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導演為何要拍中國鬼片?

2020-12-05 騰訊網

[摘要]董特寧說,他想拍的是一部喜劇,他因此為復仇鬼設計了同伴,「比如會有一隻拉著二胡的長鬍子『嬉皮鬼』,死於『文革』時期,他的故事更有歷史感。」

董特寧對他的中國紀錄片並不滿意:預算有限,他一人身兼導演、劇本、攝影,行程也壓縮到12天內,其中一半時間花在了路上,在每個城市的實際拍攝時間只有1天。 (董特寧供圖/圖)

瑞士導演董特寧(本名多米尼克·奧瑟寧·吉拉德)計劃2015年拍一部中國的鬼片,純商業操作,「找中國的電影公司,面向中國的院線觀眾」。

董特寧曾以驚悚片導演的身份聞名好萊塢。據《好萊塢報導》雜誌的數據,1989年他執導的《月光光心慌慌5》全球淨賺5600萬美元。

想拍鬼故事的董特寧,曾是瑞士的「主旋律」導演,2013年他接受瑞士電視臺的邀請,導演了瑞士電視劇版的《建國大業》——《瑞士》。

2014年,他又接受央視的委託,拍了一部分為十集、每集五分鐘的紀錄短片《中國印象》。這部原本是要拍給瑞士人看的紀錄片,幾經壓縮、刪改,最終在央視紀錄片頻道播出。

2015年3月28日,廣州289藝術園區放映了董特寧導演的《亨利·杜南:十字上的紅》。從3月起,董特寧帶著他的這部電影去了中國的6個城市。一方面,他想讓更多的人看到他的電影,另一個心願,是希望能儘快找到對他的鬼片感興趣的人,儘快找到投資。

「在瑞士,人們對國家英雄並不感興趣」

《亨利·杜南:十字上的紅》被認為是一部很不瑞士的電影,卻創造了瑞士電影的票房奇蹟。

通常,「瑞士本土導演比較擅長細膩的情感故事,比較緩慢、溫柔,主題比較個人化。」董特寧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除了這類電影,瑞士電影觀眾還愛看紀錄片——2012年瑞士紀錄片《採得百花成蜜後》國內觀影人數過10萬,是狹小的瑞士電影市場最賣座的電影之一。

《亨利·杜南:十字上的紅》既非個人化的情感故事,也非紀錄片,但在各電視臺播出至今,觀影人次達到2.5億,拍攝前就有18個國家購買了版權;上映時,這個數字增加到60個。

亨利·杜南是「國際紅十字會之父」,1905年獲得首屆諾貝爾和平獎。但是一百多年來,他的故事很少被搬上銀幕。

「在瑞士,人們對國家英雄並不感興趣。」董特寧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以國家元首制度為例,與全世界大部分國家不同的是,瑞士總統由7個部長輪流當,每年更替一次。

不過,「瑞士人也從沒把亨利·杜南當作國家英雄。」董特寧甚至覺得,亨利·杜南根本是個失敗的人——他為了紅十字會的創立傾家蕩產,卻被紅會排擠,連名字都沒有出現在紅十字會創始人名單裡,此後40年的人生幾乎被世人遺忘。

董特寧此前看過唯一一部關於亨利·杜南的電影是瑞士與法國1948年合拍的《從人到人類》。他覺得這部電影的紀實拍法很枯燥,「觀眾不想在電影院看到失敗者,他們想在影院裡看到浪漫、恐怖、英雄」。

拍攝亨利·杜南,董特寧的思路與前人完全不同。

影片中,兩個年輕貌美的女人同時愛著亨利·杜南:醫生的女兒塞西爾不顧家人反對到戰場協助杜南救護傷兵,杜南的嫂子不顧丈夫的醋意,幫杜南勸說法國接受紅十字會的設想。這兩個女人都是董特寧虛構的。

