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世界中的多重生活

2021-01-15 數學中國

如果你認為量子物理是普適的真理,那你就應該相信有平行宇宙。

是否只有在科幻小說中我們才能生活在平行的世界裡?如果一個原子可以同時出現在兩個地方,那麼你也能。

幾乎我所有的同事都知道它,但是卻幾乎沒有人這正讀過它。2007年為了慶祝其問世50周年,修·埃弗雷特(Hugh Everett)博士論文的手稿被刊登在了新書《多重世界解釋下的量子力學》中。我依然記得當我在伯克利研究生院後面的小書店裡找到這本書的時候是多麼的 興奮,一直到現在我都認為這是我讀過的寫得的最才華橫溢的書之一。 

當埃弗雷特在普林斯頓師從約翰·惠勒(John Wheeler)開始他的研究生學習的時候,量子力學已經在解釋原子方面取得了令人暈眩的成功,但是隱藏在其數學表達式背後的真正意義還備受爭議。當我在 普林斯頓做博士後的時候,我有幸和惠勒一起討論過量子力學,但是我卻未曾有機會見到埃弗雷特。 

量子力學認為宇宙的狀態不能用經典的位置和速度來描述,而是要用被稱為「波函數」的數學形式。按照薛丁格方程,波函數會以確定的方式隨時間演化,這被數學家稱為「唯一性」。儘管量子力學總被認為具有內在的隨機性和不確定性,但是波函數隨時間的演化卻不具有這些特點。 

真正棘手的問題是如何把波函數與我們的觀測相銜接。許多合理的波函數對應的卻是違反常理的情況,例如在同一時間既死又活處於疊加態的「薛丁格的貓」。 20世紀20年代,物理學家對此的解釋是,當有人去打開箱子一窺這隻貓的死活的時候,波函數就會隨機「坍縮」但會留下一個確定的非死即活的經典結果。雖然 這樣可以解釋觀測,但是卻讓量子力學顯得不完整,因為量子力學在數學上沒有指明觀測是由什麼組成的以及波函數何時會坍縮。 

埃弗雷特的理論陳述起來很簡單,但是它的結果卻是複雜的,包括由此產生的「平行宇宙」。概括起來講,埃弗雷特認為薛丁格方程在任何時候都成立。換句話 說,宇宙的波函數永遠不會坍縮。僅此而已,沒有提及平行宇宙或者是分裂的多重世界,它們只是這個理論的推論而非前提。他卓越不凡的地方就在於,這樣一個沒 有坍縮的量子理論仍然可以解釋觀測。但是他預言,描述宏觀世界的波函數會漸漸演化成一個描述多重世界疊加態的波函數,而觀測者主觀經歷這一分裂得到的僅僅 是有限的隨機性,其概率和使用波函數坍縮方法計算的結果一致。 




重要的科學發現一般會經歷三個階段:一開始它們會被完全忽略,然後它們會猛烈地反擊,最後則會變得熟視無睹。埃弗雷特的理論也不例外,它花了10年的時間才開始受到重視。但是這對於讓學術界覺醒的埃弗雷特來說已經太晚了。 

埃弗雷特無坍縮的理論目前還沒有進入第三階段,但是在20世紀70、80年代由於過於瘋狂而被廣泛忽視之後,它現在漸漸獲得了認同。在1999年一次 量子理論會議的非正式投票中,儘管有許多物理學家對此不置可否,但是這一理論的得票要遠高於其他的想法。我相信向上的趨勢是明顯的。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呢?我認為有幾個原因。來自宇宙學暴漲和弦理論對平行宇宙的預言增加了學術界對這一古怪想法的包容性。同時新的實驗顯示即使在較大的系統中也會出現量子疊加態。最後,退相干過程的發現解答了埃弗雷特理論中存在的關鍵問題。 

例如,如果這些平行宇宙存在,為什麼我們沒有察覺到呢?畢竟量子疊加效應不會僅僅局限在微觀世界中。同時,由於你也是由原子組成的,如果原子在疊加態中能同時出現在兩個地方,那麼你也應該可以。 

突破來自1970年迪特·澤赫(Dieter Zeh)的一篇開創性論文,他證明薛丁格方程自身具有一種「審查」機制。這一效應被稱為「退相干」,在此後的幾十年中沃奇克·祖瑞克(Wojciech Zurek)、澤赫以及其他人對此進行了仔細的研究。只有在與外界不發生作用的情況下,量子疊加態才是可觀測的。例如,一張量子撲克牌由於其不斷地與空氣 分子、光子以及其他粒子發生碰撞,摧毀了其自身的疊加態進而變得無法觀測,於是它要么正面朝上要麼背面朝上。退相干同時也解釋了宏觀物體為什麼具有如此特殊的狀態。 

