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地掀起了一場杜絕浪費、節約糧食的熱潮,紛紛出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好辦法。同時,也有個別地方出現了某些形式主義做法。
「稱體重點餐」
據報導,8月14日,湖南長沙的一家餐廳推出「稱體重點餐」模式,顧客入店前可先稱體重,然後根據自己的體重選擇套餐,搭配食物熱量配比。
這一用餐模式遭到網友痛批, 這家餐館也被推上微博熱搜。大家留言稱,絕對不會去這樣的飯店用餐,真是影響心情。
對此,該餐館表示:沒想到新推出的就餐模式會引起這麼大的社會反響,未能如期助力推動制止餐飲浪費的倡議,並且佔用了公共資源,深表歉意。該餐廳還表示,稱體重用餐是為顧客的健康考慮,並不強制。
從「N-1」到「N-2」「N-3」……
8月11日,武漢餐飲行業協會發布倡議書,其中倡導的「N-1點餐模式」引發關注。
同日,廣東廣州、河南信陽、湖北鹹寧等地的餐飲行業協會也發出倡議:推行「N-1點餐模式」,即10個客人只點9個人的菜,不夠再加。
本來,這一思路挺好,其意義旨在引導人們不要點菜太多造成浪費。可是,有的地方看到之後顯然有點兒不淡定。
比如,有的地方近日發出倡議,針對大型聚會,餐廳可實行「N-2」點餐模式,即10個客人只能點8個人的菜,不足時適當增加菜品。
對於「N-2點餐模式」, 有網友揶揄:「如果兩人就餐,就無菜可點了。」
儘管「N-2」點餐模式只是倡議,不作為硬性要求,但是這種攀比做法,讓人感覺有些機械化、形式化。
責任錯付
據報導,西安某餐館近日推出「將適量點餐納入服務員月度考核」的舉措。這一考核辦法規定,客人用餐結束後工作人員巡場時,如發現餐桌有剩菜,將會按剩餘情況給予當桌服務員不同程度的考核扣分。
對此,有人留言認為,餐飲企業積極響應號召的心情值得肯定,餐館服務員確實有提醒的必要,但如果把顧客沒有厲行節約的責任算到服務員身上,則是典型的責任錯付,從道理上講不過去。
還有人這樣留言:紙上談兵而已,太難操作了。我能吃,吃不了我打包,商家也高興。怎麼管?
制止浪費不應搞形式主義
糧食安全是關係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雖然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但從國情來看,作為一個擁有14億龐大人口的國家,我國用9%的耕地養活了全球近20%的人口,糧食安全長期處於「緊平衡」態勢,端穩中國飯碗、保障糧食安全並非理所當然、輕而易舉。從當前形勢來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全球面臨嚴重糧食不安全的人口數量可能由1.35億增至2.65億,這也提醒我們要增強憂患意識、秉持底線思維,時刻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
「一粒米千滴汗」,從一粒種子到被端上餐桌,每一粒糧食都凝結著無數辛勤勞動,惜糧惜物、敬畏勞動,向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願蒼生俱飽暖」,有過飢餓經歷的人,會知道溫飽之於人的生存發展的重要意義;看看當下全世界仍存在幾億飢餓人口的現狀,更能體悟我國成功解決14億人吃飯問題的偉大所在。從現實來看,節約糧食、反對浪費已經成為不少人的共識,然而,從認識到行動有一定的距離,諸如面子思想、排場觀念,以及某些場合下的「夠本」想法等都是「攔路虎」。
據統計,我國每年浪費的糧食約為3500萬噸,接近中國糧食產量的6%,浪費現象仍不容樂觀。從整頓「舌尖上的浪費」「酒桌上的應酬」,到發起「光碟行動」,再到如今倡導「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狠剎奢靡浪費之風一直是這些年社會生活的重要主題之一,但也足見良好風氣的養成、文明習慣的培育絕非一朝一夕之功,難以一蹴而就。由此而言,無論是革除不良飲食習俗,還是讓節儉觀念外化於行,都需要綿綿發力、久久為功。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創新推動厲行節約值得鼓勵,但過火、越界就容易落入形式主義。不少做法招致眾多網友批評,究其根源還在於,這些做法紙上談兵,在科學性上也有待商榷。畢竟,體重並不能直接與食量掛鈎,顧客的責任不能算到服務員頭上,取消獎學金不是一個「筐」,避免浪費也不能簡單等同於少點幾道菜。要將好事辦好還需從實際出發,以效果為導向,不切實際的舉措最終只能騖於虛聲、馳於空想,甚至帶偏了節約的方向。
在厲行節約、反對浪費上,我們能夠做得還很多。比如,餐廳可以用樣本展示菜量大小,讓顧客能適量點餐;比如,學校、單位食堂可以引入大數據管理,實現精準供餐;比如,廚房應該多進行產品開發,提高食材的利用率;比如,外賣平臺推進信息標準化,讓顧客告別「盲點」,做出更合適的選擇。這些都需要相關行業以更精細、更科學的態度來提供服務,而不是製造噱頭甚至搞「攀比式節約」。歸根結底,無論是硬舉措還是軟約束,都需建立在與顧客的價值共振、情感共鳴上,以人性化、可操作性強的措施凝聚共識,激發合力,形成長效。
其實,無論是正向鼓勵還是反向約束,應有一個基本共識:鼓勵消費不意味著放任浪費,倡導節約也不等同於限制消費。今天,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吃的要求已經從吃得飽、吃得好向吃得營養、吃得健康轉變,健康膳食、適量進餐是題中之義。從這個思路出發,針對不同人群開發多種分量的套餐,更加精細地進行營養搭配,在提升菜品的質量上苦下功夫,就不難找到節約糧食與尊重消費者、更好滿足人民需求的平衡。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
一招一式,需以實效為的
來源:微信公眾號「共青團中央」(ID:gqtzy2014)綜合整理自微信公眾號「經濟日報」(ID:jjrbwx)、人民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