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科學走到盡頭了嗎?楊振寧是第二個開爾文勳爵?答案是有可能

2020-10-18 星辰大海種花家

似乎有回到了十九世紀末的時代,牛頓經典力學一桶漿糊,麥克斯韋方程組搞定了電磁學,我們還有什麼要做的,不過就是修修補補而已,持有這個論點的不乏少數,其中就包括普朗克的導師菲利普·馮·約利,估計大家也不認識菲利普·馮·約利,但應該認識普朗克吧,無論是他偉大的量子力學成就還是他的盛世美顏。

十九世紀末:科學界的問題都解決完了嗎?

在十九世紀末的時代背景下,普朗克的導師菲利普·馮·約利是這樣對普朗克說的:

「這門科學中的一切都已經被研究了,只有一些不重要的空白需要被填補」

當然普朗克的回覆也很經典:

「我並不期望發現新大陸,只希望理解已經存在的物理學基礎,或許能將其加深。」

準確的說當時確實是經典力學、經典電動力學和經典熱力學的黃金時期,物理大廈也都已經構建完畢,但也許只有幾個人才知道這座大廈即將傾覆,而這來自幾個並不起眼的「窟窿」!

1、牛頓絕對時空觀的以太沒有找到,引力成了超距作用

2、黑體輻射的紫外災變

(其實遠不止兩個,還有放射性元素發現,X射線以及盧瑟福發現的元素嬗變等)

當然這「兩朵烏雲」在普朗克的大學期間並沒有爆發,而他也以優秀的成績在慕尼黑大學順利拿到了博士學位,並且在亥姆霍茲和基爾霍夫的骨灰級熱力學領袖的引領下,普朗克一頭扎入了熱力學領域。此時時間線是1889年4月。

在此前兩年的1887年,麥可遜和莫雷展開了一個幾乎顛覆經典力學的「絕對參考系」光幹涉實驗,這個史稱「麥可遜-莫雷實驗」終結了以太說,引力成了赤裸裸的超距作用。當然此時大家都不太相信這個結果,而是展開了反覆試驗。

原理如動圖,非常容易理解

當時關於熱力學最熱門的課題是「黑體輻射」,在對輻射波段以及輻射能量上有很深的認識,但當要計算整個長波輻射到短波輻射時卻出現問題了!

黑體輻射維恩公式:在短波輻射領域非常貼合實際測量

黑體輻射瑞麗-金斯公式:在長波輻射領域非常貼合實際測量

但兩者都不能在對方領域計算,而且誤差極大,特別是瑞利-金斯公式,在紫外波段計算的結果直接趨向於無窮大,這就是紫災變的來歷。普朗克對此展開了研究,並且受到玻爾茲曼的啟發,將能量能連續輻射的模式修改成了能量子模式,結果完美解決了黑體輻射的全波段統一公式計算的問題

而1916年愛因斯坦發表的廣義相對論,則補上了以太的漏洞,質量彎曲空間的模式來解釋了引力的傳遞,而且水星進動問題上完美解決了牛頓挖的大坑,在1919年的日食觀測上也證明了光線會受到大質量天體作用而走「彎路」!

二十一世紀初:科學界的問題都解決完了嗎?

楊振寧在反對中國建設CEPC上說過一句話「物理界的盛宴已過」,這話和當年開爾文勳爵的原話十分相似,他是這樣說的:

「物理學的未來,將只有在小數點第六位後面去找」

看起來似乎是這樣,但開爾文勳爵卻沒有想到,在他去世前,看到了量子力學正在生根發芽,在他去世後九年,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以顛覆性的姿態將牛頓經典力學拉下神壇。這距離他說這句話不過是二十年不到而已。

人類是不是太高傲自大了呢?

關於楊振寧的言論,相信他有為中國考慮的一面,希望將這些錢投入到更需要的地方,比如培養人才,展開建設,但人各有志,也許中國現在的想法已經不一樣了!

