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生物、能源與環境測量技術研究所劉新志老師

2020-12-06 儀器信息網

  劉新志,1978-1998年在中國科學院遺傳所工作,1998年調入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現任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生物、能源與環境測量技術研究所科學儀器研究室主任,高級工程師。

  劉新志老師及其團隊曾主持或參與研發了多項科學儀器行業專用儀器,其中許多儀器不僅填補了國內空白,而且以其穩定的性能和較高的性價比成為同類進口產品強有力的競爭者:

  多波段日光防護係數人體測量裝置,衛生部認可的所有防曬化妝品功效評價機構,均使用該儀器進行相關產品的市場準入檢測,目前世界範圍內只有兩家單位可提供該裝置的商品化產品,另一家在美國;

  生物(蛋白質)晶片閱讀儀及配套設備,2008年劉新志老師及其團隊配合華大吉比愛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完成儀器設計,目前已批量投產,成為進入臨床檢驗的全國產化蛋白質晶片檢測系統;

  直接數位化醫用X射線診斷系統,與北京的有關企業合作,僅用一年多時間,就完成4個型號設計試製,並一次通過了3C認證和醫療器械市場準入檢測,目前已經進入市場;

  防齲產品功效評價檢測裝置,與首都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口腔研究所合作研究,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測量裝置不僅填補了產品質量監督檢測技術裝備領域的空白,也填補了我國口腔醫學研究領域的空白;

  高穩定度自由流電泳裝置,我國自主研發的實用大型地基液相製備電泳裝置,核心部件都是自己生產、加工,其中一些技術方法處於國際領先水平,目前該產品已進入市場。

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生物、能源與環境測量技術研究所劉新志老師

  劉新志老師從事科學儀器研發的經歷可以追溯到1989年,在中科院遺傳所技術室工作時,當時經朋友介紹劉新志老師開始研發PCR儀,這個項目得到了時任遺傳所所長陳受宜老師的支持,並獲得5萬元資助。值得提及的是,在中國,劉新志老師和他的同伴最早將PCR儀推向市場、並起名為「DNA擴增儀」,當時從事生物醫學研究的許多著名專家,都使用過該儀器。

  但事情也並非一帆風順,劉新志老師說:「剛開始研製出的儀器,性能確實不是很好,經常需要維修,在辦公室裡我們最怕接到電話說『儀器哪兒又出毛病了』。後來由於儀器總是不斷出問題,我們就絕然借了30萬元(年利息高達30%),用於研製新一代改良產品,然後幫助客戶無償替換了原有儀器。其後當年我們又賣出去許多臺,這樣一年內我們不僅還清了借款,還盈餘了1萬7千元,用盈餘的錢買了一臺286計算機,後來我們的許多儀器設計都是用這臺計算機設計的。這段經歷使我初次嘗到了研製儀器的甜酸苦辣。」

  此後,劉新志老師一直堅持新型儀器的研發工作,並且在工作中不斷體會到了研發儀器帶來的物質及精神上的樂趣。在近幾年的時間裡,劉新志老師在儀器研發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自主研發儀器填補國內空白

  劉新志老師近年來研製的GS-2006型多波段日光防護係數人體測量裝置、HSFFE-412型高穩定度自由流電泳裝置、直接數位化醫用X射線診斷系統、防齲產品功效評價檢測裝置等在國內市場都獲得了良好的反響。

  (1) GS-2006型多波段日光防護係數人體測量裝置:國內獨家儀器,市場銷售良好

  目前世界範圍內提供商品化日光防護係數人體測量裝置的單位只有兩家,一家是美國Sola公司,另一家就是劉新志老師合作研製GS-2006型多波段日光防護係數人體測量裝置的中國企業。在我國,衛生部認可的所有防曬化妝品功效評價機構均使用GS-2006型多波段日光防護係數人體測量裝置進行相關產品的市場準入檢測。劉新志老師介紹說:「目前,全國有七、八家化妝品功效評價機構,有時一家能買3、4臺。此外,一些大學,研究所也需要該裝置。」

