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我的家,向父老鄉親問好!"----楊向中通過本報傳達濃鬱鄉情。 |
本報駐京記者 程福俊
新聞提示2007年2月18日至25日,中國農曆丁亥年正月初一至初八,美國英文報紙《哈特福德新聞報》(HartfordCour-ant)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連續8天在頭版顯著位置,圖文並茂地隆重介紹了「克隆牛之父」———華裔生物學家楊向中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生故事。出生在河北魏縣的楊向中的奮鬥經歷讓美國人為之動容,美國讀者對此反響強烈。近日,本報記者特別連線撰寫這篇報導的作者哈瑟維·威廉(HathawayWilliam),他對美國讀者因為這篇報導而生出的感動並不意外,因為他自己就是美國人,楊向中的人生經歷最先感動的就是他自己。
◎新聞人物楊向中,1959年7月31日出生於河北省魏縣。1982年畢業於北京農業大學,1987年獲得美國康奈爾大學動物科學碩士學位,1990年獲得康奈爾大學動物科學博士。現擔任美國康乃狄克大學再生生物學中心主任、動物科學系教授。他領導的實驗小組於1999年克隆了美國的第一頭體細胞克隆牛。楊向中實驗室和其他研究所合作,1998年用一頭公牛的耳皮膚細胞克隆了四頭後代,是世界首例雄性動物克隆。楊向中因此被譽為「克隆牛之父」。
中國人的故事每天佔據報紙頭版這篇題為《探索克隆》的長篇報導每天被安排在《哈特福德新聞報》的頭版,文章講述了楊向中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從中國河北農村的養豬倌、赤腳獸醫成長為世界著名科學家的奮鬥歷程。文章中還介紹了他在癌症病魔的折磨下,戰勝疾病,取得一個又一個科研成果的動人事跡。報導描述了楊向中的中國情懷和對推動祖國生物科學發展的夢想。
威廉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文章發表後在美國讀者中引起的關注超乎想像,楊向中的個人經歷吸引了無數美國人。他那自強不息、排除萬難,對科學的探索精神和不屈不撓,百折不回的奮鬥精神,令許多美國讀者深深感動。來自全美四面八方的電子郵件飛向楊向中和文章作者威廉,人們關心楊向中的身體健康,對他表示欽佩,並且給予他最真誠的祝福。
威廉撰寫的文章一經《哈特福德新聞報》發表,許多美國讀者通過網絡連續閱讀了這篇長篇報導。
美國「粉絲」驚嘆楊向中傳奇經歷楊向中是國際頂級的科學家,但其知名範圍也只是在全球科學界。但本文的講述,讓楊向中成了普通美國讀者心目中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在康州,楊向中甚至擁有了很多的美國「粉絲」。
《探索克隆》的作者威廉告訴記者,在康州,不少讀者甚至直接打電話到報社,迫不及待地希望報社能夠用更大的篇幅,儘快將這個故事講完。康州居民巴伯在信中說:「我希望您知道,我每天都迫不及待地想看到新的章節,多麼美妙和有趣的故事啊!您引人入勝地描述了楊向中在人生中所遭遇的巨大的挑戰,請您向楊向中教授轉告:他有著不同尋常的人生,他和他的家庭所顯示出的勇氣、堅忍和堅定不移,給我們所有的人以激勵,閱讀他的人生傳奇令我感到心疼和溫暖。我們為他感到驕傲。我將慶祝他戰勝癌症的每一次成功並深深地希望他健康長壽。」
一位美國讀者已成為楊向中最忠實的「粉絲」,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我為楊向中居住在康州而榮耀!
