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造車衝擊力遠大於豐田?那就讓風暴來得更猛烈些

2021-01-07 汽車葫蘆圈

日前,大眾汽車CEO赫伯特·迪斯在Linkedin(領英)上發帖評價蘋果造車傳聞稱,現金充裕的科技巨頭進入汽車行業,給大眾汽車帶來的挑戰甚至高於豐田等傳統競爭對手。

自2014年蘋果的無人車項目「泰坦計劃」萌芽以來,人們對蘋果汽車的想像和期待一直存在,這就是蘋果的魅力。

不過由於進展緩慢,蘋果汽車在很多人心中只是「若隱若現」。直到最近,媒體又開始密集報導蘋果汽車歸來,再度一石激起千層浪:那個曾經改變了手機市場傳統格局的巨人,是否真的會在如火如荼的智能汽車市場再掀一場海嘯?

據中國臺灣《經濟日報》援引供應鏈消息,蘋果首款電動車Apple Car或將於明年9月亮相,比原計劃提前至少兩年,臺灣汽車配件供應商會在明年的第二季度提前為Apple Car的發布做準備。該報導還披露,蘋果公司一直在美國加州進行秘密道路測試,其中至少有數十輛原型Apple Car。

據悉,蘋果戰略的核心是一種自主研發的突破性「Monocell」電池設計,更經濟也更安全,並帶來更長的續航裡程。雖然蘋果並未對其計劃或未來產品置評,但這次Apple Car似乎真的要來了。

那些年若即若離的蘋果汽車

事實上,蘋果對汽車市場覬覦已久。早在2007年,賈伯斯與時任大眾集團CEO馬丁·文德恩會面,討論一款名為「iCar」的產品;2010年,與汽車設計師布萊恩·湯普森車內密談時,還把後座的同事都請了出去。但直到賈伯斯去世,也沒有落實一款令他滿意的產品。

直到2013年,蘋果才發布「iOS in the car」計劃,即「Carplay」車載智能作業系統,次年又推出了著名的「泰坦計劃」(Project Titan)。

「泰坦計劃」旨在設計一款電動微型貨車,而不是如今的乘用車。蘋果CEO蒂姆·庫克給予這項計劃相當高的規格:可以從其他項目挖人,人數可以超過1000人。這也是蘋果第一次明確表示要造一臺整車,蘋果的目標是希望打造一款能夠像iPhone一樣顛覆時代的汽車產品。

很快,諸如靜音電動車門、無方向盤和油門設計的內飾、AR顯示器、Lidar傳感器、球形輪子等所謂的蘋果汽車專利,讓無數人為之振奮。蘋果還在距離總部僅1公裡遠的地方租賃了大量設施,獲得市政府批准建設「汽車工作區」和「維修車庫」。

2015年,蘋果註冊了三個域名::apple.car、apple.cars和apple.auto。這似乎預示,無數人心心念念的蘋果汽車,終於就要上線了。

然而,事實很快給翹首以盼的人們澆了一盆冷水。2016年,蘋果造車負責人史蒂夫·扎德斯基退出項目,由另一位已退休高管鮑勃·曼斯菲爾德接手。此後,蘋果乾脆放棄了造車計劃,開始專注智能化軟體部分。

2017年,庫克表示:「我們專注於自動駕駛系統,這是核心技術,我們視之為所有AI項目之母。」同年,蘋果取得美國加州機動車輛管理局(DMV)的路測許可,開始測試基於雷克薩斯RX450h改裝的無人駕駛汽車。這似乎宣告了「泰坦計劃」的失敗。

若即若離的蘋果汽車,看似只留下激情過後的一地雞毛,但仍有不少人對蘋果汽車抱有很高的期望,相信蘋果只是在等待一個時機,然後再次一鳴驚人。而蘋果對造車的曖昧態度,也讓更多的人堅信那輛Apple Car始終未曾離開。

