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金融資源外流之惑:上海自貿區虹吸效應明顯

2020-11-27 鳳凰網江蘇站

「上海自貿區、深圳前海新區的政策對金融資源太有誘惑力了,從去年開始南京金融資源外流就很嚴重,這兩年我們更加大了招商力度。」南京建鄴區河西中央商務區管委會主任侍得廣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僅去年一年他們就分別在臺灣、上海、香港組織了3場招商推介活動。

2013年,南京被國家發改委定位為「全國重要區域金融商務中心」,力推打造成泛長三角區域金融中心核心功能區,但是上海自貿區成立卻讓南京危機感頓生。

就在不久前,由南京建鄴區金融辦主辦的泛長三角區域現代金融創新發展峰會剛剛落幕,籤署協議的10個城市均是來自南京周邊的城市——江蘇和安徽,而蘇南的蘇州、無錫、常州均未出席。出席活動的一位政府人士表示,南京市要不斷面臨上海、深圳的虹吸效應,在省內與其他蘇南城市也存在競爭,所以要把周邊經濟實力較弱的城市聚攏起來,擴大自己在蘇皖贛三省的中心地位,增加對金融機構的吸引力。

外流之痛

南京市打造區域金融中心的雄心由來已久,而為了吸引金融機構入住,南京市也給出了大量優惠條件。在2005年南京市頒布的《加快發展服務業行動綱要》中明確提出:「從2005年下半年開始,每年安排5000萬元,專項用於河西新區CBD金融業發展,時間定為3年。」

然而,從2012年開始,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和上海自貿區先後設立,浙江省也被納入「金改」試點,而江蘇在經濟改革紅利中卻是鮮有斬獲,甚至此前志在必得的民營銀行試點也與其無緣,不少本地金融機構接連出走,給南京金融集聚區帶來不小的壓力。

「本地金融資源的外流是南京打造區域金融中心的重大損失。」建鄴區一位負責政策研究的人士告訴本報記者,南京在2013年已成為商務部商業保理試點城市,但至今未能有一家商業保理公司落戶。相反,蘇寧雲商最近新設立的商業保理公司卻在天津註冊。

雖然建鄴區這些年在招商方面成績卓著,但是截至目前沒有一家基金管理公司總部在南京註冊。2011年,南京證券牽頭髮起設立富安達基金,但其運營總部和註冊地都在上海;南京銀行和南京高科聯合發起設立的鑫元基金運營總部和註冊地均在上海。

而在鄰省浙江,由寧波銀行發起設立的永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雖然運營總部在上海,註冊地卻仍然在寧波,這意味著寧波市可以享受到永贏基金的稅收。

此外記者還了解到,江蘇省國資下屬的弘業期貨在去年底成立的風險子公司,註冊地選擇了深圳前海;南京本土期貨公司——錦泰期貨設立的風險子公司雖然在2013年下半年落戶河西CBD,但是在上海浦東招商部門的公關之下,也一度有意遷址到上海自貿區。

據了解,為了吸引銀行、保險、證券等傳統金融機構入駐,南京市曾按照不同規模一次性給予200萬元至1000萬元的入駐獎勵,然而從前3年政策兌現情況來看,每年平均僅兌現3540萬元,實際兌現率不到60%。

而除此之外,南京市各區的「內耗」也極大地影響了南京金融集聚區的品牌效應。「規劃中是要把建鄴區的河西CBD作為區域金融中心的核心的,但是除了河西CBD外,南京還有江北CBD、南部CBD、麒麟科技園CBD,都在爭奪金融資源。」上述研究人士告訴記者,各個區縣也紛紛要打造金融集聚區,在金融機構選址中互相競爭,導致長三角北翼金融中心建設成本加大、集聚優勢分散。

