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級新技術首次應用成功

2020-12-04 齊魯壹點

近日,中石化勝利石油工程公司固井技術服務中心成功應用納米SiO高緻密水泥漿體系,有效封固純17-斜90井目的層段,對提升老區油田固井質量具有重要意義,也標誌著該中心在前瞻性自主智慧財產權研發方面取得新突破。

受油水層分布複雜、油井套損嚴重等因素影響,勝利油田純化區塊和其他油田老區一樣,勘探開發難度大、施工質量標準高,特別是對固井質量的要求更加嚴苛。2018年,固井技術服務中心與廣東化工學院建立產學研戰略合作關係,聯合立項《納米SiO高緻密水泥漿體系研究與應用》課題,重點攻關老區固井難題。

科研攻關期間,雙方以首席專家、大學教授牽頭成立項目組,利用遠程視頻、座談交流等形式組織技術交流研討25次,開展室內試驗1200餘次,對水泥漿體系的稠化、強度、膠凝和緻密性等性能進行全面優化調整,形成第三代終試產品。經過2年多時間,項目已進入應用評價階段,比原計劃提前了3個月,為固井技術服務中心優化延伸產業鏈按下了加速鍵。

在勝利石油工程公司固井高級專家李延偉看來,相比同類產品,該水泥漿體系的緻密性和強度更高,這不僅滿足了油田老區開發需要,還適用於頁巖氣井和大型壓裂井,能夠有效延長油井壽命、提高油氣井採收率,市場潛力巨大。

作為勝利石油工程公司重點科研項目,「納米SiO高緻密水泥體系」成果已通過國家發明專利審核。下一步,固井技術服務中心井將持續完善單劑產品的製造標準和生產工藝,打造拳頭產品投入市場,為高質量開展「百日攻堅創效」行動保駕護航。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邵芳 通訊員 肖本利