2020年,特斯拉的股價同「獵鷹」火箭比翼齊飛,中國的造車新勢力也跟著水漲船高,讓無數科技公司眼饞。傳統車企加快轉型,網際網路公司也紛紛下海直接或間接參與造車,更加劇了人們對蘋果汽車的期待。

蘋果造車的一萬種可能

如今,隨著新一輪輿論攻勢的到來,再度點燃了無數人心中的那團焰火。而蘋果也確實在汽車領域始終保持著一定的存在感,包括從特斯拉挖走大量「大牛」,如特斯拉工程副總裁史蒂夫·麥克馬納斯、驅動系統副總裁麥可·施韋庫奇、首席汽車工程師道格·菲爾德等。這讓馬斯克不禁嘲諷,「如果你在特斯拉幹不下去,那就去蘋果吧。這不是開玩笑。」

只是面對特斯拉王朝的建立,蔚來、小鵬等造車新勢力也規模初長成,傳統車企也有快速轉型的底氣,蘋果現在上車,還來得及嗎?

達維多定律指出:進入市場的第一代產品能夠自動獲得50%份額。所以,如果想佔領主要市場份額,就要親自發明賽道。但這似乎難不倒蘋果,iPhone開創了智慧型手機品類,AirPods開創了TWS耳機賽道,MacBook Air開創了高端輕薄筆記本先例……似乎沒有蘋果想做但卻做不到的事情。人們對蘋果汽車雖有擔憂,但更多的是期待。

有權威分析認為,蘋果最擅長業務的垂直整合,所以他們進入汽車行業的方式也會如此。蘋果不可能只是與其他汽車廠商合作推出更先進的CarPlay版本,它必須擁有極大的控制權,包括整個平臺的設計、體驗和服務。換句話說,這款車將是蘋果垂直整合產品各層級(硬體、軟體、設計)的又一例證,畢竟這種喜好深深嵌入該公司的文化之中。

但蘋果要實現汽車夢想,仍有不少的障礙,畢竟,打造一輛汽車並不像生產一部手機那麼簡單。如:

1、在汽車領域缺少一個能夠兼顧生產能力和工藝水平的「富士康」,蘋果需要搭建一個符合自己極高標準的從大到工廠、小到一塊電池的完整的生產體系。

值得一提的是,富士康也加入到了新一輪造車運動當中,在今年的「鴻海科技日」活動上,富士康發布電動汽車底盤和軟體平臺「MIH EV開放平臺」,同時宣布2024年將推出固態電池。這是否與蘋果造車之間有著某種聯繫不得而知,但這家代工巨頭也確實在為即將到來的電動化、智能化浪潮做著準備。

2、利潤。特斯拉通過17年的努力,方才實現了較為持續的百分之二三的利潤,而蘋果公司2019年的營業利潤率為29.3%,為什麼這家利潤極高的科技公司一定要進入低利潤的汽車行業呢?

同樣值得關注的是,由於當前電動汽車的主要成本來自電池。如果蘋果真的完成了號稱「可以徹底降低電池成本」的「Monocell」電池設計,那無疑給蘋果再次創造奇蹟增添了強大的底氣。

而蘋果汽車最大的敵人,是特斯拉。無論是電池,還是自動駕駛,特斯拉都是橫在所有進入這個行業的人面前的一座大山,而且,特斯拉不僅沒有放慢發展步伐,還在加速前進。

相比特斯拉,蘋果確實來得有點晚了,甚至走在了許多科技公司之後,但蘋果仍有機會。一方面,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等仍是一片藍海,還蘊藏著很多機會;另一方面,在特斯拉價格不斷下探的同時,高端電動車細分市場仍幾乎是一張白紙,是符合蘋果調性的一大突破口;加之蘋果「不走尋常路」的行事風格,除非自己退出,否則仍有一萬種可能性。

何況,對於一個市值超過2萬億美元、擁有海量資金和研發費用的宇宙第一大科技公司而言,蘋果要是對著某個領域「打個噴嚏」,那麼與之相關的競爭對手都要抖一抖。

蘋果造車幾乎塵埃落定?

