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十三行之首伍秉鑑,美國前首富對他磕頭,死前卻痛哭:寧為狗

2020-11-29 樓頂的貓

康熙初年,有一戶伍姓人家由福建泉州搬到廣東廣州,家族依然從事廣東和福建之間的茶葉買賣。到了第五代時,有一個叫伍國瑩的,他應聘去了當時的廣州首富潘振承家中做帳房。直到1783年,伍國瑩開始參與元順商行的經營。

後來伍國瑩把業務交給了兒子伍秉鈞,伍秉鈞接過父親的事業後,就正式創辦了怡和行,並給自己起了一個商名叫「浩官」,這個商名一直被後人沿用,馬克思的文獻中提到的「伍浩官」就是指他們家。

誰料,伍秉鈞在35歲時病逝,其後他的弟弟伍秉鑑接手了怡和行,這一年是1801年。從此伍家的事業開始快速崛起,怡和行在他手中後來居上,並且很快取代了潘家,成為行商的總商。到公元1834年,幾乎成為世界首富。

說伍秉鑑是世界首富,並不是空穴來風。美國學者黑尼斯和弗蘭克·薩奈羅曾經說,估算伍秉鑑1834年時財產為1872萬兩白銀,而當時清政府年財政收入是4000萬兩,他的家族財富幾乎相當於一半了,他非常有可能是那個時候的世界首富。

在2001年,美國的《華爾街日報》(亞洲版)刊登了一個《縱橫一千年》的專輯,專門統計上幾個世紀世界上最富有的50個人,其中有6個中國人,而他是裡面唯一一位純粹的商人。《華爾街日報》這樣寫道:出生於1769年的清朝行商伍秉鑑,繼承父業與外商從事買賣,又進一步貸款給外商並以此獲得世界首富,他在西方商界享有相當高的知名度。

在鴉片戰爭以前,清朝以「天朝上國」自居,拒絕通商,閉關鎖國,只開放廣州港口與世界通商,史稱「一口通商」,而廣州壟斷了對外貿易的就是民間十三家商行,簡稱「廣州十三行」。

而擁有這天時地利的怡和行,更是因為它的主人伍秉鑑的人和,而名揚天下。他非常講究誠信,凡是有伍家戳記的茶葉,在國際市場質量最好的,能賣出高價。伍秉鑑在很多西方商人的眼裡享有非常不錯的名聲,有很多關於他的趣聞軼事廣為流傳。

據說當時有一個美國波士頓的商人,和伍秉鑑在生意上有合作,但是因為經營問題,欠了伍秉鑑7.2萬銀元,後來他一直無力償還這筆欠款,也就一直留在中國,沒有辦法回去。

伍秉鑑知道這件事後,叫人把借據拿了出來,對那位波士頓商人說:「你是我的你是我的第一號『老友』,你是一個最誠實的人,只不過不走運。」說完,他就把借據撕個粉碎,並對商人說:我們之間的帳目已經結清,你可以隨時離開廣州回國。

伍秉鑑這一豪爽的舉動,經由那個商人帶回了美國,讓伍浩官的名聲在美國流傳了半個世紀。

1848年,當年的美國首富約翰·雅各布·阿斯特去世,他的書房掛了兩個人的畫像,一幅是華盛頓,一幅是伍秉鑑,他說:「華盛頓給了我一個國家,而伍秉鑑給了我全部人生。」

原來,當年約翰·雅各布·阿斯特到中國廣州進茶葉,因為本錢不夠,就輾轉找到伍秉鑑,伍秉鑑賒給他7萬銀元的貨物,可惜阿斯特的貨船在回國的途中沉了,一時間阿斯科被逼上了絕路。

但是讓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伍秉鑑直接撕掉了阿斯特的借條,還送了他回國的路費。這個一個高傲的美國人,臨行前雙膝跪地,給伍秉鑑磕了一個響頭。很多年後,阿斯特終於東山再起,成為了美國首富,他將自己的商船命名為「伍秉鑑」。

伍秉鑑聲明在外,許多歐美商人慕名而來,他順勢而為,將自己的商業版圖擴張到了全世界,他入股美國旗昌洋行,開展證券、保險業務;投資美國鐵路、房地產、礦業;成為英國東印度公司中國區總代理,「怡和行」成了東印度公司的最大債權銀行,伍秉鑑在當時世界商業的地位無以倫比。

