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月21日午間消息,根據美國軍方啟動的一項研究,未來我們或許可以使用大腦去控制計算機。
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啟動了一個新項目,計劃開發人腦和計算機之間的界面。通過這樣的界面,人腦可以直接控制計算機,而用戶將不必再動手操作。
在一篇名為「彌合生物電子鴻溝」的博文中,DARPA宣布,將開發「植入式神經界面,從而在人腦和數字世界之間提供前所未有的信號解析度和數據傳輸帶寬」。
這樣的界面將基於大小不超過1立方釐米的「生物兼容設備」,「將人腦使用的生物化學語言轉換成信息技術中使用的0和1」。
這一項目的正式名稱為「神經工程系統設計」(NESD),預計將極大地促進神經科學方面的研究,並給某些醫療研究帶來幫助。
NESD項目經理菲利普·阿爾維達(Phillip Alvelda)表示:「即使是當前最出色地人腦計算機界面系統,也像是兩臺超級計算機使用老式數據機在通信。可以想像一下,當我們升級工具,真正打開人腦和當代電子設備的通道之後,將會發生一些什麼。」
人腦與計算機的異同一直是科學界討論的熱點。上世紀70年代,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開始了對神經界面的研究。1997年,加州理工學院首先開發出了神經晶片。這一晶片據稱能夠與神經元互動。
DARPA表示,當前獲得認可的神經界面「通過100個通道處理了大量信息,每個通道每次可聚合來自數萬個神經元的信號」。因此,「結果中存在許多噪聲,同時也是不精確的」。
NESD計劃開發一種新系統,在計算機和單個神經元之間實現精確地信號傳遞。不過,實現這一目標並開發出實用的設備需要多個學科的交叉工作,包括神經科學、合成生物技術、低功耗電子設備、光子學、醫療設備製造、系統工程,以及臨床試驗。
除了在硬體領域的挑戰之外,NESD的研究人員還需要開發更強大的算法以及神經元計算技術,將高解析度的傳感信息進行轉碼,隨後以高保真的方式進行壓縮及傳送。
DARPA此前開展的知名項目包括最初的網際網路雛形ARPANET,這一分組交換網絡首先採用了TCP/IP協議。(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