值得一提的是,蘋果在新一代iPad Pro以及最新發布的iPhone 12上面,增加了一顆小型的雷射雷達,用於增強AR應用能力。而這顆「小小的雷達」,正是自動駕駛系統中的核心部件之一。

事實上,對蘋果而言,幾乎具備了打造一輛智能電動車的能力。無論是自動駕駛AI晶片、小型雷射雷達等傳感器;還是日漸強大的語音助手Siri、Carplay作業系統;以及超強的應用生態,蘋果都為此打磨了太長的時間,並具有強大的「軟硬兼施」的能力。

隨著原特斯拉負責研發和製造的高級副總裁Doug Field在2018年8月重返蘋果,負責Special projects at apple的具體業務後,蘋果造車開始提速。這也被外界看做是蘋果汽車進入到最後的整合衝刺階段。

至於這依舊是人們的一廂情願,還是塵埃落定?相信很快會有更清晰的答案。

寫在最後

有人說,蘋果選擇此時「捲土重來」,是在企業乃至行業硬體技術創新面臨一個新的瓶頸時尋求自我突破;也有人說,蘋果只是不願放棄汽車電動化、智能化這個大市場。無論如何,作為一家偉大的公司,只要其能為我們帶來驚喜,甚至再次創造一款偉大的產品,那麼「汽車」就只是一個形式。所以,重要的不是蘋果造車,而是造車的是蘋果。

再次借用大眾CEO迪斯的話說:「我們期待新的競爭者,他們的到來會加速整個行業的變革,並帶來新的啟發和技術創新。」如果蘋果造車帶來的將是又一輪風暴,那就讓風暴來得更猛烈些。