虛構隨處可見:亨利·杜南在與塞西爾親熱時忽然想到,可以用血水在床單上畫出紅十字,由於交戰雙方都信仰基督教,這個標誌可以成為運送傷員時的保護符。

虛構是為了強化影片的戲劇衝突,紅十字會也理解他的做法,許多觀眾卻信以為真,這一情節甚至一度被收入維基百科「紅十字會」詞條。影片首映後,亨利·杜南基金會不得不提出抗議,列舉了影片中的32處「史實錯誤」。

「我們一直強調這部電影是虛構的,片名叫做《十字上的紅》,而不是紅十字。」董特寧解釋二者之間的微妙差別,實際上,他既想扯上紅十字會這面大旗,又不想拍一部嚴格遵照史實的紀錄片。

《亨利·杜南:十字上的紅》成本500萬美元,由瑞士電視臺、法國電視二臺等4家廣播電視公司聯合出品。因為這部電影,瑞士電視臺找到董特寧執導歷史劇《瑞士》,這部4集電視連續劇講述了6個瑞士關鍵歷史人物的故事和瑞士的民族國家發展史。該劇在瑞士四大電視臺和法國、德國的兩家電視臺播出,據《瑞士時報》報導,該劇在瑞士法語電視臺收視率超過30%。

《瑞士》播出時一刀未剪。瑞士電視臺的大股東瑞士政府並沒有影視劇審查權,即便是有權審查的出品方和製作人,審查的主要內容也限於拜金、性愛和暴力情節,對政府的批評並不在審查之列。

董特寧2007年在瑞士拍攝電視劇《贓款》,取材於1985年瑞士政府、警察局和銀行串通毒販的洗錢案,電視從審批拍攝到播出沒有受到任何限制,但是收視慘澹。「瑞士人不禁止你批評政府,但是他們對這個不感興趣。」董特寧分析。

計劃很宏大,最後出來個小玩意兒

董特寧真正拍攝過的紀錄片是《中國印象》。

2014年,董特寧在中國偶遇自己的同胞奧利弗·格蘭金。奧利弗因為在央視五套節目國際版《城市之間》擔任裁判而聞名中國,他當時還做著另一項工作——為成都電視臺定製一部關於瑞士的紀錄片。

奧利弗看準了火熱的中國紀錄片市場。中國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2012年意外走紅,紀錄片也因此升溫。據CSM(央視-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統計,截至2012年底,央視紀錄片頻道的觀眾規模達到6.6億人。紀錄片產業受到鼓舞,據《中國媒體發展研究報告》,2012年央視自製紀錄片僅60-80小時,委託製作和購買播映權的紀錄片多達700小時,中央和省級製作單位的紀錄片年總產量更是高達3000小時。

奧利弗的紀錄片啟發了董特寧,他決定拍一部介紹中國的紀錄片,給瑞士的觀眾看,「就像BBC做的那樣」。2001年至今,BBC拍攝了《美麗中國》《西藏一年》等大約15部中國題材的紀錄片,不僅吸引了西方觀眾,也引發了中國觀眾的討論:「中國紀錄片怎麼讓外國人拍火了?」

董特寧最欣賞的中國導演是張藝謀,但張藝謀拍攝的中國宣傳片,讓董特寧覺得頭暈,「什麼都往裡放,大雜燴」,董特寧認為他自己的優勢是懂得歐洲觀眾的需求,「一次只講一件事」。

董特寧最初的腳本有25集,每集一個故事。去和瑞士電視臺談,被否決了。原因出在預算上。「在西方,中國題材紀錄片的市場很小,BBC的《美麗中國》是十年出一部的大製作。」瑞士電視臺不願冒險,只肯給董特寧很少的錢,建議他在北京完成全部拍攝,製作一組「輕盈短小」的作品。

董特寧只好把腳本縮減到11集。開拍一周前,瑞士電視臺仍然表示預算太高。好在奧利弗又為董特寧拉來了中國投資者——隸屬於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的五洲傳播中心,委託方則是中央電視臺。