GS-2006型多波段日光防護係數人體測量裝置

  劉新志老師談到「早在2000年,我去香山參加照明學會光生物與光化學分會年會,獲悉我國化妝品要和國際標準接軌。此外,恰好國際化妝品組織要對中國的化妝品標準進行核查。但是當時如何科學準確地評定化妝品的防曬效果,如何檢驗化妝品標註的SPF值是否真實可靠,在我國並沒有統一的標準。因此建立我國防曬用品統一的效用標準,實現我國相關計量技術規範的國際等效性——這正是我們自主研製多波段日光防護係數人體測量裝置的目的和初衷。」

  「於是我和我的老師於家林決定共同研發多波段日光防護係數人體測量裝置,他負責光路設計,我負責機電部分,每天工作到晚上一兩點,4個月後,多波段日光防護係數人體測量裝置就試製成功了。」

  現在劉新志老師及其團隊正在研製第三代裝置,預計2011年將面世,新的裝置在外觀和穩定性方面有將較大的改進和提高。

  (2) 直接數位化醫用X射線診斷系統,力爭進入國際市場

  劉新志老師稱,數位化醫用X射線診斷系統是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中數位化醫療設備產業鏈中最為突出的一個重要分支。僅就我國而言,每年的購買量大約為46億元。但國產產品由於工藝不講究,年銷量不到2.5億元,只佔市場份額的4.76%。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數位化醫療設備的推廣普及,國外市場也加快了設備的更新換代,我國周邊的國家和地區對該類設備的需求也日漸強勁。因此研製高質量的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X射線診斷系統就顯得尤為重要。

數位化醫用X射線診斷系統

  「目前市場上X光機呈現出四世同堂的局面:膠片式X射線診斷系統、CR(Computed Radiography )X射線診斷系統、CCD(Change-Coupled Device ) X射線診斷系統、DR(Digital Radiography )X射線診斷系統。除第一種之外,後三種都可以稱為數位化X射線診斷系統,但是這三種數位化X射線診斷系統卻存在著本質的區別,使用效果上差別極大。DR型X射線診斷系統是其中的主流數位化產品,也是現在到將來的長線產品。」

  「我們用一年多的時間研製,於2009年完成了四種型號的DR型X射線診斷系統,並一次順利通過了3C認證和醫療器械市場準入檢測,現在已有多家訂單,單價150-320萬。」

  「目前,我們已經完成了更具市場前景的移動式DR開發的前期技術準備,並和國外的探測器生產廠商建立了密切的技術聯繫,新儀器中將選擇採用2009年國際上的最新技術成果——16位無線直接耦合間接轉換平板探測器,力爭進入國際市場。」

  (3) 防齲產品功效評價檢測裝置:國內尚沒有類似檢測裝置,縮小了與國際同行差距

  防齲產品功效評價檢測裝置是劉新志老師研究的一項重要科研成果,目前國內尚沒有類似的檢測裝置。在該課題的鑑定會上,專家組認為,防齲產品功效評價檢測裝置主要技術指標不低於國際同類測量裝置,對於消除對國外技術的依賴,縮小與國際同行的差距,也具有重大意義。

防齲產品功效評價檢測裝置

  「我們聯合『首都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口腔研究所』研製的這套裝置是從齲病產生的根本原因入手,對防齲產品的實際功效做出科學評價。目前,我們正在與合作方進行後續的實驗驗證工作,已初步應用於齲病防治研究,並實驗用於防齲產品功效評價。該裝置已在口腔防護醫學的實驗中投入使用,我們期待這一技術方法能夠為我國口腔防齲產品功效評價的有關標準實施提供技術支持,儘早服務於防齲產品功效的市場監督和管理。」

  (4) 我國自主研發的實用大型地基液相製備電泳裝置

  2010年8月,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高通量蛋白質分離檢測技術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劉新志老師和華大蛋白質研發中心有限公司聯合研製了HSFFE-412型高穩定度自由流電泳裝置。專家認為,該裝置是我國第一臺自主研發的實用大型地基液相製備電泳裝置,主要指標已經達到國際同類裝置的技術水平,降低了我國在同類儀器設備上對國外技術的依存度,具有較高的實際應用價值。