 



在量子物理中引入隨機波函數坍縮是為了解釋我們為什麼能觀測到的概率以及為什麼宏觀物體不具有疊加態。在埃弗雷特提出一切都是隨機的以及退相干理論解 釋了為什麼我們不曾經歷疊加態之後,引入波函數坍縮就顯得不是那麼必要了。儘管在埃弗雷特的眼中波函數在技術上是永不坍縮的,但是退相干造成的結果看上去 卻就像是發生了坍縮。 

我覺得現在是時候更新那些依然把波函數坍縮作為量子力學基本假設的教科書了。做為計算手段波函數坍縮依然具有它的使用價值,但是為了避免混淆學生們應 該知道這也許並不是拓展薛丁格方程的基本方式。如果一本量子力學教科書的索引中沒有出現「埃弗雷特」和「退相干」,那麼我建議你還是另買一本更新的。 

50年後我們可以慶祝埃弗雷特的解釋依然和觀測相符,但是我們還必須面對另一個問題:它是科學還是哲學?其核心是平行宇宙自身並不是一個理論,而是某些理論的推論。對於一個可證偽的理論,我們不需要觀測和檢驗它的每一個預言——只要一個就夠了。 

由於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成功地預言了許多我們觀測到的現象,因此即使我們無法觀測我們也會認真對待它所給出其他結果,例如黑洞的內部結構。類似地,量子力學成功的預言也使得科學家們嚴肅地看待它的其他預言,包括平行宇宙。 

此外,通過未來的實驗,埃弗雷特的理論也是可以證偽的。它認為,不管這個系統多大,你都不會觀測到波函數的坍縮。確實,在含有許多原子的系統中已經觀 測到了不坍縮的疊加態,例如碳-60分子。一些小組正在嘗試在含有10億億個甚至更多原子的系統中製造出量子疊加態,這些系統已經非常接近宏觀系統。與此 同時,全世界都在努力製造量子計算機,一旦成功它將可以以比普通計算機快指數式的速度來分解自然數,這相當於在埃弗雷特的平行宇宙中實施並行計算。 





因此埃弗雷特的理論是可檢驗的,而且到目前為止和觀測相符。但是你真的應該相信它嗎?當我思考自然界的最終屬性的時候,我發現從兩個角度來考察一個物 理理論非常有用。一個是以研究其數學結構的物理學家的外部眼光來看,另一個則是用一個身處其數學所描述的世界中的觀測者的內部視角來審視。前者好像是一隻 飛翔於高處的鳥兒可以縱覽全局,後者則像是被這之鳥看到的青蛙。 

從鳥的視野來看,埃弗雷特的宇宙是簡單的。那裡只有一個波函數,它隨著時間平滑而確定的演化,不存在分裂與平行。由這個波函數描述的抽象量子世界包含 了大量的經典平行宇宙,它們不斷地分裂、合併,同時其中也包含了大量缺乏經典描述的量子現象。從青蛙的角度來看,觀測者看到的僅僅是所有物理實在的一小部 分,它們把經典世界的分裂當成了量子世界的不確定性。 

那麼青蛙的視角和鳥的視野哪個更基本?換句話說,對於你而言哪個更基本:人類的語言還是數學的語言?如果你選擇前者,那麼你可能會青睞於量子力學的「多重世界」解釋,而量子力學為了使得波函數坍縮並且消除多重宇宙犧牲了其數學上的簡單性。 

但是如果你傾向於一個簡單而純粹的數學理論,那麼你——和我一樣——會在多重世界解釋上遇到麻煩。一般而言,要建立一個能預言所有可觀測現象的數學理論是極為困難的,量子理論也不例外。 

此外,由於演化所賦予我們的直覺僅僅來自我們的祖先對生存所必需的物理現象的認識,例如石頭飛行的軌跡,因此我們覺得量子力學是違反直覺的。 

你可以做出選擇。但是我擔心,如果我們由於它看上去古怪而忽視埃弗雷特的理論,那麼我們就有可能失去把我們的視野拓展到地平線以外的機會。20世紀20年代沙普利和柯蒂斯關於是否存在大量星系(當時的平行宇宙)的爭論現在依然具有啟示作用。 

