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雀巢分道揚鑣,增長乏力的銀鷺能否再度「起飛」?

2020-12-05 新京報

說到銀鷺,消費者印象最深的就是八寶粥、花生牛奶。隨著銀鷺即將從雀巢剝離,這些業務時隔9年後,再度回到創始人手中。

11月25日,雀巢宣布同意向Food Wise有限公司出售銀鷺花生牛奶和銀鷺罐裝八寶粥在華業務,而Food Wise有限公司正是由銀鷺創始人陳清水家族控股的。

從2011年被雀巢收購,到如今「單飛」,銀鷺曾一度為雀巢帶去了中國市場的增長,但隨著銀鷺近幾年業績增長乏力,最終與雀巢分道揚鑣。重回創始人手中的銀鷺,未來要走什麼樣的道路,怎樣重拾增長,值得期待。11月26日晚,銀鷺一位負責人對新京報記者表示,這是雙方新的合作模式的開啟。雀巢咖啡的代工仍然是由銀鷺來完成,這樣的合作方式對雙方來講都是一個好的安排。

業內認為,消費品牌的勢能一旦開始下行,就只有依靠組織能力的根本性迭代、管理運營的根本性提升,才有可能形成競爭優勢,銀鷺再出發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重回創始人手中

11月25日,雀巢宣布同意向Food Wise有限公司出售銀鷺花生牛奶和銀鷺罐裝八寶粥在華業務。該交易包括銀鷺食品集團位於福建、安徽、湖北、山東和四川的5家企業的全部股權,預計交易將於今年年底完成。據介紹,Food Wise有限公司由銀鷺創始人陳清水家族控股。雀巢稱,選擇Food Wise接手,是因其能夠在平穩過渡的同時,保證銀鷺業務的長期成功。

據官網介紹,銀鷺於1985年成立於福建,總部位於廈門市,主營業務為罐頭食品、飲料的生產經營,目前擁有廈門、山東、湖北、安徽、四川五個生產基地,年設計產能達600萬噸。

銀鷺與雀巢的淵源可以追溯到2005年,當時銀鷺是雀巢即飲咖啡在中國的受委託加工方。2011年4月,雀巢收購了銀鷺60%的股份,成為其控股股東,2017年和2018年,雀巢又兩次追資拿下了銀鷺100%的股權。雀巢官網信息顯示,銀鷺產品適合中國消費者的口味和習慣,對雀巢在中國的現有產品系列是一個很好的補充。

事實上,雀巢出售銀鷺相關業務早就有跡可循。今年3月12日,有消息稱雀巢已聘請摩根大通幫助其處理銀鷺食品集團出售事宜,出售金額可能達10億美元,雀巢方面當時回應新京報記者表示不予置評。而在不久之後的4月,雀巢在其一季報中表示,將對銀鷺花生牛奶和銀鷺罐裝八寶粥業務進行戰略性審視,包括出售的可能性,目的是確保銀鷺業務的長期增長和成功。

在銀鷺可能被出售的消息得到確認後,接盤者是誰成為了網上熱議的焦點。當時有消息稱,雀巢正在接觸的潛在買家,包括中國本土食品飲料公司,如達利食品、娃哈哈、統一企業、承德露露等。其中,被認為最有可能接盤的是承德露露,因為雙方在植物蛋白飲料領域均較為擅長,若組合可能發揮出1+1大於2的效果。而承德露露當時也在互動平臺回復投資者稱,收購銀鷺的相關建議「已呈公司管理層」。但在今年8月,承德露露在互動平臺上表示目前無收購銀鷺計劃。這一樁被業內看好的收購案,隨後不了了之。

消費品行業資深投資人吳曉鵬對新京報記者表示,嫁接本土品牌和渠道的雀巢,遇到一心國際化發展的銀鷺,當年一拍即可,但時隔9年,銀鷺重回創始人手中,雖不是搶眼的重大交易,但也構成食品消費品行業值得深思的經典案例,國際食品巨頭和中國食品企業的融合戰略需要再思考。

業績增長乏力

回顧被收購的9年,銀鷺曾為雀巢帶去過一些驚喜。曾經執掌雀巢亞洲、大洋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執行長兼雀巢執行董事會成員的龔萬仁曾這樣評價,「銀鷺有很棒的即飲飲料業務,不僅在東南亞,在中國,即飲飲料已成為大勢所趨,這一平臺對雀巢來說是很重要的」。此外,雀巢方面還曾表示,雀巢2017年中國市場的增長就得益於銀鷺業務的穩定以及其他咖啡、冰淇淋等的貢獻。