但是按當時「士農工商」的排名,商人是最低的。即使當時伍秉鑑是全球首富,珠江邊的豪宅堪比紅樓夢的「大觀園」,但他的社會地位還是非常低下的。

英國人岱曾記錄,在海關監督面前,行商們從來都行跪拜禮,跪倒在地,叩首多次。即使允許他們起身,他們的眼睛也從不會超過官服的第九粒扣子,否則行商就會遭到最嚴厲的亂棒責打,如同處罰一個普普通通的轎夫。英國商人約翰·巴羅也曾感慨道,行商見了官府最低的小吏,也會發抖……

同時伍秉鑑雖然投資了很多外國產業和公司,但並沒有實際參與管理,也不會插手國外公司的具體貿易細節。即使後來外國人在運茶葉的船裡夾帶鴉片,伍秉鑑也只有建議權,卻沒有決策權。

1839年3月10日,「禁菸大臣」林則徐抵達廣州,他查封煙館,誓將禁菸進行到底。廣州開始了非常嚴厲的禁菸措施,貿易中心十三行也被封鎖了。英商被圍困18天後,無奈交出兩萬多箱鴉片。這就有了林則徐在虎門銷煙。

而這,就成了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導火索。隨後,英國入侵,僅僅1.9萬人就重創了清軍的數十萬人。當籤訂《南京條約》時,清軍傷亡2.2萬餘人,英軍傷亡才500多人。

而一場鴉片戰爭他前前後後捐了200多萬銀元。有史料透露,從1800年到1843年,伍氏家族先後自願或被迫「捐出」1600萬兩白銀,這還不包括各種私下的賄賂。

就在《南京條約》籤訂後幾個月,1842年12月,伍秉鑑寫信給他的美國朋友羅伯特·福布斯,他的信中這樣寫道:「如果我現在是青年,我將認真地考慮乘船前往美國,在你附近的某處定居。」

面對國力衰弱、任人欺凌的慘狀,73歲的他老淚縱橫:「寧為一條狗,莫為行商首!」

就算是世界首富,在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在那樣的國家之下,也性命難保,更何談榮耀與尊嚴?

