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同創新 開放共享 長三角科技合作凝聚共贏「向心力」

2020-12-04 瀟湘晨報

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時代大背景下,如何讓資金、人才、技術等科創資源充分流動、實現更多應用成果落地轉化,從而更好地服務於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的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日前,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分論壇暨長三角科技合作交流洽談會在連雲港市召開,本次會議以「長三角城市合作:新動能、新格局、新作為」為主題,長三角區域內眾多政府領導、專家學者和行業大咖齊聚一堂,圍繞進一步推動長三角科技合作與交流的相關議題展開討論。

科技成果轉化跨越「死亡之谷」

科技成果的產業轉化過程,被業界稱為「死亡之谷」。也就是說,在實驗室的成果與被市場接受的商品之間,橫亙著一條技術落地的鴻溝,跨過去了,科技創新才能真正實現其市場價值與社會價值,科技創富效應才會水到渠成。

「當今的中國,我認為對於像我這樣的科技工作者來說,算得上是一個『黃金時代』,但即使遇上了這樣一個好時代,想要把科技成果更好更快地轉化為產業創新仍然是困難重重。」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深度感知技術研究所所長嶽玉濤是美國普渡大學的計算物理學博士,在雷達和電磁場等專業領域有著300多項發明專利。在他看來,純市場化的商業規則下,科技成果轉化經常會面臨一種「市場失靈」的局面,「這裡就需要在純市場規則之外的另一種力量,即有人能夠有足夠的耐心和足夠深遠的眼光來持續大規模地投入,直到成功或失敗」。

2013年,為了助推科技成果轉化跨越「死亡之谷」,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應運而生。江蘇省委省政府的定位是,從科學研究到成果轉化的關鍵環節,著力破除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探索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體制機制,打通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通道。

「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成立六年多來,在江蘇構建了一個比較完善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這一創新體系的各個組成要素從人才生態、空間生態和金融生態三個方面,在促進長三角一體化和城市群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發揮出重要的作用。」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劉慶在會上表示。

構建區域一體化「科創圈」

借鑑區域經濟學和城市地理學的相關理論,科創圈是區域科技創新一體化的主體形態,是區域內城市推動科技創新資源共享、提高科技創新效率、增加科技創新成果產出、提升區域整體科技創新競爭力和影響力的一種空間表現形式。

「科創圈是由區域內城市科技創新引發的經濟極化效應和知識溢出效應產生的科技創新資源在空間集聚與擴散的結果。」江蘇省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孫斌提出,以上海為龍頭,南京、杭州、合肥等城市為骨幹節點,優化配置都市圈創新型城市資源,聯合發展G60、G42、G25科創和產業創新走廊及生態經濟走廊,共同推進「核級引領、圈層遞進、點帶聯動」的長三角科創圈建設。

事實上,長三角對於構建區域一體化科創圈有著充足的底氣和基礎。截至目前,長三角區域匯聚了全國近1/3的研發經費支出、1/3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1/5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高新區。

與此同時,由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牽頭,聯合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江蘇省科技情報研究所和安徽省科技情報研究所於近日共同發布的《2020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也顯示,以資源共享、創新合作、成果共用、產業聯動、環境支撐等指標為測度,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總指數從基期2011年的100.00分增長至2019年的204.16分,較2011年翻了一番多,彰顯了長三角區域科技創新協同合作攻關的蓬勃態勢。

多方聯動共搭科創舞臺

「我認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科技協同創新應該是一個最重要的抓手。因為我們長三角有著非常豐富的科教資源和優勢,這些資源和優勢如何轉變成產業優勢,以及轉化為經濟優勢,我覺得至關重要。」劉慶坦言,過去長三角區域內的科技創新雖有一些協同現象,但相對來說較為無序,「應該通過長三角的科技協同創新,真正產生一個更高水平的科技供給地,來支撐全國的高質量發展。」

在長三角科技協同創新徵程中,政府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南京江北新區管委會副主任陳潺嵋認為,江北新區首先應該成為創新的引領者,要在江北新區範圍內營造出支持創新的濃厚氛圍和熱度。「我們要能做到鼓勵創新和寬容失敗並舉,使創新的火花在江北新區的每一個角落燃動,這就要求在面上要營造創新的軟環境。」

上海技術交易所是由科技部和上海市政府共同組建的首家國家級常設技術市場。「本質上,我們這個交易所不是上海市一家的,而是屬於整個長三角的。非常希望浙江、江蘇、安徽等地的股東能夠踴躍進入交易所的改制中。」上海技術交易所總裁顏明峰提出,未來上海技術交易所將致力於服務整個長三角地區,讓各種技術資源、資本資源和企業需求資源都能在這個平臺上發揮作用,凸顯其「共建、共用、共享」屬性。