然而,在經歷了短暫的高光時刻後,銀鷺近年來面臨著增長乏力的困境。今年2月13日,雀巢公布了2019年業績顯示,在中國市場,銀鷺花生牛奶和粥業務銷售下降,2019年銷售額為7億瑞士法郎(約50億元人民幣)。雀巢表示,銀鷺在2019年下半年、中秋節表現未達預期,加上競爭環境激烈,公司對銀鷺的戰略、產品組合以及業務計劃進行了檢視,並據此作了減值處理。雀巢執行長施奈德對媒體表示,銀鷺花生牛奶和八寶粥等相關業務雖然已經有穩定的勢頭,但仍需進行大量工作。

為應對業績下滑,銀鷺也迎來了CEO變更。2020年1月1日,自2018年11月開始擔任銀鷺營運長的孫亦農,正式被任命為銀鷺執行長,並直接向雀巢大中華區董事長兼執行長羅士德匯報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孫亦農是自2011年被收購以來銀鷺的首位中國本土CEO。

業內人士稱,從銀鷺在市場的表現和雀巢自去年以來的公開表態看,銀鷺業務近年來表現未如預期、增長乏力。花生牛奶和八寶粥等核心單品並未表現出引導消費變化的能力,終端體驗上也存在定位不顯著的現象,一線市場較難看到,而品牌一旦下沉是否還上得來也尚未破題。

「剝離是對雙方都好的安排」

「從20多年前創辦的同安第一家村辦罐頭廠,到公司2007年工業生產總值突破30億元;從最初的幾間矮廠房到擁有佔地面積8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近40萬平方米的生態型、園林化的食品工業園區……銀鷺走過的是一條充滿傳奇色彩的道路,創造了中國食品飲料行業的奇蹟。」這是陳清水曾經寫過的一段話,從中可見其對於銀鷺的驕傲。

雖然早年將銀鷺食品出售給了雀巢,但作為創始人,陳清水家族仍然持有銀鷺其他相關業務。根據天眼查App顯示,銀鷺食品的關聯公司廈門銀鷺集團有限公司當前的法定代表人及實際控制人均為陳清水,持股比例為20%。除了廈門銀鷺集團有限公司外,陳清水還在多家銀鷺關聯公司任法人或高管,包括廈門銀鷺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陳清淵任法定代表人)、廈門銀鷺重工有限公司(陳清淵任法定代表人)等。

對於本次從雀巢剝離,重回創始人手中,銀鷺方面還是表達了積極的態度。11月26日晚,銀鷺一位負責人對新京報記者表示,這是雙方新的合作模式的開啟,對未來充滿信心。因為按照規劃,雀巢咖啡的代工仍然是由銀鷺來完成,這樣的合作方式也更有利於將雀巢咖啡的代工業務完成得更好,這對雙方來講都是一個好的安排。對於下一步的發展,銀鷺方面表示,由於交割尚未完成,還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一些未來的計劃暫時不方便透露。

「再出發有很長的路要走」

收購之初,雀巢認定銀鷺是未來中國最大的食品飲料黑馬之一,採取了起用老臣、提升產品矩陣、雙方產能共享、引入管理理念等多種措施,但最終洋為中用的效果並不理想。

對此,吳曉鵬稱,成立三十多年的銀鷺,近年來面臨著花生牛奶和八寶粥品類漸弱的被動局面,隨著中國市場消費升級,消費者結構、渠道與傳播手段均出現了巨大變化,沒有新品類和新產品成功紮根市場,就很難阻止品牌老化。「國際食品巨頭對中國本土快消企業的收購知易行難、贏少虧多,一個龐大並快速增長的市場不能錯過,更不能錯過的是對國別差異和文化打造的充分重視。」吳曉鵬稱。

從銀鷺的產品線來看,除了八寶粥、花生牛奶及即飲飲品外,銀鷺還一直負責雀巢咖啡的代工業務。根據雀巢11月25日的通報,作為交易的一部分,銀鷺將繼續為雀巢加工生產雀巢即飲咖啡產品,並在大中華區大部分區域進行分銷。

此外,銀鷺也在有意識地通過擴充產品品類破局。2019年,銀鷺推出草本植物飲料「十趣草堂」系列產品,銷售的目標群體年齡以18-35歲為主。今年上半年,銀鷺又推出了山雲茶畫系列3款無糖即飲茶產品,聚焦一線城市的都市白領人群,並布局便利店等渠道。

