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葉大學等全球首次成功合成數十納米的聚索烴,還發現五環結構

2021-01-11 肖楊日本留學

以日本千葉大學全球傑出研究骨幹矢貝史樹教授為中心組成的國際聯合研究團隊,全球首次合成了數萬個小分子通過自組裝,由環狀結構連成鏈狀的聚索烴,另外,還利用原子力顯微鏡(AFM)成功地使其物理結構實現了可視化(圖1·2)。此前也有環狀分子鏈狀連接的聚索烴,但利用分子的自組裝現象合成的尺寸能達到數百納米,並且可利用顯微鏡觀察得到的聚索烴尚屬首次。這項成果是向形成納米級複雜成形技術邁出的第一步,能如此精確地控制分子聚集體的結構,可能會發現新的性質。

參加該國際聯合研究團隊的除千葉大學外,還有英國基爾大學、英國同步加速器光源科學設施、英國盧瑟福·阿普爾頓實驗室、瑞士南部應用科學與藝術大學和義大利都靈大學。

肖楊日本留學

圖1:全球首次成功實現可視化的五環索烴原子力顯微鏡(AFM)圖像

肖楊日本留學

圖2:觀察到的最長的聚索烴。20個環狀結構直線連接,另外,第8個和第19個環與三個環連接,形成了分支結構。

研究背景

索烴是環狀分子呈鏈狀連接形成的分子集團的名稱,也是機械運動的分子(分子機器)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自2016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讓-皮埃爾·索維奇(Jean-Pierre Sauvage)等人發現名為「模板合成法」的合成方法以來,全球一直在積極研究索烴的合成。最近有報告顯示,利用模板合成法,合成了有更多環狀分子連接的「聚索烴」,有望作為功能性高分子材料應用。不過,合成聚索烴必須多次重複模板合成法,或者多點同時進行,難度較高,而且不能進行單晶結構解析,因此無法直接觀察其結構。如果能利用模板合成法高效合成大環結構,那麼使用特殊顯微鏡就可以直接觀察到聚索烴的樣子,也容易明確其結構。

研究成果

此次,研究人員通過為已經成功開發出的納米環(自發聚成環狀的分子聚集體)應用與模板合成法相似的分子聚集體形成法,成功合成了尺寸達到可利用AFM觀察的水平的聚索烴。其中還觀察到了像奧運會的會徽一樣由5個納米環連接成的五環索烴(圖1)。

研究人員通過快速混合分子能充分溶解的溶劑和不能溶解的溶劑的方法(溶劑混合法)製作了納米環,利用AFM觀察發現,納米環的約20%會自發形成索烴結構。詳細解析其機制發現,已經形成的環狀結構的表面成為支架,易於形成新的環狀結構(圖3)。這種現象被稱為「二次成核」,在引起阿爾茨海默病等的蛋白質聚集中也是一種重要現象。可以稱之為分子組裝的模板合成。

肖楊日本留學

圖3:通過二次成核形成索烴的機制

根據這一結果,研究人員深入研究了更容易發生二次成核的溶劑和混合法,最終,通過向形成環狀分子聚集體的烷烴溶液中逐漸添加單體氯仿溶液,成功增加了索烴的鏈長,形成了最大由22個環狀結構組成的聚索烴。利用AFM確認,該聚索烴的長度達到500nm。

模板合成法是指,使環化之前的分子(前驅體)穿過預先環化的分子的孔,並通過某種相互作用使其固定,在這種狀態下使前驅體的末端與末端相連,由此高效獲得索烴結構(圖4)。這是利用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將目標分子結構預先作為「模板」預組織化,然後通過形成共價鍵來獲得目標物質的方法的總稱。利用該方法能以實際收率合成索烴。