1843年,伍秉鑑去世,他一手建立的商業帝國,最終土崩瓦解,廣州十三行也隨之沒落。

相關焦點

  • 中國昔日「世界首富」伍秉鑑為何悲嘆「寧為一條狗」?
    今天的話題人物是1000年來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之一:伍秉鑑。 很多人知道胡雪巖、和紳、劉瑾,卻不知道有伍秉鑑。1.伍秉鑑是怎麼成為世界首富的? 他的人生遭遇什麼坎坷,為何發出「寧為一條狗,莫為行商首」悲愴之聲?
  • 人物丨19世紀的「世界首富」伍秉鑑
    這兩句中文式的英語出自大清廣州十三行的怡和行商人伍秉鑑之口,說這話時,他撕掉了一名美國波士頓商人7.2萬銀元的借據。這個商人因為經營不善無力償還債務,欠款在身,離家多年卻不能回國,伍秉鑑撕毀了借據,讓他放心地回國。而那時,一艘遠洋的中型海船所攜帶的貨物,總價值也不過10萬元左右。
  • 清朝時中國有"世界首富"? 豪商伍秉鑑比肩蓋茨
    一位清朝時曾在廣州十三行居住了20多年的美國商人亨特,在《廣州番鬼錄》一書中說:「伍浩官(伍秉鑑)究竟有多少錢,是大家常常辯論的題目。」「1834年,浩官對他的田產、房屋、店鋪、銀號及運往英美的貨物等財產估計了一下,共約2600萬元。」而在這個時期的美國,最富有的人資產也不過700萬元。美國學者馬士說,「在當時,伍氏的資產是一筆世界上最大的商業資財」。
  • 「世界首富」伍秉鑑真的是靠賣鴉片致富的嗎?
    伍秉鑑 伍秉鑑與十三行很多行商一樣,祖上為福建茶農。他成為世界首富,靠的不僅是在「一口通商」的廣州進行特許經營。十三行與全世界貿易的主要貨物為茶葉,伍秉鑑之所以獲得顯赫地位,取決於他的茶葉質量與商業智慧。
  • 他曾是世界第一首富,國家都向他借錢,後代子女今何在?
    他曾是世界第一首富,國家都向他借錢,後代子女今何在?這六個人中,又唯獨伍秉鑑是以純粹的商人身份出現,所以伍秉鑑也是人們最關注的焦點,對於伍秉鑑大家卻知之甚少,他是清朝時期的世界首富。伍秉鑑究竟有多少錢?據國外媒體估算,1834年,伍秉鑑就擁有2600萬銀兩,折合成現在的人民幣約為50個億。伍秉鑑在西方世界知名度甚高,外商習慣稱他為伍浩官。「浩官」象徵著財富和商業信用。
  • 1834年,中國出了位世界首富,但晚景悽涼
    2001年,美國著名期刊《華爾街日報》統計了1000年來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其中,居然有6位中國人入選,其中,伍秉鑑就是1834年成為世界首富的風雲人物。走進伍秉鑑的一生,真可謂商界奇蹟般的存在。而在1757年,乾隆皇帝開始實施閉關鎖國之後,廣州一度成為了大清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這也促使了「廣州十三行」成為大清唯一的合法外貿特區,這其中的巨大商機更是難以想像的。繼父親之後,1801年,32歲的伍秉鑑全面接手怡和行,在他的用心經營下,伍家生意得以快速蛻變並崛起。
  • 西方人眼中的清朝世界首富 肖像掛在美國府邸 29歲後人成億萬富翁
    2001年,美國《華爾街日報》統計了1000年來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有6名中國人入選,他們分別是成吉思汗、和坤、劉瑾和伍秉鑑。這六個人中,唯獨伍秉鑑是以純粹的商人身份出現,今天就給大家講講伍秉鑑的故事。說起伍秉鑑,那就提到廣州十三行。
  • 清首富後人收藏品超5卡車
    原標題:清首富後人收藏品超5卡車   67歲的伍立橋是十三行傳奇人物伍秉鑑後人他辦起一個人的「博物館」供市民參觀。   他是67歲的老兵;他是十三行傳奇人物、200年前清朝首富伍秉鑑的第八代後人;他12年間收藏了超過5輛5噸卡車的藏品,堆放在一棟30個房間的民宅中;他是老兵畫廊的主人,一天有12個小時蝸居在幾平方米的「倉庫」辦公……他叫伍立橋,同時也是一個人「博物館」的館長,每年春節,他會把最好的藏品拿出來,辦起免費的珍品展。
  • 十九世紀世界首富,資產富可敵國,後代子女淪為農民
    照片上穿著一身官服的人叫伍秉鑑,被洋人視為十九世紀世界首富,他的個人資產達到2700萬兩白銀,要知道當時清朝一年的稅收才七百萬兩,2001年,伍秉鑑與洛克菲勒,比爾蓋茨,以及成吉思汗,和珅,宋子文等人一起被美國《亞洲華爾街日報》評為上一千年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伍秉鑑是其中一位!
  • 180年前中國某群體暴富,年年湧現世界首富,甚至美國人都叫義父
    當時的 「廣州十三行」集結了當時最有希望的商圈成員,其中尤以由潘家經營的的「同問行」和伍家經營的「怡和行」生意最好。原因不過是他們擁有消費者所看重的良好的口碑和信譽,以及足夠快的辦事速度。這使他們獲得了許多國外商人的讚賞和信任。
  • 這個中國人曾是世界首富,連朝廷都找他借錢,後人卻混的很慘
