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澳經貿摩擦的持續發酵,這場無妄之災對澳大利亞經濟的負面影響正逐步凸顯,所以除了澳大利亞當局依然還在死鴨子嘴硬要與中國對抗到底,越來越多的澳大利亞人士都已在逐步回歸理性。
當地時間1月4日,雪梨科技大學澳中關係研究院院長羅震撰文指出,在進入新的一年後,中國只會更加強大,澳方繼續與中國交惡只會讓自身的壓力更大。
作為中澳關係領域研究的領軍人物,作者羅震確實對這場中澳摩擦有著犀利的見解,其一上來就一針見血的指出:比起經貿本身的問題,澳大利亞領導人率先違反「不引導澳大利亞與美國組成安全聯盟針對中國」的承諾才是惹怒中國的根本原因。
澳當局要抱緊美國大腿並不奇怪,但之所以敢抱有這種「就算在安全上侵害了中國利益也能繼續與中國做生意」的奇怪想法,只能說是跟隨美國太久真把自己當回事,真覺得有了「西方文明國家」的光環加成就可以對「落後」的中國頤指氣使了。
事實證明,如今的中國根本不是澳大利亞能夠挑戰的對手。
文章指出,截止2019年底,中國的GDP總量約為美國的三分之二,而如今在疫情的「加成」下,預計到2021年底,中國GDP總量相對美國的比值將大幅躍升至四分之三,這種比值甚至已經超過當年巔峰時期的蘇聯,澳大利亞人會產生「自己也能制華」的幻覺,川普這幾年給西方世界灌得迷魂湯確實功不可沒。
但如今自己也在反華道路上遭遇慘敗的川普可以拍拍屁股走人,澳大利亞卻已無退路:文章更進一步指出,中國在短期內幾乎不存在緩和對澳大利亞壓力的可能,因為長期維持這種與澳大利亞交惡的現狀對中國其實是有利的。
首先,澳大利亞是當前反華最為徹底的國家,中方對澳進行「懲罰」,能起到「殺雞儆猴」的作用。
同時必須說明,中澳貿易中澳大利亞產品具有可替代性,因此這種長期對峙並不會對中國經濟造成多大影響,這讓中國有足夠的底氣從容對澳大利亞進行這種「懲罰」。可以說這種對峙現狀維持的越久,澳大利亞受到的損失越慘重,與中國的經濟崛起對比越「鮮明」,「殺雞儆猴」的效果才越明顯。
另一方面,由於澳大利亞的進軍亞洲策略,東南亞地區同樣長期與澳大利亞不合,印尼作為東南亞第一大國更是長期被澳大利亞在軍事上視為最直接假想敵。
所以如今中國能如此「懲罰」澳大利亞,對於那些反感澳大利亞的東南亞政治勢力而言顯然是最希望看到的事情。再加上中國才剛剛與東協籤訂RCEP協定,這種「胡蘿蔔加大棒」的組合拳將有助於中國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拉攏與東南亞國家的關係。
反觀澳大利亞當局,如今這種處境只能用異常尷尬來形容:這種得罪自身最大主顧的經濟損失再繼續下去足以讓自由黨倒臺,但自由黨又不敢放棄對美國的承諾。再加上澳社會反華情緒已被煽動起來,若此時主動低頭,只會讓執政的自由黨死無葬身之地。
更致命的是,雖然在本月底就將入主白宮的拜登肯定會繼承川普的反華政策,但在具體操作上,拜登極有可能走一條「經貿上對華緩和,軍政上對華強硬」的功利主義路線,這對眼下各方面都已經與中國全面「開幹」的澳大利亞而言顯然實屬被美國「背刺」。
因此,在實在無法全面認錯的前提下,澳大利亞當局唯一的現實出路就是先暫時低調一段時間,待拜登上位並將自身的對華態度明晰之後再出牌。但現實問題恰恰就在於:如今澳方的經濟狀況能夠支撐當局頂住中國壓力,觀望到拜登出牌為止嗎?
從這點來說,現在的澳大利亞確實已經是吃後悔藥都來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