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初年,有一戶伍姓人家由福建泉州搬到廣東廣州,家族依然從事廣東和福建之間的茶葉買賣。到了第五代時,有一個叫伍國瑩的,他應聘去了當時的廣州首富潘振承家中做帳房。直到1783年,伍國瑩開始參與元順商行的經營。
後來伍國瑩把業務交給了兒子伍秉鈞,伍秉鈞接過父親的事業後,就正式創辦了怡和行,並給自己起了一個商名叫「浩官」,這個商名一直被後人沿用,馬克思的文獻中提到的「伍浩官」就是指他們家。
誰料,伍秉鈞在35歲時病逝,其後他的弟弟伍秉鑑接手了怡和行,這一年是1801年。從此伍家的事業開始快速崛起,怡和行在他手中後來居上,並且很快取代了潘家,成為行商的總商。到公元1834年,幾乎成為世界首富。
說伍秉鑑是世界首富,並不是空穴來風。美國學者黑尼斯和弗蘭克·薩奈羅曾經說,估算伍秉鑑1834年時財產為1872萬兩白銀,而當時清政府年財政收入是4000萬兩,他的家族財富幾乎相當於一半了,他非常有可能是那個時候的世界首富。
在2001年,美國的《華爾街日報》(亞洲版)刊登了一個《縱橫一千年》的專輯,專門統計上幾個世紀世界上最富有的50個人,其中有6個中國人,而他是裡面唯一一位純粹的商人。《華爾街日報》這樣寫道:出生於1769年的清朝行商伍秉鑑,繼承父業與外商從事買賣,又進一步貸款給外商並以此獲得世界首富,他在西方商界享有相當高的知名度。
在鴉片戰爭以前,清朝以「天朝上國」自居,拒絕通商,閉關鎖國,只開放廣州港口與世界通商,史稱「一口通商」,而廣州壟斷了對外貿易的就是民間十三家商行,簡稱「廣州十三行」。
而擁有這天時地利的怡和行,更是因為它的主人伍秉鑑的人和,而名揚天下。他非常講究誠信,凡是有伍家戳記的茶葉,在國際市場質量最好的,能賣出高價。伍秉鑑在很多西方商人的眼裡享有非常不錯的名聲,有很多關於他的趣聞軼事廣為流傳。
據說當時有一個美國波士頓的商人,和伍秉鑑在生意上有合作,但是因為經營問題,欠了伍秉鑑7.2萬銀元,後來他一直無力償還這筆欠款,也就一直留在中國,沒有辦法回去。
伍秉鑑知道這件事後,叫人把借據拿了出來,對那位波士頓商人說:「你是我的你是我的第一號『老友』,你是一個最誠實的人,只不過不走運。」說完,他就把借據撕個粉碎,並對商人說:我們之間的帳目已經結清,你可以隨時離開廣州回國。
伍秉鑑這一豪爽的舉動,經由那個商人帶回了美國,讓伍浩官的名聲在美國流傳了半個世紀。
1848年,當年的美國首富約翰·雅各布·阿斯特去世,他的書房掛了兩個人的畫像,一幅是華盛頓,一幅是伍秉鑑,他說:「華盛頓給了我一個國家,而伍秉鑑給了我全部人生。」
原來,當年約翰·雅各布·阿斯特到中國廣州進茶葉,因為本錢不夠,就輾轉找到伍秉鑑,伍秉鑑賒給他7萬銀元的貨物,可惜阿斯特的貨船在回國的途中沉了,一時間阿斯科被逼上了絕路。
但是讓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伍秉鑑直接撕掉了阿斯特的借條,還送了他回國的路費。這個一個高傲的美國人,臨行前雙膝跪地,給伍秉鑑磕了一個響頭。很多年後,阿斯特終於東山再起,成為了美國首富,他將自己的商船命名為「伍秉鑑」。
伍秉鑑聲明在外,許多歐美商人慕名而來,他順勢而為,將自己的商業版圖擴張到了全世界,他入股美國旗昌洋行,開展證券、保險業務;投資美國鐵路、房地產、礦業;成為英國東印度公司中國區總代理,「怡和行」成了東印度公司的最大債權銀行,伍秉鑑在當時世界商業的地位無以倫比。
但是按當時「士農工商」的排名,商人是最低的。即使當時伍秉鑑是全球首富,珠江邊的豪宅堪比紅樓夢的「大觀園」,但他的社會地位還是非常低下的。
英國人岱曾記錄,在海關監督面前,行商們從來都行跪拜禮,跪倒在地,叩首多次。即使允許他們起身,他們的眼睛也從不會超過官服的第九粒扣子,否則行商就會遭到最嚴厲的亂棒責打,如同處罰一個普普通通的轎夫。英國商人約翰·巴羅也曾感慨道,行商見了官府最低的小吏,也會發抖……
同時伍秉鑑雖然投資了很多外國產業和公司,但並沒有實際參與管理,也不會插手國外公司的具體貿易細節。即使後來外國人在運茶葉的船裡夾帶鴉片,伍秉鑑也只有建議權,卻沒有決策權。
1839年3月10日,「禁菸大臣」林則徐抵達廣州,他查封煙館,誓將禁菸進行到底。廣州開始了非常嚴厲的禁菸措施,貿易中心十三行也被封鎖了。英商被圍困18天後,無奈交出兩萬多箱鴉片。這就有了林則徐在虎門銷煙。
而這,就成了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導火索。隨後,英國入侵,僅僅1.9萬人就重創了清軍的數十萬人。當籤訂《南京條約》時,清軍傷亡2.2萬餘人,英軍傷亡才500多人。
而一場鴉片戰爭他前前後後捐了200多萬銀元。有史料透露,從1800年到1843年,伍氏家族先後自願或被迫「捐出」1600萬兩白銀,這還不包括各種私下的賄賂。
就在《南京條約》籤訂後幾個月,1842年12月,伍秉鑑寫信給他的美國朋友羅伯特·福布斯,他的信中這樣寫道:「如果我現在是青年,我將認真地考慮乘船前往美國,在你附近的某處定居。」
面對國力衰弱、任人欺凌的慘狀,73歲的他老淚縱橫:「寧為一條狗,莫為行商首!」
就算是世界首富,在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在那樣的國家之下,也性命難保,更何談榮耀與尊嚴?
1843年,伍秉鑑去世,他一手建立的商業帝國,最終土崩瓦解,廣州十三行也隨之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