眾多世界級科學家致信讚賞楊向中康州的助理檢察官霍恩,伊利諾依基因組功能生物學研究所所長萊文教授,康乃狄克大學醫學院院長、康乃狄克大學常務副校長戴克斯,《自然生物》雜誌的資深編輯阿切赫姆,以及許多楊向中在生物研究界同行、認識的與不認識的讀者,甚至連克隆動物多莉羊之父伊恩·維爾莫特(IanWilmut),日本著名生物學家小倉淳郎(AtsuoOgura)等,都發來電子郵件,他們為楊向中的人生經歷所感動,紛紛向他表示崇高的敬意。
《探索克隆》的採寫歷時9個月一些美國讀者表示,以這樣長的篇幅如此隆重地報導一個科學家的人生經歷,在美國是非常罕見的。文章的作者威廉表示,楊向中教授是國際知名的科學家,人類治療性克隆研究領域的權威,在克隆研究領域獲得了多項世界第一。他認識楊向中教授已經很長時間了,他對楊向中教授了解得越深,就越為他的人生經歷所感動,更為他那種頑強地追求科學的精神所吸引。為了寫好這個故事,他花了9個月的時間進行採訪和寫作。他前往聖地牙哥、波士頓、多倫多等地,採訪了逾50名生物學界著名專家學者以及楊向中教授身邊的工作人員、學生及親友,在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撰寫了這篇報導。他在報導完成後表示:「我從未花過這麼多時間來撰寫一個人的故事,無論是美國人還是中國人。在尋找楊向中教授人生軌跡的過程中,兩種文化的交流讓我學到了很多東西。」
《探索克隆》摘譯楊向中1959年7月31日出生在北京以南500多公裡的一個貧困村莊。這是中國農曆的豬年。中國的佔星家說豬年出生的孩子會為了目標拼盡全力,屬豬的人沒有左和右,他們從不退縮。
……
在紐約伊薩卡小鎮的一個小公寓裡,幾個康奈爾大學的中國留學生正在忙著幫助楊向中適應美國的生活。他們說,「向中」美國人說起來太拗口,他應該模仿英文不標準的發音方式。有一個人建議他取一個美國名字,楊向中不知道什麼名字好,此時他回憶起電視上比一個叫「湯姆」的貓更聰明的卡通老鼠,「我將叫傑瑞(Jeery),它看上去是一隻聰明老鼠。」
……
克隆羊多莉的消息對楊向中產生了職業和心理上的重大衝擊,他知道自己具備成為這一領域領先者的知識和經驗。在康乃狄克大學,他擁有自己的實驗室和工具。不久之後,楊找到了一個實現畢生夢想的方法:他可以克隆牲畜的胚胎,並藉此改變類似他故鄉的貧困中國農民的命運。
……
(1999年6月10日)大約在10點,農場的獸醫進行了剖腹產,94磅的克隆牛艾米成為美國第一個克隆動物。艾米的誕生證明,克隆彩虹的那一端蘊藏著一個金礦,不過這不是用複印機複印動物那麼簡單,對於奶牛場主來說這一消息意義深遠。
……
2003年秋季一個刮著大風的日子,44歲的楊向中被三家村的幾十個村民團團包圍。他們都來迎接這位已經成為國家英雄的老鄰居。整個中國都在慶賀楊向中在美國取得的克隆成功。電視編導正在製作有關他的一部紀錄片,將向全國數億觀眾播放。在這座小村莊裡,人們都從心底知道他的成長故事。
……
2005年5月,楊向中正在滿懷自信地從事克隆工作,知名的《科學》雜誌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彈。韓國科學家黃禹錫宣布通過克隆胚胎獲得了11組人類幹細胞,這種效率幾乎是難以想像的。楊向中深感震驚。全世界的關注使得黃禹錫成為韓國民族英雄。複製人類胚胎獲取幹細胞的比賽已經結束,甚至在楊和他的競爭者還沒有起跑就結束了。這是楊向中在生命中第二次感到被科學進步拋棄的苦澀滋味。正如維爾莫特發表克隆羊多莉論文的那一天,楊認為黃禹錫的成功將會開闢醫學研究的一個新天地。
……
楊向中和他的妻子在餐桌上對視無言,在平靜的語氣中,他們要準備楊的死亡。他的癌症8年前從唾腺開始,已經擴散到他的肺部。醫生告訴他,沒有必要進行更多手術,他們對於化療也不樂觀。好消息是,腫瘤在緩慢生長,壞消息是它們有一天將奪走楊向中的生命。
……
這個康乃狄克大學的科學家回到了他的故鄉,在這裡,孩提時代的他差點餓死,和他一樣的知識分子被迫在農場勞動。現在,他正在申請中國幫助他成為全世界第一個複製人類胚胎(獲取)幹細胞的科學家,從而治療人類最致命的疾病。
在和癌症鬥爭的10年歷史中,楊向中已經記不清一些名字或者日期,他甚至忘記了2006年7月31日是他47歲生日。不過,他的朋友、家人、美國的學生和中國的研究同仁記得。他們在一個新裝修的酒店裡等待祝賀他。
……
在他位於康涅迭戈斯託斯的家中,楊向中每天早起,在茶葉和麵食中加入中國中草藥。每天早上,他要服用波士頓達納法爾伯癌症研究所提供的化療藥片。每天早上,他希望東西方醫學的結合能夠讓他繼續活下去,以便讓他能夠繼續追求一個源自兩種文化的夢想。
本報記者李保元摘譯(原文網址:,0,5466838.special?coll=hc-big-headlines-brea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