    不過,這以後發生的一系列事情恐怕讓他自己也沒有料到,就是他的這條小小告示,竟然讓一個中國人成為了當時世界上的最富有之人。這位首富,名叫伍秉鑑。他以私人資產2600萬銀元位居2001年美國《華爾街日報》統計的「1000年來世界上最富有」榜單的榜首,可見其家底之豐厚,讓當時整個清朝都要為之一顫了。
  • 廣州有一個被「遺忘」的世界,曾充滿田園風光,處處見「舊豪宅」
    老廣州喜歡以珠江為界,以南稱為「河南」,以北稱為「河北」。從前,廣州河南河北是兩個世界,河南是一片田園風光,河北則是興旺城市。所以,廣州從前有這樣的說法:「有錢住西關,有權住東山,無錢無權住河南」、「寧要河北一張床,不要河南一間房」。
  • 他是蔣介石的十三太保之一,死得太冤,張治中到他的墓前站了很久
    他是蔣介石的十三太保之一,死得太冤,張治中到他的墓前站了很久1932年,蔣介石授意心腹,仿照義大利的黑衫黨成立了一個特務組織——「中華民族復興社」,其中的十三位組織骨幹,被稱為「十三太保」。這十三個人的結局各不相同,有人在1949年後去了臺灣,還有人被俘,還有人被當做替罪羊處死,比如今天要說的酆悌。酆悌,湖南湘潭人,1903年生,家境小康,曾就讀於湘陰師範。1924年春,酆悌南下廣州考入黃埔一期,與陳賡、左權等都是同學。經同鄉宋希濂的推薦,他加入了國民黨,畢業後從事軍隊政治工作。
  • 新年首張罰單出爐,雲南前首富敗走「獅頭」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賭石」成就雲南首富趙興龍根據公開的身份證號顯示,隸屬廣東廣州,祖籍江蘇,其妻子是雲南昆明人。趙興龍18歲當兵,在部隊期間,他接觸到了緬甸的翡翠貿易,自此和翡翠結下不解之緣。一頭扎進翡翠貿易的趙興龍自學了很多翡翠知識,對翡翠的產地、質地都有了解。對於翡翠交易來說,最初都是原石交易。
  • 中國首富又換人,前十大富豪座次驟變,許家印跌出前十
    亞洲首富換人了,根據福布斯實時富豪榜顯示,來自中國的鐘睒睒,取代印度首富穆克什·安巴尼,成為新的亞洲首富,身價達到了782億美元(約5100億人民幣),排名全球第八。當然,他也是新的中國首富。
  • 農村俗語「寧讓狗咬,別讓鵝啄;寧願窮死,別娶活漢妻」什麼意思
    俗語「寧讓狗咬,別讓鵝啄;寧願窮死,別娶活漢妻」啥意思?有道理麼?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解釋一下首先說一下寧讓狗咬,別讓鵝啄:和閨蜜去隔壁村發通知,路過一戶農莊突然躥出只大鵝啄我們,我嚇得掉頭就跑,閨蜜女漢紙氣質爆發了,拎起大鵝扔好遠,大鵝嘎嘎的跑了,說到鵝為什麼會啄人呢?小編給大家科普一下。鵝是鳥綱雁形目鴨科動物的一種。鴨科動物繁雜,我們常說的大雁、天鵝、鴨、鴛鴦等都是鴨科動物。
  • 一夜之間,中國前十富豪座次驟變,馬化騰退出前三,雷軍躋身前十
    富豪,一直以來都是人們熱議的一個話題,能夠進入榜單的都是一方赫赫大佬,屬於光宗耀祖之行列;而能殺入榜單前十,更是人中龍鳳,至於說成為首富,那已經不光是個人名氣,對於自身企業也有正面的一個影響。自小目標一個億的王健林讓出首富位置後,我國的首富一直在馬雲和馬化騰兩者之間徘徊,更拓寬一步來看,前三之中一直都有兩者的身影。而其他人則基本是匆匆而來,又匆匆而出,論穩定性,遠遠比不上兩者。
  • 前蘇聯「科學怪人」和他駭人的「雙頭狗試驗」
    弗拉季米爾·德米科霍夫 美蘇冷戰時期(美國與蘇聯為主的政治、經濟、軍事鬥爭),前蘇聯的科學家曾針對大腦開發和研究做過許多驚世駭俗卻又意義重大的試驗作為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器官移植專家,德米科霍夫希望通過自己的研究能夠造出強大的器官移植戰士,讓他們上前線作戰,這也就有了之後的「雙頭狗」試驗。 1954年德米科霍夫和他的團隊在有心臟移植狗、腎臟移植狗、耳朵移植狗等狗器官移植手術的經驗後,決定進行更精密的一項手術,那就是把一條小型雜交犬的頭和部分軀幹移植到一頭大型犬身上。
  • 海賊王938集:奎因大蛇痛哭花魁之死,而當事人卻在索隆身邊睡覺
    1、大蛇痛哭花魁之死花魁小紫之死,對黑炭大蛇打擊很大。當然,大蛇看重的是小紫的絕世美貌,但這樣一位絕世美女就這樣死去,大蛇還是覺得心痛,因為大蛇認為世上再也找不出想小紫一樣的絕世美女了。大蛇自己坐進觀天,不知世界的廣闊。2、大蛇的震驚福祿壽來面見大蛇,不是為了看大蛇多麼傷心的,而是向大蛇匯報丑三小子的真實身份。
  • 堯十三不能黑是什麼梗?堯十三成名前經歷及出生地介紹
    有人說,這個寡言少語的男人有一種特殊的魅力,讓迷他的人迷到死,不喜歡他的人,一秒都不願多聽。  而在我看來,堯十三的音樂就像他的人一樣,悶騷、克制卻又熱烈,像一個調皮又驕傲的孩子,有時候他是失眠夜的一劑良藥,第二天一早他又成了時間的新歡。  突然想到李志說過的一句話:「堯十三是天才!」。  堯十三出生在1985年,他的老家是貴州一個叫織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