埃弗雷特要我們知道我們的物理世界要比我們所能想像的還要大得多,比起50年前這樣一個建議在宇宙學取得巨大突破的今天可能更容易被接受。我們認為埃 弗雷特的唯一失誤就是他所處的年代。在下一個50年,我相信我們會更習慣我們的宇宙所擁有的這些古怪的特徵,甚至發現這些古怪的特點正是她迷人的所在。 

註:在這個宇宙中,作者Max Tegmark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名物理學家。

來源:科學網



相關焦點

  • 多重世界,真的存在嗎?
    喜歡科幻的小夥伴們應該知道,在科幻作品中,我們生活的世界往往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多重世界中的一個。但你知道多重世界的想法是怎麼興起的嗎?最早提出這個假設的是原子論的創立者德謨克利特,他認為宇宙是由無限虛空中運動著的原子構成的。隨著時間推移,它們會以一切可能的方式結合和重組,我們所見的世界只不過是所有確定會出現的可能性中的一種。
  • 物理學家肖恩:「多重世界」假說有可能成立
    但理論與量子物理學家多年來一直在探索「多重世界」的可能性。該理論認為,每當一件事可能有兩種不同的走向時,就會分裂為兩個平行存在的現實版本。簡而言之,這些物理學家認為我們只是生活在多重宇宙的一個分支上。        在其它平行世界中,還生活著無數個你。
  • 物理學家肖恩:「多重世界」假說會成立
    但理論與量子物理學家多年來一直在探索「多重世界」的可能性。該理論認為,每當一件事可能有兩種不同的走向時,就會分裂為兩個平行存在的現實版本。簡而言之,這些物理學家認為我們只是生活在多重宇宙的一個分支上。在其它平行世界中,還生活著無數個你。在你人生的每一次岔路口上,也許都有人替你做出了另一種選擇。
  • 來談談多重人格
    多重人格聽起來似乎詭異而玄幻在這個凡事追求真實的世界裡大部分人更願意相信它只是編造和表演然而它卻是真實存在的DID,是指多重人格障礙,在這種障礙中顯示出兩種或更多的不同身份或人格狀態,這些不同身份與人格交替以某種方式控制著患者的行為,通俗也叫多重人格。
  • 讓我們一起了解多重人格,多重人格是怎樣出現的?
    解離症包括解離性失憶症、解離性迷遊症、多重人格異常、及自我感消失症`等等。多重人格異常( 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 ),是指一個人同時擁有不同的人格,而這些人格會在不同的時間表現出來;這種現象常令人好奇但是也令人懷疑,是否真的有可能如此?我們謹慎的說,在臨床上的確是有符合這些描述的個案。
  • 美媒:世界從單極時代進入多重模式
    據參考消息7月11日報導【美國耶魯全球在線7月3日文章】題:從單極時代到多重世界(作者美利堅大學國際關係教授阿米塔夫·阿查裡雅)    國際關係的單極時代已經結束。新的世界秩序既非美國和中國主導的雙極,也非多極,而是多重模式。
  • 多重宇宙假說:我們生活的宇宙是眾多宇宙中的一種
    比如說,平行宇宙說以及多重宇宙假說。對於多重宇宙假說,大體的意思就是,科學家們認為我們現如今生存的宇宙,不過是眾多宇宙中的一個。那麼對於這一個觀點是非常有爭議性的,而他的一個邏輯源頭,也只是一些自然景象,是一個空無一物的空間。對於這一個假說,到底是怎樣推論出來的?
  • 帶你走進多重人格患者的世界
    多重人格,大眾對它似乎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以此類為話題的電影電視劇不少,如電影《搏擊俱樂部》、《致命 ID》、《kil lme hill me》等,但大多人並不清楚多重人格是什麼。其實,多重人格是一種心理疾病,患有此病的人可能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慘。
  • 什麼是多重共線性?多元回歸分析中消除多重共線性的3個實用方法
