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臺灣省藝人高以翔在節目錄製過程中意外去世消息震驚全網。
據節目組聲明,經過兩個多小時的全力搶救,醫院最終宣布高以翔心源性猝死。
對於高以翔的去世,網友們在為其嘆息的同時,有關「救命神器」的AED(自動體外除顫器)缺失的話題也不斷發酵開來。
那麼,什麼是AED?目前,中國AED公共場所配置的情況又是如何的呢?
1
國內AED配備數量
與發達國家差距甚遠
說起AED,大伙兒對其不太了解。它是一種自動體外電擊器,與心肺復甦術配合使用,可以提高猝死患者的生存率。
在首都機場,你無意間路過的,就是AED。
圖據微博網友
然而,十幾年過去了,首都機場的AED急救設備不僅成為了擺設,也普及緩慢。
據北京晚報報導,AED進入中國雖然有13年時間,但仍難覓蹤影。
特別是上圖首都機場的AED,早在2006年,就在二號航站樓內安裝了11臺自動體外除顫器急救設備。
但13年來,我國各地在公共場所安裝的自動體外除顫器數目不超過1000臺。
除了首都機場之外,海口美蘭機場配有15臺,杭州在機場、車站、市民中心配備的AED共有15臺,上海從2015年起在公共場所陸續配置了315臺。其餘的就屈指可數。
在高以翔事件發生之後,有小夥伴表示,北京地鐵系統工作日平均客流量超過一千萬人次,近年來乘客心臟猝死時有發生,不知道什麼時候每個車站都能設置一臺?
反觀國外,AED的數量早已是十分龐大。
其中,美國是早已立法,日本密度最高!
資料顯示,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美國各州就開始規定公共場所必須安裝AED,並要求在步行十分鐘內即可獲得。
目前,美國每10萬人可獲得AED的數量是317臺。
日本,由於2002年憲仁親王因心臟衰竭逝世,因此掀起了推廣AED儀器的高潮,其王妃高圓宮久子妃甚至把推廣AED作為終身事業。
據統計,目前日本全國有大約60萬臺自動體外除顫器,對應的每10萬人是555臺。
而業內專家提供的資料顯示,中國只有0.2臺。
這一數據的背後,再次尷尬的顯示了中國AED缺失。
3
AED產業爆發,
兩大上市公司除顫業務大增
除了公共AED缺失,AED的售價也是不菲。
金妹兒看到,在某電商平臺上,飛利浦的AED售價高達3萬左右,而國產的AED售價也達到1萬。
同時,在生產上,目前國內品質較好的AED公司只有邁瑞醫療(300760,股吧)和魚躍醫療(002223,股吧)。
2018年年報顯示,邁瑞醫療輸出了新一代AED,並且在除顫領域已處於全球前列。
其中,除顫儀的銷售量與生產量增長均超過30%。
同樣,魚躍醫療在AED領域也是可圈可點。
年報顯示,2018年,魚躍醫療的AED醫療急救全球業務營收達到1.35億,國內市場增速在180%以上。
同時,2018年,魚躍普美康AED已為54場全國各級別馬拉松比賽超過40萬選手進行了生命護航,並在馬拉松賽道上拯救了三位心臟驟停選手。
魚躍醫療表示,在報告期內,為企事業單位、社區進行了舉行了近600場的急救與AED使用的普及培訓,直接受益 人數約1.5萬人次,並為近1300人次進行了美國心臟協會AHA授證培訓。
企查查顯示,目前國內涉及除顫的公司只要78家。
因此,一位券商分析師表示,高以翔事件所引發大眾對心源性猝死的關注,很可能使得AED產業進入爆發期。「在行業集中度的背景下,龍頭公司將顯著受益。」
除了AED醫療儀器繼續普及,相關救護培訓產業也極為可觀。
根據中國紅十字會提供的數據,從2011年到2015年,全國接受紅十字會系統救護培訓的人員達到1900萬人。
然而,在發達國家,一般中小學都有相關的急救知識的培訓,所以應用得很普遍,可以說幾乎人人都會用。
因此,我國群眾性救護培訓的普及率依然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
3
多一點熱心,
多了一份希望!
值得一提的是,在AED產業發展的同時,公眾相關急救意識淡薄的情況也不容忽視。
在網絡上,金妹兒看到了一個核心問題:
如果在路上碰見有人突然暈倒,你是否會出手急救嗎?
要知道,在很多情況下,第一目擊人通常是打120,等醫生來。但此時已經錯過了最佳的救治時間。
最重要的是,目前中國還沒有一個全國性的急救法,來規定應急救護中造成的後果責任由誰來負?
來自中國新聞周刊的報導顯示,目前,國家對AED設備是作為醫療器械來備案的。「從法律上來講也沒有一個說法認定普通人可以使用。」
因此,僅從AED設備的配備與使用遇到的困境中,就能看出法律在這一領域的缺失。
但儘管如此,在高以翔事件發生後,人民日報等眾多媒體都轉發了AED如何使用、幫助發生心室顫動的病人恢復心律視頻。
數據顯示,我國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達55萬,相當於每天約1500人因心臟驟停而離世。
面對驚人的數據,金妹兒呼籲,在公共急救面前多一點熱心,也就多了一份生存的希望!
編輯|陳美 審核|廖小濤
本文為|金融投資報jrtzb028(微信號)原創文章|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金融投資報。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李佳佳 HN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