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間,楊國福麻辣燙火出圈了。
起因是有人在明星張亮的微博下,吐槽「張亮麻辣燙」難吃,遭到張亮本人親自懟:去吃楊國福啊。
結果楊國福麻辣燙隔空喊話請張亮做代言人,當晚還衝上微博熱搜:
本來這場烏龍事件的主角是張亮,結果最後贏家居然是對手楊國福麻辣燙。
說實在的,直到現在,很多網友也認為「張亮麻辣燙」是明星張亮開的店,但事實上,二人毫無關係。
明星張亮不僅沒有麻辣燙店,還曾因「張亮麻辣燙」名譽侵權,發生過一些法律糾紛。
張亮麻辣燙創始人
最戲劇的是,張亮麻辣燙和楊國福麻辣燙的創始人,倆人頗有淵源,甚至還有點「關係」,以至於談論起麻辣燙歷史,這二人可以看作是中國麻辣燙江湖的縮影。
1
東北男人,徵服川味麻辣燙
麻辣燙----川渝地區典型小吃之一,怎麼也沒想到日後會由兩位東北男人引領走向全國。
要說這過程,還真是不容易。
1970年出生的楊國福,家庭條件不算好,家裡大大小小一共五個姐妹,連溫飽都成問題。
15歲那年,楊國福初中沒念完就輟學回家務農,有時還得去縣城收破爛,把工地裝水泥的袋子清洗乾淨後,再賣給別人裝炭。經常幹著灰頭土臉的買賣,楊國福在財經雜誌的採訪中回憶:
「摟這些袋子,就像西遊記裡的妖怪出來了,呼呼的全是煙。抖完了滿身滿面的灰塵,只露出兩隻眼睛。」
這邊楊國福還在費勁討生活,那邊張亮才剛剛出生。
1、小鎮青年的闖蕩夢
90年代初,楊國福決定去城外闖闖,首選哈爾濱,跟著姑姑在夜市上擺攤,晚上賣燒烤,早上賣早餐。
二十多歲的年紀,最容易懷揣夢想的時候,楊國福也是。
在哈爾濱,楊國福見識到城市該有的繁華,也讓這個小鎮青年的野心開始發芽。
當時有一家快餐店,每天人滿為患,就賣麻辣燙和烤餅,當時還沒有自選菜品的模式,但仍舊擁有大量的顧客前往。
說不眼紅是假的,楊國福思前想後決定自己試試。
2000年,花費500元租金,楊國福擁有了一個幾平米的小地下室,用來研製有特色的麻辣燙底料。
2、被改良後的「麻辣燙」。
一開始別說味道香濃,就連好吃都很難。
在研發麻辣燙底料的時候,沒少出岔子,味道不是缺鹽就是太辣,有顧客不滿:吃的這啥玩意啊。
還有次炒辛香料,結果把鍋給炒。
楊國福的麻辣燙生意,差點就此夭折。
但好在,這一切迎來轉機,在飲食方面,這個東北男人有自己的想法,他覺得現階段的麻辣燙,味道過於辛辣,口味需要適應大眾。於是在研製調料的過程中,他加入了牛骨湯還有其他奶製品。
香濃的骨湯讓不能吃辣的人也能嘗試了,甚至反響還不錯。
「當時麻辣燙是按碗賣的,一碗三塊錢。有的顧客吃一碗麻辣燙,可以續上兩三次湯。」楊國福回憶。
2003年,楊國福麻辣燙的前身——楊記麻辣燙開業成功。
那一年的張亮,工作也不穩定。既做過乘務員、後來又轉行做業務員。但好的是,因為工作原因經常出差,也能夠嘗到全國各地的小吃,在成都吃了麻辣燙後,決定想把這種美食帶回東北。
2005年,楊國福註冊商標,第二年正式對外開放加盟。
同年,張亮東拼西湊了兩萬多元,僱了三個服務生,在哈爾濱香坊區開了一家近100平方米的餐廳,取名為「陽光麻辣燙」。
只是這家店鋪並沒有維持許久,不到一年就草草收場。
原因就是,當時麻辣燙還停留在四川口味,並未對其做改良。
2008年,楊國福麻辣燙已經陸續有商家加盟,最初,楊國福麻辣燙的加盟費定在1000元至3000元不等。
這一年的張亮,事業也有所起色。總結上次開店失敗原因後,張亮將川味麻辣燙按照東北人的口味加以調製,成功切入東北市場,第一家店鋪在離哈爾濱市區23公裡的阿城區開業。
自此,兩個東北男人開始了東北麻辣燙的版圖擴張之路。
2
東北麻辣燙
二王一戰pick誰?