金融資本是搭建科創舞臺不可或缺的一環。「對於VC來說,投資創新絕對沒人會反對,但是從內心而言,我們其實更想投成長,就是創新中帶著正能量的那一部分,創新其實有很多方向,我們希望能找到最精準的那段,因為VC是優選,而不是普惠。」毅達資本創始合伙人黃韜表示,「如果一個團隊的技術方向能和國家所倡導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相吻合,並且這個團隊本身具備相應的條件和優勢,我們會不遺餘力地進行支持。」

江蘇經濟報記者 曾 偉

【來源:江蘇經濟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智庫動態|長三角協同創新的三個主方向
    《報告》分為三個部分:長三角創新一體化的三個視角、長三角產業創新一體化建議,以及政策建議。報告認為,推進長三角科技和產業創新一體化發展,既包括三省一市各區域科技與產業的創新協調,也包括創新群落中「政產學研介媒」等主體的有機協同,還包括將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兩個環節連通並產生耦合效應的鏈式創新。
  • 推動開放科學和開源創新 共同建設世界科技共同體
    ——開放科學與開源創新合作論壇,在北京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展示中心成功舉辦。本次論壇以「開源創新與科技發展」為主題,由中國科協、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共同主辦。懷進鵬在致辭中指出,開放科學、開源創新是全球技術應用和產業數位化發展的基石,也是推進科技創新,解決人類共同困難和挑戰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模式。
  • 聲納|凝聚更強大合力 促進高質量發展 ——論紮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
    、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全方位開放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要看到,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更加凸顯了加快提高我國科技創新能力的緊迫性。還要看到,近來經濟全球化遭遇倒流逆風,越是這樣我們越是要高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旗幟,堅定不移維護和引領經濟全球化。
  • 國際創新創意產業投資合作促進中心長三角分中心在相城區揭牌
    今天(12月1日),「產業賦能 共贏合作」國際創新創意產業投資合作促進中心長三角分中心揭牌儀式在蘇州市相城區舉行。來自商務部投資促進事務局、北京電子城高科技集團、清華x-lab和優秀科技項目的近百位嘉賓出席活動,共話長三角協同創新發展。
  • 「最新」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如何推進?聽聽他們怎麼說!
    ②科技基礎設施集群穩步推進,成立上海量子科學研究中心,協同創新網絡體系加快構建,開通長三角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金融領域進一步開放創新,截至2019年12月底,科創板上市企業中長三角企業佔比達到47.1%。
  • 上海青浦、江蘇吳江、浙江嘉善三地協同推動制度創新長三角 探路...
    原標題:上海青浦、江蘇吳江、浙江嘉善三地協同推動制度創新長三角 探路一體化更多可能(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核心閱讀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設立一年以來,緊緊圍繞一體化制度創新,形成了32項具有開創性的成果。
  • 2035年全面建成全球領先的科技創新共同體 《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
    為加強長三角區域創新一體化,科技部近日印發《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發展規劃》。    《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發展規劃》將長三角區域定位為「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原始創新動力源、融合創新示範區、開放創新引領區」,力爭到2025年形成現代化、國際化的科技創新共同體,到2035年全面建成全球領先的科技創新共同體。《規劃》從"協同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構建開放融合的創新生態環境、聚力打造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共同推進開放創新"等方面提出了詳細發展目標。
  • 從集成電路到量子通信,今年長三角重大合作事項有啥特點?
    在2020年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期間,科技創新和產業聯動成為場內外的高頻詞。6月6日上午,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重大合作事項籤約儀式在湖州舉行,共計籤約重大合作事項19項,其中產業合作、科技創新領域佔比近一半。
  • 凝聚共識 形成合力 加快推進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
    一是有利於提升長三角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能級和水平,引領我國參與全球合作和競爭。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大循環,至今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回溯改革開放走過的輝煌歷程,從40多年前的打開國門搞建設到新時代改革開放再出發,迫切要求我國在更廣領域和更高水平上參與全球合作和競爭。