比如他的好意就被中科院王貽芳院士列了七條反駁意見,當然我們其他就不提了,特別關於科學最前沿的描述方式我們來圍觀一下:

LHC對希格斯粒子的測量精度只有10%,未來的CEPC可以達到1%,可以確認希格斯粒子的性質,是否與預言的標準模型一直,測量其自耦合與真空相變模式。未來在確認的過程中也有可能發現新伴隨粒子,非點結構的希格斯粒子等。

這是高能粒子物理界的問題,除了這些外,還有超弦理論,曾經超弦理論是最有可能將時間、空間和物質統一起來,但現在超限理論的發展似乎有些不受控制

弦論的擁護者認為它是目前我們所知的理論中唯一一個有潛力成為真正的「萬物理論」的。20世紀90年代,研究者通過「對偶性」(數學上的等價性)把5種弦論分支相互聯繫起來,增強了物理學家對弦論的信心。如今,研究者認為,這些分支理論其實是一個基礎理論的特殊情況,他們稱這個基礎理論為M理論。不過,M理論的方程至今仍遠未完成。

未來會走到哪裡,我們會現在能判定嗎?

對於宇宙誕生那一刻的追尋也是我們探索的最大動力,但當前最成熟觀測手段的極限是宇宙誕生後37.9萬年的微波背景輻射,因為之前的光被宇宙「濃湯」所束縛,光學或者電磁波段都無能為力,但引力波可以,直達宇宙誕生的那一聲啼哭

因為在宇宙誕生的第一個普朗克時間內,引力就誕生了,從這一刻開始引力就開始發揮作用,而此時的引力對於時空的擾動,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但由於宇宙的膨脹也會將引力波的傳遞無限拉伸,我們用什麼技術去還原?即使被拉伸也會比微波背景輻射看得更遠。

地基探測器探測引力波的頻率範圍是1赫茲~10^4赫茲。

除了地基引力波探測器之外,還在籌備「雷射幹涉太空引力波天線」(eLISA)。理論上,eLISA探測引力波頻率範圍為10^-5赫茲~1赫茲。

有那麼多問題懸而未決,我們的基礎科學走到頭了嗎?也許我們才剛剛開始,從牛頓時代起300多年時間建立的科學體系,也不過是未來的旅行打好行囊而已,哪裡才是目的地,沒有人會知道,但我們知道必須一直往前走。

