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藍色字關注「科普懷化」
來源:新華網
據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1月25日報導,研究人員日前發表報告稱,未來歐亞大陸將與美洲大陸發生碰撞,形成一個新的超大陸。
2億年後的地球會是什麼樣的呢?雖然它看起來似乎依然很熟悉,但現在的地圖已經完全不適用於這顆新的星球。這顆地球出現的時間距離現在已經過去了近2億年。這時候七大洲已經合併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新的超大陸,而這個新的超大陸已經將過去的各個大洲全部囊括在內。研究人員將其命名為「阿馬西亞」。這很有可能就是地球在遙遠未來的樣子。
報導稱,實際上,這種情況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在我們的世界裡,萬事萬物都在運動,即便是那些乍一看不會動的物體也在緩慢運動。大陸移動就像地幔上的巨型石舫。地幔位於地殼和地核之間,由矽酸鹽等物質構成。而這種運動讓各個大陸之間有規律地進行周期性合併和分離。根據科學家的說法,這種周期性的運動每6億年發生一次。
報導指出,從羅迪尼亞大陸到盤古大陸,我們的地球曾經歷過幾個超大陸的興衰,而這些超大陸的面貌各不相同。大約1.75億年前,最後一塊超大陸盤古大陸也分崩離析,形成了今天構成地球表面的幾塊獨立大陸。
現在,在那段遙遠過去的大量地質數據的基礎上,一個研究組已經預測出地球下一個超大陸——「阿馬西亞」的形成時間和地點。此項研究成果已發表在美國《地質學》月刊上。
那麼大陸都是如何誕生的?所有大陸都位於板塊上。每一板塊都是一種巨大而堅硬的活動巖塊,其厚度達50至250公裡不等,包括地殼和地幔的一部分。從某種意義上說,地球內部相當於一鍋在爐子上燒開的沸水,沸水在鍋裡不停地轉動。因此,地殼和地幔就相當於這口鍋,而地球內部的液體就相當於鍋裡的沸水。地幔不斷被熾熱的地核加熱,緩慢移動著。
報導稱,地殼的產生和消亡是一個永無止境的循環過程。沿著中洋脊——位於全球海中張裂性板塊邊界的一系列火山結構系統,地幔從深處升起並冷卻,形成新的地殼並推動舊的地殼運動。舊的地殼從中洋脊移開,直至到達靠近大陸邊緣的所謂「隱沒帶」,並在那裡再次沉入地幔深處。
報導還稱,這種連續的、循環的流動被稱為「地幔對流」,正是這個經過數百萬年的過程推動了大陸板塊的運動,並在某些情況下偶然使所有大陸板塊合併成為超大陸。
為了進一步了解地球超大陸的循環運動過程,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地質學家羅斯·米切爾重點研究了約5.2億年前形成的岡瓦納古陸,正是這塊大陸最終促使2億年後形成了盤古大陸。
為了研究岡瓦納古陸是如何產生盤古大陸的,研究人員根據化石記錄和其他古代地質標記,繪製了大陸板塊隨時間變化的地圖。
隨後,他們研究了這些大陸的位置與計算機模型的關係,利用計算機模型重現了地幔運動以及地殼生成和消亡區域的預期位置。
報導指出,雖然關於「阿馬西亞」超大陸最終會在哪裡形成還存在很多爭論,但米切爾的模型表明,這塊超大陸很可能會出現在北半球,因此很可能是一個極地超大陸。而且根據研究人員的說法,其核心區域將位於今天的北冰洋。
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提高全民科學素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