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表明:矮行星穀神星有一個秘密的海水海洋

2020-08-12 流芳科學

科學家正在將小行星主帶中最大的物體穀神星上的神秘亮點歸因於矮行星地殼下方的巨大鹹水庫。地下海洋是我們期望在外部太陽系中看到的那種東西,特別是在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周圍的冰冷衛星上。但根據七(是的,七)新發表的論文,以一種特殊的自然收集,地下海洋也可以出現在對象上沒有主機的星球上,穀神星,在火星和木星之間的主要小行星帶矮行星的展示。

  • 以虛假的顏色顯示矮人穀神星,可見「佔領者隕石坑」。圖片:NASA / JPL-CalTech / UCLA / MPS / DLR / IDA

正如新的研究顯示的那樣,穀神星最近活躍起來,並且可能仍然活躍,它包含著巨大的地下水庫,並表現出一種天球物體之前所沒有的冷凍火山作用(地下水到達地表)。諸如木星的歐羅巴和土星的土衛二等冰冷衛星上的地下海洋,由於它們的宿主行星之間的潮汐相互作用而保持溫暖,但對於小行星帶中的無行星物體卻不能說相同。在穀神星上,這種現象更多地是化學問題,因為地下水由於其高鹽含量而保持泥濘狀態。

  • 顯示Occator火山口內部的偽彩色圖像。淺粉紅色區域表示裸露的鹽水濺出到穀神星表面的區域。圖片:NASA / JPL-Caltech / UCLA / MPS / DLR / IDA

發表在《自然天文學》,《自然地球科學》和《自然通訊》上的論文對這項新研究進行了描述,其中包括來自美國宇航局,月球和行星研究所(LPI),德國明斯特大學,國家科學教育與研究所(NISER)的科學家)在印度以及其他許多機構中。穀神星在950公裡寬,是小行星帶中最大的物體。從2015年到2018年,NASA的Dawn太空飛行器訪問了穀神星,在任務的最後五個月內收集了至關重要的數據,當時軌道飛行器猛撲到地表35公裡以內。

  • 顯示Cerealia Facula(B)和Vinalia Faculae(C)的Occator Crater的視圖。圖片:Nathues等,自然天文學

發送回地球的高解析度圖像以前所未有的細節揭示了Occator Crater。這個撞擊坑是由巨大撞擊形成的,是矮行星最顯著的特徵,寬約92公裡,即使按地球標準,也相當巨大。佔領者隕石坑被揭示為一個複雜的結構,其特徵是中央凹陷覆蓋在圓頂狀結構中,各種裂縫和犁溝,明亮的礦藏和遍布各處的較小圓頂。

在黎明任務之前懷疑水可能是穀神星明亮表面特徵的原因,但軌道飛行器收集的數據表明情況確實如此。穀神星上一些微小的撞擊坑指向相對年輕的表面。佔領者隕石坑形成於大約2200萬年前,而穀神星上一些最年輕的表面特徵僅形成於200萬年前。

  • Cerealia Facula(B)和Vinalia Faculae(C)的特寫視圖。圖片:Nathues等,自然天文學

撞擊坑的一個共同特徵是在中心形成一個峰。這樣的特徵在Occator內部形成,但是它崩潰了,在凹陷內形成了凹陷。然後,大約在750萬年前,水(或更多的鹽水)上升到地表,通過這個坍塌的山峰洩漏。鹽水蒸發了,留下了碳酸鈉(鈉,碳和氧的混合物)形式的反射性沉積物。在Occator中心Cerealia Facula的亮白色斑點是該過程的殘留物。

類似的沉積物出現在火山口的其他地方,包括一個顯著的特徵,稱為Vinalia Faculae。在這些位置,鹽水通過裂縫和犁溝上升至表面。大約200萬年前,Cerealia Facula再次活躍起來,噴出了更多的鹽水,形成了明亮物質的中央穹頂。這些過程直到大約一百萬年前仍在進行中,儘管隨著時間的流逝,低溫火山過程已大大減弱,但它們仍可能在今天發生。

  • 由下面的地下水形成的Occator火山口內有明亮的白色沉積物和圓頂。圖片:NASA / JPL-Caltech / UCLA / MPS / DLR / IDA

蒸發和升華迫使水以一種表面冰凍的形式流到地表,這種現象在太陽系的其他地方都看不到。科學家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該過程可能存在於其他看似惰性的物體上的其他地方。「穀神星上非常最近地質活動的證據否定一般認為,太陽系小天體都沒有地質活動,由於形成了Occator Crater的撞擊事件,可能形成了地下海洋,但其持續的泥濘是由於地下水中的鹽分溶解所致。

「對於Cerealia Facula的大型礦床來說,大部分鹽類是從地表下方的一個泥濘區域提供的,該泥濘區域被約2000萬年前形成火山口的撞擊熱融化了,」第一作者Carol Raymond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新聞稿中說,自然天文學研究和黎明首席研究員。「衝擊熱在幾百萬年後消失了;但是,這種衝擊還造成了大的裂縫,這些裂縫可能到達深層,長壽命的儲層,使鹽水繼續滲入地表。」

