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戰時日本核計劃的承擔者
6月8日,總部位於瑞士蘇黎世的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宣布,將日本理化學研究所仁科加速器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員合成的第113號元素Nihonium(縮寫Nh)提名為化學新元素。這也是亞洲科學家首次合成的新元素。然而,在二戰時期,創立於1917年的日本理化學研究所不可避免地參與了戰時日本的軍事科學研究。其中最鮮為人知的,便是其主導了日本的核武器研發。
-
擁有「嗅覺」 的新神經算法晶片
神經擬態計算可以大幅度提升數據處理能力和機器學習能力,更重要的是,神經擬態晶片比傳統晶片的能耗要低得多。神經擬態計算是英特爾為應對計算領域非結構化、有噪聲數據日益增加等挑戰而研發的新的計算機架構。應用神經科學的最新見解,來創造作用方式更類似於人腦的晶片而非傳統計算機的晶片。神經擬態系統在硬體層面上複製了神經元組織、通信和學習方式。
-
模擬大腦:細胞和電路融合成趨勢
原標題:模擬大腦:細胞和電路融合成趨勢 今日視點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網站近日報導,在坦尚尼亞舉辦的全球TED大會上,奈及利亞科學家艾加比展示了一款由小鼠神經元製成的人工智慧計算設備模型,其擁有「嗅覺」,能識別出爆炸物以及疾病標記物的氣味,可用於機場安檢和疾病檢測等領域
-
英特爾將推新型神經擬態計算系統,可模仿人腦工作方式 | 硬科技
當下,晶片的角色和應用正在不斷擴展,從自動化到人工智慧以及其他領域對電腦的需求越來越高,迫使電腦需要像人腦一樣運作,這項挑戰了催生了一種全新的專門化的晶片架構。英特爾公司近期宣布,將發布一種神經擬態計算的實驗研究系統Pohoiki Springs,這種前沿技術可以模擬人腦的運作方式,以更快的速度進行計算,同時大大降低能耗。
-
模擬人腦功能的人工突觸裝置
由DGIST的智能設備和系統研究小組的Myoung-Jae Lee主任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成功開發了一種人工突觸裝置,模仿神經細胞(神經元)和突觸的功能,這些神經細胞和神經是對人類大腦記憶的反應。突觸是軸突和樹突相遇的地方,因此人腦中的神經元可以發送和接收神經信號; 眾所周知,人類大腦中有數百萬億個突觸。這種從大腦傳遞信息的化學突觸信息傳遞系統可以用很少的能量處理高水平的並行算法,因此對模擬突觸的生物學功能的人工突觸裝置的研究正在全球範圍內進行。
-
...理化學研究所|日本_科技|超級計算機|富嶽|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
共同社消息,日本理化學研究所17日宣布,計算科學研究中心的超級計算機「富嶽」在四個部門的性能排名中繼上一次6月之後再次位居世界首位,成為連續兩期蟬聯「四項冠軍」的全球首例。日本上榜的還有排名第14的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人工智慧橋接雲基礎設施」和第19位的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TOKI-SORA」。富嶽作為2019年結束運用的超算「京」的後續機型,由理研和富士通公司開發。富嶽計劃2021年度正式運轉,目前已用於解析飛沫擴散方式等新冠疫情研究。TOP500排名中,「京」曾在2011年位居世界首位。此後由於各國追趕,日本的超算表現低迷。
-
神經網絡算法原理_神經網絡算法的應用_神經網絡算法實例說明
神經網絡是一種模擬人腦結構的算法模型。其原理就在於將信息分布式存儲和並行協同處理。雖然每個單元的功能非常簡單,但大量單元構成的網絡系統就能實現非常複雜的數據計算,並且還是一個高度複雜的非線性動力學習系統。 神經網絡的結構更接近於人腦,具有大規模並行、分布式存儲和處理、自組織、自適應和自學能力。
-
模擬大腦:細胞與電路融合是大勢所需——基於老鼠神經元的AI設備能...