相關焦點

  • 俄羅斯給「末日武器」取了詩意的名字 「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觀察者網軍事評論員表示,「海燕」這個名字中國讀者非常熟悉,在高爾基的詩作「海燕」中,被作為勇敢精神的象徵,同時也是風暴的預言者,非常符合核動力巡航飛彈的特點。給這種「末日武器」賦予如此詩意的名字,實在是非常「俄羅斯範兒」。
  • 解開蘋果造車的秘密:「毛利」是關鍵詞
    但是,自從「泰坦(titan)」項目經歷幾次裁員以及管理層重組之後,蘋果除了CarPlay並沒有拿的出什麼像樣的產品。原因或許在於卡在了對「5級」自動駕駛的突破上,更可能的是,造車的毛利太低,蘋果不太看得上。要知道,蘋果的毛利率一直穩定在38%~39%之間,車企呢?
  • 蘋果造車,特斯拉瑟瑟發抖,大眾表示壓力山大,華為跟不跟?
    跨界造車真的那麼容易嗎?1953年成立的中國一汽,造了近70年的汽車,並且與德國大眾、奧迪、日本豐田、馬自達等國際知名企業合資合作,然而到現在依然在虧損。賈躍亭為了造車從樂視網套現170多億,質押樂視網5億股,獲得幾十億資金,總共200多億開始了造車夢,然而到現在FF依然在虧損。恆大投入額度已超3000億元。曾在短短五天,花出2800億元。
  • 蘋果造車的秘密,都在這了!看實力絕不是說說而已
    腦洞太大,特斯拉都追不上》、《蘋果玩智能汽車,路子比特斯拉還野》)之後,車東西也找到了一些蛛絲馬跡,幾乎可以斷定蘋果汽車真的已經在路上了。 為了準確的認識蘋果造車這件事,車東西整理了十個比較關鍵的問題,理清了這十個問題,對蘋果造車就能有一個更清晰的認知。 一、蘋果為什麼要造車?
  • 微觀「TNGA豐巢概念」高次元的「造車革命」
    然而他們的發明與創造沒有一個是一蹴而就的成績,都是些微不足道的靈感與進步最終讓「不可能」成為被歷史銘記的偉大創造。如今,豐田也在做這樣的事,將自己的造車體系全部推倒重建,用百次調整、千次改良最終換來一場堪稱影響整個汽車工業的一次重大革命。
  • 開豐田Rav4榮放的人屬於什麼檔次?月薪6500開得起嗎?有什麼優缺點?
    汽車行業競爭猛烈,各個品牌都拿出了看家本領造車,無數帶有鮮明特點的「神車」映入眼帘。「長跑運動員」福特蒙迪歐,上市至今好評不斷。「未來之車」奧迪Q5L,成為了年輕人的夢想之車。當前汽車製造技術日新月異,汽車品牌必須找到各自定位,才有希望在目前立足。正如豐田Rav4榮放。
  • 紅色風暴——豐田TRD 豐田賽車運動發展
    說到豐田,大家可能會想到豐田省心可靠的家用車,一家純粹的賣車大廠。但其實豐田也和其他品牌一樣,熱衷參加汽車賽事,來證明他們的造車實力,提升他們的品牌形象。接下來小編就帶著大家一起了解下豐田賽車運動的發展史吧!
  • 華為造車得要領,不服也得服
    至此之後,奔馳、奧迪、大眾、豐田等國際汽車巨頭紛紛向華為拋出合作的橄欖枝。2015年3月,華為高層在一次演講中透露,奔馳從2015年後所有新車裡都有華為的4G通信模塊。5月,第一屆亞洲消費電子展上,奧迪宣布華為是其最優秀供應商。一個月後,華為設計總監在微博上發了3張車標為「Honor」的汽車渲染圖,華為造車的傳言被推向了一個高峰。
  • 百度造車:恰逢其時
    在蔚來、小鵬、理想之後,百度造車是新一輪由網際網路公司掀起的造車運動,與其他新勢力造車不同,百度從一開始就擁有強大的生態系統、軟體平臺、自動駕駛平臺、車聯網平臺以及算法平臺等。而這一輪造車運動中,百度不是孤獨的存在,新的消息稱,蘋果和現代汽車計劃在3月前籤署自主電動汽車合作協議,計劃於 2024 年在擬議工廠生產10萬輛汽車,年產能為40 萬輛汽車。
  • 讓貝多芬的「分貝」來得更「多」些
    自己呢,還是個正上著初小的學生,什麼都不懂,更別提了解貝多芬了;社會呢,還處在一個不正常年代的中期,貝多芬是媒體和社交上的冷僻詞,更別提紀念他的音樂會了。如今,對於一個「60後」來說,我要撐到下個百年整數關,面臨的,不是有沒有信心的問題,而是生命之門還肯不肯打開的問題。因此,能夠躬逢「貝多芬誕辰紀念」的「大年」「中年」「小年」三個時段,尤其是2020年的「中年」,相當可以了。
  • 閃電深1度|埋頭造車?!科技巨頭「花式開啟」2021