抱團招商

「上海作為建設中的國際金融中心,本來就匯聚了大量的金融機構法人總部、國內一流金融人才和資金交易的平臺,是國內其他區域金融中心無法比擬的。」侍得廣表示,「特別是上海自貿區成立前後幾個月,其『虹吸效應』非常明顯,因為自貿區在利率市場化、匯率自由匯兌、金融業的對外開放、產品創新及相關金融離岸業務等方面是獨家的,而且未來政策放鬆空間會更大,會吸引更多金融要素(機構、人才、資金)向上海集聚。」

但是面對上海自貿區,南京也並非沒有優勢。

「我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金融機構扎堆往上海自貿區跑的現象會減少,因為自貿區在資本流通和結算方面有優勢,但是客戶服務和存貸業務還是要到內地。」侍得廣認為,南京一直在蘇皖贛區域中扮演中心地位,憑藉其對周邊城市市場的影響力,完全可以與上海共生共存。

5月28日,在泛長三角區域現代金融創新發展峰會上,南京、淮安、揚州、鎮江、泰州、宿遷、蕪湖、馬鞍山、滁州、宣城等10個城市就區域金融創新、改革合作等達成共識,並共同籤署了《泛長三角區域城市金融創新合作聯盟戰略協議》,這10個城市的位置剛好都環聚在南京周圍,且經濟發展都落後於南京,而江蘇的蘇州、無錫、常州等相對發達的蘇南城市和安徽省會合肥都沒有參會。

「蘇州在申報自己的自貿區,蘇、錫、常與上海聯繫比較緊密,南京對他們的號召力較弱,但是蘇中、蘇北、蘇南鎮江和皖南城市與南京聯繫較緊密,南京對他們有較強的影響力和輻射力。」上述參會的官員表示。

一位皖南城市的政策研究人士則認為,「一般來說長三角是上海為核心,但是南京說自己主導長三角顯然不合適,所以用『泛長三角』的概念也容易被接受,而除了南京外的9個城市其實都是長三角的『外圍城市』,他們很難融入上海和蘇南的圈子,所以靠上南京這棵大樹也是他們樂意的。」

而對於南京而言,面對激烈的地區間競爭和各地做大做強區域金融的強烈欲望,如若不能在區域金融中心建設方面搶先一步,在未來的區域競爭中很可能扮演制度模仿和經濟追趕的角色。

在定位上,南京作為泛長三角區域金融中心,也並不奢望能吸引太多的金融法人總部,其目標更多地瞄準處於金融法人總部之下的一級分支機構,如省級分行(分公司)、總部下屬的財務、營銷、票據、數據中心等;也包括地方金融法人總部,如華泰證券[-1.17% 資金研報]、南京證券、江蘇銀行、江蘇紫金農商銀行;以及部分規模較小的外資銀行、保險總部,如首都銀行、永豐銀行總部等。

在扶持政策上,上一輪的獎勵額度已經在2013年到期,而新的政策目前尚未正式出臺,但據了解,南京市擬將獎勵額度從5000萬提高到1億元,並進一步擴大政策扶持的覆蓋面。

