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個『真是沒想到』奇趣科學知識」線上展覽分享科學之美

2020-12-08 中國新聞出版網

  2020年是《我們愛科學》創刊60周年。值此60歲生日之際,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推出「慶祝《我們愛科學》創刊60周年暨60個『真是沒想到』奇趣科學知識」主題展覽,與幾代讀者以及所有對科學感興趣的朋友共同慶賀,分享科學之美。


  《我們愛科學》雜誌創刊於1960年,是我國創刊最早的少兒科普刊物,2010年月發行量即突破100萬冊,目前月發行量120萬冊,是中國少兒科普第一刊。六十載來,這一根生土長、年深日久的民族少兒科普品牌為一代又一代讀者發蒙解惑,培英育才,照亮了無數個美好的童年。有許多活躍在科學界、文學界及其他領域的知名人士就是在這本讀物上起步,或者作為忠實讀者受過它的鼓舞和啟發,比如在雜誌上發表過不少作品的著名科普作家葉永烈,曾在公開場合表達對《我們愛科學》肯定的科幻作家劉慈欣,以及騰訊公司創始人馬化騰——他對科學、對網際網路的興趣正來自於童年時期訂閱的《我們愛科學》等科普雜誌。


  本次「60個『真是沒想到』奇趣科學知識」線上展覽是雜誌內容與新媒體技術相互融合的產物。展覽從歷年出版的雜誌中精選了60條既新奇又貼近生活的科普小知識,細分為通識篇、動物篇、植物篇、抗疫特別篇等十個板塊,用通俗而生動的語言搭配精美的插圖,向讀者講述這些領域的種種奇趣科學現象和豐富多彩的知識,並通過令人耳目一新的形式進行多渠道的線上發布。


  據《我們愛科學》雜誌主編王榮偉介紹,《我們愛科學》雜誌始終堅持以傳播科學知識、激發創造靈感、啟迪科學智慧、培養科學素質為宗旨,堅持高質量、高標準辦刊,通過多種方式弘揚科學與科普之聲。除了關注刊物本身的質量外,還注重培養讀者的科學探究能力。早在1981年,《我們愛科學》雜誌就舉辦了「小小發明家」競賽,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在少年兒童中開展的啟發智力、活躍動手能力的競賽活動,活動動員小讀者把關於發明的設想寫成文字或做成實物投稿,得到了熱烈的反響,收到的發明建議達六七萬條之多,後來還被拍成了系列電視片《小小發明》。自2013年起,《我們愛科學》雜誌社在全國青少年及中小學中組織開展「科學家進校園」系列活動,邀請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中國探險協會等機構的專家,對少年兒童進行科普講座及科技活動指導,培養少年兒童對科學的興趣。該活動每年舉辦兩百多場,覆蓋全國幾十個省市自治區,累計至今已有近千所學校、數十萬學生參與。2020年,《我們愛科學》參與主辦「抗擊新冠病毒全球海報設計公益活動」,在公眾號發表全國中小學抗擊疫情作品上百期,踐行出版社責任擔當。此外,《我們愛科學》雜誌每年都會給貧困地區捐贈書刊雜誌,並去往貴州、新疆等地區舉辦公益科普講座,讓更多孩子得以走近科學和科研。


  近些年,《我們愛科學》雜誌也在不斷升級,除雜誌外,為滿足讀者閱讀興趣和需求,先後推出「科學大偵探」「數學西遊記」「地理探奇」系列叢書,內容豐富多彩,知識準確實用,得到了廣大少年兒童的認可和喜愛。面對科技的飛躍,《我們愛科學》亦在與時俱進,不斷深化新技術在雜誌上的應用,如AR、VR、點讀等。讀者用APP掃描雜誌的特定頁面,即可在平板或手機上呈現立體動畫或小遊戲,更直觀地感知雜誌中提及的科學現象與科普知識。