2014年之前,這兩家的勢力範圍還未跨過長江;
2014年開始,一路南下壯大至中國的東部地區;
2016年,楊國福、張亮實現了對中國市場的幾乎全壟斷。
但加盟之路相似,實則有所不同。
1、加盟的差異
楊國福開啟加盟模式後,日子過得不錯,僅靠加盟費一年就能賺兩三百萬元,基本實現財務自由。
但經營一年,問題暴露出來。
楊國福本人
加盟商良莠不齊,缺乏服務意識,很多加盟店老闆都抱著「愛吃不吃「的想法經營餐廳,導致楊國福品牌口碑越來越差。
2010年,楊國福做了個大膽的決定:叫停加盟。
對於那些意願加盟的廠商,楊國福開啟篩選機制,以前是人挑品牌,現在是品牌挑人,並用區域總代理的方式,繼續擴大總部市場。
而張亮麻辣燙呢,在加盟費方面,會比楊國福的價錢低,這也是它的策略之一。
一線城市,張亮不到2萬,而楊國福則遠超2萬塊。
張亮麻辣燙加盟費
楊國福麻辣燙加盟費
說到加盟費便宜,張亮自有道理。
公司決策裡有一個重要的「不一樣」,就是讓合伙人和團隊「時時保持克制,少賺加盟商的錢」。
這也是張亮區別於楊國福的一個最大不同,依靠的就是對加盟商的「薄利多銷」。
2、二王之爭
即便如此,關於張亮效仿楊國福麻辣燙的傳說就很多。
起初,有媒體報導張亮是楊國福的外甥,在舅舅楊國福那裡負責炒麻辣料,一幹就是三年多,出來後自立門戶,才有了「張亮麻辣燙」。這條信息很快登上微博熱搜,被轉發一萬多次,還有了9000多條評論。
為此,楊國福麻辣燙餐飲服務有限公司生產模塊的負責人回應說,「肯定不是外甥,倆人平輩兒的,關係比表親還遠。」
事實上,張亮親口說過,楊國福是自己姑家的表姐夫。
左張亮,右楊國福
後來在回答《財經》雜誌時,他在解釋自己入行原因時說:
「是因為他先做的麻辣燙,然後咱們才選擇這個項目。感覺這個項目挺好,它入門門檻比較低,能投資得起。」但他同時表示,自己從一開始進入行業就是獨立發展的,與楊國福之間並沒有直接關係。
儘管被否認過,但關於這二者誰是麻辣燙的一番之爭,從來沒斷過。
3
麻辣燙:誰是一番不重要
好吃才是王道
在大眾眼裡,麻辣燙就是接地氣的國民小吃,方便下飯,和火鍋口感類似,卻不用大費周章。
楊國福和張亮,將川味麻辣燙經過改良,實現了更大眾化的口味,的確是一進步。但不可忽視的是,瘋狂擴張背後帶來的一系列問題。
1、食品安全。
張亮和楊國福麻辣燙,都曾面臨過「衛生問題」。
在一些美食點評網站,也能看到有人說從食物中吃出異物的吐槽。
不難看出,瘋狂擴店的背後難免出現質量危機,這不是只有楊國福和張亮麻辣燙麵臨的問題,而是所有加速擴張企業的通病。
快速發展的市場、瞬息萬變的口味,瘋狂擴店帶來的就是質量和口碑的下滑。
雖然加盟商經過千挑萬選,但在商業規則下,沒有幾個人願意停下來認真打磨。
2、定位弱化
說真的,這兩家麻辣燙刀哥都吃過,我本人真的沒吃出什麼非常明顯的區別,周圍朋友也表示過,沒啥特殊的,隨便吃吃。
詢問了很多人之後,得出的結論就是:不知道選擇的時候去吃其中一家。
沒有處在最頂端也並非最底層,而是中間位置,定位很尷尬。
不知大家發現沒,當下對美食的需求,不僅僅是吃飽那麼簡單的需求了,除了好吃,它已經成為一種社交符號。
比如在某一種食物上,你們對其有同樣的認可,這就是你們區別於其他社交群體的身份。
就這點來說, 張亮和楊國福麻辣燙,還達不到這一要求,極少看到有人安利這二這兩家。
不可否認,張亮和楊國福,一人撐起了中國麻辣燙的半邊天,兩家店合起來已經開了9000多家(楊國福5000多家,張亮4000多家),比肯德基開店還多,甚至連紐約都有張亮和楊國福的身影。
可在口碑上,這二者的評價也只是「眼熟」而已,好吃談不上,混個肚子飽倒還行。
頻繁上榜熱搜帶來的,除了話題量和營銷策略,不變的還是這樣「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尷尬。
說到底,賣吃的還是得看味道,只靠營銷,不會活得太久。
來源:金錯刀 《財經》 紅餐訪談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