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載來,這一根生土長、年深日久的民族少兒科普品牌為一代又一代讀者發蒙解惑,培英育才,照亮了無數個美好的童年。
未來網北京4月13日電(記者 謝青)「算盤上為什麼多2顆算珠?」「龍貓是鼠還是貓?」「玉米『鬍子』有啥用?」「誰是天下最高峰?」「月球背面有什麼秘密?」
2020年是《我們愛科學》創刊60周年,值此60歲生日之際,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推出「慶祝《我們愛科學》創刊60周年暨60個『真是沒想到』奇趣科學知識」主題展覽,展覽從歷年出版的雜誌中精選了60條既新奇又貼近生活的科普小知識,與幾代讀者以及所有對科學感興趣的朋友共同慶賀,分享科學之美。
掃碼參觀展覽
未來網記者了解到,本次「60個『真是沒想到』奇趣科學知識」線上展覽是雜誌內容與新媒體技術相互融合的產物。展覽細分為通識篇、動物篇、植物篇、抗疫特別篇等十個板塊,用通俗而生動的語言搭配精美的插圖,向讀者講述這些領域的種種奇趣科學現象和豐富多彩的知識,並通過令人耳目一新的形式進行多渠道的線上發布。
「《我們愛科學》雜誌始終堅持以傳播科學知識、激發創造靈感、啟迪科學智慧、培養科學素質為宗旨,堅持高質量、高標準辦刊,通過多種方式弘揚科學與科普之聲。」據《我們愛科學》雜誌主編王榮偉介紹,除了關注刊物本身的質量外,雜誌還注重培養讀者的科學探究能力。
據悉,《我們愛科學》雜誌創刊於1960年,是我國創刊最早的少兒科普刊物,2010年月發行量即突破100萬冊,目前月發行量120萬冊,是中國少兒科普第一刊。
六十載來,這一根生土長、年深日久的民族少兒科普品牌為一代又一代讀者發蒙解惑,培英育才,照亮了無數個美好的童年。有許多活躍在科學界、文學界及其他領域的知名人士就是在這本讀物上起步,或者作為忠實讀者受過它的鼓舞和啟發,比如在雜誌上發表過不少作品的著名科普作家葉永烈,曾在公開場合表達對《我們愛科學》肯定的科幻作家劉慈欣,以及騰訊公司創始人馬化騰——他對科學、對網際網路的興趣正來自於童年時期訂閱的《我們愛科學》等科普雜誌。
資料圖
實際上,早在1981年,《我們愛科學》雜誌就舉辦了「小小發明家」競賽,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在少年兒童中開展的啟發智力、活躍動手能力的競賽活動,活動動員小讀者把關於發明的設想寫成文字或做成實物投稿,得到了熱烈的反響,收到的發明建議達六七萬條之多,後來還被拍成了系列電視片《小小發明》。
自2013年起,《我們愛科學》雜誌社在全國青少年及中小學中組織開展「科學家進校園」系列活動,邀請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中國探險協會等機構的專家,對少年兒童進行科普講座及科技活動指導,培養少年兒童對科學的興趣。該活動每年舉辦兩百多場,覆蓋全國幾十個省市自治區,累計至今已有近千所學校、數十萬學生參與。
2020年,《我們愛科學》參與主辦「抗擊新冠病毒全球海報設計公益活動」,在公眾號發表全國中小學抗擊疫情作品上百期,踐行出版社責任擔當。此外,《我們愛科學》雜誌每年都會給貧困地區捐贈書刊雜誌,並去往貴州、新疆等地區舉辦公益科普講座,讓更多孩子得以走近科學和科研。
近些年,《我們愛科學》雜誌也在不斷升級,除雜誌外,為滿足讀者閱讀興趣和需求,先後推出「科學大偵探」「數學西遊記」「地理探奇」系列叢書,內容豐富多彩,知識準確實用,得到了廣大少年兒童的認可和喜愛。
面對科技的飛躍,《我們愛科學》亦在與時俱進,不斷深化新技術在雜誌上的應用,如AR、VR、點讀等。讀者用APP掃描雜誌的特定頁面,即可在平板或手機上呈現立體動畫或小遊戲,更直觀地感知雜誌中提及的科學現象與科普知識。
2017年起,科學課程被納入小學必修課;2019年6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發布,強調要提升智育水平,加強科學教育和實驗教學;2020年,新冠疫情突發,讓大家進一步認識到科學教育與科學閱讀的重要性,通過科學閱讀認識自然,才能對人與自然的關係擁有更深刻的認識。
此外,2020年《我們愛科學》雜誌借60周年之際,除了「60個『真是沒想到』奇趣科學知識」主題展覽外,還將陸續舉辦「科學大闖關」「我要上雜誌」「小小科學家評選」等兼具趣味性和知識性的活動。
「這些繽紛多彩的活動既是對過去六十載歷程的總結與回顧,也是對當下社會需求的著眼與擔當,更是對未來之路的展望。」王榮偉表示,希冀在今後的日子裡,雜誌也一直與廣大讀者夥伴玩在一起、學在一起、成長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