HSFFE-412型高穩定度自由流電泳裝置

  「目前蛋白質組學研究的瓶頸主要來自於蛋白質分離技術的限制。蛋白質分離技術主要有兩種——雙向電泳技術和高效液相色譜技術。這兩種傳統技術各有優缺點,雙向電泳能夠分離完整蛋白質,但是對於疏水或某些極端物理性質的蛋白質卻無能無力;高效液相色譜能夠分離來自於大部分蛋白質所產生的肽段,可是又無法解決有效分離完整蛋白質的難題。」

  「我們在設計中通過對自適應高壓穩定電源、腔體熱交換工藝、速率調整機構、應力同步機構等關鍵技術的完成,能夠從蛋白混合物中有效地分離完整蛋白質和蛋白質複合物;其次,裝置的通量高,速度快,能夠滿足高通量大規模蛋白質組分析的需要。」

  「具備實際技術方法支持的,針對系統綜合性能提出的高穩定度自由流電泳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思路,對進一步提升系統性能,拓展應用範圍有很強的指導性。該裝置不僅可以為我國的蛋白質組基礎研究提供技術支撐,還可以廣泛應用於生物產業的生產環節,如生物製藥。同時,還能應用於醫學臨床,如疾病預防和臨床監測。正如一位資深的生物學家所說:『其應用範圍幾乎可以遍及生物學、生物化學和細胞學的各個領域。』」

研發成果不僅數量多而且涉及領域廣,到底有何「秘訣」

  「其實研發這麼多的儀器並不是我一個人能做到的,」劉新志老師談到,「儀器研發是一個多領域的技術合成,需要一定規模的團隊合作,而我很幸運能結識一些知識水平非常高的,並且真正對儀器研發充滿興趣、認真善良的人。在這個團隊裡的技術人員95%具備高級技術職稱,多年來一直從事光學計量、電子測量儀器、生命科學儀器、衛星遙感應用技術和無線數據傳輸、軟體工程開發等相關技術工作,並擁有二十年以上的技術經驗,所以我們已經形成了較完善的科研、試驗和生產工藝的協調組合。」

  (1)「儀器研發需要挑戰原創的熱情」

  「在我們的團隊中大家最關心的都是如何做好儀器,很少關注個人的後期利益。我們一起研製儀器,雖然每天工作到很晚,加班更是家常便飯,但是大家都很享受這種不斷探索研究、克服困難、研製新儀器的樂趣。總之,我們是以此為樂,這種樂趣只可意會難以言傳。」

  (2)「儀器研發不能脫離用戶,儀器設計中要有自己的思路」

  「儀器研發不能脫離用戶,一定要根據用戶的需求來設計。科學儀器是光學、機械、電子、計算機、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領域各種高新技術的集成,所以在儀器研製的過程中,需要不斷的學習,掌握儀器研發相關的重要的科學原理。此外,儀器設計中要有自己的思路,模仿可能會走一些捷徑,但是這樣做往往會使個人的思維受到限制。」

  (3)「讓項目經費都花在該花的地方」

  目前,「錢」也是困擾我國科學儀器自主研發的一個重要因素,對於如何解決儀器研發中的項目經費問題,劉新志老師表示:「我們通過國家申請課題項目得到的經費很少,絕大多數經費來源都是通過與企業合作,這樣一定程度上也解決了儀器產業化問題。並且在經費的利用上我們十分注重節儉,讓經費都花在該花的地方,避免現在所謂的學術浪費問題,企業的每一分錢都來之不易,我們要珍惜別人的血汗錢。」

  訪談中我們了解到,劉新志老師及其團隊曾經有一個50萬元的合作項目,項目結束後還有20萬元的經費剩餘,意外的是他們將這20萬元又返還給了合作方,他們認為「這樣做很重要」。

  (4)「我們得憑良心做事,不能幹有損別人利益的事」

  而與企業合作經常面臨智慧財產權問題,如企業擔心研究單位雖然現在一次性把技術都轉移給自己了,但改天變變形式又『轉』給別的企業。對此,劉新志老師表示:「一般和企業合作研發儀器,都是籤有合同的,我們得憑良心做事,不能幹有損別人利益的事。而且大多數企業都會遵守約定,極少遇到企業毀約的問題。」

期望挑戰大型儀器研發項目,呼籲真正的專家與人才

  雖然已經碩果纍纍,但劉新志老師並不因此而止步,對於他所熱衷的科學儀器研發事業仍然充滿著極大的熱情,並且希望能在儀器研發方面做更多有意義的事。

  另外,面對我國目前科學儀器研發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科學儀器研發人才匱乏的現狀,劉新志老師又有怎樣的觀點與見解?