研究人員表示,這款數據機大小的設備「Koniku Kore」最終有望成為未來機器人的大腦,而將生物細胞與電子電路整合,有望成為開發模擬大腦的主流手段。人工智慧晶片也有嗅覺雖然計算機在執行複雜的算法方面比人類更高效,但大腦在許多認知功能的表現上優於計算機。包括谷歌、微軟等科技巨頭在內的人工智慧界正竭盡全力製造可以模擬大腦的機器,或將計算機植入腦中,艾加比卻另闢蹊徑,設法將實驗室培養的神經元和電子電路整合在一起。
-
人造突觸問世計算機模擬人腦不是夢
科學家用有機材料製成了人工突觸,可模仿神經元之間的信息傳遞第二看臺多年以來,雖然計算機技術飛速發展,但是科學家們仍然難以構建出高效而精巧的大腦仿生計算機。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突觸能夠有效地幫助我們學習新事物以及記住學過的東西。這種人工突觸,與其他人腦計算機不同,它不僅可以同時完成這兩項任務,還節約了大量能量。「深度學習算法雖然很強大,但是它依靠處理器的計算、電位狀態的模擬,以及信息的存儲,就能耗和時間兩方面來說,效率低下」, 範德·布格特評論道。他此前是薩萊奧實驗室的博士後,也是本篇論文的第一作者。
-
日本發現人腦存在奇特蛋白質(生命科技)
日本研究人員22日宣布,他們發現了一種可促進深度睡眠的新型蛋白質
-
Angew:日本理化學研究所侯召民教授課題組實現末端炔碳氫鍵的矽化反應
基於這一基本概念,日本理化學研究所侯召民教授課題組取得系列重要成果。2016年該課題組實現了硼催化的富電子芳香化合物與氫矽烷脫氫偶聯反應(J. Am. Chem. Soc. 2016, 138, 3663),代表了首例無金屬催化的脫氫矽化反應。
-
日本宣布建成可模擬海難事故的大型水槽
新華網東京6月19日電(記者藍建中)日本海上技術安全研究所日前宣布,該機構在東京都三鷹市建成了一個可模擬海難事故的大型水槽。這個水槽可通過造浪機和造風機進行各種仿真實驗,再現導致船舶傾覆和沉沒的各種驚濤駭浪。據介紹,這個水槽於2006年動工,長80米,寬40米,水深4.5米。
-
Google量子計算首次模擬化學反應 可用於開發新化學物質
為了完成這項最新成果,研究人員使用Sycamore處理器,模擬了一個由兩個氮原子和兩個氫原子組成的二氮烯分子的異構化反應。最終,量子模擬與研究人員在經典計算機上進行的模擬一致,驗證了他們的工作。值得一提的是,這項新研究所用的Sycamore處理器曾在2019年轟動世界,並在去年10月,助力Google量子團隊的研究登上《自然》雜誌150周年版的封面。
-
靠一種樣本學習多種氣味 神經擬態晶片拉近AI與人腦距離
近日,一直致力於模仿人類五感的人工智慧又有新突破,通過神經擬態晶片,人工智慧已經掌握了丙酮、氨和甲烷等10種氣味的神經表徵,強烈的環境幹擾也不會影響它對氣味的準確識別。這項由英特爾研究院與美國康奈爾大學共同參與的研究成果,日前發表於《自然·機器智能》雜誌上。神經擬態即通過模擬人腦神經元的工作機制,讓計算機具備像人一樣的自然智能特性。
-
登上Nature子刊封面:英特爾神經晶片實現在線學習
機器之心報導參與:澤南、蛋醬神經形態晶片真的可以模擬人腦嗎?最近一期《自然機器智能》的封面研究向我們展示了這一可能性。近日,來自英特爾和康奈爾大學的研究者宣布,團隊已經在神經形態晶片 Loihi 上成功設計了基於大腦嗅覺電路的算法,實現了在線學習和強記憶力能力。這項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子刊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上,並成為封面文章。
-
IBM研發「電子血液」:可驅動模擬人腦計算機
北京時間3月25日晚間消息,IBM正在研發一種「電子血液」,用於將來的可模擬人腦的超級計算機上,從而對大型傳感器網絡所產生的大數據流進行實時分析。要對大型傳感器網絡所產生的大數據流進行實時分析,如即將於2014年完成的「平方公裡陣列天文望遠鏡」(Square Kilometer Array)所產生的大數據流,需要處理這些數據的超級計算機擁有極高的運行速度。
-
新光子晶片助力深度學習,神經網絡算法可採用新型光子技術更快實現
基於人工神經網絡算法的計算機深度學習系統已成為目前計算機領域研究的前沿熱點,它的原理是使人工神經網絡算法模仿人腦從實踐中學習的方式進行學習。它除了可以用來實現面部和聲音識別以外,還可通過搜尋大量的醫學數據來進行醫學診斷,或者通過搜尋化學方程式來尋找潛在的新藥合成方式。
-
麻省理工博士研發一種模擬人腦的神經突觸器件
人腦的工作機理是依賴突觸在神經元間傳遞信號。憶阻器是模擬人腦神經突觸的關鍵器件,有了它,人類就可以將憶阻器集成模擬生物的神經元的功能。據論文介紹,這種新型的記憶電阻器用地桿菌納米線製成(蛋白質納米線)。蛋白質納米線對金屬離子的化學反應具有催化作用。
-
日本研發新技術可解析蛋白質二級結構
研發中使用的核磁共振裝置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和日本電子公司的聯合研究小組於2016年8月1日宣布理化學研究所CLST-JEOL合作中心固體NMR技術開發小組的西山裕介組長帶領團隊完成了本次研發工作。具體成果已於8月1日刊載在英國知名科學雜誌《PhysChemChemPhys》上。
-
新賽道新突破!我國研製出全球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
在中美科技戰的特殊背景下,這種重大突破可能為我國晶片技術變道超車、徹底扭轉晶片技術受制於人的被動局面帶來新機遇新希望! 2013年4月,時任美國總統歐巴馬宣布啟動了名為《通過推動創新型神經技術開展大腦研究》的科研計劃。該計劃最重要的一個任務便是繪製包括近1000 億個神經元、100 萬億個突觸的人腦活動圖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