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揭開了如此多的大自然奧秘,為何還有人信仰上帝?

2020-12-05 宇宙探索觀

信仰,本來就與宗教和神學分不開,指的是對某種思想或宗教以及對某人某物的信奉敬仰。

從信仰的定義來講,與科學沒有任何關係,因為信仰本身完全是主觀上的某種感受,無所謂對錯,更不需要證據來證明信仰事物的存在與否。信仰,更多的屬於心靈層面的東西。

既然信仰沒有對錯,那麼信仰上帝或者信仰任何其他事物也無所謂對錯,而且不管是對還是錯,都與科學沒有任何關係,因為科學與神學本來就是兩種不同的概念。

網絡上經常有人這樣說:科學的盡頭是神學,這種說法看起來富有「詩情畫意」,但其實是對科學本質的不理解。科學具有可證偽性,這也註定了永遠存在科學解釋不了的東西,或許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某些人總是主觀地認為「科學的盡頭是神學」,在他們眼裡,科學解釋不了的東西正好可以用神學解釋。

不得不說,有些人總是會以為科學必須是萬能的,而事實上科學也只不過是人類認知世界的一種方式而已,科學遠不是萬能的,你完全可以用其他方式認知世界。

但誰又能否定科學對人類文明的貢獻呢?有些人總是「理直氣壯」地不相信科學,殊不知生活中的一舉一動都離不開科學的力量。

不管怎樣,莫要把信仰與科學混在一起,更不要把科學與神學進行比較,沒有任何意義!