  「我們是一群喜歡『啃硬骨頭』的人,希望能挑戰一些大型儀器研發項目」

  「我們現在希望能有機會合作開展一些大規模的項目。比如HSFFE-412型高穩定度自由流電泳裝置,雖然這套裝置本身已經可以作為獨立的產品應用於相關領域,但這只是我們大規模系統集成研究的一部分,我們正在著力於系統後續的研究。我們的目標是實現以該裝置為核心的高通量完整蛋白質分離、酶解消化、肽段分流和質譜鑑定接口的大規模系統集成,以保證蛋白質組的分析可以在一個連續自控的系統中規範化完成。」

  「我們是一群喜歡『啃硬骨頭』的人,不迷信權威,希望能有機會挑戰一些大型項目,而且只要是企業需要、對國家經濟有幫助的儀器研發項目我們都會去做。」

  「真正的專家應該在實驗室,在第一線」

  劉新志老師直言:「現在的科學儀器創新大多在企業成形,科研院所裡出成績比較難。這是由於多種原因造成的,比如科研院所對於市場的把握可能不如企業,科研成果轉化困難;再加之現在經常提到的學術腐敗、專家不專、科研經費只講投入不講產出等問題,給科研院所新型儀器研製造成了很大的阻礙。此外也存在一些所謂的專家學者『瞎忽悠』,在項目合作中屢屢損害合作方利益,不僅損害科研院所的聲譽,也嚴重影響院企合作,對科技成果轉化產生非常不良的影響。其實,真正的專家應該在實驗室,在研究工作第一線,而不是在其他什麼地方。」

  「不能僅僅用學歷去評價一個人到底是不是人才」

  「科學儀器研發所需的人才,既要求有紮實的基礎知識,又要求有跨學科的較廣泛的專業知識,目前社會上對於人才的評判還是很重學歷出身,幹同樣的事情往往得到不一樣的待遇。而且現在學歷的含金量很難保證。」

  「所以不能僅僅用學歷去評價一個人到底是不是人才。另外,專業與興趣的結合很重要,當你真正喜歡一件事情的時候,才會非常投入地把這件事情真正幹好。」

  後記

  採訪中,劉新志老師至真至誠的性格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對朋友講信義,對企業講誠信。對於不負責任的、徒有虛名的專家學者,他絕不苟同。而面對真正的人才,劉新志老師也會讚嘆,看到別人研製出真正好的儀器,他也會由衷的讚賞與欣賞,他認為,欣賞別人的作品,是一個非常美妙的學習過程。

  劉新志老師稱自己是科學儀器研發「工匠」,在每臺儀器的研發中都要親自去安排零配件加工、安裝調試。他是一個憑自己真實的勞動在生活的人,研製出新的儀器獲得用戶認可是他最得意的時候,但慢慢這種得意會淡化,然後又需要新的東西來充實。劉新志老師說他很享受現在的狀態,不斷學習進步,不斷挑戰自我,雖然沒有高學歷,但是這樣反而沒有包袱倒是一種自由,自己有為了生存向上的動力。