肖楊日本留學

圖4:利用模板合成法合成索烴

以上就是今天跟大家分享的的關於千葉大學等全球首次成功合成數十納米的聚索烴,還發現五環結構。

相關焦點

  • 燕山大學成功合成出納米孿晶結構立方氮化硼新材料
    新華社石家莊5月21日電(記者 齊雷傑)記者21日從河北省教育廳科技處獲悉,日前,燕山大學成功合成出納米孿晶結構立方氮化硼新材料。這種材料具有多種優良特性,未來有望成為鋼鐵行業廣泛應用的新一代刀具材料。
  • 日本全球首次精確合成出石墨烯納米帶
    」 以平面狀鍵合物質,開發出了通過精確控制結構將其合成為帶狀的方法,並成功製作了較寬的 「石墨烯納米帶(GNR)」,GNR作為半導體具有非常優異的電氣特性。【開發的技術】此次,聯合研究團隊新設計和合成了前體分子,全球首次成功合成了具備17個碳原子的寬度和扶手椅結構邊緣的17-AGNR。除溫度和氣化方式等細節的調整外,合成方法與以往的自下而上式方法相同,尤其是前體分子的設計,為避免尺寸增大,儘量採用簡單的結構,而且採用可以承受高溫升華的耐熱單元構成。
  • 中國科學家首次成功合成石墨炔—新聞—科學網
    開闢碳材料研究新領域
  • 【中國科學報】中國科學家首次成功合成石墨炔
    隨著富勒烯、碳管及石墨烯等碳材料陸續通過物理方法成功製備,如何製備石墨炔一直是科學研究的焦點。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有機固體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玉良帶領團隊從表面化學反應結合固態生長合成化學的新視角出發,首次在銅表面上合成了具有本徵帶隙sp雜化的二維碳的新同素異形體石墨炔,開闢了人工化學合成碳同素異形體的先例。
  • 日本研究團隊成功製成14cm全球最長碳納米管束
    日本研究團隊成功製成14cm全球最長碳納米管束 2021-01-12 10:33:33 來源:科技日報 日本金澤工業大學開發出新型碳纖維複合材料——高強度、高彈性且導電性優異。
  • 四氧化三鈷納米結構可控合成獲成功
    400℃下煅燒層狀褶皺草酸鈷納米結構前軀體3小時後得到的四氧化三鈷層狀褶皺納米結構的高角度環形暗場掃描投射電子顯微鏡圖像 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先進潤滑與防護材料研發中心在四氧化三鈷納米結構可控合成及其在超級電容中的應用方面取得新進展
  • 俄成功複製果蠅角膜納米結構層
    俄羅斯遠東聯邦大學專家與日內瓦大學、洛桑大學和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合作,研究了覆蓋果蠅眼角膜的納米結構,並成功複製出果蠅眼角膜。有關專家認為,這一成果可在電腦面板、鏡片和隱形眼鏡等領域獲得廣泛應用。相關論文發表在近期的《自然》雜誌上。
  • 王中林教授在全球首次形成超晶格結構完美納米螺旋晶體
    2005/09/12 信息來源: 信息來源:工學院 來自美國亞特蘭大最新消息,喬治亞理工學院校董事教授、北京大學工學院兼職教授、 中國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海外主任王中林博士領導的研究小組在繼去年首次成功合成自環繞單晶納米環後
  • 燕山大學成功合成硬度超金剛石新材料
    本報北京5月23日電 據新華社記者齊雷傑報導,記者5月21日從河北省教育廳科技處獲悉,日前,燕山大學成功合成出納米孿晶結構立方氮化硼新材料。這種材料具有多種優良特性,未來有望成為鋼鐵行業廣泛應用的新一代刀具材料。
  • 我學者合成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
    最新發現與創新科技日報合肥2月24日電 (記者吳長鋒)記者24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俞書宏院士團隊與同行合作,首次通過在一維納米結構單元中定點選擇性複合磁性材料,利用局域磁場調製電偶極矩與磁偶極矩之間的相互作用,成功合成了一類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該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自然·納米技術》雜誌上。
  • 我國學者合成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
    原標題:我學者合成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 記者2月24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俞書宏院士團隊與同行合作,首次通過在一維納米結構單元中定點選擇性複合磁性材料,利用局域磁場調製電偶極矩與磁偶極矩之間的相互作用,成功合成了一類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該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自然·納米技術》雜誌上。