相關焦點

  • 美國人:為何中國不信仰上帝,而相信祖先神靈?
    我們看美國電影時,經常會看到美國人在胸口前畫著十字架,祈求上帝的保佑。而不少美國人也感到十分好奇:為何中國不信仰上帝,而相信祖先神靈呢?從古至今中國都是農業大國,使中國人比較相信實事求是,所以信仰基督教的人比較少,但也不是沒有。再加上現代中國人學習的是物種起源,是從古猿進化而來,所以中國人很多其實是無神論者。
  • 什麼是「上帝粒子」,為何揭開它,就能解開宇宙終極奧秘
    因此只要我們解開一種力的奧秘,都能夠讓我們的文明實現更高一階的跨越。除了重力與磁場力,其實我們宇宙當中還存在兩種力,強力與弱力,如果要解釋這兩種力,就必須要提及「上帝粒子」。上帝粒子又稱為希格斯玻色子,它是由彼得·希格斯和弗朗索瓦·恩格勒等在內的6位物理學家,在1964年提出的。
  • 西方人為什麼那麼信仰上帝?讓我們先看看他們如何證明上帝存在
    1. 上帝概念是如何形成的?我們假設上帝是一個無與倫比的東西,他不僅存在於思想之中,可能在一些人的眼中這是愚人的觀念,宇宙如此宏達,而設計卻如此精細,很多的天文學家,對宇宙的研究越深,就越被偉大的造物而嘆服,生命如此絢麗,時間如此永恆,一切都是那樣的井然有序,就像一個完整的系統。
  • 信仰「上帝」與信仰「現實」的社會歷史行為動力學
    歷史上,很多人認為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而西方人信仰基督教。我前一段時間說過,其實中國人從古到今,就信仰「現實」。西方人信仰基督教和我們信仰「現實」這兩種信仰,對人們的行為方式的影響是不一樣的。信仰「現實」的人,其行為特點就是能「隨機應變」。
  • 牛頓等科學巨人,為何晚年會相信神學?
    科學本來就是在與宗教神鬼們的鬥爭中脫穎而出的。牛頓當然是虔誠的神甫,但它發現了萬有引力,創建了經典力學,讓上帝控制一切的謊言破產,使人類對世界物質運動有了規律可循,讓人類從黑暗的摸索中走向光明。達爾文同樣出身於宗教家庭,從小父親就希望他成為一個神甫,但達爾文是個堅定的上帝反叛者,他詛咒《聖經》是該死的教義,他創建的進化論啟動了生物研究的科學進程,把神創論送進了墳墓。但是為何牛頓等人晚年會相信神學?不光是牛頓,再去查看各個學科的奠基人,大部分都是信仰上帝的,牛頓晚年全職侍奉神是因為他覺得科學帶給人的很有限,而神的真理是無限的。
  • 電影《萬物理論》:科學為何如此美麗?
    雖然簡與霍金有很大的不同——她學的是人文學科,並且信仰上帝,但這並不能阻止兩個人欣賞彼此並墜入愛河。可好景不長,就像我們知道的關於霍金患病的過程一樣,認識簡之後不久,霍金就發現自己的身體不怎麼聽話了。最開始是走得慢,然後是上下樓梯奔跑有了些小問題,再後來寫字好像寫得也不那麼順暢了,直到某天,他直接在學院的石板路上大頭朝下栽倒,被朋友們送去醫院。
  • 牛頓並不是晚年信仰上帝,而是終生都是信徒
    天才也許就是發現掉落在地面的石頭,和沒有掉落的月亮代表著同一現象本質的人。在30歲時,他改變了整個科學世界,表明宇宙是可以用數學認知的。他還有一句著名的話,"What we know is a drop, what we don’t know is an ocean."「我們所知道的只是一點一滴,我們所不知道的是一片海洋。」可見牛頓雖然在面對其他科學家時,有些自大,但在真正的知識面前,牛頓是謙遜的。重點來了。大家所不了解的一點是,牛頓並不是晚年信仰上帝。
  • 科學與信仰,互不相屬?——從近代化學之父波義耳說起
    即使在歐洲大陸,也是基督新教地區(如克普勒所在的德國敬虔派教區)的科學發展,比天主教地區發展得更快。在英國,清教徒比英國國教信徒更多、更熱心地投入科學研究。英國皇家學會最初的會員,絕大多數是清教徒。清教徒在宗教領域受到英國國教的打壓,便將他們的熱情投入到科學研究領域。1620年-1660年間,投身於哲學或神學研究的大學生減少了一半,而研究科學的人則增加了一、兩倍之多。
  • 科學解釋上帝並不存在 多重宇宙並非不可能
    北京時間9月19日消息 國外媒體報導,在過去的幾個世紀,科學的發展逐漸削弱了人們對上帝的信仰。很多一度被認為神秘的事物——人類的生存,地球承載生命的完美,宇宙的運轉——現在都可以通過生物、天文學、物理和其它科學領域解釋。
  • 科學理論證明上帝的真實性?用物質研究非物質世界本身就是錯誤!
    原因是大多有關生命真諦的學說,多鼓吹由自省出發,並非盲目相信,依賴一些不知名的外在力量,不勞而獲來得到正面的改變。但並不是說所有的科學家和所有的偉大人物的人生都不需宗教信仰支持渡過。在關於「科學家的信仰與無神論者」的爭論中,經常被提出的是例子是科學家牛頓,還有另一個著名的數學家帕斯卡,他提出過「帕斯卡的賭注」,以證明信仰宗教的合理性。
  • 波義耳的科學與信仰
    更重要的是,這無法否認一個事實,那就是現代科學是發源、奠基在基督教(廣義)的文化背景之中,而不是在伊斯蘭教、印度教、佛教或者中國文化等等之中。  在科學革命方興未艾的那個年代,科學往往被稱為「自然哲學」,從事自然科學研究的人大都以自然哲學研究者自居。然而他們相信他們所從事的哲學把他們引向對上帝的信仰。
  • 《我的世界》遊戲理論:揭秘mc神秘的信仰!村民「祭奠」的是誰?
    mc裡一直存在著某種神秘的「信仰」,這種信仰不關乎神明,不關乎宗教,而是一段關乎《我的世界》歷史的背景故事。01mc真的存在「信仰」麼?「信仰」一詞最早出現於佛教典籍《華嚴經》之中:「一切仙人殊勝行,人天等類同信仰,如是難行苦行法,菩薩隨應悉能作。」所以信仰往往是和宗教分不開的。
  • 當今科學如此發達了,為何還有人相信神的存在?
    問題本身牽扯到兩種宇宙觀,也就是科學和神學,兩種截然不同的宇宙觀,理論上無論科學多麼發達,都不會消除神的存在,神學會一直存在!而且每當我們問「神到底是什麼」時,避免不了是在用科學的眼光去定義神,這就陷入了一個誤區,因為科學上神並不存在,它是不可證偽的,但科學並不代表著一定正確!
  • 看完這些圖都驚呆了,原來上帝是個數學家!
    那個燈罩下傳播的不僅是光線, 還有三角函數線(波)。 牆上印著的不僅是影子, 還有一條條圓錐曲線。, 也給人以智慧的啟迪。
  • 看完這些圖都驚呆了,原來上帝是個數學家!
    那個燈罩下傳播的不僅是光線,還有三角函數線(波)。牆上印著的不僅是影子,還有一條條圓錐曲線。飄動的不僅是雲層,還有納維-斯託克斯方程。,也給人以智慧的啟迪。欣賞了大自然為我們打開的美圖,你在思考什麼?還有許多我們所聽過的,見過的,理解的,不理解的,其實都蘊涵著無盡的奧秘。這個充滿著規律的世界,其實時時刻刻,無處不在向人們訴說著關於這位造物主的故事!上帝和科學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關係?
  • 臺灣傑出女科學家郭瑞年:寶貴的科學發現是上帝的恩賜
    郭瑞年博士說:是上帝的恩典賜給她這寶貴的科學發現。        郭瑞年教授說:「大概凌晨五點,快黎明以前,主的靈給她啟示說,『科學與你的信仰一點矛盾都沒有,你念物理學,做物理研究,就是進一步了解上帝創造的奧秘。
  • 為何世界上絕大多數科學家沒有宗教信仰?
    其中談到:「真正使人信仰上帝的完全不是什麼理智的論點。絕大多數人信仰上帝,是因為他們從兒童時代起就受到這種薰陶,這才是主要原因。」在一個宗教盛行的社會環境和家庭裡,孩子從小就接受宗教教育,成為宗教信徒,這是很自然的事情。
  • 愛因斯坦的神秘手稿中沒有任何公式,為何被科學「當作寶貝」?
    歡迎大家來到百家號科幻宇宙,今天小編和大家分享的是愛因斯坦的神秘手稿中沒有任何公式,為何被科學「當作寶貝」。眾所周知,愛因斯坦是作為非常著名的科學家,為了人類發明的,進一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是繼牛頓萬有引力定律之後,對物理學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學說。
  • 霍金說上帝不再是必要的 真的嗎?來看這幾位科學家怎麼說
    ——康德康德在研究星空時卻仍舊注視著內心的道德法則,他提出「信仰上帝存在對於我們這些有缺陷有局限的人來說是完全必要的,可以減少或避免惡的發生……」。宇宙究竟從何而來?聖經《創世記》開篇說:「起初,神創造天地。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的信仰真相
    他說,關鍵在於要知道科學的界限,科學不可能證明上帝的有無。因此,同時相信上帝和科學,這之間是沒有矛盾的。不過,科學家要接受上帝還是有層心理障礙。人在年幼時,一切都是確定的。研究科學以後,發現並非如此。因為得不到確定的答案,於是對"是否有上帝"這個命題卻步。但如果我們開始詢問:"上帝存在的可信性有多大?"這時,我們就學會了與"不確定性"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