  採訪編輯:秦麗娟

相關焦點

  • 淺談元素形態分析技術現狀及發展前景——訪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
    因此,元素總量的分析已經不能對其毒性、生物效應以及對環境的影響做出科學的評價,「元素形態分析」作為一個嶄新的應用研究領域應運而生,對於公共食品安全有著重要意義。經過近三十多年的發展,目前元素形態分析已經成為分析科學領域的一個重要分支。
  • 記全國先進工作者、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首席計量師原遵東
    全國先進工作者、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首席計量師原遵東說。三十七年如一日 深耕輻射測溫原遵東今年60歲,1983年清華大學畢業後進入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工作,現兼任全國科技名詞審定委員會委員、國際溫度諮詢委員會非接觸測溫工作組和國際比對工作組成員、國際電工委員會溫度傳感器與儀器工作組成員。
  • 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成功研發新冠病毒核酸國家標準物質
    本報訊 (劉旭紅 記者史玉成)2月21日,記者從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國計量院)前沿中心生命科學計量團隊獲悉,他們日前成功研發了高低兩種不同濃度水平的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標準物質,並通過專家鑑定。這一標準物質的研製及應用,將為不同廠家、不同型號核酸試劑盒檢測結果準確、可比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標準物質是保證化學、生物等領域測量結果準確可靠的「砝碼」。
  • 河南省計量科學研究院成功研製溶解氧測定儀檢定裝置
    中國質量新聞網訊 河南省計量科學研究院化學計量研究所近期成功研製出溶解氧測定儀檢定裝置。溶解氧大小能夠反映出水體受到的汙染,特別是有機物汙染的程度,是衡量水質的重要指標。溶解氧測定儀可以用來測定水中常量溶解氧濃度,被廣泛應用於食品加工、生物製藥以及環境監測等行業。
  • iCMS2019第三天 質譜在地礦能源及環境中的應用分享
    本屆質譜網絡會議為期5天(12月2-6日),共設中國質譜學會40周年、美國華人質譜學會、質譜新技術新方法、質譜在生物醫學及生命科學領域中的應用、質譜在食品分析中的應用、質譜在地球科學及能源領域應用、質譜在環境分析中的應用、質譜在藥物分析中的應用、質譜在食品分析中的應用共10個專場。
  • 中國現代計量科學實驗基地正式啟用
    中新網北京八月二十七日電(記者 劉長忠)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昌平實驗基地今天正式啟用。為進一步開展以量子物理為基礎的現代計量科學基礎性研究、應用研究,適應高新技術產業、基礎和支柱產業技術改造以及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計量技術和精密檢測的需要,更好的適應與國際量值接軌和國際競爭的時代要求,中國國務院批准於二00五年開工建設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昌平實驗基地。
  • 中國計量院「溫度單位重大變革關鍵技術研究」項目榮獲國家科技...
    由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國計量院)牽頭完成的「溫度單位重大變革關鍵技術研究」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該院參與完成的「光電成像系統參數測試與校準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溫度是最為廣泛使用的基本物理量之一,其準確測量事關科學研究、國防安全、能源環境和民生健康等領域。
  • 河南省計量科學研究院兩項科技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本報訊 9月16日,中國計量測試學會組織有關專家對河南省計量科學研究院承擔的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科研項目&34; 和該院完成的&34;科技成果進行鑑定。結果顯示,這兩項科技成果均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據了解,&34;項目,歷經6年,攻克了顆粒標物研製技術,解決了目前顆粒數量濃度標準物質測量範圍窄、精度不高、效率低問題,打破了我國該標準物質對國外進口的依賴。
  • 科技要發展,計量須先行
    項目解決了1級精度齒輪主要精度指標的測量難題。同時,課題組還研製了1級精度標準齒輪,應用於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等單位,作為齒輪精度傳遞的實體基準。項目的研究不僅為高端齒輪量儀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同時也將在我國「四基」發展戰略中發揮重要的技術支撐作用。共焦顯微測量及其標準化計量理論研究。由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航天計量測試技術研究所共同完成。
  • 河南省計量科學研究院緊急校驗螢光定量PCR儀
    一臺與時間賽跑的「校準手術」河南省計量科學研究院緊急校驗螢光定量PCR儀□ 姜 鯤 本報記者 孫中傑消毒、測量、校準、檢驗;再消毒、再測量、再校準、再檢驗……2月3日中午,位於河南省鄭州市鄭東新區的河南省計量科學研究院化學所實驗室裡
  • ...創新發展碩果滿枝——訪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