    前五章,我講述了回歸分析的相關概念和分類,以及一元線性回歸與多元線性回歸的基礎模型(回歸方程與求解回歸方程),但在實際需求預測中,回歸方程本身還存在較多的不確定性,不宜直接以求解回歸方程得出預測結果。但是,在實際應用場景中,因變量和自變量存在相關關係,而自變量與自變量之間也會存在相關關係,有時還會是強相關關係。在回歸分析中,如果兩個或兩個以上自變量之間存在相關性,這種自變量之間的相關性,就稱作多重共線性,也稱作自變量間的自相關性。
  • 睡眠是進入平行宇宙的通道,夢境來自於多重宇宙的真實生活?
    很多時候人們做的夢確實有一部分是來自於對於現實生活的影射。但很多時候,我們做的夢千奇百怪,針織光怪陸離,讓人很難將其與現實生活的實際情景聯繫到一起。那麼,夢境除了科學能夠解釋的部分之外,還有沒有其他造成夢境的可能呢?筆者相信,人類的夢境很可能有一部分是來源於多重宇宙的。
  • 「多重宇宙」理論新發現
    起源好似沸騰的氣泡 宇宙不可能只有一個  7月17日,安大略周邊論物理研究所在其官網(www.perimeterinstitute.ca)上報導說,該研究所的科學家們提出的這個「氣泡海」多重宇宙的理論,基於「宇宙起源於真空」的推斷。研究人員相信他們可以證實多重宇宙理論,因為宇宙中有大量的真空,而真空中蘊含能源,如各種暗能量,真空能量等。
  • 「多重宇宙論」可以解釋微觀世界的「疊加態」?
    這個狀態只有在微觀世界才會明顯,因為我們宏觀世界從來沒見過這種狀態,但是產生這種狀態的原因,我在前面的文章並沒有給大家做講解,今天我重點來談談這個問題。首先為了照顧前面沒看我寫「疊加態」文章的朋友,我再簡單說下啥是疊加態,其實就是說微觀粒子具有一種「同時處於多個位置」的狀態,但是這種狀態在宏觀世界卻從未見過,雖然很多人覺得這是一種非常荒謬的狀態,但是前面我寫了一篇「貝爾不等式」的文章,已經詳細說明了這種疊加態在微觀世界的確存在的,所以你不用再質疑這種疊加性的正確性。但是這種疊加性到底是誰帶來的呢?
  • Ingress多重指南
    首先選定一個三角形區域,從某個頂點向所有內部點連線從某個頂點向所有內點連線 然後,把剩下的規劃出一個個field,最後只要站在頂點po連結即可,每根link都是多重。注意連結順序
  • 關於多重宇宙的幾個推論
    據量子物理學關於多重宇宙詮釋(MWI),我們生活在無限的交替時間網裡。
  • 比相對論更神秘的是「多重世界」:看不見未必不存在?
    據量子物理學關於多重宇宙詮釋 ( MWI ) ,我們生活在無限的交替時間網裡。
  • 多重宇宙可能存在的10個理由
    畢竟,假如多重宇宙真的存在,那麼在每一個宇宙中都會有另一個版本的自己、在每次面臨抉擇時做了另一種決定,大到和誰結婚、在哪裡居住,小到給頭髮染了什麼顏色、午飯吃什麼等等。那麼,我們是否真的生活在多重宇宙中呢?目前暫時還無法確定。但有10點理由說明,我們也許真的應該對這一設想多加重視。
  • 物理學家:「多重世界」是絕對的可能性 而且有近無限版本的你
    多年來,理論物理學家和量子物理學家都一直在努力解釋現實有「多重世界」的可能性,這暗示,每當任何事有兩種可能性時,它就會分裂成新的平行現實。從本質上來講,物理學家認為你生活在復雜多元世界的一個分支中,這表示幾乎有無限版本的你,你在你的生活中做出了各種可能的選擇。
  • 多重宇宙是什麼?它們存在嗎?
    圖:開放宇宙論,每一個圈就是一個宇宙第二類多重宇宙,又可稱為泡沫宇宙。這個理論認為有很多的開放宇宙存在。我們的宇宙就是從一個母宇宙的量子泡沫中產生,這樣的「泡沫」還有很多。這些宇宙的宇宙常數可能是不同的。
  • 找不到證據的多重宇宙,對科學有害?
    儘管如此,許多人堅持認為,我們的宇宙實際上只是浩瀚的「多重宇宙」中的一粒塵埃。肖恩·卡羅爾(Sean Carroll)是一位精於雄辯且富有激情的多重宇宙理論研究者,他對多重宇宙的信仰源於量子力學,他認為後者是對現實最好的詮釋。
  • 「多重宇宙論」到底是不是科學?
    第二個支持「多重宇宙」的就是暗能量的大小,根據我們實際測量宇宙中的暗能量大小是:0.000000......1,小數點後122個0,最後一個1。大家會發現這個暗能量大小真的太詭異了,但是如果你突然意識到這個宇宙有多個,那麼我們宇宙的暗能量是這個數值,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