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布衣如是說
唐高祖李淵有位堂侄,名喚李道玄,此人雖然年輕,但允文允武,頗有乃祖遺風。李淵在長安登基坐殿時,李道玄被堂叔封爵淮陽王,他跟隨堂哥秦王李世民南徵北戰,屢立戰功。
李道玄受李世民影響很大,看到李世民親冒鋒鏑,衝鋒陷陣,所向無敵。李道玄有意效仿,終於在攻打劉武周時,十七歲的李道玄立下赫赫戰功,他率先攻入介州(現在的山西介休)城中。當時守御介休的敵將是宋金剛,他曾多次擊敗李唐名將,而「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李道玄,冒死第一個攻上城頭。李世民對堂弟的英勇表現特別驚奇,並賞賜布帛千匹作為獎賞。
之後,李道玄跟隨秦王李世民徵討鄭帝王世充,期間李世民親率玄甲軍,往來衝殺敵陣,李道玄對李世民的壯舉特別欽佩。夏王竇建德率十萬精銳,南下援鄭攻唐。汜水之戰,李世民率部突襲竇建德的行營。
竇建德大營混亂,夏軍騎兵尚未列陣,唐軍騎兵便直接殺入,但唐軍人數太少,一時間無法突擊。李世民聽聞戰報,率領玄甲軍馳援,淮陽王李道玄身披重鎧,在竇建德大營中,往來衝突幾進幾出,雖然李道玄身上中了多箭,但仗著鎧甲(不知道身上是不是明光鎧)厚重,未曾受傷。
李道玄樂於陷陣衝鋒,在戰場上是位勇冠三軍的「鬥將」,而非獨當一面的大將。他堂叔李淵深知此事,所以在622年七月,李淵為討伐漢東王劉黑闥,拜李道玄為河北道行軍總管,又為他挑選了一位老成持重的宿將史萬寶擔任他的副將,統兵三萬北上迎敵。
這位史萬寶,出身將門,他的祖父史歸,父親史靜,兄弟史萬歲、史萬壽,都是北周隋朝的大將,並以軍功封爵。史萬寶曾因平定王世充和徐元朗有功,被封為原國公。李道玄雖然效仿堂兄李世民,身先士卒,作戰勇猛,但畢竟才十八九歲,經驗太少。所以淮陽王李道玄是這支北伐大軍的名義主帥,軍隊真正控制權在老將史萬寶手中。
李淵本想給堂侄找個靠譜的老師,帶帶他怎麼行軍打仗,沒想到這個史萬寶經驗雖多,但人品不行,瞧不起年輕的李道玄,經常倚老賣老。年輕的淮陽王心眼太實,將大軍指揮權交給副將史萬寶,自己效仿堂兄李世民,率領輕騎衝陣,想趁著劉黑闥大軍立足未穩,往來衝突擾亂敵人,然後史萬寶率大軍跟上,一鼓作氣掃蕩敵軍。
但史萬寶這老匹夫,存心賣隊友,怕李道玄立下赫赫戰功,自己的功勞會被皇親國戚埋沒。便放任李道玄衝陣,讓他當誘餌,自己按兵不動,坐視李道玄的輕騎部隊,被劉黑闥的主力包抄合圍,一舉殲滅。然後打算自己再趁著劉黑闥軍乘勝冒進之時,以逸待勞,擊敗劉黑闥,奪得頭功。
史萬寶:"我奉手敕雲,淮陽小兒,軍事皆委老夫。今王輕脫妄進,若與之俱,必同敗沒,不如以王餌賊,王敗,賊必爭進,我堅陳以待之,破之必矣。"
哪曾想,淮陽王李道玄死於亂軍之中,而唐軍主力因為主帥陣亡,士氣低落軍心渙散,不聽史萬寶的調遣,四散奔逃。三萬唐軍全軍覆沒,而史萬寶抱頭鼠竄,逃回長安,之前河北地區投唐的郡縣,紛紛叛附劉黑闥。李世民聽聞堂弟陣亡,為其垂淚,稱:"道玄常從吾徵伐,見吾深入賊陳,心慕效之,以至於此。"
李淵追贈李道玄為左驍衛大將軍,諡號為壯,李道玄早亡無子,其弟武都郡公李道明承襲兄長爵位。而那位缺德的老將史萬寶,從此退出政治舞臺,並無後話。
參考資料:《舊唐書·卷六十·列傳第十》、《新唐書·卷七十八·列傳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