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行動支付的普及,許多餐廳都開始推廣掃碼點餐。不少店主覺得,掃碼點餐可以節約人工成本,尤其是在用餐高峰期作用格外明顯。
不過,對於部分顧客來說,掃碼點餐的體驗並非愉悅,「掃碼—關注商家公眾號—同意獲取用戶位置信息—點餐」四步曲,看似簡化了點餐程序,實際為他們帶來了些許困擾。
商家獲取用戶信息後意欲何為?老年人不會掃碼點餐怎麼辦?各種推送信息擾亂正常生活,該不該取關?傳統紙質菜單丟棄還是保留?記者對此進行了專題調查。
有市民不太適應掃碼點餐
「你好,有菜單嗎?」
「我習慣看紙質菜單,能提供一下嗎?」
「不好意思,我們店都是掃碼點餐,您還是用手機掃一下,很方便的。」
劉女士在市區通灌南路上一家私企上班,中午,她會在單位附近的快餐店用餐。最近,店裡新增的「掃碼點餐」服務,讓她有點不適應。
「此前,我從沒用過掃碼點餐,還是面對面交流比較好,有啥要求也好說,比如我買套餐,會告訴店員把可樂換成湯。我認為,餐廳應該讓顧客自己選擇用哪種方式點餐。」劉女士說道。
陳女士也有類似經歷,「明明只點了杯飲料,竟然還需要打開手機掃碼尋找,這樣挺浪費時間的。而且,我覺得掃碼下單不太方便,不小心退出界面就只能重新掃碼,感覺不如人工點餐。 」
對於老年人來說,掃碼點餐更是一個麻煩。「如果不是子女帶出去吃飯,自己都不敢去商場吃飯。」年過花甲的董大爺坦言,平時,他會陪老伴逛超市,但用餐區不少店家都要掃碼點餐,由於用的是老年機,經常走好幾家店,才能找到一家不用掃碼的。
推送消息多擔心信息洩露
火鍋、牛蛙、燒烤、炸醬麵……姜先生的微信中,充斥著各類餐廳公眾號的推送消息。「每去一家餐廳,就要掃碼關注公眾號才能點餐。」姜先生對此頗為無奈,「有些店經常去,有積分,還可以打折,不能取消關注,但推送的信息實在太多,經常會淹沒重要的信息。」
「有時候剛睡著,手機滴答一聲,以為是什麼重要信息,一看微信原來是商家公眾號推送菜品。」「被迫」關注了太多餐飲商家公眾號的孫女士抱怨,「本來掃碼點餐推出來的時候確實挺方便,現在覺得是個累贅。」
比起公眾號的推送,消費者則更擔心個人信息的洩露,因為很多商家掃碼後必須要消費者「同意獲取個人信息」「同意獲取用戶位置信息」「同意第三方獲取信息」,或者要求消費者必須先註冊會員,通常要獲取消費者姓名、出生年月、位置等信息才能點餐。
張女士告訴記者,有的公眾號如果不點「同意」就無法點餐,「問餐廳工作人員,她就讓我點擊同意。但我是非常牴觸的,畢竟用戶信息是個人隱私。可對方會說,你可以點完餐後,再取消關注。」
部分餐廳只提供掃碼點餐
連日來,記者走訪市區多家餐廳、美食城及中心商圈,發現部分餐廳的確存在只可以掃碼點餐的現象。有的餐廳雖然提供紙質菜單,但不少是被動應顧客要求。
1月6日晚,記者來到巨龍南路上一家火鍋店,詢問是否可以紙質點餐時,店員稱只能掃碼。記者關注公眾號後,看到裡面有一些文章推送。店員稱,「內容都是關於門店介紹的,不會給顧客發廣告。」
隨後,記者來到通灌南路上一家餐廳,剛坐下來,便有服務員過來提醒掃碼點餐。「我習慣看紙質菜單,能提供一下嗎?」服務員稱菜單在前臺,他可以去取。
