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前一陣子,幫一位醫生處理了一篇論文英譯中。論文是醫生用英文寫的,是我目前遇到的最自然、流暢、地道的論文,「總體上不像中國人寫的或翻譯的」。琢磨了很久那篇論文語言好在哪裡,只能說好的語言特點相似,壞的語言各有各的問題。
下文舉的5個例子都是上課過程中攢的,跟大家分享。
例1. 瑞德西韋(GS-5734)是一種病毒RNA依賴性RNA聚合酶抑制劑,體外研究發現其對SARS-CoV-1和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MERS-CoV)有抑制作用,而且體外試驗發現該藥物可抑制SARS-CoV-2,因此人們在疫情早期即認為該藥物是治療COVID-19的很有前景的候選藥物。
譯文:Remdesivir (GS-5734) is an inhibitor of virus 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with in vitro inhibitory activity against SARS-CoV-1 and the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MERS-CoV). It is identified early as a promising therapeutic candidate for COVID-19 because of its ability to inhibit SARS-CoV-2 in vitro.
分析:這段話的「譯文」出自 「Remdesivir for the Treatment of Covid-19 — Final Report」,原文其實是《NEJM醫學前沿》的譯文。
如果作為中譯英來看,英文的「翻譯」處理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第一,中文長句斷成兩個英文短句。第二,主從意思層次清晰。
英文並未把中文的「體外研究發現」、「對.有抑制作用」、「而且體外試驗發現」及「該藥物可抑制」等動詞性表達直接處理成獨立句子,而是通過with、because of 等銜接手段處理成了從屬成分。譯文的整體邏輯就簡潔、清晰,且富有層次感。
例2. 但瑞德西韋治療後的死亡率仍然較高,單獨採用抗病毒藥可能並非所有患者的充分治療措施。
譯文:However, given high mortality despite the use of remdesivir, it is clear that treatment with an antiviral drug alone is not likely to be sufficient for all patients.
分析:這句話出處同例1。作為中譯英來看,英文中的 given及despite邏輯詞使用非常自然簡潔,避免了獨立句子的出現,主從信息明確,邏輯層次感很強。
如果作為英譯中來看,中文省略了字面意思given、despite及it is clear that,這些也非常符合中英文的差異。漢語重意合,英語偏形合。漢語常隱含邏輯關係,英語常明示。
小夥伴們做英譯中時,如果使用了較多邏輯關係詞,可以考慮一下是否可以去掉一些。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
例3. 該技術具有更好的心血管耐受性和代謝調控、血漿滲透壓的變化較恆定、校正酸鹼及電解質紊亂,從而促進實現了炎症介質清除。
譯文1: With better cardiovascular tolerance and metabolic regulation, and relatively constant plasma osmotic pressure, this technology corrects acid-base and electrolyte disturbances, thus eliminating inflammatory mediators.
譯文2: This technology has better cardiovascular tolerance and metabolic regulation, stable osmotic pressure, and the ability of correcting acid-base and electrolyte disturbances, thereby promoting the elimination of inflammatory mediators.
分析:這是課後小夥伴們的練習作業。在實際翻譯中,很多中文寫作質量較差,標點符號、用詞及邏輯等可能存在問題。這就需要我們在翻譯時進行調整,實現邏輯自洽。
作者想將原文中的三個特點作為並列項,但實際行文中結構差異很大。我們在翻譯時,可以像譯文1和2進行調整。
當然這兩個譯文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主賓之間的關係。這裡主要想強調翻譯要調整原文邏輯,就不贅述其他問題。
從翻譯教學的角度,我看到小夥伴使用了不同處理方式時,內心其實是有些小激動的。因為既實現了我要求的理順原文邏輯,又發揮了自己的創造性,而不是流水線上的產品,都用同樣的處理方式。
例4. 在口服藥物抗病毒期間,應避免應用其他藥物,儘可能減少藥物的不良影響,減少胎兒宮內發育畸形的風險。
譯文:During the oral administration of antiviral drugs, other drugs should be avoided to minimize the adverse effects of drugs, especially the risk of intrauterine malformations.
分析:這也是小夥伴課後練習作業。主要想誇一誇「儘可能減少藥物的不良影響,減少胎兒宮內發育畸形的風險」在英語中的邏輯層次。在翻譯時我們很可能直接把這兩個小句子並列,要麼減少都用「reduce」或「minimize」,要麼用了2個動詞。
但實際上,分析起來,胎兒宮內發育畸形也算是藥物不良影響之一,譯文用了especially的處理,邏輯很有層次感。
另外,羊君最近做英譯中時有一個體會,不完美有時候反而就是完美(自然)。在這個例子中,「儘可能減少藥物的不良影響」中的「儘可能」其實並不那麼必要。從邏輯上來說,醫生的目的一般都是「儘可能」減少藥物不良影響,一般不會藏著掖著故意保留一些不良影響。
所以單純從邏輯上來說,有沒有「儘可能」並不影響實際意思。但是,漢語喜歡強調,且實際使用的語言永遠都無法做到純粹理性及完美狀態,總是會存在「意思重複」的嫌疑。
羊君在做英譯中時,會有意識避免這種重複,能不用的詞語就不用。而在節奏感上,有時候太過「利索」,反而有些刻意(這裡不談長短句搭配等等控制節奏的方式)。語言上存在一些無傷大雅的「小瑕疵」,反而更加真實自然。
例5. The additive effect of a NO-donor and a prostaglandin F2α receptor agonist has been established in clinical trials with XXX, a dual-acting single molecular entity with NO-donating moiety linked to latanoprost.
譯文:XXX是一種雙效單分子實體,一氧化氮供體基團與拉坦前列腺素相連,其臨床試驗已經證實一氧化氮供體和前列腺素F2α受體激動劑的疊加效應。
分析:小夥伴課後練習作業中一句。讀者朋友們可以先自己翻譯一下,再來比較譯文。之所以拿出來說,是因為在幾個譯文之中,讀這個譯文有種非常暢快的感覺。後來在課上帶著小夥伴們一起賞析,有小夥伴恍然大悟差距在哪裡。
這其實非常典型,涉及到漢英語言的一個差異,即,英語偏前重心,漢語偏後重心。英語原文的重點是The additive effect of a NO-donor and a prostaglandin F2α receptor agonist has been established in clinical trials。小夥伴在漢語中將其放在了句尾,就非常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
把這個例子拿出來講,是想提醒讀者,如果中文表達不自然,可以考慮了解一下漢英語言差異。
註:翻譯沒有完美狀態,歡迎讀者提出不同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