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去年五一、十一兩次官宣Model 3降價後,習慣在節假日給大家送驚喜的特斯拉,這個元旦依然沒叫人失望。
市場期盼已久的國產Model Y,在新年第一天正式登場。33.99-36.99萬的價格,相比早前的官方價足足低了15萬,讓粉絲們大喜過望,接下來自然又是瘋狂下單、網站癱瘓、官方聲明的一套常規操作。
即便如此,當「Model Y發布10小時內訂單超10萬」的非官方消息爆出時,仍不免令人心驚。要知道,去年在國內火了一年的Model 3,也花了差不多10個月才賣出10萬輛。貴了好幾萬的Model Y,難道就因為是輛SUV,就能如此「不講武德」?
01
Model Y好在哪裡
毫無疑問,Model Y就是要借SUV的東風。
作為特斯拉「SEXY」陣容的最後一塊拼圖,也是最重要的一塊拼圖,Model Y一開始就被寄予厚望。馬斯克更宣稱Model Y的銷量將會超過S、X和3之和,理由就是全球人民都愛SUV。
相較同宗同源、零部件共用率超過70%的Model 3,Model Y的長、寬、高都多出一截,整體看上去大了半號。不過,可別小瞧了這半號。拋開電動SUV相比轎車在通過性上那可以忽略的優勢,空間上的一點點擴容帶來的感知差異,可能都是巨大的。
此前,Model 3勸退不少潛在買家的主因之一,便是那憋屈的後排。Model Y以SUV的名義加長增高又拉寬之後,後排立即改觀。國外特斯拉論壇上曬出的 Model Y 提車感受中,反響最為強烈的便是後排空間尤其頭部空間的提升,身高一米九的人據說也不會顯得侷促,應對東方人的身材應當不在話下。
除此之外,電動尾門和可放倒的後排座椅,一鍵擴展後備箱空間,也體現了 Model Y 作為 SUV 的靈活與功能性。
而且,Model Y個頭雖然大了,但高性能的「祖傳手藝」沒丟。和Model 3相比,因為自重增加,Model Y起步就是雙電機四驅,普通版本零百加速5.1秒,Performance版本3.7秒,在這一級別的電動SUV中屬於頂級,對燃油車更是完全的降維打擊.
更何況,拋開SUV這一點不談,Model Y也有不少地方可以期待。
首先,飽受吐槽的內飾有改進的跡象。比起早前的Model 3以及北美版本的Model Y,國產Model Y的內飾稍有不同。更多的縫線和木紋,未必人人都愛,但好歹增加了些層次感,也讓用戶知道特斯拉在內飾設計上並非油鹽不進。
此外,全系標配電動尾門、配備從Model S和X下放的高效微粒過濾器(HEPA)和生物武器防禦模式,以及原配米其林專為電動車開發的Pilot Sport EV輪胎等,都算得上特斯拉對市場釋放的小小誠意。
值得一提的還有工程設計和製造工藝上的提升。相較Model 3,Model Y在內部線束上大大縮短,車身鑄造的一體化程度上也有明顯提高,由此帶來在成本、安全、質量上的顯性利益,一段時間後可能會逐漸顯現。
02
誰的蛋糕將不保
當然,即便Model Y如此不俗,「日銷10萬」還是誇張了些。
為什麼這麼說?整個11月,國內市場新能源SUV的銷量是3.4萬,其中純電動2.4萬。將燃油車、新能源全部計算在內,全月SUV銷量最高的本田,旗下所有SUV合計賣了8.2萬。如果只看Model Y所在的30-40萬價格區間,11月所有品牌賣出的SUV加起來,也就是10萬出頭。
這麼對比,就知道Model Y的10萬訂單如果真實,將是多「毀天滅地」的存在了。
換個角度,即便誇大了些,以Model Y顯現的勢頭,除了從限購城市中壓榨出一些新需求,更多難免要從其它地方分食蛋糕。
首先受影響的,怕會是自家兄弟Model 3。好在特斯拉防患於未然,在國產Model Y上市同時,直接取消了Model 3長續航版,將Performance版價格下調後填補空位。這樣,Model 3主銷的標準續航版和Model Y主銷的長續航版之間,形成了9萬的價差,理論上互不幹擾。但折損了長續航版的銷量貢獻後,Model 3免不了元氣受損。
