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侵害中樞神經系統而引起的一種急性致死性人畜共患傳染病,病死率高達100%,俗稱恐水症、瘋狗病。
狂犬病病毒幾乎能感染所有溫血動物,攜帶狂犬病毒的動物是最重要的傳染源。
在自然條件下,主要的易感動物是犬科、貓科、鼬科、浣熊科、嚙齒類和翼手類動物,例如狗、貓、狐狸、狼、豺、豹、浣熊、獴、鼬、蝙蝠等。
在亞洲、非洲等狂犬病流行嚴重的國家,犬和貓是最常見的傳播動物。我國將其列為二類動物疫病。
那麼,狗狗或貓咪感染了病毒發病時有哪些表現呢?
狂暴型可分為前驅期、興奮期和麻痺期,整個病程為6~8天,個別可達10天。
約為半天到2天。
病犬精神沉鬱,常躲在暗處,不願和人接近或不聽呼喚,強迫牽引則咬畜主。
食慾反常,喜吃異物,喉頭輕度麻痺,吞咽時頸部伸展。
瞳孔散大,反射機能亢進,輕度刺激即興奮,有時望空撲咬;性慾亢進,嗅舔自己或其他犬的性器官;唾液分泌逐漸增多,後軀軟弱。
約2~4天,病犬高度興奮,表現狂暴,常攻擊人和其他動物。
狂暴和沉鬱交替出現,疲勞時臥地不動,不久又立起,表現一種特殊的斜視惶恐表情。隨病勢發展,陷於意識障礙,反射紊亂,顯著消瘦,吠聲嘶啞,眼球凹陷,散瞳或縮瞳,下頜麻痺,流涎和夾尾等。
約1~2天。下頜下垂,舌脫出口外,流涎顯著,後軀及四肢麻痺導致臥地不起,因呼吸中樞麻痺或衰竭而死。
麻痺型的興奮期很短或只有輕微興奮表現即轉入麻痺期。表現喉頭、下頜、後軀麻痺,流涎顯著、吞咽困難和恐水等,經2~4天死亡。
一般為狂暴型,症狀與犬的相似,但病程較短,出現症狀後2~4天死亡。發病時常蜷縮在陰暗處,受刺激後攻擊其他動物和人。
牛、羊、豬、馬等動物發生狂犬病時,多表現為精神興奮、性慾亢進、流涎和具有攻擊性,最後麻痺衰竭而死。
狂犬病目前尚無有效的臨床治療方法,幾乎100%死亡,但狂犬病是可以有效預防的。
國內外有識之士一直在呼籲只有加強犬只管理與免疫才能有效地控制狂犬病的流行。
但是我國一直未能建立犬只管理的長效機制,更談不上無主(流浪)犬只的收容或殺滅機制。
大部分城市地區犬只只有登記沒有管理,狂犬病危害較重的農村地區犬只管理基本上是空白。
國際上公認犬只免疫率達到70%以上才能有效控制狂犬病的流行,然而調查表明,我國大部分地區的犬、貓免疫率極低,農村地區犬只免疫率僅為10%至20%,貓則幾乎沒有進行過免疫。
我們再次呼籲:
讓我們一起行動,文明養犬,主動給可愛的狗狗和貓咪接種疫苗,保護好我們和他人的健康。
資料來源:國家動物狂犬病防治計劃(2017-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