  2017年起,科學課程被納入小學必修課;2019年6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發布,強調要提升智育水平,加強科學教育和實驗教學;2020年,新冠疫情突發,讓大家進一步認識到科學教育與科學閱讀的重要性,通過科學閱讀認識自然,才能對人與自然的關係擁有更深刻的認識。2020年,《我們愛科學》雜誌借60周年之際,除了「60個『真是沒想到』奇趣科學知識」主題展覽外,還將陸續舉辦「科學大闖關」「我要上雜誌」「小小科學家評選」等兼具趣味性和知識性的活動。這些繽紛多彩的活動既是對過去六十載歷程的總結與回顧,也是對當下社會需求的著眼與擔當,更是對未來之路的展望,希冀在今後的日子裡,也一直與廣大讀者夥伴玩在一起、學在一起、成長在一起。


  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們愛科學》將繼續以高度的責任感,上下求索,勇於創新,向廣大少年兒童一代接一代地傳遞科學聖火。通過雜誌架起知識的橋梁,讓少年兒童領略科學之奇妙,體會科學之有用,讚嘆科學之有趣。


  擴展閱讀


  《我們愛科學》雜誌創刊於1960年,是我國創刊最早的少兒科普刊物,由共青團中央主管,是全國少工委科普教育指定用刊,榮獲中國出版政府獎、全國百強報刊、國家期刊獎百種重點期刊、中國最美期刊,連續九次被列為百種優秀少兒報刊,連續八屆榮獲中國優秀少兒報刊金獎,還被中國科協和北京市科協命名為科普傳媒基地。還引進了AR和數字點讀技術,讓讀者體驗從平面刊物到音視頻的奇妙感受。目前雜誌月發行量超過100萬冊,在同類刊物中獨佔鰲頭,是中國少兒科普科普第一刊。



  《我們愛科學》旨在傳播科學知識,激發創造靈感,啟迪科學智慧,培養科學素質。創刊以來,不斷以新的理念打造自己的品牌,堅持高質量、高標準辦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篇幅小,容量大,圖文並茂;既嚴肅又活潑,既時尚又經典。以科學性、趣味性、可讀性吸引陪伴了幾代少年兒童。


  《我們愛科學》堅持正確的科學觀、價值觀,堅持理性科普,弘揚科學精神,展示科學魅力。堅持科學性和知識性並重,做到科學嚴謹,知識廣泛、準確。既注重傳播科學知識,培養科學興趣,啟迪智慧,又注重科學精神的培養;既注重基礎科學知識的介紹,又注重挖掘最新前沿科技知識,與時代同步。不僅關注讀者的知識積累、智力開發,還注重培養讀者的動手能力、科學探究能力。雜誌已成為廣大中小學生的課外首選讀物,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