    2020年,蔚來、小鵬、理想等非傳統主機廠出身的企業紛紛成功造車,特斯拉CEO馬斯克甚至成為新一任世界首富,這顯然刺激到了很多人的神經。在特斯拉股價持續飆升,蘋果、索尼要造車的消息也逐漸坐實之際,網際網路巨頭百度也正式宣布以整車製造商的身份進軍汽車行業,吉利控股集團成為其戰略合作夥伴。
  • 豐田考斯特9座價格 頂配考斯特現車報價
    豐田考斯特豪華版車身兩側配置了鍍鉻防蹭條,在增加車身保護的同時也增加了車身的層次感,看上去不會因車身得高大而顯得笨拙。豐田考斯特乘客門採用了2級踏板設計,從第一級踏板到車內落差290mm,上下車還算方便。乘客門寬度為750mm,不過一側的空間被門泵佔據,可通過的寬度為650mm。
  • 日本人正在研究用木頭造汽車!豐田輕量化車要來了
    現在只是用於製造一些零件,但他們的目標是未來用這種材料來造一整輛汽車。 據負責豐田車身設計的項目經理Masanori Matsushiro透露:「輕量化是豐田始終關注的重要議題
  • 豐田海拉克斯2.7L 4.0L四驅軍用皮卡雲南昆明可分期
    這部車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高大威猛,擁有寬大硬朗的車身,強健有力,外張的擋泥板盡現強悍風格,視覺上極富衝擊力。,再加上重新設計的內飾風格和更好的做工,這款皮卡的內飾已經接近豐田其它城市SUV的水準豐田海拉克斯皮卡不僅對內部空間重新進行了精緻的設計,整車的內飾也更趨於舒適化,內飾多了6.1英寸的彩色觸控液晶屏以及高級音響。
  • 2020款豐田海拉克斯 獨家現車驚喜底價暢銷
    說到經典的豐田汽車硬派越野車,可以說留給我們印象最深刻的就要屬豐田普拉多,豐田蘭德酷路澤以及豐田超霸和豐田海拉克斯了,而作為這些車型中唯一的一款硬派四驅越野皮卡車型,最近豐田汽車又對這款經典皮卡進行了升級,可以說最強悍豐田海拉克斯硬派越野車真的來了,該車不僅配備了與豐田陸巡一樣的4.0升6缸動力發動機,而且還繼續使用了非承載車身和經典的四驅系統
  • 廣汽豐田TNGA安全沙龍為你解密,什麼樣的車安全性更高?
    不能簡單將TNGA理解為一個造車平臺,事實上,它是一套全新的造車方法論,需要「品,再細品」。基於這種考慮,同時也為了讓更多消費者體驗TNGA硬核安全科技,感受TNGA重新定義的安全標準,廣汽豐田開設「TNGA安全沙龍」,先後在北京、上海、天津、杭州、蘇州、成都、長沙、深圳舉辦,11月21日,這一沙龍也來到廣州。
  • 百度聯手吉利造車 科技巨頭掀第二輪新造車浪潮
    「數據和用戶方面,網際網路企業比主機廠更佔優勢,是否造車關鍵還是看戰略選擇,換言之,就是實現當前利益最大化,是否必須進入造車的重資產高風險環節。」有業內人士告訴時代周報記者。目前,百度已給出自己切入整車業務的方案:即與傳統車企達成戰略合資合作,發揮傳統車企在整車製造、技術平臺架構方面的優勢,同時利用自己在智能化方面的優勢進行強強結合。
  • 百度聯合吉利組建智能汽車公司:對標蘋果造車模式 專家提示需警惕...
    1月11日,百度宣布正式組建一家智能汽車公司,以整車製造商的身份進軍汽車行業,面向乘用車市場,讓用戶購買到更極致的智能電動汽車。新組建的公司由百度主導發起,獨立於母公司體系,保持自主運營。吉利控股集團出資成為新公司的戰略合作夥伴。
  • 能開三十萬公裡的都是些什麼車?十款能開到三十萬公裡以上的車!
    通常,只要你肯花錢,任何一輛車,你都可以把它開到30萬公裡,甚至以上。但是,每一輛車都會有一個臨界線,當越過這個臨界線之後,維護保養成本升高,車輛殘值降低,繼續使用變得極不經濟,還不換一輛新車來得划算。因此,當使用裡程達到30萬公裡,卻仍未被拋棄,這就足以說明一款車的可靠性。這也正是消費者報告這個調研的意義所在。
  • 那些在中國沒有引進的車——豐田 Harrier
    汽車市場也是如此,既然有中國特供的車,那就一定有中國買不到的車。今天來聊一款目前在中國買不到的車,來自豐田。說起豐田的 SUV,大家可能想到的是 Rav4 榮放、Land Cruiser 蘭德酷路澤、Prado 普拉多,這些產品不僅在中國市場,在全球的評價都是非常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