相關焦點

  • 人類沒有解開的未解之謎實在太多了,基礎科學已經走到了盡頭嗎
    舉報   《三體》裡面的丁儀在接觸水滴前說的話:  「孩子們,你們知道我這些年都在幹什麼嗎?
  • 看到一篇文章說科學家在基礎科學上已經走到了盡頭?大家怎麼看?
    #了不起的基礎科學#關於「基礎科學」走到盡頭的論調其實關於「基礎科學」走到盡頭的論調一直都有,不光是現在,以前也有。比如:20世紀前後,就有個科學家,我們親切地稱呼他叫做開爾文爵士。他就曾經發表過這樣的言論:當今物理學(這裡指的是19世紀末的物理學)已經不會有什麼新的進展了。剩下的工作只是讓測量精確一些,再精確一些而已。當時,他還指出物理學只需要再打兩個小補丁,也就是著名的兩朵「烏雲」,這兩朵烏雲一個是黑體輻射,一個是以太。
  • 「熱力學之父」——開爾文
    開爾文,原名威廉·湯姆森,因為他在科學上的成就和對大西洋電纜工程的貢獻,獲英女皇授予開爾文勳爵銜,所以後世才改稱他為開爾文。開爾文曾提出著名的「開爾文問題」肥皂泡中的「開爾文問題」,是熱力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開爾文一生謙虛勤奮,意志堅強,不怕失敗,百折不撓。在對待困難問題上他講:「我們都感到,對困難必須正視,不能迴避;應當把它放在心裡,希望能夠解決它。
  • 楊振寧為什麼在時隔四十年之後,第二次反對中國建造超級對撞機?
    從二十世紀中葉開始,基礎科學進步中很大一部分來自於高能物理,從楊振寧的楊-米爾斯方程與楊-巴克斯方程開始到標準粒子模型建立,僅僅在楊振寧門下就先後還有7個諾貝爾獎跟楊-米爾斯方程有關,而這些理論的驗證,大都需要加速器來實現,因此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後是加速器發展的黃金時間。
  • 基礎科學停滯不前,是誰鎖死了人類的進步?可能有兩個關鍵因素
    如果你去了解上個世紀的基礎科學,你就會發現相對論是上個世紀提出的,它讓我們對宇宙空間有了更深層的認識。量子力學的建立也是在上個世紀 ,讓人類初步走進了微觀世界,看到了微觀粒子的運動模式。抗生素也是在上個世紀出現的,它讓瘋狂的細菌低下了頭,給人類的健康帶來了巨大的福音。上個世紀還有很多的基礎科學,這些基礎科學是科技應用的基礎,沒有它們就不會有後來不斷出現的各種科技。
  • 宇宙有沒有盡頭?盡頭會怎樣?宇宙有限還是無限?科學告訴你答案
    宇宙有沒有盡頭這個問題我猜很多人都想過,反正我有想過,小的時候覺得宇宙挺不可思議的,它是無窮無盡的嗎?在我的小腦袋裡是理解不了無窮無儘是一種怎樣的狀態的……那它是有盡頭的嗎?那假如我走到宇宙的盡頭會怎麼樣?會看到什麼?……這個問題那時的我怎麼想也想不通……現在看來,宇宙當然是沒有盡頭的,萬一有盡頭,走到盡頭怎麼辦?撞牆嗎?還是一腳踩空?
  • 有沒有盡頭?到了盡頭會怎樣?科學告訴你答案
    宇宙有沒有盡頭這個問題我猜很多人都想過,反正我有想過,小的時候覺得宇宙挺不可思議的,它是無窮無盡的嗎?在我的小腦袋裡是理解不了無窮無儘是一種怎樣的狀態的……那它是有盡頭的嗎?那假如我走到宇宙的盡頭會怎麼樣?會看到什麼?……這個問題那時的我怎麼想也想不通……現在看來,宇宙當然是沒有盡頭的,萬一有盡頭,走到盡頭怎麼辦?撞牆嗎?還是一腳踩空?
  •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成果有哪些?與楊振寧相比如何?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成立到現在,有什麼研究成果嗎?他們的水平能比得過楊振寧嗎?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IHEP),全球八大高能物理研究所之一!不僅讓中國在高能粒子物理界入了門,而且還因此培養出大批基礎科學人才!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示意圖!
  • 開爾文與玻爾茲曼常數
    這個「無限冷」的想法讓許多物理學家著迷,1848年,開爾文勳爵發表了題為《論絕對溫標》的論文,指出絕對零度事實上是-273 ℃。國際單位制中的熱力學溫度(絕對溫度)的單位以開爾文勳爵的名字命名為開爾文(K)。
  • 楊振寧:過去120年偉大的科學成就都是從基礎科學開始的
    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作了題為「科學與未來」的主旨報告。為了聆聽楊振寧的報告,不少學生提前3個多小時就來排隊。報告開始前,雖然他還沒有走上講臺,但聽眾席早已響起熱烈的掌聲。不一會,今年97歲高齡的楊振寧在校領導的攙扶下,手持拐杖,走上講臺,他精神很好,笑容滿面。在過去的120年裡,科學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改變了人類的命運。
  • 中國欲耗費1400億,建造「粒子對撞機」為何遭楊振寧極力反對?