相關焦點

  • 辯證看待「虹吸效應」
    原本一個簡單的道理,卻為此注入了經濟學內涵:伴隨著列車飛馳,人才、資金、信息等各種發展要素,同樣將因城市間的發展梯度落差,產生由中小城市向中心城市單向轉移的「虹吸效應」。也就是說,在上饒周邊的發達地區,如:上海、杭州、福州、南昌等地對各類生產要素具有更強的吸引力,會在短期內吸引走上饒的高端生產要素。  其實早在上饒高鐵建設之初,我市已有不少人士就對高鐵抱有「既愛又恨」的矛盾複雜心態。
  • 當自貿區碰到網際網路金融 兩大風口催生聚變效應
    支付寶來了、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開業近了……隨著今年4月底陸家嘴正式納入上海自貿區,金融創新有了更多的想像空間。記者近期實地走訪發現,站在自貿區和網際網路金融兩大風口上,傳統的金融業態正在發生明顯的聚變效應。
  • 千奇百怪的效應——虹吸效應
    最近看文章總是見到虹吸效應或者是虹吸現象這個詞。那虹吸效應指什麼呢? 虹吸效應歷史悠久,我們先從一個物理現象說起。物理上由於液態分子間存在引力和位能差能,液體會由壓力大的一邊流向壓力小的一邊。我們平常魚缸抽水時使用的虹吸管就是人類在這種物理現象的基礎上的古老發明.
  • 虹吸效應
    這也是金融、地產、家電等周期股近期出現調整的原因。有媒體發文稱,資金已經減持抱團股,這些減出來的資金大多為了配置低配的中小創股票。這種節奏已經開始加快。抱團股的業績低於預期容易引發踩踏,這是老闆電器出現跌停板的一大因素,但深層次的原因是虹吸效應已經從去年底反轉,基金超配股跌、低配股漲已說明了問題。
  • 區域性金融高地迸發「虹吸效應」
    「金融機構存款、貸款餘額增速連續4年穩居南陽市前列,去年貸款餘額增速位居南陽市第一;以牧原股份融資超百億元和6家上市(掛牌)企業為標誌,直接融資規模位居河南省前列;以招商證券、鄭州銀行等一批域外金融分支機構入駐等為標誌,縣域金融機構數量位居南陽市各縣區第一;以去年縣級財政收入超10億元、增速位列全市第一為代表
  • 樓市去庫存須抑制「虹吸效應」
    考慮到當前我國樓市愈演愈烈的非熱點城市資金向熱點城市集中的資金「虹吸效應」,為實現政策預期,需防止資金過度追捧少數熱點城市,導致相關住宅供應呈泛豪宅化態勢,金融風險聚集,而非熱點城市資金熱度快速下降,住宅庫存消化進展整體緩慢。
  • 我國五大虹吸效應城市:北京、上海、深圳、重慶和武漢誰更勝一籌
    城市之間的虹吸效應指的是經濟實力最強、發展潛力最大的特大城市將周邊的中小城市以及一些小城鎮的優勢資源吸引到自己身邊。是自己的經濟實力能夠發揮出最大的輻射帶動作用。故而,每一座虹吸效應極強的城市都是我國經濟發展最好的城市。如今,我國公認的五大虹吸效應最強城市有五座。分別是東上海、西重慶、北北京、南深圳以及中武漢。
  • 亞馬遜落戶上海自貿區 加碼跨境電商業務
    昨日(8月20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上海自貿區管委會管委會方面獲悉,管委會聯合上海市信息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信投公司)與亞馬遜(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下稱亞馬遜)三方達成合作,籤署了將在自貿區內合作開展跨境電子商務合作的備忘錄。
  • 自貿區要發揮「四大效應」
    我作為參與浦東開發開放全過程的一名「老開發」,要為新時代下的上海自貿試驗區貢獻一計:繼續發揮先發效應、疊加效應、聚變效應和組合效應,上海自貿試驗區將大有作為。 發揮先發效應。在過往開發歷程中,上海先發效應顯著。
  • 金融地產現「虹吸效應」 關注兩大抉擇時點
    春季躁動「虹吸效應」明顯,言大牛市開啟為時尚早。市場持續上漲,但整體仍呈現為存量資金下「虹吸效應」,並未顯著表現出「熱度擴散」狀態。  1、金融地產現「虹吸效應」,關注兩大抉擇時點  春季躁動「虹吸效應」明顯,言大牛市開啟為時尚早。市場持續上漲,但整體仍呈現為存量資金下「虹吸效應」,並未顯著表現出「熱度擴散」狀態。
  • 廈門:金融政策吸睛 「虹吸效應」初顯
    全市金融產業促進大會吹響衝鋒號,越來越多金融機構和金融科技企業入駐廈門金融政策吸睛 「虹吸效應」初顯廈門日報>訊(記者 宗滿意 通訊員 林曉龍)全市金融產業促進大會吹響大力建設金融強市、打造金融科技之城的衝鋒號,引起社會各界熱烈反響。