相關焦點

  • 新技術可生產納米級藥物
    藥物已經是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是人類文明的一部分,所以新的製藥工藝總是會收到追捧。雖然納米技術現在已經不是一個新鮮的詞了,但是在製藥工業,納米技術還是第一次出現。傳統工藝生產出來的藥物,不可避免的會帶有一些自身結構特性,它通常都會形成一些晶體結構,呈現出一種幾何形狀。
  • 美國開發出新型納米級光源 透析納米雷射器技術簡介及發展應用
    楊培東和他的研究小組以前曾創造出紫外線納米線納米雷射並研製出可以引導和指引光線通過電路的納米帶光學波導,現在他們又開發出新的納米級光源,這些成果為未來的納米光子學技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光子技術中,光波運動取代電子運動成為信息的載體。光子技術有望使未來的計算機和網絡比現在快數千倍。
  • 千葉大學等全球首次成功合成數十納米的聚索烴,還發現五環結構
    此前也有環狀分子鏈狀連接的聚索烴,但利用分子的自組裝現象合成的尺寸能達到數百納米,並且可利用顯微鏡觀察得到的聚索烴尚屬首次。這項成果是向形成納米級複雜成形技術邁出的第一步,能如此精確地控制分子聚集體的結構,可能會發現新的性質。參加該國際聯合研究團隊的除千葉大學外,還有英國基爾大學、英國同步加速器光源科學設施、英國盧瑟福·阿普爾頓實驗室、瑞士南部應用科學與藝術大學和義大利都靈大學。
  • 納米科學和納米技術的應用,重塑我們周圍的世界
    今天我們要探討的是一個比微觀世界更深入,在納米尺度下工作的可能性。這就是納米技術,它意味著任何納米尺度上的技術在現實世界中的應用。可以預見的是,使用磁性RAM或隨機存取存儲器與這些納米級接頭連接,計算機很快就能幾乎瞬間啟動。可彎曲、可摺疊和可拉伸的半導體納米膜電子產品已經被開發使用,它們的納米晶體結構厚度小於幾百納米,通常來說,它們非常小,而且非常容易彎曲,它們在應用程式,智慧型手機和可穿戴技術中特別有用,比如智能手錶。
  • 日本DNP首次成功研發用於5納米製程的高精度EUV
    8月31日消息,根據日媒DNP官網顯示,大日本印刷株式會社利用多電子光束繪製設備,研發了光掩膜(Photo-mask)的生產工藝,不僅可用於當下最先進的 EUV 光刻(Extreme Ultra-Violet :極紫外光刻),還可用於 5 納米(納米:10 億分之一米)工藝。
  • 納米技術與納米材料在纖維中的應用研究
    摘要:        本文介紹了納米技術在化學纖維中的應用方式,並闡述了納米技術在功能性纖維和其他特種纖維中的應用情況,以及納米材料在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最後展望了納米技術的應用前景。
  • 超聲技術的新發展新應用
    全國各地從事超聲研究及生產的科研院校專家學者、企業單位的精英代表匯聚一堂,圍繞超聲理論、超聲設備、超聲應用展開交流探討、展示分享,共話功率超聲學科發展,共譜行業發展未來。聚焦超聲技術研發與應用創新的優超精密作為代表企業攜自主研發的超聲刀柄、超聲電主軸系列標準產品及個性訂製化產品亮相大會。優超總經理張增英出席大會,並作了題為《賦能智造,超聲技術新發展新應用》的演講。
  • 國際首次通過模板法在六角氮化硼溝槽中成功製備石墨烯納米帶
    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在石墨烯納米帶可控制備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我首次實現納米級空間分辨電磁場量子傳感
    最新發現與創新科技日報合肥10月22日電 (記者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大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的孫方穩小組實驗實現了50納米空間分辨力高精度多功能量子傳感。該系列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應用物理權威期刊《應用物理評論》上。
  • 受摺紙藝術啟發的工程技術使科學家創造出納米級3D微觀結構
    一個科學家團隊首次將這一技術降至納米級,他們說這一突破為從機器人到航空航天的應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目前,西北大學的科學家已經成功地將這一技術應用於納米級的結構測量。作為參考,一根人類頭髮的直徑約為10萬納米。該團隊從超薄薄膜開始,並在整個薄膜上進行了精心放置的kirigami切割。
  • 《自然生物技術》:螢光顯微鏡技術首次觀察到腦細胞分子納米級3D圖像
    》:螢光顯微鏡技術首次觀察到腦細胞分子納米級3D圖像一項近日發表在《自然生物技術》上的研究顯示,瑞典皇家理工學院研究人員利用一種新的螢光顯微鏡技術產生了世界上第一個完整的活細胞中分子的納米級三維圖像,顯示出了大腦海馬神經元中蛋白質的近分子尺度圖像。
  • 納米晶體技術在藥物製劑和遞送中的應用
    本文介紹了納米晶體的特點即:增加的表面體積比導致藥物溶解速度和飽和溶解度顯著提高。並對藥物納米晶體製備不同技術和方法的全面綜述。此外還將較納米和微米級藥物晶體在藥物領域的應用,討論目前市場上的納米晶體藥物及其局限性。
  • 碳納米管應用於5G技術改善軍事通信
    Carbonics,Inc.與南加州大學合作開發了一種碳納米管技術,該技術首次在射頻應用中實現了超過100GHz的速度。這一裡程碑超越了傳統的射頻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稱為RF-CMOS技術)的性能和效率,該技術在包括手機的現代消費電子產品中無處不在。
  • 微納米氣泡技術在環保領域的應用
    對(2013年-2017年)首次公開的專利可以找出近期相關技術的研發重點及熱點。2013 年-2017年首次公開的微納米氣泡發生技術及其應用相關專利的 IPC統計(表1)可以看出,研究熱點與重點集中在乳化和水處理,包括廢水處理、水域曝氣、脫氣等等。微納米氣泡技術在環保領域的應用受到廣泛關注,下面將詳細介紹微納米氣泡技術在環保各方面的應用情況。
  • 官方透露小米11首次應用納米隔熱材料
    集微網1月6日消息,昨天小米手機官方微博發文講述小米在散熱設計方面的新探索:小米11首次應用納米隔熱材料。納米氣凝膠這種材料也曾在太空飛行器、空間站上大量應用。為在太空中應對巨大的溫差,維持太空艙內的溫度,這種性能好且輕便的隔熱材料成為了最佳選擇。官方還透露納米氣凝膠的研發和嘗試並不順利。從最初的概念提出到論證檢驗,小米的工程師不斷的探索、試驗、失敗,改進、再試驗,最終成功突破技術難關。 (校對/carrie)
  • 碳納米管與金屬納米導線成功連接
    美國羅斯塞拉(Rensselaer)工學院研究人員表示,他們找到了一種能將碳納米管和金屬導線相連接的新工藝,並用它研製出結合了碳納米管和金屬納米導線最佳特性的納米導線。
  • 羅島納米成功研發新一代固態納米孔測序儀,原理機在蘇州完成驗證
    蘇州羅島納米科技有限公司(羅島納米)就是國內率先實現了這條技術路徑的高科技企業。羅島納米技術基於公司創始人凌新生教授18年來的研究發展,理論體系完整、可行,國內首創,研發進展國際領先。一個月前,羅島納米公司成功地研發出基於固態納米孔的DNA測序原理機。
  • NIST開發納米級3D列印凝膠新方法
    納米材料是80年代中期發展起來的新型材料,由於納米微粒(1-100nm)的獨特結構狀態,使其產生了小尺寸效應、量子尺寸效應、表面效應、宏觀量子隧道效應等,從而使納米材料表現出光、電、熱、磁等特殊功能,在醫學、要學、化學等多個領域具有巨大潛力。
  • 中國首次成功應用基因剔除技術
    因為它們是我國科學家歷經1年多時間首次成功應用基因剔除技術培育出的產物,我國科學家也因此在世界上率先建立了由於遺傳原因引起的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症的動物模型,為人類進一步研究遺傳性疾病提供了理想參照物。  基因剔除是目前研究基因整體功能的唯一方法,由於人類的遺傳結構在許多方面和小鼠非常接近,基因剔除後的小鼠就成為研究人類遺傳和疾病的理想模型。
  • 技術:納米技術可以應用到哪裡?
    說到納米技術,很多人並不十分了解。這是20世紀代的一項新技術。我們可以說:20世紀是微米的世紀,21世紀是納米的世紀。我們來談談納米技術第一個應用:控制有害氣體工業生產中使用的汽柴油和作為汽車燃料的汽柴油在燃燒時會產生二氧化硫氣體,是二氧化硫的最大汙染源,因此在石油煉製過程中有一個脫硫工藝來降低硫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