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2020年10月9日23時,在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飛行控制團隊控制下,天問一號探測器主發動機點火工作480餘秒,順利完成深空機動。
此前,天問一號探測器進行了兩次軌道修正。那麼此次深空機動與軌道修正有何不同?
專家介紹,為了彌補飛行偏差,使探測器沿著預定的軌道飛行而進行的軌道控制稱作修正。改變探測器當前軌道,使其進入一條新的軌道而進行的軌道控制稱作機動。類似於我們平時開車,在行駛途中調整方向盤,保證車身不偏離車道,這就是軌道修正。而在規劃的轉彎處轉彎,就可以理解成深空機動。
此次軌道機動在距離地球大約2940萬千米的深空實施。
天問一號的軌道設計,綜合考慮了從發射到火星捕獲的各種約束條件並使推進劑消耗儘可能小,採取了轉移過程中進行一次深空機動的策略。只有經過這次方向和速度的調整,探測器才能在未來與火星準確相遇。
後續,探測器將在當前軌道飛行約4個月後與火星交會,期間將實施兩到三次軌道中途修正。
「太空剎車」
有一次最為關鍵的「太空剎車」,將直接決定著此次火星探測任務的成敗。
如果將地球與火星之間的「行星際公路」,比作一條以太陽為中心的橢圓形閉環高速,火星就相當於這條高速公路的一個出口。經過長達約7個月風塵僕僕的星際跋涉,當火星環繞器攜帶著陸巡視器,在這條高速公路上駛往火星出口的時候,必須利用自身攜帶的推進劑點火減速,將飛行速度降下來,這就好比要踩一腳「太空剎車」。
這關鍵的一腳「剎車」,也稱為「近火制動」或者「火星捕獲」,就是為了讓天問一號探測器能夠成為火星的「衛星」,圍繞火星旋轉。這是極為關鍵的「一腳」,直接關係到我國此次火星探測任務成功與否,時機與分寸的把握非常重要。
「恐怖七分鐘」
火星著陸的過程經常有「恐怖七分鐘」之說,受到通信限制,整個著陸過程只能靠探測器自己進行判斷和執行,地面來不及做任何處置。只有火星車成功行駛在火星表面,並傳回了探測數據,才意味著此次火星探測任務取得成功。因此此次天問一號任務還任重而道遠。
加油,天問~
來源:央視軍事綜合自央視新聞、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