穀神星具有成百上千個可能較小的沉積場所,其中大多數沉積層的厚度不到33英尺(10米)。圓頂和凹坑出現在地表,也是由地下水運動形成的。通過研究穀神星的引力,科學家可以推斷其內部結構。鹹水庫位於水面以下約25英裡(40公裡),寬數百英裡。鑑於穀神星本身只有590英裡寬,因此可以稱穀神星為海洋世界。

似乎在一夜之間,穀神星已成為天體生物學家的誘人目標。由於其複雜的化學性質,液態水以及持續的地表和地下動力學,在它的近代歷史中的某個時候它可能已經可以居住。突然向地面發送探針的任務似乎是個好主意。

這裡是,歡迎關注轉發收藏,每日看科學知識!

相關焦點

  • 國際最新研究:太陽系矮行星穀神星是一個海洋世界
    中新社北京8月11日電 (記者 孫自法)作為太陽系小行星帶中已知最大的天體,矮行星穀神星最新被探測研究發現是一個海洋世界。
  • 國際最新研究:太陽系矮行星穀神星是一個海洋世界
    中新社北京8月11日電 (記者 孫自法)作為太陽系小行星帶中已知最大的天體,矮行星穀神星最新被探測研究發現是一個海洋世界。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天文學》《自然-地球科學》《自然-通訊》最新集中發表7篇有關「黎明號」(Dawn)探測器近探穀神星的行星科學研究論文稱,「黎明號」任務對穀神星的第二次延長觀測結果顯示,穀神星是一個海洋世界,並且在最近的過去可能地質活動活躍,這為這顆矮行星的歷史和形成提供了進一步認知
  • 矮行星穀神星研究新發現
    圖源:NASA/JPL-CALTECH/UCLA/MPS/DLR/IDA撰文:MICHAEL GRESHKO在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裡,矮行星穀神星體積雖小,卻蘊藏著大大的驚喜。美國宇航局黎明號探測器進行的大量研究發現,穀神星是一顆地質活躍的天體,有冰火山以及遠古海洋遺存。
  • 矮行星穀神星研究新發現
    圖源:NASA/JPL-CALTECH/UCLA/MPS/DLR/IDA撰文:MICHAEL GRESHKO   在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裡,矮行星穀神星體積雖小,卻蘊藏著大大的驚喜。美國宇航局黎明號探測器進行的大量研究發現,穀神星是一顆地質活躍的天體,有冰火山以及遠古海洋遺存。
  • 「黎明號」最新探測 太陽系矮行星穀神星是海洋世界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8月11日消息,作為太陽系小行星帶中已知最大的天體,矮行星穀神星最新被探測研究發現是一個海洋世界。圖為「黎明」號探測器拍攝的穀神星。
  • 距離地球最近的矮行星穀神星地表之下竟是巨大海洋,或有外星生命
    根據《自然·天文學》、《自然·地理科學》和《自然通訊》等雜誌近期刊發的七篇系列論文,加州理工學院的科學家研究了美國宇航局(NASA)「黎明號」宇宙飛船(Dawn spacecraft)傳回的有關穀神星的資料,發現其地表之下竟然是巨大的海洋,為尋找外星生命提供了新的重大線索。
  • 穀神星冰冷的外殼下有一個隱藏的海洋
    ,它的表面有一個亮點,表明那裡存在著至今仍活躍的地下海洋。在對這顆矮行星進行了勘測和研究後,科學家們推斷它曾經有一個冰封的海洋。《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一系列七項研究,黎明號觀察穀神星沉悶、沒有生命的外殼,並找到確鑿的證據證明它是一個海洋世界。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JPL)的行星科學家、六項新研究的合著者朱莉·卡斯蒂略·羅格斯說:「新的結果證實了穀神星內部存在液體。」
  • 矮行星「穀神星」地下深處有鹹水
    穀神星是火星和木星之間的行星帶中最大的天體。一項新的研究顯示,科學家們認為這顆矮行星的低溫表層下含有大量鹹水。研究人員將穀神星描述為一個「海洋世界」——一個擁有適於生物生存環境的地方。這項研究是基於美國宇航局「黎明號」飛船收集的數據。該飛船於2018年抵達離穀神星表面近35公裡處。這項研究證明這顆矮行星地質學上仍然躍著冰火山——產生冰類物質的火山。
  • NASA:矮行星「穀神星」也許是海洋世界
    每天都有分享。感謝閱讀,喜歡小編為您精心編輯的文章請留言評論,小編都會虛心接受。你們是小編前進的動力哦!每天一點點進步,分享彼此歡樂!喜歡請關注訂閱吧!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科學家認為冥王星是一顆行星,但後來成為第一顆矮行星。不過,它不是最接近地球的一個。
  • 距地球最近的矮行星穀神星的地質很活躍