取來菜單,但沒有筆。記者問:「沒有筆,如何在餐品上打鉤?」服務員稱「疏忽了,這就去拿筆。」「除了掃碼,可否在餐桌上提供菜單、紙筆?」餐廳老闆稱,現在各行各業都流行掃碼,紙質的東西,能不提供就不提供。
1月7日中午,記者來到解放東路上一家美食城,仍難覓紙質菜單的影子。在一家中式餐廳,包女士拿著手機點餐,她坦言,「手機裡配圖小,且項目多,遠沒有看紙質菜單方便。尤其人多的時候,需要多人掃碼,挺麻煩。」
商家稱能夠有效提高效率
隨後,記者又走訪市區部分中心商圈,發現有的商家提供自助點餐機,且有店員在旁指導顧客下單,有顧客抱怨太麻煩時,店員解釋,「現在都是自助下單。」記者詢問,如果使用老年機或現金消費怎麼辦,店員表示有需要時,前臺有店員可以幫助下單。
「使用手機掃碼點餐,對消費者來說,可以減少等待時間。對商家而言,降本提速效果非常明顯。相較以往,不用服務員再一桌一桌地問,不但節省了人力,而且節省了時間。」利群廣場某餐廳負責人張先生說道,手機掃碼點餐這一方式引入後,餐廳對服務員的需求有所降低。
據他介紹,提供手機掃碼點餐後,餐廳每桌顧客的點餐時間平均減少約5分鐘。另有餐廳負責人稱,顧客用紙菜單點餐後,服務員需要將相應的菜品輸進電腦系統,再通知廚師,而手機掃碼點餐就省了這一步,這樣一來,我們的工作效率更高了,顧客等餐的時間也會相應縮短。
消費者有權選擇點餐方式
採訪中,不少市民認為,對於餐廳來說,手機掃碼點餐確實節省了人力成本和物料成本。經營者有權利決定自己的經營方式,但要想生意做得長遠,還需尊重消費者的選擇權,更人性化地為消費者服務。
「商家不能只提供掃碼點餐這一種點餐方式,應當同時提供紙質菜單點餐,滿足不同群體的用餐需求,不得剝奪消費者尤其是老年消費者自主選擇點餐的權利,此外,消費者有權利拒絕掃碼點餐。」市消保委的工作人員單先生介紹。
他認為,就像付款方式,可以手機支付,也要有方便其他群體的現金支付,不能說只有一種,沒有其他的。「掃碼點餐雖能節省商家人力、提高效率,但同時也要考慮消費者感受,尊重消費者選擇,更要方便各個年齡段的消費者。以前全家外出吃飯是件開心事,現在掃碼點餐似乎隔了彼此距離,別讓冷漠的屏幕降低了餐廳服務感。」
傳統的菜單不應完全丟棄
「掃碼點餐雖然方便,但眾人圍著一張菜單討論的熱乎勁也隨之消失。以前和子女出去吃飯,大家一起看看菜單,說說笑笑。但現在有些店沒有菜單,我們就往那兒一坐,等著孩子點好菜。」市民徐先生如是說。
市民宋先生坦言,有的顧客是為了招待客人,拿個手機點菜,不太正式,對客人也不禮貌,相比之下,用紙質菜單儀式感更強些。他建議,考慮到這些因素,餐廳應該保留紙質菜單。
記者在社交媒體上瀏覽一番,發現不光是老年人擔心被智能時代拋下,年輕人也不願意如此「機械」地吃飯,而缺少以往點單時的眼神交流和互動。
市餐飲行業的相關人士周女士認為,傳統的菜單,不應完全丟棄,它能讓人直接感受到一家餐廳的風格、老闆用心程度和廚師水平。「有的菜單刻在竹簡上,有的用手寫,有的像一本獨立雜誌,翻著菜單,顧客的期待值蹭蹭上升。許多人喜歡拿著菜單,仔細看每個菜品的組成、圖片品相,最終選擇如何葷素搭配。除了美食入口的愉悅,點單過程其實也是一種身心放鬆。」(策劃 吉安賢 記者 李國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