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動物園獅子家族近親繁殖,兩三個幼崽死亡
一項研究發現,倫敦動物園的獅子是70%的幼仔正在死亡的繁殖計劃的一部分。
獅子們都是在20世紀90年代從歐洲傳入的少數「創始人」的後代。但據研究人員介紹,創始人後代的「極高的遺傳相似性」對他們的健康是「有害的」。
獅子是一種生存在非洲與亞洲的大型貓科動物,現存平均體重最大的貓科動物。獅子在世界上是唯一一種雌雄兩態的貓科動物,獅子有「草原之王」的稱號,是非洲頂級的貓科食肉動物。野生非洲雄獅平均體重240公斤,全長可達3.2米。人工飼養的雄獅體重可以達到400公斤以上。
為了拯救亞洲獅,歐洲瀕臨滅絕的育種計劃在90年代中期成立。這個想法是要有一群純亞洲獅,如果這個物種在當地已經滅絕,那麼它們可以重新引進到印度。九頭獅子被帶到歐洲,其中四頭去了倫敦動物園,其餘的則去了赫爾辛基和蘇黎世的動物園。 甚至這些「創始人」已經高度相同 ——六個獅子分享相同的祖父母。
研究發現,這個家庭的幼崽有68.4%在出生後不久即死亡。
2007年到2009年期間共有57頭獅子出生。其中39人在出生後死亡,其中35人在20天內死亡,兩個月內死亡3人,四歲時死亡。
「哺乳動物生物學」雜誌的報告說,動物園的育種計劃長期處於「不可行」的狀態。 倫敦動物園目前有四隻獅子。 報告作者之一Paul O'Donoghue博士說,死亡人數眾多,對動物園的獅子保護計劃提出質疑。
倫敦動物學協會(ZSL)的哺乳動物管理部門負責人馬爾科姆·菲茨派屈克(Malcolm Fitzpatrick)表示:「我們歡迎這項研究和科學進步,這將有助於整個歐洲和印度的動物園中亞洲獅和其他瀕危物種的保護繁殖。
它也可能有助於野外孤獨種群的管理,它們本身的遺傳變異性有限。
保護生物多樣性最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護區,建立自然保護區是指把包含保護對象在內的一定面積的陸地或水體劃分出來,進行保護和管理,又叫就地保護,除了建立自然保護區之外,人們還把把瀕危物種遷出原地,移入動物園、水族館和瀕危動物繁育中心,進行特殊的保護和管理,又叫易地保護,此外還建立了種質庫,以保護珍貴的遺傳資源,另外為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我國相繼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中國自然保護綱要》等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