人和電腦更好地理解物體之間的差異。例如,這項技術的應用可以幫助機器人即時決定在商店購買哪些產品。人工智慧的突破還可能幫助機器人在路線規劃方面做出優化決策,這是一個被稱為旅行推銷員問題的算法難題。這項研究由美國印第安納州普渡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在《神經科學前沿》雜誌上。
  • 大道至簡——馮·諾伊曼的《計算機與人腦》
    但這個名稱並不能代表馮·諾伊曼的全部成就,事實上,他本質上是個數學家,泛函分析、遍歷理論、幾何學、拓撲學和數值分析等眾多數學領域都頗有建樹,同時,除了計算機之外,他還是美國原子彈、氫彈項目的重要參與者,是量子力學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也是博弈論的創始人之一。可以說,現代科學最主要的幾個方向,都有馮·諾伊曼留下的痕跡。
  • 計算機比人腦強悍,但是它們不具備這項功能,就註定無法超越人類
    如今,人類也生活在大數據時代,在這種背景下,計算機定位顯得尤為突出和重要。計算機已經成為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今,科學界掀起了前所未有的人工智慧浪潮!多年來,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飛速發展,公眾的關注度也隨之提高。一方面,許多科學家不支持人工智慧的蓬勃發展。許多科學家認為,如果存在人工智慧的潛意識,人類將受到威脅。無論是人工智慧還是網際網路,都需要計算機的參與。
  • 計算機通過監測人腦信號來模擬視覺感知
    美國醫療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赫爾辛基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技術,通過監測人類大腦信號,計算機模擬視覺感知。在某種程度上,這就好像計算機試圖想像人類在想什麼。這種想像的結果是,計算機能夠產生全新的信息,比如以前從未見過的虛構圖像。 這項技術基於一種新型的腦-機接口。
  • 衝破摩爾定律,類腦晶片怎樣使機器超越人腦
    因而研究員們正轉向模擬人類大腦研究,試圖通過模擬人腦運轉機制,使計算機能低能耗高功效地進行計算,甚至使計算機優於類人的智能。國內外有許多公司和機構正在類腦晶片研發上投入大量精力,美國在此項研究上開始較早,2014年IBM就推出了業內首款類腦晶片TrueNorth。
  •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陳世卿來廈談「第三腦」
    第三腦就是你的伴兒,它陪著你一輩子,但它不會超越你、取代你。如果能藉助外力提升人腦開發,那就好比人人都擁有了超級計算機。【人物名片】陳世卿: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第三腦科學院院長、四川大學錦城學院人工智慧學院院長
  • 世界第四超級計算機工作40分鐘 模擬1%人腦活動1秒
    人腦究竟有多強大?數十年來人們一直試圖讓電腦能具有人腦一樣的思考能力。日前,德國和日本的科學家,運用世界計算能力第四的超級計算機耗時40分鐘,成功模擬了大腦活動有史以來最長的時間——1秒。本次模擬的是1秒內17.3億神經細胞(當然,這並非完整的人腦細胞數量)的活動,使用K-Computer的82944個處理器+1PB內存進行計算。
  • 人造突觸問世計算機模擬人腦不是夢
    近日,史丹福大學和桑迪亞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們構建出了一種人工突觸,這種突觸提高了計算機模擬人腦的效率,有力地促進了該領域的發展。「它就像真的突觸一樣,但它的確是人工設計的有機電子器件」,阿爾佩託·薩萊奧介紹道。他是史丹福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的副教授,同時也是本篇論文的資深作者。「此前從來沒有報導過類似的結構,所以這完全是一種嶄新的器件。
  •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陳世卿:開發第三腦 好比擁有超級計算機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陳世卿昨日亮相廈洽會活動——中國國際工業網際網路創新發展大會,這位享譽全球的超級計算機科學家近年專注「第三腦」的研究。第三腦在哪裡?面對記者的提問,陳世卿指了指桌上的手機,說:「你的手機其實就是第三腦的緩存,手機裡藏著你的意念和想法。第三腦就是你的伴兒,它陪著你一輩子,但它不會超越你、取代你。」
  •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陳世卿:開發第三腦 好比擁有超級計算機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陳世卿昨日亮相廈洽會活動——中國國際工業網際網路創新發展大會,這位享譽全球的超級計算機科學家近年專注「第三腦」的研究。第三腦在哪裡?面對記者的提問,陳世卿指了指桌上的手機,說:「你的手機其實就是第三腦的緩存,手機裡藏著你的意念和想法。第三腦就是你的伴兒,它陪著你一輩子,但它不會超越你、取代你。」
  • 人腦設計了電腦、未來電腦可能超越人腦,萬物互聯會形成全球腦?
    雖然電腦是人類按照人腦設計製造的,兩者之間有著相似性,也有著差異性。一,人腦和電腦的相似性。( 計算機系統的基本硬體組成及工作原理示意圖。)截至2019年11月,是世界上最快的超級計算機,理論上浮點運算速度每秒20億億次。b,人腦的信息處理過程同樣包括接受輸入、處理、輸出這三個階段。人的大腦有1000多億個神經細胞(神經元),每天能記錄生活中大約8600萬條信息。
  • 人腦到底相當於多少GHz的CPU?
    下面是一篇2014年1月份的一則科技新聞:作為世界上最快的超級計算機之一,日本代號為「京」的超級計算機每秒能進行8162萬億次運算,擁有82,944個處理器,每秒能夠驅動1.016萬億次操作。但即便是這樣,和人腦比起來,「京」型超級計算機的運算能力還是小巫見大巫了。
  • 為什麼說用現有馮諾伊曼架構的計算機即可實現通用人工智慧AGI?
    三,通用自主推理機制(利用前述知識圖譜,用一套統一的規則去進行各領域裡的推理,從而做出預測、決策、發明、發現等創造性活動)。3,人腦通用智能有哪些特徵?人腦智能的算法與計算機軟體的算法完全相同,因為這就意味著可以把人腦智能中的算法直接移植(或轉錄)為計算機軟體的算法,然後用代碼來實現這一算法,在計算機中運行這一代碼,就能使計算機象人腦一樣,完成同樣的智力任務,表現出同樣的智能,而且比人腦做得更好、更快,事實上,目前的數字計算、搜尋引擎和公交查詢等程序,正是這種算法移植的結果,而且在這三方面都已遠超人腦
  • 亞里斯多德是如何發明計算機的
    直到17世紀30年代,笛卡爾向世人展示,幾何還可以用公式來表示,這才取代《幾何原本》長達兩千年的「統治」。 笛卡爾的《方法論》是西方第一本普及代數符號的數學著作。如今,這些代數符號已經成為標準,比如用x、y、z代表變量,用a、b、c代表已知量,諸如此類。 笛卡爾的代數學讓數學家得以超越空間感,通過精確定義的形式規則來使用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