看完11集的腳本,五洲傳播中心又砍掉一集:關於中國垃圾回收的故事,「他們覺得拍出來太難看。」董特寧說。

董特寧感興趣的是中國普通人那些不同尋常的故事。比如上海人民公園的相親角,作為中國典型的婚戀市場,單身青年的年齡、學歷、職業和收入信息被列印在A4紙上,父母們則像逛集市一樣貨比三家,討價還價。董特寧驚奇不已,「瑞士的父母可不為子女找對象操心。」而那些讓他敬而遠之的小蟲子,董特寧發現,竟然成了中國人的食物、寵物乃至於賭物。

董特寧在中國拍攝的6人團隊中有兩位來自五洲傳播中心,他們聲稱不幹涉拍攝內容,只提供後勤保障。但他們時常「關心」拍攝。在成都,董特寧對當地人打麻將大感興趣又很驚訝:居民的大筆收入都被砸在牌館裡。但「麻將桌上的錢不能拍」,董特寧只能捨棄相關鏡頭。不能拍的還有鬥蟋蟀、街頭乞丐以及四處亂竄的電動摩託車。

預算有限,董特寧一人身兼導演、劇本、攝影等職務,行程也壓縮到12天內,其中一半時間花在了路上,在每個城市的實際拍攝時間只有1天。連故宮都只在紅牆外面拍了個遠景,因為「進故宮拍攝的場地費太貴了」。

2014年5月底,10部「成本很低」的《中國印象》在央視紀錄片頻道播出。瑞士電視臺2014年6月初也播出了這組紀錄片,由於播出時段只有3分鐘,每集比中國版縮減了2分鐘。

「我的計劃很宏大,卻做出些小玩意兒。」董特寧對自己的《中國印象》顯然不滿意。某種程度上,它就像他的朋友奧利弗出品的瑞士紀錄片:一個年輕的成都女孩來到瑞士日內瓦,購買手錶、巧克力,欣賞湖光山色。「這哪是瑞士紀錄片,就是一支瑞士旅遊廣告片。」董特寧調侃。

不許拍鬼,可以拍夢中幻覺中的鬼、疑神疑鬼

現在,董特寧滿腦子想的是他的鬼片。

在中國住了一年多,他越來越發現,「中國人與『鬼』關係親密」。2015年清明節前夕,董特寧去湖北赤壁的小山村採風,看到農民在墓地裡放鞭炮,震驚了。

人們還蹲在地上給死者燒各種東西,包括紙糊的房子、手機,甚至還有歐萊雅(L『oreal)的洗髮水,只不過,商標被錯拼成了「L』oeal」,董特寧百思不得其解,後來又想:「可能是故意的,防止死者被追究盜版」。

瑞士人董特寧開始相信,鬼大概是真實存在的,「不然崑曲《牡丹亭》裡杜麗娘死後怎麼能和柳夢梅談戀愛?」他認為這個中國鬼故事肯定有現實中的原型。

董特寧在好萊塢混跡13年,平均每年拍一部電影,大部分是驚悚片。但他從沒在這些驚悚片裡拍過鬼。

他看過布拉德·皮特2013年主演的《殭屍世界大戰》,這部電影和風行的美劇《行屍走肉》一樣,都屬於好萊塢熱門的鬼片類型——喪屍片。董特寧覺得很無聊,「它們(喪屍)只是殺人機器,不講道理,吸血鬼就好多了,它們有不安的靈魂。」

拍一部中國鬼片的想法是受2014年上映的《朝內81號》啟發。董特寧認為這部中國的驚悚電影「不會講故事」,但它仍獲得了1億元人民幣的投資。

如何讓自己的鬼片通過廣電總局的審批,他認為《朝內81號》就是很好的示範:「雖然中國大陸電影號稱不許拍鬼,但是可以拍夢中的鬼、幻覺中的鬼,以及疑神疑鬼。」

2014年12月董特寧住在上海的一家酒店,他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那時他遇到了鬼,「一個50歲左右的中國瘦男人,躲在房間角落哀嚎」。