  • 長三角企業文化建設合作交流論壇在上海舉行
    此次長三角一市三省建立企業文化建設合作平臺,探索跨地區橫向企業文化建設互動合作常態化機制,舉辦企業文化建設發展論壇,推動建立長三角企業文化研究的學術共同體,促進企業文化的內涵發展、開放發展和差異發展。論壇期間,蘇浙皖三省宣傳部領導圍繞「長三角企業發展思考與願景」作主旨演講。
  • ​國際創新創意產業投資合作促進中心長三角分中心揭牌
    12月1日,國際創新創意產業投資合作促進中心長三角分中心落戶蘇州相城經濟技術開發區,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首個央地合作投資促進實體化平臺。據悉,該平臺將通過各方力量的協同合作,努力實現高精尖產業轉移和人才、資本等產業要素的整合落地,推動長三角地區新舊動能轉換與產業轉型升級,並形成在相關區域乃至全國範圍內可複製、可推廣的發展模式,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 專訪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長王建宇: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科技創新需要...
    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建宇在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表示,中科院上海分院今年除了繼續推進上海科創中心建設之外,更多地會聚焦兩大任務,一個是長三角一體化中的科技創新協作,另一個就是與自貿區臨港新片區的合作。「我們(中科院上海分院)也會把在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G60科創走廊等比較分散的力量組織起來,形成一個比較大的團隊。」
  • 海南6家單位加入「100+N」開放協同創新體系
    中新網海口12月11日電 (黃藝)由科技部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海南省科技廳共同主辦的「100+N」開放協同創新體系(下稱「100+N」體系)建設海南會議暨南繁種業科技協同創新交流會11日在海口舉行。會上,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和海南省科技廳與海南大學、中國熱帶農業科學研究院、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五指山市人民政府、海南廣陵高科實業有限公司、海南中正水產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單位籤訂了《「100+N」開放協同創新體系建設合作備忘錄》。
  • 國科大與山東省教育廳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共同探索科教結合協同育人新模式,加強科技創新人才培養。  根據協議,國科大和山東省教育廳將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教育部與中科院聯合發起的「科教結合協同育人行動計劃」,堅持目標導向研究與培育新興交叉學科相結合,實現科教優勢互補和深度融合,開展人才聯合培養、重大科技項目協作攻關,重點實施研究生聯合培養提升、青年教師訪學託舉、重大科研項目合作、科研平臺開放共享、研究生實踐基地建設、國際合作交流拓展等「六大計劃」,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水平創新創業人才
  • 共享資源要素,浙江布局工程師協同創新中心 給特色產業裝上「最強...
    2020年,浙江在全省布局建設特色產業工程師協同創新中心,通過集聚一批海內外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等相關領域的工程師,共享技術、成果、人才等資源要素,為地方特色產業裝上「最強大腦」,助推浙江產業轉型升級。  日前,記者探訪溫嶺、瑞安、北侖等地的特色產業工程師協同創新中心,看這個「最強大腦」究竟如何運轉?
  • 開放創新,共贏AI新時代
    華為副總裁、計算產品線總裁鄧泰華在主論壇上就開放創新,與業界夥伴共建生態、促進人工智慧產業發展等話題做了精彩分享。針對中國AI產業的現狀,在科技部統籌規劃下,以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促進人工智慧基礎設施建設,帶動AI產業發展。
  • Frank打開長三角「盲盒」②|國產機器人如何暢跑全球?
    「我們的諧波減速機合作夥伴在蘇州,我們的伺服電機合作夥伴在蘇州和上海,我們的鑄件和齒輪合作夥伴在常州。」肖永強介紹,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的深入推進,公司基本形成了從核心零部件、到整機再到集成解決方案的全產業鏈協同發展格局。「公司的核心零部件一半以上來自長三角區域,國產化率已達80%以上,並預計在未來2年達到90%以上。」
  • 「100+N」搭建農業科技創新「朋友圈」
    原標題:「100+N」搭建農業科技創新「朋友圈」12月9日,由科技部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簡稱科技部農村中心)和安徽省科學技術廳(簡稱安徽省科技廳)共同主辦、安徽農業大學承辦的「100+N」開放協同創新體系建設安徽會議暨部分新農村發展研究院交流會在合肥召開。
  • 如何加強國防科技協同創新宏觀統籌?
    目前,在中央軍民融合委員會的統一部署下,部分地區或領域也出臺了一些有關科研儀器設備開放共享的文件,但由於缺乏統一的組織和協調,我國尚未形成國防科技協同創新資源利用的合理機制和有效路徑,國防科技創新資源還處於「分散、分頭、缺乏整合」的狀態。
  • 開放共贏、協同成長 2020騰訊視頻內容生態大會召開
    構建生態全景循環 推動內容價值新進階隨著產業協同日益密切及用戶視聽需求的多元化,內容生態成為了網絡視頻平臺的建設重點。以不斷進化的技術中臺、龐大用戶基數和多樣化業務形態為基礎,以優質海量IP與多元化運營方式為承託,騰訊視頻已經構建起了長、中、短多領域內容協同發展的良性生態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