  • 化學家首次成功合成純碳環
    日本大阪大學化學家戶部義人(Yoshito Tobe)認為這是「一項非常驚豔的研究工作」,開闢了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他說:「許多科學家,包括我自己,都曾嘗試製造環碳並確定它們的分子結構,但都沒有成功。」這項研究結果已於8月15日發表在《科學》上。純碳有幾種不同的形式,如金剛石、石墨和「納米管」。
  • 將陶藝概念引入納米合成 南工大合成中空納米結構
    、儲能、載藥以及納米反應器等方面具有廣泛應用,但在這些重要應用的背後,空心結構的合成仍是科學界一大難題。日前,南京工業大學陳虹宇教授課題組取得突破,將陶藝概念引入納米合成中,提供了按需合成及連接空心納米結構的能力。  「大多數空心納米結構都是最簡單的空心球結構,要增加它們的複雜度非常困難,更不用說將空心結構連接成複雜的中空系統了。」陳虹宇表示,而利用富勒烯作為殼材料,二甲苯液滴作為空心結構的軟模版,只需一步即可合成多種精緻的空心納米結構,例如碗、瓶以及具有多個空腔的葫蘆的可控合成。
  • 科學家首次合成層狀2D結構電子晶體:導電性「秒殺」石墨烯
    美國研究人員首次合成出層狀2D結構的電子晶體,從而將這一新興材料帶入納米材料「陣營」。研究人員表示,合成層狀電子晶體導電性能甚至優於石墨烯,有望用於研製透明導體、電池電極、電子發射裝置以及化學催化劑等諸多領域。新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美國化學會志》上。
  • 『石墨烯 合成』新方法能夠在金屬氧化物表面上合成納米石墨烯
    德國、美國及波蘭、盧森堡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在金屬氧化物表面形成納米石墨烯的方法。基於碳的納米結構是用於納米電子學的有前途的材料。然而,它們通常需要在非金屬表面上形成,迄今為止,這一直是材料學的一個挑戰。
  • 中科大俞書宏院士等人合成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與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唐智勇研究員課題組、多倫多大學Edward Sargent教授團隊開展多方合作,在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合成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研究人員首次通過在一維納米結構單元中定點選擇性複合磁性材料,利用局域磁場調製電偶極矩與磁偶極矩之間的相互作用,成功合成了一類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
  • 中國科大合成混價釩氧化物三維納米網絡結構—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楊保國)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餘彥課題組與德國馬普固體研究所合作,發展了一種室溫氧化還原自組裝方法
  • 中國成功合成二十四面體鉑納米晶體
    東北網雙鴨山7月24日電 隨著電化學製備催化劑方法的誕生,我國科學家最近合成了新型的鉑納米材料催化劑,實現了在催化活性、穩定性和效率上的提高,這是我國在鉑納米材料催化劑製備方法上的重大突破。  鉑納米材料是一種能夠提高一些重要化學反應效率的催化劑,良好的性能已使其成為催化劑家族的新寵。
  • 發現均一米狀形貌銀納米顆粒高產率合成
    最近,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徐紅星研究組發現微結構決定的具有均一米狀形貌的新奇銀納米顆粒的高產率合成。 金屬納米顆粒由於其良好的電學、光學、熱導、催化以及磁學性質而得到廣泛的研究。近年來,金屬納米顆粒奇異的光學性質引起人們極大的興趣。其中,金銀納米顆粒由於在可見和紅外光頻區有著很好的表面等離子體共振性質而格外引人注目,在表面增強光譜、生物檢測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應用前景。通過控制納米顆粒的形貌可以有效的調製金屬納米顆粒的表面等離子體共振性質。
  • 納米科學:確定了銀納米晶體的詳細分子結構!
    納米科學:確定了銀納米晶體的詳細分子結構!結構化學家和化學結晶學家艾莉森·愛德華茲博士為中國廈門大學研究人員領導的國際合作的一部分,對兩個136和374個原子的大型複雜銀納米糰簇進行了表徵。銀納米粒子具有對電子和光學特別感興趣的性質,並且可具有許多潛在的工業應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的研究中,由廈門大學化學教授鄭鳳峰領導的中國合作者合成了新分子,進行了物理測量,進行了X射線衍射和電子顯微鏡,並對晶體結構進行了求解和精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