    院地合作紅紅火火、創新發展碩果滿枝——訪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所長唐玉國 作者:劉曉蕾    編輯:李慧    來源:本臺全媒體資訊中心    2019
  • 朔州市工程測量儀器校準-計量校準中心
    朔州市工程測量儀器校準-計量校準中心 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NPL)近發布的一份報告表明,測量科學的進步對英國量子產業的成功至關重要。NPL的量子計量研究所(QMI)發布了兩份新報告,概述了測量科學是量子技術創新的重要驅動力:一份題為《測量如何驅動新興量子產業的創新》另一份題為《英國超導量子技術的機遇》量子技術基於的是單原子、電子和光子的驚人特性。在量子尺度上,粒子遵循的規則不同於人類尺度的物體。其中,引人關注的有兩點:一是「疊加」,即粒子同時以兩種狀態存在;另一點是「糾纏」,改變一個粒子的狀態會同時引起另一個粒子的變化。
  • 安徽省計量科學研究院「生物顯微鏡校準裝置」順利通過建標考核
    日前,安徽省計量院申請的「生物顯微鏡校準裝置」計量標準在計量標準器及配套設備、計量標準的主要計量特性、環境條件及設施、校準人員的資質能力、文件資料等符合計量標準考核規範要求,專家組給予一次性通過。此次該標準的建設填補了該項目的安徽省內空白,將為本省及周邊地區的相應量值溯源提供有效保障。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能源與環境材料研究院在國際頂級期刊Energy &...
    新聞網訊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能源與環境材料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季倩倩(指導老師:趙修松教授)在國際期刊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能源與環境科學》上發表了題為The Role of Oxygen Vacancies of ABO
  •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啟動建設能源研究院
    新華社合肥9月7日電(記者徐海濤)記者從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獲悉,著眼於前沿技術發展和國家重大需求,日前該中心啟動建設能源研究院,將聚焦發力清潔煤炭利用、磁約束聚變、可再生能源、智能電力電網四大研究方向。
  • 國際計量界資深專家談國際單位制SI的修訂
    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採訪了國際計量界8位資深專家,對這些問題進行了解答。對於這項科學研究而言,國家計量院發揮了關鍵作用。如果沒有他們的工作,SI修訂就不可能發生。中國的國家計量院(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在提高溫度單位開爾文的準確性方面,他們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他們測定的玻爾茲曼常數,將成為修訂開爾文定義的基礎。梅:我認為世界各國國家計量院之間的合作還將不斷增強。
  • 《轉》訪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畢昌昊研究員:基因編輯技術將推動生命科學進入第二次爆發期
    乾貨 | 靠譜 | 實用 《轉》訪是轉化醫學網的品牌專訪欄目,是業內專家、大佬、知名企業智慧交流碰撞的平臺,也是促進行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轉》訪致力於打造轉化醫學領域最知名的專家訪談欄目。基因編輯是一種新興的比較精確的能對生物體基因組特定目標基因進行修飾的一種基因工程技術。
  • 訪天津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分析測試中心
    百家實驗室:訪天津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分析測試中心(瀚盟生物技術(天津)有限公司)  為了解中國科學儀器的市場情況和應用情況針對製藥領域「十二五」規劃,近日,「儀器信息網」與「我要測」相關工作人員參觀訪問了本次活動的第八十八站:瀚盟生物技術(天津)有限公司。瀚盟生物技術(天津)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質量總監董華女士熱情接待了我要測網到訪人員。
  • 計量新聞聯播·計量技術機構動態│2020年第12期
    中國計量院成功舉行紅外測溫儀線上國際研討會近日,由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主辦的「紅外測溫儀線上國際研討會」成功舉行。本次會議由亞太計量規劃組織(APMP)溫度技術委員會(TCT)主席、韓國標準科學研究院(KRISS)Inseok Yang博士主持,國際計量委員會溫度諮詢委員會(CIPM CCT)主席、中國計量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段宇寧致開幕詞。
  • 醫學計量技術支撐防疫工作
    ECMO技術是醫療測量技術日益高集成、高精密,工作環境高要求等發展趨勢的集中體現。首先,ECMO需要與多種計量設備共同開展計量測試工作,其參數涉及力學、時間頻率、物質的量、化學計量參數等。因此,多個技術文件組合才能初步解決ECMO的計量標準化需求問題。其次,在針對計量技術中涉及的技術空白問題,如動態壓力計量、計量傳感元器件的集成技術、標準物質的研製等亟須解決。ECMO技術用於重症醫學診治環境,為避免幹擾科室的環境,保證生物安全,計量設備應當儘可能便攜化、智能化。因此,對計量技術進行在線化、即時化、遠程化是新的研究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