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最近火爆的新劇《三十而已》大家都在追。這部劇裡的主人公顧佳,實際上就是一個為了孩子可以不顧一切的女人。為了讓孩子上最好的學校,她可以不擇一切手段。影視作品雖然高於生活,但是實際上還是源於生活的。在順義區,其實還有很多現實版本的「顧佳」式媽媽,這些媽媽為了給孩子營造最好的成長環境,一年將近為孩子花掉了幾百萬。
據了解,這些順義的媽媽們為了讓孩子上國內外最知名的學校,他們都不惜放棄自己的高薪工作,在家裡當起了全職太太。一切工作和事情都要為孩子讓路,並且花大價錢買了學區房,負債纍纍。
就在我們感慨這些順義媽媽們的偉大的時候,我們也應該反思一個問題,那就是花大價錢讓孩子讀書,為了孩子的教育下血本砸重金的這種教育方式真的對嗎?這對孩子會產生哪些影響呢?01 盤點那些父母為孩子教育砸重金的行為在我們討論這種砸重金的行為之前,我們首先應該先來看看爸爸媽媽們都有哪些行為可以稱得上是砸重金。接下來就來盤點一下,各位爸爸媽媽們看看自己是不是已經中招了。
首先,就是購買學區房。大家都知道,如今我們的小升初實際上是按照學區劃分的,這就導致學區房異常的搶手。很多地方的學區房不僅花錢就可以買到了,還需要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的打點等等。
在那些花重金購買學區房的家長心目中,他們都堅信需要給孩子學習營造良好的環境,把他們送到最好的學校,這樣未來才能上好的高中,大學,之後才可以找到好的工作。這一環接一環,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後果都是不堪設想的。其次就是各種補課班刷起來。大家都秉持不要輸在起跑線上的教育理念,因此很多爸爸媽媽不惜花重金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培優班。前段時間,有一位家長給孩子報七天一萬元的研學班,但是自身的經濟實力不允許,因此就和孩子的爺爺奶奶借錢。不少網友都評論這種行為已經成為了新式啃老行為。很明顯,這位家長也是一位為教育好孩子不惜砸重金的家長。
最後就是吃穿用全部給孩子買最好的。很多爸爸媽媽都喜歡攀比,比不過成績,就開始比外在的一些東西。就像同事一樣,每周都會帶孩子到遊樂場玩,之後再去吃大餐,逛商場,給孩子買各種好看的衣服。一雙小孩子的鞋子甚至都一千多了。孩子也就每周都穿著新鞋子去上學,走路都拉風。其實很多爸爸媽媽都和同事一樣,背後是虛榮心在作怪。
02 砸重金教育孩子真的好嗎?讓我們從一個案例來談起吧!還記得今年那位湖南省文科第四的同學嗎,她本來是留守兒童,但是自己的艱苦努力,最後功夫不負有心人,學業有成,也學到了自己喜歡的考古學專業。如果說孩子的優秀是爸爸媽媽用錢砸出來的,很明顯這位留守兒童就是反例。我們以為給孩子報了各種補課班就可以讓孩子成績更好,以為給孩子花的錢和孩子最後的學習成績是成正比的,但是實際上卻總是事與願違。其實,學習更多的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孩子的內在學習動機才是孩子出奇制勝的法寶。在學習這件事情上,如果沒有興趣,沒有動機,就算是給孩子砸再多的錢,最後也只能是於事無補。但是,很多爸爸媽媽都忽視了學習興趣,學習動機的培養,用繁重的補課來壓迫孩子,最後只能導致錢也沒少花,孩子還喪失了學習的動機。這對孩子的傷害是巨大的,尤其是在如今這個強調終身學習的社會,沒有基本的學習能力,未來在社會上也很難立足。
除此之外,我們發現很多為孩子砸重金的家長們,他們自身也是負債纍纍。就像是剛才提到的案例一樣,為了給孩子報昂貴的研學班,家裡的錢都花光了,還和長輩們借。其實,這種行為是不值得提倡的。我們無論是給孩子花錢還是報補課班等等,都應該量力而行。否則,孩子既痛苦,家長也很難承受。這對雙方都是一種折磨。03 讓教育回歸本真現在我們明白了,給孩子在教育上花的錢和孩子的成就不一定成正比。因此,我們應該正確看待孩子的教育花銷,不是花錢越多越好。在實際的教育中,爸爸媽媽應該注意以下幾點。首先就是不要盲目攀比。孩子是成長中的人,孩子會一點點進步,所以爸爸媽媽也沒必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比較。盲目攀比之下,爸爸媽媽很可能從比孩子轉移到比教育花銷上。剛才我們也說了,這種攀比是虛榮心作怪,並不是花錢越多,孩子越優秀。
其次就是要注重孩子內在動機的培養。孩子學習,歸根結底是自己的事,爸爸媽媽花再多錢也替代不了孩子。因此,要想讓孩子真正的懂得學習,爸爸媽媽們就不能揠苗助長,報各種補課班讓孩子喪失學習的興趣。凡事都要適度,對孩子的補課其實也是如此。最後,爸爸媽媽應該正確認識教育的意義。爸爸媽媽都把升學,就業看成是教育的首要目標,其實教育孩子的目的不僅僅在於此,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形成良好的品質。生活中也會有很多高分低能,甚至是高學歷犯罪者,他們雖然成績優秀,但是沒辦法在社會上立足。因此,爸爸媽媽要正確看待孩子的教育,不是分數高就代表一切。相信爸爸媽媽都能正確看待花重金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了。那麼,大家還有什麼要討論的嗎?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