董特寧由此構想了初步的劇本:一個人被殺害在上海的公寓裡變成鬼,它能夠附著在牛奶上移動,以此開始曲折的復仇之旅。

「比起在瑞士,『鬼』在中國要活潑得多。鬼跟人一樣,是有靈魂的,鬼片除了恐怖,更應該拍出喜感。」董特寧說,他想拍的是一部喜劇,他因此為復仇鬼設計了同伴,「比如會有一隻拉著二胡的長鬍子『嬉皮鬼』,死於『文革』時期,他的故事更有歷史感。」

(熊若雲對本文亦有貢獻)

相關焦點

  • 101女孩拍中國風大片穿旗袍秀曲線,網友:像拍鬼片
    最近《創造101》很火,可能是因為一些新出道的年輕女孩吧,有不一樣的特色,近日,創造101為時尚芭莎拍攝的一組大片曝光,照片中,101女孩首次嘗試中國風造型,穿上旗袍大秀玲瓏曲線,但詭異的畫風被網友吐槽「像拍鬼片」如果不轉頭過來,看著身材還是很不錯的
  • 林正英去世23年,拍「鬼片」曾立下4條規矩,圈內人至今仍在遵守
    據傳,林正英在拍攝的時候,就有很多規定和禁忌,劇組的每個人都要嚴格遵守規定。1、第一就是拍攝前一定要拜拜,這個不是走過場,而是連貢品的單雙數都有要求,儘量選擇在中午12點以後,這樣才能讓對方收到。其實這個規矩應該在很多的劇組中大家都能夠看到的,不過長期拍鬼片或者殭屍片更是要避諱一些東西,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 這部電影拍的是中國皇帝,為何是外國導演英文臺詞?
    這部電影拍的是中國皇帝,為何是外國導演英文臺詞?大家最近看多了宮鬥劇,不知道還記不記得小時候有一部很經典的電影《末代皇帝》。我小時候看的時候,還很奇怪為什麼拍中國皇帝的電影,卻是英文呢?還是一個外國導演來拍的,不知道大家看的時候有沒有過這個疑惑呢?來,聽我給大家分析一下。《末代皇帝》是講的溥儀的一生,前半生作為一個至高無上的皇帝,後半生卻是一個顛沛流離的普通人。這樣極其差異的人生,會造就溥儀一個什麼樣子的性格呢?而執導的是一位義大利導演,貝納爾多·貝託魯奇,這位導演為什麼會拍攝這樣的一個題材呢?
  • 傳說林正英洩露天機,過多拍鬼片遇見真鬼你信嗎
    據說林正英之後,中國就再也沒有什麼好看的鬼片了,林正英雖然去世很多年,但是關於他的傳聞卻一直在坊間流傳,關於英叔,很多粉絲心中一直有疑問,關於他洩露天機過多拍鬼片遇見真鬼的傳言又是怎麼回事
  • 林正英當年拍「鬼片」立下三條規矩,第3條最重要,至今香港演藝界仍...
    但不管鬼魂之類的是否存在,國人對於鬼神之說都存在著一種天然的敬畏感,林正英也不例外,他在拍殭屍片時也有著自己的一些規矩,上到導演下到工作人員甚至跑龍套的演員都要遵守,那麼這3條規矩都是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地心引力》導演:中國導演也拍得出科幻大片
    《地心引力》導演:中國導演也拍得出科幻大片   「中國導演完全可以拍出像《地心引力》一樣的科幻大片。『天宮一號』和『神舟飛船』等中國元素的出現源於中國強大的航天航空科技實力。」17日,正在參加第四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的太空科幻大片《地心引力》導演阿方索·卡隆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如是說。  應邀出席本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的墨西哥導演阿方索·卡隆,曾因在2004年執導《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而聲名鵲起。
