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近日《自然》和《自然—地球科學》發表的兩篇論文,對於美國宇航局曙光號探測器在經過穀神星時收集的數據進行了全新分析。這些論文揭示了這顆矮行星的神秘亮斑和表面以下的組成成分,並且指出穀神星的次表層中可能存在一些液體,雖然存在的時間可能很短暫,但是依然可能存在。
穀神星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中,其表面較為暗淡,點綴有超過130個亮斑,當中最顯著的那些分布在歐卡託撞擊坑的附近。過往研究顯示,這些小型的明亮區域可能由大量的含水硫酸鎂組成。
在《自然》論文中,義大利國家天文物理研究所Maria Cristina De Sanctis團隊分析了曙光號在距離穀神星1400千米時,搭載的可見光和紅外成像光譜儀收集到的數據。研究者表示這些化學成分是通過一種水介反應,在歐卡託撞擊坑形成之後,從穀神星的內部輸送到表面的。
而在另一篇論文中,美國地質調查局Michael Bland和同事發現,穀神星最大撞擊坑的深度使得這顆矮行星的巖石外層之下的次表層不太可能主要由冰組成。他們總結出此表層中可能只有30%~40%的冰,其餘60%~70%是一種巖石和低密度高強度的材料混合組成的,這種材料可能是含水的鹽類和絡合物。(唐鳳)
《中國科學報》 (2016-06-30 第2版 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