對於銀鷺下一步的發展,雀巢方面今年2月曾對媒體表示,銀鷺作為一個快速反應的團隊,正在積極調整狀態,未來仍將尋求積極發展。新任CEO孫亦農也在今年年初舉辦的2020年經銷商大會上表示,雖然2019年充滿挑戰,但也是有史以來調整最快速的一年,半年時間,公司通過一系列改善及調整讓生意快速回到正常軌道。2019年新品銷售表現優異,銀鷺的創新力、整合營銷等方面已取得很大進步。

重新回到創始人手中的銀鷺,能否再次「起飛」?吳曉鵬表示,由創始人重新接手,對銀鷺的發展是現實的選擇,但消費品牌的勢能一旦開始下行,就只有依靠組織能力的根本性迭代、管理運營的根本性提升,才有可能形成對頭部企業和新晉企業的一定競爭優勢,銀鷺再出發還有較長的路要走。

新京報記者 王子揚

編輯 祝鳳嵐 校對 趙琳

相關焦點

  • 雀巢拋棄八寶粥和花生奶在華業務 接盤者為銀鷺創始人
    雀巢:出售為了專注關鍵領域 據雀巢公司方面稱,該交易將使該公司在中國更專注於關鍵領域:嬰兒營養、糖果、咖啡、調味食品、乳製品和寵物護理等,「公司得以利用強大的品牌優勢、數位化能力和創新引擎推動業務增長。」
  • 銀鷺變賣,水業出售,不停「剁手」的雀巢陷於被「圍獵」的焦慮!
    雀巢出售銀鷺的根源則在於銀鷺近些年愈漸乏力的經營表現。在2019財年,銀鷺花生牛奶和八寶粥的銷量則出現了下滑。雀巢表示,銀鷺在2019年下半年及重要銷售檔期中秋節表現未達預期,加上競爭環境激烈,公司對銀鷺的戰略、產品組合以及業務計劃進行了檢視,並據此作了減值處理。今年一季度,雀巢中國市場的雙位數下滑導致雀巢AOA區域市場的整體業績負增長。
  • 銀鷺被賣,陪伴我們長大的國民「植物奶」還剩幾個?
    2005年,當時正處在高速發展期的銀鷺與雀巢第一次合作。沒有PET無菌冷灌裝生產線的雀巢,找到了「技術、設備甚至是成本管控方面都更好」的銀鷺負責即飲咖啡的罐裝。2010年,業績一路高歌猛進的銀鷺食品集團實現銷售收入53.53億元,同比增長52.54%。第二年,雀巢收購銀鷺60%股份。直至2019年收購正式完成。
  • 出售銀鷺卻9.5億美元買下了它,雀巢加速全球業務重組的背後,藏著...
    2018-2019年,雀巢公北美先後出售了美國糖果以及冰淇淋業務。此外,雀巢北美在今年6月還宣布正在考慮出售北美地區的大部分包裝引用水業務。而就在上周,國內一直備受關注的「雀巢打算出售銀鷺」事件也塵埃落定。據了解,雀巢同意向Food Wise有限公司出售銀鷺花生奶和銀鷺罐裝八寶粥在華業務。除了拋售,雀巢的收購動作其實也一直沒有停下。
  • 雀巢向左達能向右,外資巨頭加速在華變陣誰會領先
    11月25日,雀巢在官網發布消息稱,同意向Food Wise有限公司出售銀鷺花生奶和銀鷺罐裝八寶粥在華業務,預計交易將於今年年底完成。值得一提的是,Food Wise有限公司由銀鷺創始人陳清水家族控股。這意味著,銀鷺重新回到創始人旗下。
  • 雀巢否認收購全時 全時便利店目前有400家門店
    原標題:雀巢否認收購全時便利店創業|雀巢否認收購全時便利店針對有傳言稱雀巢借道旗下銀鷺集團實現對全時便利店在北京、天津、成都的所有門店的收購,雀巢公司回應稱,公司控股的是廈門銀鷺食品集團有限公司,山海藍圖與廈門銀鷺食品集團有限公司沒有任何關聯,此事與雀巢公司沒有關係。
  • 在穗新設體驗中心 雀巢深耕專業餐飲
    近年國內消費品需求增速放緩,專業餐飲業務成為雀巢在中國的新增長引擎。3月6日,雀巢專業餐飲廣州客戶交流體驗中心正式落成。這是繼北京、上海之後,雀巢在中國建立的第三家客戶交流體驗中心,也是這家全球最大食品企業開拓中國專業餐飲市場的重要裡程碑。
  • 雀巢加速全球業務重組的背後,藏著哪些「小心機」?
    作為全球最大的食品飲料公司,雀巢近幾年動作不斷,加速調整全球範圍內的產品組合。 2018-2019年,雀巢公北美先後出售了美國糖果以及冰淇淋業務。此外,雀巢北美在今年6月還宣布正在考慮出售北美地區的大部分包裝引用水業務。  而就在上周,國內一直備受關注的「雀巢打算出售銀鷺」事件也塵埃落定。