定位在中高端的新勢力產品,包括蔚來ES6,EC6甚至理想ONE,都會面臨Model Y的衝擊,尤其前兩者的價格還比Model Y高出一截,雖然在品質、服務上具有優勢,但相比去年,今年恐怕要花費更大的力氣才能說服消費者。
Model Y還會將豪華品牌已經推出或即將推出的電動車,置於極其尷尬的境地。無論是EQC,iX3還是即將上市的國產e-tron,價格都比Model Y貴出10萬有餘,但無論純電指標還是智能水平,都不及後者。
更值得憂慮的是,以Model Y的價格、尺寸和性能,必然會覬覦豪華品牌在緊湊級和中級SUV市場中的份額,尤其在核心城市。這才是豪華品牌最不願見到的局面。
甚至,不難預見,在高調消耗完前期訂單後,Model Y勢必推出售價更低的單電機標準續航版,補貼後控制在25-26萬之間,並將長續航版降至30萬左右。這樣一來,打擊面更大,殺傷力更強,二線新勢力、自主高端品牌以及大眾等合資品牌的純電SUV,都不能倖免。
03
特斯拉還能收割多久
無論如何,就像2020年的Model 3一樣,Model Y在2021年大肆收割,幾乎板上釘釘。而且,隨著工藝改進及電池成本下降,特斯拉手裡有的是價格牌,全看銷售目標定的有多激進。
剛剛過去的2020年便是典型。根據最新公布的數據,特斯拉在去年共實現49.955萬臺的銷量,幾乎可以看作完成了既定的50萬目標。這其中,連番降價的Model 3在中國市場瘋狂收割,居功至偉。
2021年在華多了Model Y支撐,特斯拉大概率將瞄準更為激進的銷售目標。
畢竟,從引領創新到收割紅利,這是每個革新者都會經歷的過程,也是市場給予革新者合理的褒獎。隨著國產Model Y的推出,特斯拉即將步入最好的時期。如何抓住這段時間窗口,以最快的速度收割創新紅利,必然成為其戰略重心。
不和諧的聲音不是沒有,相反,始終存在。從對反覆降價割韭菜的質疑、對質量的抱怨,到壓力下在華首次召回,以及被品玩曝光使用缺陷零部件,特斯拉麵對的問題,著實不少。接二連三發生「低速+轉彎」工況下突然加速的事故,更被專業人士揭露是能量回收和安全策略上存在缺陷。
「速度壓倒一切」的思維指導下,特斯拉對待問題或強硬,或冷漠,處理方式十分粗暴。在其定位還屬於「個性化」產品的階段,可能問題不大。但隨著Model 3和接下來Model Y的持續破圈,越來越走向「大眾化」的特斯拉,必須警惕大眾市場對問題尤其安全問題的低容忍度,別因一時麻痺而壞了收割大計。
當然,根本上看,特斯拉收割紅利的時限,仍然取決於追趕者們的速度和策略。
表面上看,從三電指標到輔助駕駛,不少自主品牌和新勢力都在快速迫近特斯拉,某些方面甚至已經超越。但深究底層架構及自研能力,特斯拉的領先優勢依然可觀,一段時間內難以撼動。
另一方面,特斯拉的「霸權」不止體現在技術上的領先,還體現在其對話語權的掌控,包括價值標準,也包括技術路線。結果就是,按照特斯拉制定的遊戲規則去追趕特斯拉,追的再急,特斯拉還是那麼氣定神閒。
一些追趕者已經意識到這一點,開始尋求差異化突破。實際上,就在國產Model Y上市的同一天,一直錨定特斯拉的小鵬,宣布和大疆孵化的Livox達成合作,將在今年推出搭載車規級雷射雷達的產品。稍早之前,極狐也宣布其產品將會搭載華為的雷射雷達。但與此同時,在特斯拉的自動駕駛方案中,依然沒有雷射雷達的位置。
對追趕者們而言,眼下不必眼紅特斯拉的收割,等自己形成了足夠的差異化,大可以沾著特斯拉的光,一起從燃油車那裡分食蛋糕,這才是長久之計。
———— / END / ————
分享獨立觀點與行業洞察
行業趨勢| 新能源動態
智能汽車| 前瞻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