    菲爾茲獎得主丘成桐和中科院高能所所長王貽芳表示支持,而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則持反對意見。當然,楊振寧並不是反對高能物理繼續發展,而反對的是中國今天開始建造超大對撞機!他認為CEPC耗資太過龐大,可能超過200億美元,中國GDP雖然已躍居世界第二,但中國仍然只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還有急待解決的環保問題,教育問題,醫藥健康問題等等。
  • 毛細冷凝:沙堡與開爾文方程
    根據最新發布在《自然》上的論文,由諾貝爾獎得主安德烈·吉姆(Andre Geim)領導的曼徹斯特大學的研究團隊為存在了150年之久的物理學疑難問題提供了答案:即為什麼可用宏觀方程和大量水的宏觀特徵合理地描述毛細管凝結(一種基本的微觀現象,涉及幾個水分子層)。這是巧合還是自然規律?毛細冷凝會嚴重影響摩擦,粘附,靜摩擦,潤滑和腐蝕等特性。
  • 在未來,我們的地球會毀滅消失嗎?所以我們走到了盡頭了?
    在未來,我們的地球會毀滅消失嗎?所以我們走到了盡頭了?,那麼在遙遠的未來,地球會有怎樣的結局呢?第一種地球有可能被太陽吞噬,成為紅巨星的一部分;第二種地球有可能會偏離軌道,向著外太陽系前行,而這個前行的過程有可能遭遇土星或者木星從而被這兩顆巨大的天體撕碎;
  • 基礎物理很久都沒有發展了,是最早的理論開始就錯了嗎?
    這是古希臘先賢們試圖回答的問題,但毫無疑問沒有答案,因為真正的科學時代尚未開啟。量子力學從第一代普朗克到第二代波爾再到第三代海森堡薛丁格....構建起了量子力學的大廈,二十世紀的前30年已經取得將近一半的成績,所謂的物理學黃金時代的說法就是這麼來的,但現代基礎科學並未停滯,而是從另一個角度開啟了另一扇大門
  • 科學有盡頭嗎?科學的盡頭是什麼?
    常常聽到有人說:「科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神學」,那麼這句話對嗎?在展開討論之間,我們需先對這三者進行定義。何為科學?,這個問題對於科學來講至今都無法給出完美的解釋,而人們卻可以在神學中輕易的找到答案。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就可以知道為什麼會有「科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神學」這種說法了。如上所述,雖然人類的歷史長達數百萬年,但人類的科學發展僅僅只有幾百年的歷史,人類的認知能力還遠遠不足以解釋世間萬物。
  • 袁隆平成就能和楊振寧肩並肩嗎?對人類的貢獻,到底誰更大一些?
    對於楊振寧大家也非常熟悉,畢竟十幾年前他和爺孫戀翁帆結婚,那是家喻戶曉的事情,當時因為這個事情,楊振寧的的聲譽受到了很大影響,但他們一起走過了16個年頭,請問現在有那幾對明星的婚姻能堅持16年的?所以即使你當年有偏見,現在也應該放下了!
  • 宇宙有盡頭嗎?宇宙的盡頭是什麼
    那邊宇宙有多大?他有盡頭嗎?如果宇宙有盡頭,他的外面是什麼?是有什麼來放置宇宙?如果宇宙之前沒有,那這個沒有之前又是什麼的有——存在?他是怎樣孕育了宇宙?這是一個永遠無法有回答的問題,那就只能有一個答案,宇宙沒有盡頭,宇宙溼無限的。任何一個哲學真理都是能具體而微的,也就是說規律既適用於星際空間的天體,也會適用於我們的人體。
  • 宇宙有盡頭嗎?宇宙的盡頭是什麼?
    哈嘍大家好這裡是家比劉韓未是貧,每天小編都會跟大家分享有趣好玩的科普內容,本文由家比劉韓未是貧原創撰寫,未經允許禁止其他媒體轉載,接下來我們就步入正題:宇宙有盡頭嗎?如果承認宇宙有盡頭的話,那麼宇宙就是有邊界的咯,可是人類目前還沒有發現宇宙是有邊界的吧。
  • 修正開爾文方程!90後女科學家發現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新現象
    毛細凝聚作為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通常由開爾文方程進行科學描述,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比如,在沙灘上堆砌的「沙堡」,離開了毛細凝聚現象,也無法矗立。沙粒之間會形成一個個很小的凝聚水 「彎月面」,在尺寸很小的時候,相互接觸的沙粒間會產生巨大的副壓,這個壓力可以將每個沙粒相互『粘』在一起。可以想像一旦水幹了之後,沙堡便會坍塌成不定型的沙丘。
  • 修正開爾文方程!90後女科學家發現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新現象
    毛細凝聚作為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通常由開爾文方程進行科學描述,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比如,在沙灘上堆砌的「沙堡」,離開了毛細凝聚現象,也無法矗立。沙粒之間會形成一個個很小的凝聚水 「彎月面」,在尺寸很小的時候,相互接觸的沙粒間會產生巨大的副壓,這個壓力可以將每個沙粒相互『粘』在一起。可以想像一旦水幹了之後,沙堡便會坍塌成不定型的沙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