  • 植物奶市場或超160億美元,雀巢、達能等巨頭入局,瞄準新消費人群
    根據Mintel統計數據,自2015年以來,由於素食主義者激增,英國植物奶銷售額增長了30%;在美國,近一半消費者會選擇植物乳;在全球範圍內,這一行業價值超過160億美元。 歐睿國際數據也顯示,2019年中國植物奶市場規模達536.9億人民幣,預計2019-2024年複合增長率為2.7%。 政策的支持鼓勵,是植物奶市場向好的驅動力之一。
  • 雀巢在華推出全新優活純淨水和電解質飲料
    雀巢優活電解質水這是近幾年來雀巢優活在中國市場的最大品牌更新。儘管該品牌過去在全球範圍內已經多次升級過包裝,但本次優活水換裝、推出電解質水,是雀巢優活第一次從中國發布新品、再推向其他市場。「未來雀巢優活水的這款新包裝會陸續在其他國家更新,電解質水也會在一些國家先投放測試,效果好也有可能正式販賣」,馬騰說。
  • 雀巢通用磨坊合資3.4億建研發中心
    網易財經訊10月22日訊 今日,雀巢集團與美國通用磨坊公司共同宣布,於瑞士Orbe建立早餐穀物研發中心。
  • 小天鵝再度起飛 10月洗衣機關注分析
    10月洗衣機市場關注度較9月增長2.4個百分點,達到2009年新高。    在這個豐收的10月中,我國洗衣機市場顯現如下亮點:    • 洗衣機市場關注再創今年新高,海爾關注升高,拉大與第2名差距。    • 小天鵝力克松下、西門子成為洗衣機品牌關注第2名,攜手美的再度起飛。    • 海爾拳頭產品穩坐冠軍寶座,國產品牌單品表現優秀。
  • 雀巢承諾到2050年實現淨零碳排放
    雀巢正積極採取行動,在公司業務增長的同時,致力於到2030年實現碳排放量減半,併到2050年實現淨零碳排放。  雀巢的行動將著力於扶持農戶和供應商以推動再生農業發展,同時在未來10年內種植數億棵樹,並在2025年實現100%使用可再生電力。此外,雀巢還在不斷打造更多的「碳中和」品牌。
  • 雀巢:新冠疫情令植物性食品的需求增加
    來源:新浪財經瑞士食品巨頭雀巢(Nestle)負責人周一表示,在新冠疫情期間,由於消費者試圖更健康地飲食,以及一些工廠疫情暴發對肉類供應造成打擊,植物性食品的需求有所增加。雀巢正大力投資植物性產品,以期加強創新並應對其他食品品牌的挑戰。雀巢稱,在未來幾天裡,該公司將推出一款基於植物的Nesquik牛奶飲料和其素食漢堡的新版本。
  • 雀巢的「轉基因食品」之亂
    「轉基因事件」發生後,雀巢中國公司上下做出了最快的反應,12月5日,雀巢公司傳真給記者的聲明及一些相關資料就長達12頁。而在過去幾年,該組織先後五次在食品測試中發現雀巢產品含基因改造成分。「我不否認少數雀巢產品的原料會出現轉基因成分。雀巢在中國十幾年,生產已經完全本地化,99%的產品都是在中國生產和銷售,所有原料都是在國內採購,原料供應商在供應時並無『系轉基因食品』的明示。」12月5日晚7點,雀巢中國公司公關部負責人何彤這樣告訴記者。
  • 業績增長乏力 國內戶外品牌如何向國際品牌看齊
    中國商報記者了解到,目前國內戶外品牌業績增長乏力,與國外品牌相比技術研發不足,性價比不高。專家認為,雖然國內的戶外品牌市場空間巨大,但競爭加劇,企業需要加強技術研發與渠道拓展,同時要更加注意重視行業規範。
  • 雀巢被指剋扣奶農事件:收購時POSS機上做手腳
    日前,新華社一篇關於黑龍江雙城雀巢公司剋扣奶農的報導,引發了社會各界普遍的關注和熱議。根據新華社記者的調查,當地雀巢公司剋扣奶農已經延續多年,這已經成為「公開的秘密」。為什麼雀巢這類奶企會常年的剋扣奶農?如何增強奶農在市場當中的博弈的能力?央視財經頻道主持人史小諾和著名財經評論員馬光遠、劉戈共同評論。  雙城雀巢被指長期剋扣奶農,短稱收購,常年壓價已成公開秘密,奶農為何選擇平靜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