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77分!
11月12日下午
水利部長江委組織的
東湖示範河湖建設驗收組
亮出分數
武漢東湖
高分通過驗收
建成「全國示範河湖」
為全國提供治水樣板
此次「大考」中
東湖是其中唯一一座城中湖
經過全面整治水質提升的東湖水秀波清。於琳 攝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2019年11月,水利部在全國開展示範河湖建設,遴選出首批17個示範河湖建設名單,武漢東湖入選,是其中唯一一座城中湖。
東湖主湖水質保持Ⅲ類
是近40年來最好水平
一年來,東湖風景區克服疫情、大汛影響,持續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東湖水質環境和生態環境得到持續改善。
2019年11月至2020年9月的監測數據顯示,東湖主湖水質保持Ⅲ類,為近40年來最好水平。
生態修復後,湖面如鏡,清澈見底。於琳 攝
11月7日,自武漢「重啟」以來,東湖日接待遊客量首次突破40萬人次,一幅幅水清岸綠、景美人和的幸福河湖圖景,展現在英雄城市、文明城市的綠心之中。
全國示範河湖建設驗收專家組成員熊明說,近年來,東湖風景區努力探索一條「大湖、名湖、城中湖」生態治水之路。東湖通過全國示範河湖建設驗收,可以為全國類似的城中湖建設提供一個很好的治水樣板。
百公裡生態綠廊環繞最美城中湖。羅斌 攝
一潭清水涵養
東湖「水下森林」
11月12日上午,驗收組一行來到東湖聽濤景區碧潭觀魚內塘,碧波蕩漾下,水草豐茂搖曳,魚兒悠遊穿行。今秋以來,東湖「水下森林」刷屏,吸引市民遊客頻頻「打卡」。
錦鯉成群、水草悠遊的碧潭觀魚。記者寧秀梅 攝
湖北省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生態修復專家康玉輝介紹,曾經長期養魚,使碧潭觀魚水生植物嚴重退化,如今通過篩選魚類、種植先鋒植被,促進水生態自我修復,不斷完善健康水系統,才達到眼前「一潭清水」的效果。
聽濤碧潭觀魚的「水下森林」。記者寧秀梅 攝
東湖「水下森林」還將不斷擴域,在湯菱湖、小潭湖新增132萬平方米,未來連點成面,超過東湖水域面積十分之一。
湖溪河治水
「初期雨水」變「活水」
全長1530米的湖溪河經過兩年綜合治理後,原本只六七米寬的河道拓寬至40多米,排水防澇能力大大提升。
調節東湖水位的新溝渠節制閘。記者寧秀梅 攝
湖溪河初期雨水調蓄池,是湖溪河綜合治理工程的核心工程。該調蓄池結合東湖實際水環境特徵,對初期含雜物較多的雨水進行淨化處理,將水質提升後再補給河道。
東湖碧水長風,堤岸杉林,魚翔淺底。於琳 攝
「湖溪河兩岸都埋設了初期雨水收集管道,收集起來的雨水經過位於河道下遊的處理廠處理後,再傳輸到河流上遊,通過河流自然下洩,最終匯流到喻家湖去。」湖溪河綜合治理工程相關負責人介紹,初期雨水處理廠處理能力為3萬噸/天,對水質較差的初期雨水能夠起到較好的淨化作用。
全國示範河湖建設驗收專家組表示,調蓄池起到「血液透析」作用,持續循環淨化水質,這為東湖進一步提升各子湖的水質,提供了實踐樣本。
一校師生
都是東湖的「眼睛」
2016年開始,東湖率先啟動了「東湖水環境綜合治理規劃」,打破行政區界線,以流域水係為單位治水。
今年武漢特大降雨,東湖成為巨大「城市海綿體」。通過湖泊保護、水位控制等相關措施,多湖連通,擴大城區的雨水調蓄能力,減少城區內澇災害的發生。
陽光下,華僑城生態溼地公園呈現出「城湖融合」的美麗景象。記者詹松 攝
「採樣地點筲箕湖,水溫19℃,pH值8.06。」11月12日上午,在華僑城小學的東湖生態文明教育館,五年級同學正在對東湖水樣進行檢測。這群「小小科學家」是東湖的「民間湖長」,在學校引導下定期巡湖護湖。可以說一校師生都是東湖的「眼睛」,共同呵護美麗東湖。
(長江日報出品 採寫:記者傅雪嬰 胡蝶 寧秀梅 通訊員周鑫 製圖:趙健 製作:朱佳琪 校對:熊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