  • 周星馳也曾拍過鬼片,盤點8部香港經典恐怖電影
    周星馳也曾拍過鬼片,盤點8部香港經典恐怖電影現如今,歐美以及日韓恐怖片在國內很盛行,國產恐怖作品則顯得平平淡淡,兩岸三地的恐怖類電影很少被人們所提及。一起來看看香港那些老牌經典、或一鳴驚人的驚悚恐怖類型電影。
  • 《迷離夜》香港首周過500萬 港產鬼片踏回魂路
    此後類似的小成本港產鬼片層出不窮,高票房的《三更》也是借鑑了《陰陽路》「三個鬼古合集」的模式,《陰陽路》系列更一直拍到2003年的第十九部才「壽終正寢」。《迷離夜》的導演之一任達華曾在受訪時笑言,在午夜場看「鬼片」本就是香港人談戀愛的方式之一,現在不過是「老調重彈」。  在近年的合拍片大潮下,純種的港產片近乎絕跡,大部分香港電影人都選擇北上「掘金」。
  • 盤點中國電影史上經典恐怖鬼片,膽小慎入!一定有你沒看過的
    恐怖鬼片一直是電影中熱門的題材之一,也是電影愛好者一個脆弱的雷區,因為你一不小心就可能看到一部爛片,看完之後只想說一句話:「mmp啊」尤其是國產恐怖片,你懂的。今天小二給大家找來一些中國電影史上比較經典好看的恐怖鬼片,喜愛看鬼片的小夥伴們不要錯過,一定帶給你不一樣的刺激,據說最後一部片子在電影院還曾嚇死過人。
  • 一部沒有鬼卻嚇死人的《鬼故事》瘋狂打國產鬼片的臉_遊俠網 Ali...
    國產鬼片最大的困境是什麼?好多人說是審查制度的鍋。沒辦法,不能有鬼,鬼片還能怎麼拍?不就是萬能靈藥「精神病+幻覺+吃錯藥」嗎?但是,但是!這就是國產鬼片導演給我端上來豆瓣4分的《筆仙大戰貞子》、3.2分《孤島驚魂》、4.8分《京城81號》的理由?
  • 這7部港產鬼片比情色片還出名 每看一次都瑟瑟發抖!
    很多港版鬼片的忠實粉絲認為八九十年代是香港鬼片的巔峰時期,那時候的鬼片大家都看的懂,那時候的鬼片確是在講鬼,那時候的鬼片還帶點你懂的情節。今天小編整理了一份鬼片片單,保證你喜歡。不來就死,死也要來。
  • 16年後,《蝴蝶效應》導演終於拍了第二部影片,那熟悉的味道
    本文作者:李嘯天一、關於導演選擇看一部片,總要找到一個興趣點,免得盲人摸象,過於寡淡。我選擇看《戰爭幽靈》,在於它的導演是埃裡克·布雷斯(Eric Bress)。第一部作品贏得了那麼多的讚譽,為何就不趁熱打鐵,多拍兩部呢?想不通。這期間,他究竟幹什麼去了?當然,他也沒徹底閒著。16年間,他作為編劇,為《死神來了》系列裡的第二部與第四部貢獻了劇本。還寫了一部評分中等偏上的美劇《天賜》,三季都是他的手筆。
  • 林正英拍「鬼片」,曾立下3條規矩,最後一條至今仍在執行
    而除了殭屍片,林正英還拍攝過許多的鬼片,可以說他的影視生涯中基本上都是這兩類電影。但是你知道嗎,林正英在拍鬼片的時候,曾經立下過3條規矩,據說最後一條至今仍在執行。第一條,就是在拍攝這些電影的時候,必須要挑選一個黃道吉日才可以開拍,因為這畢竟是說「鬼」的故事,所以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理,在黃道吉日開拍,也是為了給大家吃一顆定心丸。
