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之前,重慶當代足球隊進行了一筆交易,俱樂部將隊內優質U23球員迪力穆拉提賣給了河南建業(洛陽龍門),換取了2000萬的現金流。可即便如此,俱樂部的危機依然沒有過去!
整個2020賽季,對國內球隊來說,日子都不好過。賽會制雖然幫助球隊降低了運營成本,但與此同時,也造成了廣告贊助等盈利「大頭」的嚴重不足。再加上整體經濟環境的影響,球隊不僅沒了主場的球票,以及周邊的收入,更有甚者,連胸前廣告都賣不出去。如此看來,與2019賽季相比,2020賽季才更應該叫中國足球的「冬天」。
對於西部地區唯一一支中超球隊來說,重慶當代的日子更不好過。賽季之初,我曾報導過球隊獲得了一些商業贊助,但了解情況的朋友都知道,除了重慶體彩之外,其餘的都是當代集團的內部消化。僅僅幾十萬,便是重慶隊出徵中超前的全部「外快」。
賣血求生,雖然感官上略顯浮誇,但實際情況卻十分貼切。目前,重慶當代隊已經到了最危難的關頭,一個2000萬,遠遠無法解決球隊的財政危機。
截止現在,隊中主力已有6人收到相應報價,且誘惑力十足,讓人難以抗拒。涉及球員分別是元敏誠、楊帥、馮勁、阿德裡安、西裡諾和卡爾德克。而假如無法獲得外界支持,這些球員中至少有2名球員將離開重慶,靠他們的轉會收益來填補虧空。
事情為什麼會發展成這樣呢?其實,「根本源原因」還是來自當代集團。
賽季,球隊的資金花費為1億多,而除了中超分紅,當代集團的背後「輸血」,以及微不足道的商業開發之外,球隊尚有近5000萬的巨額虧空。
很多球迷會質疑:「如此算下來,當代「輸血」也不過幾千萬,對於一支中超球隊來說,這點投資簡直算是吝嗇!」
但其實,當代集團本身就已經資不抵債了,集團公司在今年虧損嚴重,僅憑藉「武漢當代」等4個字便足以說明一切。不是母公司不想投資,而是幾年十幾億的投資之後,不僅難以獲得回報和有關部門的支持,所以,才從根本上失去了對足球剛開始的熱情。職業足球本質上是商業運作,絕不能單靠一廂情願。
正如一家足球權威媒體人所說:「去年上半年,重慶的GDP超過廣州躋身全國前四,城市方面也應該對球隊一定的扶持。」或許,這才是解決困局的關鍵力量。
GDP和稅收掛鈎,作為直轄市,其本身的財政就不是普通行政省能比擬的,大部分稅收可以自主支配,其他省則需要上交國庫,但如何「師出有名」,或者「心甘情願」,才是這件事情的關鍵。
以前,球隊還叫重慶力帆,母公司是土生土長的重慶企業,相應的能在有關部門的扶持上來個「討價還價」,畢竟,誰讓力帆供著這支西部足球的獨苗呢?有關部門為了改變這一不利局面,提出過「控股球隊」,但未得到滿足,隨後便自己組建了一支球隊叫「重慶FC」,但不善管理,以及嚴重的財政漏洞,讓這支球隊僅僅存活了3年,便黯然解散。
如今,雖然球隊還叫重慶,但母公司卻是外地資本,所以,很難獲得與力帆集團相近的地位。對於一家企業而言,無論是過去的蔣立章,還是如今的易仁濤,當代集團在有關部門獲得的支持幾乎是微乎其微,每年幾億的投資,卻換不來實際回報,作為職業商人來說,無疑讓人心灰意冷。
所以,假如重慶有關部門能「慷慨」的拿出5000萬,甚至3000萬,那麼,俱樂部今年的財政危機就將迎刃而解,球隊也能順利活下去,而不需要靠賣球員獲利。
其實,地區有關部門直接給予球隊獎勵的案例不少。比如,今年年初的深圳佳兆業,因替補天海「升超」,便獲得了3500萬的現金獎勵,並許諾:「如能闖進爭冠組,哪怕拿到第八名,還能拿到8000萬的重獎!」此外,作為英雄城的代表武漢卓爾,通過超甲附加賽才涉險過關,留在了中超,因此,武漢有關部門還是給予了球隊3000萬的保級獎金。這是大家或許知道的兩個案例,而現在,以中超倒數第2身價,獲得中超正數第6名的重慶當代,卻要成為沒人管的「孩子」嗎?
如今,俱樂部全體緘默,球員在經紀人的鼓動下,繞開球隊去和其他俱樂部接觸,造成轉會流言四起,俱樂部在等待重慶有關部門的幫助。是繼續賣主力,還是得到直接的現金扶持,甚至於最終解散,或許,只能看天意了。
但我希望,這支西部足球的獨苗繼續存活下去,無奈球隊周邊太微薄,現場套票開售還遙遙無期,作為球迷,作為重慶球迷,我真的感到力不從心。
文|重慶足球老中醫
(感謝大家的支持,祝大家新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