相關焦點

  • ...60周年推出線上展覽 告訴你60個「真是沒想到」奇趣科學知識
    2020年是《我們愛科學》創刊60周年,值此60歲生日之際,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推出「慶祝《我們愛科學》創刊60周年暨60個『真是沒想到』奇趣科學知識」主題展覽,展覽從歷年出版的雜誌中精選了60條既新奇又貼近生活的科普小知識,與幾代讀者以及所有對科學感興趣的朋友共同慶賀,分享科學之美。
  • 「真是沒想到」奇趣科學知識大展覽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們習以為常的現象背後,其實都隱藏著令人意想不到的科學道理。你知道老鼠可能是人類的祖先嗎?你知道斑馬是白馬還是黑馬嗎?你知道冠狀病毒家族都有哪些成員嗎?首都圖書館聯合中國少兒科普第一刊《我們愛科學》雜誌特別為小讀者在線推出「真是沒想到」奇趣科學知識大展覽!
  • 生活美學、科學手工、奇趣課堂 國慶來植物園感受自然藝術之美
    有生活美學展覽、夜遊植物園、奇趣自然課堂……來體驗科學、自然和藝術的交融之美吧。1、「植物與家居」—生活美學展覽「詩意的棲居」,是多少人對生活終極的理想追求。這個國慶,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紅星美凱龍漢陽商場、超凡家居共同攜手,推出「植物與家居」生活美學展覽,以生態環保的生活美學,還原詩意棲居之美。
  • 中國科技館老館變身北京科學中心 本周六可預約參觀
    想出門遛娃,又想增長知識,那你一定不要錯過這個科普聖地。9月15日,也就是本周六,由中國科技館老館改建而來的北京科學中心首次對外開放,在這裡既可以參觀高大上的首都科技創新成果,又可參與「三生」主展區的54個主題化展線課程,還能在兒童樂園裡品趣味「科普套餐」,曾是「地標」的大圓球被完整保留,待建設完工後將成為影院。
  • 北京科學中心展覽攻略(常設展覽+臨時展覽)
    北京科學中心主展廳常設展覽  主展廳:「生命樂章主展」、「生活追夢主展」、「生存對話主展」  開放時間:周二至周日 9:30-16:30  展廳介紹:主展館是北京科學中心科學傳播功能的主要載體通過主題化的設計,引導公眾科學審視生命的價值、追求生活的品質、思考生態的和諧。  生命樂章展廳  地點:2號樓主展館二層  簡介:生命展廳展廳位於A館二層,總面積2250平方米,共有60餘件展品,約佔三生主展的1/3。
  • 科學展演與集市……湖南「科學之夜」帶你探訪科學時光
    (科學集市上,大家排隊使用天文望遠鏡觀測星空。) 在科學集市上,6歲的小卿站在跳舞機器人面前遲遲不肯離開,還認真地在筆記本上寫下「11」這個數字。「這是我第11次參觀機器人了,它們實在是太神奇了!」目前它已在全國22個省份近60個城市得到推廣。 (少年朗誦者與小書法家們合作演繹《科學少年立中國》。) 此外,記者發現,由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負責的防疫設備科學展演臺前圍滿了人群。
  • 廣州「科學之夜」精彩上演,帶來夜間展覽新體驗
    一電影+兩展廳+多項目「科學之夜」是廣東科學中心當晚舉辦的科普互動性展覽,市民可以通過「廣東科學中心」公眾號提前預約參加。由於疫情期間的常態防控,記者注意到,活動人員限制報名500人。廣東科學中心「科學之夜」點起熱氣球。
  • 「曳尾菌」:從細微之處發現科學之美
    如果把羅丹曾經說過的一句話稍微加以轉化並且嫁接到科學之上,那麼我們可以這樣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科學,而是缺少發現科學之美的眼睛。」,甚至是從細微之處著眼,將科學之美呈現給廣大公眾。不過,在周晴烽看來,她起初並沒有想傳播科學知識,或者說她也不認為自己是在做科普,因為「微博用戶大多很細心,博主分享任何知識都要查閱很多資料,這是很費神的,而分享漂亮生物就簡單多了,大家如果對這種生物感興趣,會主動去找答案,不需要我來搬運知識點了。」實際上,她只是給人們提供了滿足好奇心的一個起點,這也正好應和了那句話,「師傅領進門,修行看個人。」
  • 數學之美,藝術之美,科學之美,生活之美,其實是相通的
    最速降線今天講一講「最速降線」 ,簡單來說,就是只在重力作用下,從最上方的一點A走到它斜下方的B的那條時間最短路徑。眾所周知,連接AB的直線舉例,是最短距離。伽利略曾說,這應當是一條曲線,這固然對,但到底是一條什麼樣的曲線,這直到伯努利時代才徹底解決,這條曲線就被從此命名為最速降線。拋開背後的數學知識,其實,我們很多人,都可能從「最速降線」 問題中找到對工作、生活、感情的啟示。
  • 宅家也能玩轉科學~科學之夜「雲端」來襲,周五晚邀你做實驗,漲知識!