  • 亞洲拍恐怖片都不帶中國,這能忍?!
    作為打頭陣的是——印尼篇由印尼導演喬可·安華指導,他曾在去年拍了一部印尼史上最賣座的鬼片《撒旦的奴隸》。該片不單在印尼本土所向披靡,成績斐然,在東南亞市場也是票房收割機。在哪上映就刷新那個地方的鬼片歷史票房紀錄。在看這個電影之前,我一直對印尼電影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憑直覺我可能會拿它和泰國鬼片相比較。但看了之後發現兩者十分不同。喬可·安華的鬼片風格反而更接近美國恐怖片。
  • 網易娛樂頻道--吸血鬼片大搜查
    吸血鬼片大搜查電影史上以吸血鬼為題材的影片就多不勝數,最早也是最經典的一部自然是德國天才導演F·W·茂瑙(F.W. Murnau)在默片時代1922年拍的那部《諾斯費拉圖》(Nosferatu),該片根據B·斯託克1897年的長篇小說《德古拉》(Dracula)改編,由於版權的原因,茂瑙被迫將吸血鬼的名字改為諾斯費拉圖。
  • |恐怖電影|鬼片|喜劇_網易訂閱
    演員陣容強大,導演更是文藝範的大導許鞍華。這部電影製作認真,是近年較高水準的靈異片。  在詭異氣氛的營造和神秘場面的表現上有不少令觀眾譁然之處。  《陰陽路之我在你左右》是陰陽路系列的第二部,和第一部《陰陽路》相比遜色,但仍不失為一部好作品,隨後幾部也是有口皆碑,可見導演的功力。
  • 中國導演拍不了科幻片?寧浩《瘋狂的外星人》開機
    中國導演拍不了科幻片?他表示,寧浩屬於風格性很強的導演,「他的作品很中國,接地氣,故事質量很高,都是從一個很獨特的角度反映現實。」在他看來,科幻作品需要有宏大的想像力,但想像力起飛的平臺是現實生活,「科幻就像是風箏,連著大地才能飛起來。」  寧浩、黃渤、徐崢這三個名字,曾因為《瘋狂的石頭》《心花路放》等片而聯結在一起,被譽為喜劇「鐵三角」。但在《瘋狂的外星人》裡,「鐵三角」的一角卻從徐崢換成了沈騰。
  • 鬼打牆的中國電影審查標準:鬼片不能真有鬼?
    不禁又讓業內人士拿出"鬼片"這一話題進行討論。觀眾稱中國恐怖片劇情"狗血",而創作者卻稱廣電頒布的諸如"鬼片不能真有鬼"的標準,嚴重影響了恐怖片創作。恐怖片到底是怎麼審查的?也許我們應當藉此機會重新研究一下這些"標準",客觀分析一下中國電影的審查制度。  近年來,電影審查一直受到媒體網絡的熱議。"
  • 這究竟是一部鬼片還是戰爭片?
    曾經撰寫為人熟知的驚悚片《死神來了2》、《死神來了4》劇本,並在2004年執導懸疑燒腦電影《蝴蝶效應》的導演埃裡克·布雷斯,時隔16年終於以《戰爭幽靈》回歸驚悚電影的懷抱。導演多年磨一劍,有的人覺得電影表現了導演的超前思維,有的人則覺得這部電影差強人意。但是這部融合了諸多元素的電影,還是給觀眾帶來了不同的觀感。有些影迷看完之後表示:「你以為是戰爭片,結果是個鬼片。
  • 王祖賢的這部鬼片,背後藏著曾轟動香港的一樁自殺事件
    這部電影是一部鬼片。 17歲的王祖賢在片中美得清透純淨、宛若天使。拍完《今夜的湖畔會很冷》後,王祖賢與香港邵氏影業公司籤約,到香港發展事業。 之後,她因為出演了多部鬼片,而被當時的觀眾稱為「鬼後」。 今天要說的這部《飛越陰陽界》,就是她22歲時出演的一部恐怖片。那時,她已經因為出演《倩女幽魂》而走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