    圖源:NASA/JPL-CALTECH/UCLA/MPS/DLR/IDA撰文:MICHAEL GRESHKO   在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裡,矮行星穀神星體積雖小,卻蘊藏著大大的驚喜。美國宇航局黎明號探測器進行的大量研究發現,穀神星是一顆地質活躍的天體,有冰火山以及遠古海洋遺存。
  • 矮行星「穀神星」地下深處存在鹹水
    穀神星是火星和木星之間的行星帶中最大的天體。一項新的研究顯示,科學家們認為這顆矮行星的低溫表層下含有大量鹹水。The researchers describe Ceres as an 「ocean world」 - a place that could have the right conditions to support living organisms.
  • 穀神星原來是「未來水世界」海水潛藏於地下
    長期以來,天文學界都認為穀神星是一個貧瘠的巖質矮行星。然而,據美國「物理學組織」網站8月10日消息稱,最近一項重大探測任務的結果顯示,穀神星其實是一個海洋世界——其地表之下儲藏著海水。美國航天航空局(NASA)發射的「黎明號」(Dawn)宇宙飛船已經捕捉到這顆行星表面的高解析度圖像,一組來自美國和歐洲的科學家對發回的圖像進行了分析。他們重點研究了形成於2000萬年前的歐卡託(Occator)隕石坑,並確定在其表面之下存在一個「巨型的鹽水儲藏庫」。《自然·天文學》《自然·地球科學》和《自然·通訊》雜誌同日刊發的幾篇研究論文進一步闡明了這顆矮行星的狀況。
  • 不是行星卻勝似行星?穀神星上的神秘發光點,藏著多少秘密?
    2006年,天文學界發生了一件大事:冥王星被開除出行星隊伍,而被降級為矮行星。在這個事件中,雖然冥王星慘遭降級,但是也誕生了另一個「幸運兒」——穀神星。在那一年,矮行星定義的提出,位於小行星帶中的穀神星從「小行星」升級為「矮行星」。
  • 宇宙探秘;矮行星穀神星及穀神星上神秘的光斑
    穀神星是太陽系中最小的、也是唯一位於小行星帶的矮行星。(太陽系幾個著名的矮行星。)穀神星直徑約為945公裡,主要由巖石和冰組成(初步推測水佔穀神星體積的40%。)穀神星看起來就像一個漂浮在太空中的一個實心巖石球。(2015年5月拍攝的穀神星照片,穀神星極可能曾經是一個海洋星球。)
  • 新研究稱穀神星曾有海洋,有兩處至今仍在噴氣,內部或有生命存在
    ,但是在2006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將穀神星定義為矮行星,將其歸類為和冥王星一個級別的天體,這主要是由於穀神星的體積和質量都足夠大,自身引力可以使星體呈圓球狀,但是還並沒有掃清其鎖在軌道上的其他小天體,穀神星完全符合這些標準,因此被升級為矮行星。
  • 與「外星生物」在此約會——太陽系最小矮行星-穀神星探秘
    在我們生活的太陽系裡不僅有我們熟知的八大行星,還有五個默默跟隨我們一起同行的小夥伴,我們稱他們為矮行星或稱「侏儒行星」,乍聽起來,我們人類有點「藐視」這些「小傢伙」其實他們也沒有多渺小,他們的體積介於行星和小行星之間,圍繞恆星運轉,質量足以克服固體引力以達到流體靜力平衡(近於圓球)
  • 穀神星地位不保?太陽系最小矮行星稱號,或被新的小行星搶走
    而人們發現時間最早的一顆矮行星便是穀神星,與此同時,這個平均直徑952公裡的星體,雖然是小行星帶中的最大天體,卻也是已知太陽系中最小的矮行星。而新的小行星Hygiea卻可能打破現有的局面,繼而搶走穀神星在太陽系中的最小矮行星稱號。Hygiea到底是一顆怎樣的天體?
  • 穀神星存在地下海洋?有科學家提出了質疑
    圖片來源:NASA/JPL-Caltech/UCLA/MPS/DLR/IDA在2015年抵達矮行星穀神星(Ceres)後,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黎明號」(Dawn)飛船探測到了一些奇怪的現象,那裡曾有像巖漿一樣流動和噴發的冰。
  • 穀神星上曾經有過海洋嗎?
    穀神星是內太陽系的唯一矮行星,可能曾經被整片海洋所覆蓋,然而現在卻被覆蓋在它的硬殼之下。穀神星是內太陽系的唯一矮行星。為了凸顯其表面成分的差異,圖片以假彩色的形式呈現。NASA的「黎明號」任務持續為我們揭開這個位於小行星帶上只有德克薩斯大小的穀神星的有趣歷史。
  • 「黎明」號揭秘穀神星:過去曾是一個海洋世界
    研究顯示,穀神星曾是一個海洋世界,而且「不久前」可能有活躍地質活動,這為矮行星的歷史和形成提供了進一步認知。「『黎明』號延長任務的高解析度圖像證實了滷水的暴露時間不到200萬年。此外,可見光和紅外測圖光譜儀發現了一種新的化合物——冰鹽。這種物質在海洋冰中很常見,但這是第一次在地球之外發現這種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