    1.掃碼關注,進入上海科技節官方微信,2.點擊底部菜單「品牌活動」—「線上科學之夜」。3.2月28日18時活動上線四版塊助你「雲端」玩轉科學在疫情的特殊時期,2020年「科學之夜」公益科普活動,即將以線上特別版形式與大家見面,即將推出上海科技節線上H5科學之夜雲端互動平臺。
  • 第十屆北京科學嘉年華開幕,線上線下暢遊科學海洋
    現場可參加百餘項精彩活動,線上可雲端暢遊科學海洋,一起來看>>撰文/記者 王雪瑩 編輯/劉昭新媒體編輯/陳炫之 攝影/張星海9月19日-25日期間,公眾可現場參與百餘項重點活動,體驗展覽展品600餘項,暢享科學盛宴。同時,憑藉信息化科普新平臺,公眾還可在&34;同步體驗系列精彩內容,足不出戶就能暢遊科學海洋。
  • 小布邀您線上共赴「星星之約」!
    小布邀您線上共赴「星星之約」!今天小布就走進合肥一中邀您線上共赴「星星之約」!11月30日上午,合肥一中天文主題月活動正式開幕。接下來的一個月裡,學校將邀請科大天文愛好者協會同合肥一中天文社進行聯動,於下午課外活動時間在合一廣場舉行天文觀測活動,同時開展主題沙龍,將抽象化的知識轉化為實際操作的活動平臺,現場帶領學生們開展科學探究。
  • 展示科技之魂 描繪科學夢想——呼倫貝爾市科技館讓科技走進千家萬戶
    呼倫貝爾市科技館致力於將常設展項與科普展教活動融為一體,面向社會公眾傳播普及科學文化知識,為呼倫貝爾地區社會公眾在實驗、發明、創造和探索領域提供創新實踐平臺,以激發科學興趣、啟迪科學觀念為目的,對公眾進行科普教育。
  • 北京科學中心怎麼樣?8大功能區籌備科普「盛宴」等你來參觀
    【展教基本情況】  展覽展示面積近1.9萬平方米,分為「三生」主展區、兒童樂園、特效影院、首都科技創新成果展、科學廣場、臨時展廳、科技教育專區和首都科普劇場八個功能區。我們以「三生」主展為展教內涵提升的突破口,對現有的180件展項進行主題歸納,梳理出54條展線,設計了54個主題化科教課程,使孩子們每到一個區域進入一個情境、對應特定課程、體驗關聯展項,更有助於孩子們專注學習和輔導員深度引導,領悟展項蘊含的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
  • 衰漫畫:小衰「摩擦起電」為科學捐軀,大臉:真是個大英雄!
    大家好,我們生活在繁雜的大千世界,生活中難免會遇到不開心之事,但是不要心急,不要慌忙,停下腳步一起來看看本期的搞笑漫畫,不保證笑瘋,但一定不會讓現在的你同以往難過,小編會盡其所能給大家帶來歡樂的,話不多說,我是一個有趣的小編,現在和大家一起分享這期的《衰漫畫》漫畫故事吧!
  • 雲科普課堂揭秘生活中的科學知識
    為讓更多科普知識得到傳播,提高青少年的科學素養和科技實踐能力,近期,惠州科技館聯合小惠同學、一城學習部落開展惠州市2020年「全國科技活動周」暨「廣東省科技活動進步月」系列活動「惠州科技館雲科普進校園」活動,活動創新地設計了一套「雲科普」網絡科普形式。
  • 北理工專業科學日探索「天地之美 萬物之理」
    「以前看科幻電影都是看特效,聽了尹璋琦老師的講座,對電影裡的科學知識的理解更透徹了,比如量子領域在時間與空間上的一致性等,很有收穫。」參加專業科學日「物理大電影」板塊的同學興奮地說到。11月7日,「天地之美 萬物之理」北理工物理學院專業科學日活動在北京理工大學良鄉校區舉行
  • 吳軍:《數學之美》延伸閱讀,為什麼數學是科學的女王?
    01看完吳軍的《數學之美》後,我又做了一些延伸閱讀,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為什麼「數學是科學的女王」?牛頓的力學原理和定律依賴於微積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則與黎曼幾何及其他數學的發展緊密相關。吳軍的《數學之美》這本書中介紹的大量的信息技術科學就是數學的應用發展。  比如現在我們平時用到的網絡搜索,這背後的應用的就是數學的布爾代數算法。也就是數學中的二進位,它只有0和1兩個數字,表示邏輯裡的「是」和「非」。在我們搜索時,系統會把我們查詢的關鍵詞轉換成布爾運算的算式,看看搜索關鍵詞有沒有出現在這個網頁,1就代表出現,0就代表沒出現。
  • 科技館小達人高能演繹生活中的科學知識
    浙江在線杭州8月19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隋雪 文/視頻)鋼球相撞能產生火花把紙張瞬間燒個洞?一根細細的筷子能提起滿滿一杯米?普通的鏈珠能像噴泉那樣湧出杯子?昨天下午,在浙江省科技館,經歷了滿滿七天科學知識浸潤的科技館小達人們,迎來了畢業匯報演出的高光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