  • 上海七千黨員帶動三十萬自貿區人才
    身處改革開放前沿,自貿區就如同一塊試驗田,探索新的經濟治理方式。 但自貿區需要黨建嗎?這個問題一開始便有不同聲音。彼時,自貿區屬於「境內關外」的看法比較流行,既然是「關外」,黨的建設有必要延伸到那裡嗎?另一種觀點則認為,自貿區高度市場化、國際化,黨建開展起來太難。「政府管得越少,黨組織能依託的資源也越少,依賴行政資源力量的傳統黨建做法無法進行下去。」
  • ...虹吸效應對外不對內 金融科技巨頭上市將會吸引更多場外資金
    財聯社(北京 上海,記者 姜樊 林漢垚)訊,螞蟻、京東數科即將登陸科創板,引起市場關注。螞蟻剛剛閃電過會後就有媒體報導稱其的融資目標從300億美元提升到了350億美元。此番螞蟻集團、京東數科這些金融科技巨頭搶灘科創板,對所屬行業板塊以及A市場會有怎樣的影響呢?
  • 城市向東——從「蝴蝶效應」到「虹吸效應」——「城市向東」系列...
    改革開放是一隻高能的「蝴蝶」,往往只是通過翕動運行模式、資源配置和生產要素組合與變革,就會產生無窮動力,甚至是革命性的動力,產生翻天覆地的深遠影響。市場與產業雲集東城區「虹吸效應」日漸彰顯資本的本質是趨利的,這不完全是自私的問題,它關乎企業的擴大再生產能力。為了吸引和培植產業,我國的開發區,具有與眾不同的傾斜政策。
  • 金融股獨漲 A股再現虹吸效應
    但是午後其他板塊逐步回落,尾盤跳水,僅有金融板塊仍然維繫紅盤狀態。  至收盤,上證綜指下跌0.28%收於3147.45點,深證成指下跌0.98%收於10265.20點,創業板指下跌1.44%收於1798.38點,中小板指下跌0.94%收於6753.98點,滬深兩市成交額分別為2204.38億元和2576.35億元,環比小幅放量。
  • 粵閩津自貿區掛牌時間漸近 自貿區建設將啟新格局
    同時,廣東自貿區還將重點發揮跨境優勢,有效對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推動廣東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往來和投資合作,並著力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樞紐。  不過,由於廣東自貿區自身涵蓋廣州南沙、深圳前海蛇口、珠海橫琴三大片區,各片區發展程度、戰略定位及資源稟賦各有差異,如何統籌協調管理,發揮政策疊加效應,也成為外界關注焦點。
  • 高鐵通了,人才走了:虹吸效應下,梅州該何去何從?
    激動了一段時間之後,部分梅州人慢慢開始被一個叫「虹吸效應」的詞,搞得「磨心磨思」。 那麼,啥叫 「虹吸效應」呢?
  • ...落腳點就是上海自貿區。8月20日,上海自貿區管委會、上海市信息...
    美國電商巨頭亞馬遜早就打算在中國大幹一場,落腳點就是上海自貿區。8月20日,上海自貿區管委會、上海市信息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信投公司)與美國亞馬遜公司,籤署了關於開展跨境電子商務合作的備忘錄。
  • 四大自貿區示意圖曝光 上海自貿區擴容(圖)
    《經濟日報》官方微博26日上午發布了包括天津、廣東、福建自貿區的示意圖,同時也顯示了上海自貿區的新示意圖。其中,上海自貿區面積從28.78平方公裡擴大到120.72平方公裡。其中浦東的金橋開發片區、張江高科技片區和陸家嘴金融片區被納入其中。
  • 今年房貸增量或與去年大體相當 專家提示避免「虹吸效應」擠佔信貸...
    來源:證券日報之聲本報記者 劉琪去年12月31日,央行、銀保監會發布《關於建立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下稱《通知》),建立了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日前,央行上海總部召開2021年上海貨幣信貸工作會議,會議指出,要穩妥實施好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要求,合理控制房地產貸款規模。2021年央行工作會議也強調,落實房地產長效機制,實施好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制度,完善金融支持住房租賃政策體系。